分享

儿子在学校被打脸,不打回去是傻瓜?打回去才是

 最爱西瓜 2017-12-01


孩子经历的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育机会。怎么应对矛盾,怎么化解冲突。他眼中看到的是父母一系列的举动和态度,这是父母“身教”的绝好机会。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的精神。


从处理方式上来说,冷静分析也好,奋起反抗也罢,告诉孩子这样行事的前因后果,爸爸妈妈不是懦弱的逃避者,也不是冲动的暴力者。至于那些喊着要“爷俩一起揍”的网友,单纯地孩子展示暴力,真的好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 者丨欧    阳

  排 版丨秦    溦

  编 辑丨大    孟



余老师班上的两个10岁的小学生“想哥”和“小强”,在下课时因争抢玩具扭打到了一起。


“想哥的脸上从左边眉毛开始四道深深的抓痕经过眼睛、经过脸蛋、经过下巴颏、一直到脖颈处。他的眼皮处有小指甲盖大小的皮不见了,渗出血来。……小强,左边额角有个拳头大小的红印。……这场‘决斗’想哥吃了大亏。”



老师问清楚事情缘由,认定两个孩子都有责任,“各打五十大板”后,然后通知了家长。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双方家长的态度让当事班主任余老师感慨万千。


小强的爸爸先到,淡淡地对老师表示,男孩子打架很正常,并表示愿意赔偿想哥坏掉的玩具,之后就一直玩手机不再关注此事了。


想哥的妈妈随后也到了,安抚了一下自己孩子的情绪后,开口“发生这种事情,你们两个都有错误,你们两个互相认个错,道个歉吧”!并告诫两个孩子:“你们记住,任何时候,打架解决不了问题。今天你们两败俱伤。希望你们能吸取教训。”



小孩握手和解后,想哥妈妈看到小强手上被剪成三角形的指甲,开口对在场所有人说到,“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我这个做家长的没有做好,孩子走吧!”


老师事后又联系了想哥的妈妈,她表示孩子的任何经历都是一笔财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件事不一定就是吃亏,它可以换来孩子的成长。


真的是服气……


但更多的是无数围观的“不服气”的网友:


“要是我,我就直接打回去,再教育!”


“怎么不直接打回去啊,这样小孩受欺负了会有心理阴影的!”


“这个家长太软弱了!”



问题来了: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处理才是最优解?


双方家长就是两种态度的代表,一方的家长轻描淡写的带过去,认为男孩子打架是正常的,可能还有点高兴自己的孩子在这次冲突中抢占了上风。不主动道歉,不主动和解。


另一方家长在心疼孩子受伤之余,冷静克制地处理矛盾,让两个小孩互相道歉,握手言和。还巧妙地用语言提醒了在场旁观者,姿态优雅的化解尴尬,一番举动,让在场的班主任余老师都汗颜。


看到这,不知道各位读者心中有何判断?



为人父母,自然心疼自己的宝贝,哪怕只是想象一下他受到欺负的场面都足以让许多爸妈激动不已。


所以自然,对于文章推崇的想哥妈妈的举动,许多网友表示不认同。


有人认为这种片面的吃亏、受委屈,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恐怕会导致孩子更严重的扭曲心态。


有人认为这个妈妈在牺牲孩子而装点自己的高逼格。


有人说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不仅要打对面的孩子,还要让对面的父母不好受。


“遭受侵害,勇敢反击”


“爷俩一块揍!”



在一起冲突事件中,人们通常简单粗暴地把占上风的那位看作赢家,占下风的那位看作输家。


举个例子,孩子打架这个事,一般人的意识中,打赢的那个纵使有错也是胜利者,打输的那个再有理也是失败者,而失败者就是吃亏的一方。


这也是许多网友不理解想哥妈妈的原因,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吃亏受罪?还美化吃亏是一种成长经历?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中吃亏的真的是想哥吗?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小强看到的是一个不关心自己受没受伤,只想尽快花钱了事的爸爸。


想哥看到的是疼爱自己,愿意保护自己,不卑不亢地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的妈妈。

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小强会觉得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他的攻击性会不会比以前更严重?他的指甲会不会剪得更锋利?看爸爸的态度,小强会不会理解为我闹事打架是没问题的?


想哥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事情,妈妈虽然会责怪自己但依然是爱自己的,事后还会和妈妈交流总结,说自己以后不会和小强离那么近了。


而站在同班其他小朋友的角度来看,谁会喜欢一个整天刺头一样挑事打架的小男孩呢?


这种时候,还用成王败寇的粗暴思维断定谁吃了亏,合适吗?



想哥并不是个一味挨揍的小孩,在这次冲突中,他既进行了反抗,也把握了分寸。


所以这件事情中,想哥妈妈揽下了责任。但她不是懦弱地责怪自己,她说的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责任不仅是想哥父母,也是小强的父母要承担的。


想哥妈妈给想哥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一个人不应当追求打架要打赢,而要勇于承认自己错误,承担自己的责任。


会让孩子变得懦弱的,是那种只知道批评责怪孩子做错了,而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应对的父母。


会让孩子变得暴力的,是那种只知道告诉孩子用力打回去,而不告诉孩子敢于承担后果的父母。



孩子经历的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育机会。怎么应对矛盾,怎么化解冲突。他眼中看到的是父母一系列的举动和态度,这是父母“身教”的绝好机会。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的精神。


从处理方式上来说,冷静分析也好,奋起反抗也罢,告诉孩子这样行事的前因后果,爸爸妈妈不是懦弱的逃避者,也不是冲动的暴力者。


至于那些喊着要“爷俩一起揍”的网友,单纯地孩子展示暴力,真的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