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 方《温病条辨》

 学中医书馆 2017-12-01

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 方

咸 寒 法
一、三甲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
(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蛎15克、生鳖甲24
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咸寒镇痉潜阳,甘润存津(咸寒甘润法)。
[主治]下焦温病(热邪深入下焦,阴液亏损),热深厥
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二、救逆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
(不去心)15克、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用法]水8杯,煎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滋阴敛汗,摄阳固脱(镇摄法)。
[主治]温病误治,汗之不当,劫烁阴液,耗伤心气,以
致气不外固而汗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舌
强神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三、紫雪丹
[组成与用法]滑石300克、石膏300克、寒水石300克、
磁石水煮600克,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150克、木香150克、犀角150克、沉香150克、丁香
300克、升麻300克、元参300克、炙甘草150克。
以上8味,并捣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600克,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

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2味。
辰砂(研细)90克、麝香(研细)36克。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3-6克。
[功效]清心开窍,镇疼熄风(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谵语,
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则抽搐痉厥,及小儿热甚引发凉痫
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四、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
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真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
30克、金箔衣、黄芩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毎丸3克,金箔为
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
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3服;小儿服半丸,
不知,再服半丸。
[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所致高热
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痰
热内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五、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9克、知母6克、桑叶6克、鳖甲15克、丹皮6
克、花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症来前,分2次温服。
[功效]抗疟解热,滋阴潜阳(咸寒苦辛法)。
[主治]疟疾热盛伤阴。症见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
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六、清宫汤
[组成]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心

麦冬9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6克(磨冲)。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热,养阴液(咸寒苦甘法)。
[主治]外感温病,发汗而汗出过多,耗伤心液,以致邪
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证。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七、化斑汤
[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元参6克、犀
角6克、白粳米适量。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渣再煮1钟,夜1服。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咸寒佐以苦甘法)。
[主治]温热病神昏谵语、发斑。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八、清营汤
[组成]犀角9克、生地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
冬9克、丹参9克、黄连3克、银花9克、连翘6克(连心用)。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咸寒苦甘法)。
[主治]邪热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
有谵语,心烦不寐,或斑疹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九、增液汤
[组成]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
作服。
[功效]增液润燥(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燥,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
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增液承气汤

[组成]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9克、芒硝4.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不知再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泻热(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甘 寒 法
一、五汁饮
[组成]犁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
蔗浆)。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燉
温服。
[功效]滋养肺胃津液(甘寒法)。
[主治]温病热盛伤津。症见口干口渴,且吐白粘稠沫,
口中不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二、益胃汤
[组成]沙参9克、麦门冬、生地黄各15克、炒玉竹4.5
克、冰糖3克。
[用法]前4味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服。
[功效]生津养胃(甘凉法)。
[主治]热病后津乏,胃阴受伤,口干咽燥,舌苔干燥
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三、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沙参、麦门冬各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桑
叶、白扁豆、天花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法)。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咽干口渴,干咳少
痰,舌红少苔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四、三才汤
[组成]人参9克、天冬6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5杯,浓煎2杯,分2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
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气阴两补(甘凉法)。
[主治]暑邪久热,阴液元气两伤。症见睡卧不安,不思
饮食,神志不清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五、加减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
(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剧者加甘草至30
克,地黄、白芍各24克、麦冬21克。日3,夜1服。
[功效]滋阴退热,养液润燥(甘润存津法)。
[主治]温热病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伤。症见身热不甚,
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
则紫晦,或神倦欲眠,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六、大定风珠
[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
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连心)18
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生)2枚、鳖甲(生)12克。
[用法]水8枚,煮取3枚,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
得,令3次服。
[功效]滋阴熄风(酸甘咸法)。
[主治]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祖内动。症见神倦
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七、小定风珠

[组成]生鸡子黄1枚、阿胶6克、生龟板18克、童便1
杯、淡菜9克。
[用法]先煎龟板、淡菜去渣,入阿胶上火烊化,再入鸡
子黄搅匀,冲入童便,顿服。
[功效]养阴熄风(甘寒咸法)。
[主治]温邪久羁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细
而劲。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八、三石汤
[组成]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
克、竹茹(炒)6克、银花9克(花露更炒)、金汁1酒杯
(冲)、白通草6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室通三焦(微苦辛寒兼芳香法)。
[主治]暑湿弥浸三焦。症见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
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舌红赤,
苔黄滑。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苦 辛 法
一、宣痹汤1号方
[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4.5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
香豆豉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利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温合并咽喉不利,干呕或呃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二、宣痹汤2号方
[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
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
皮9克(赤小豆为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木浸取皮

用。非药肄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小豆乃广中野豆,赤皮
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痛甚加片子姜黄6
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苦辛通法)。
[主治]湿热痹症。症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
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三、新制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7枚、姜汁3茶匙
(冲)。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不知,再作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功效]清化湿热,通降胃气(苦辛通降法)。
[主治]湿热壅遏胃气所致的哕或干呕,舌苔黄腻,脉濡
数或滑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四、桂枝姜附汤
[组成]桂枝18克、干姜9克、白术(生)9克、熟附子9
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苦辛热法)。
[主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
拘束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五、苓姜术桂汤
[组成]茯苓块15克、生姜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温再服。
[功效]宣散温化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寒湿伤脾胃两阳。症见脘中痞闷,不饥,吞酸,
形寒,或酒客湿聚,或感时令寒伤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六、四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梗9克、厚朴6克、茯苓9克、广皮4.5克、草
果3克、查肉(炒)15克、神曲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3次服。
[功效]温振脾阳燥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困脾阳,阻滞气机,苔白滑,脉右缓,伴胸闷
食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七、五加减正气?
[组成]藿香梗6克、广皮4.5克、茯苓块9克、厚朴6克、
大腹皮4.5克、谷芽3克、苍术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温阳燥湿除满(苦辛温法)。
[主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八、杏仁薏苡汤
[组成]杏仁9克、薏苡9克、桂枝1.5克、生姜2.1克、厚
朴3克、半夏4.5克、防己4.5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5杯,煮取3杯,渣再煮1杯,分温3服。
[功效]温通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湿痹气不主宣。症见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
若废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九、厚朴草果汤
[组成]厚朴4.5克、杏仁4.5克、草果3克、半夏6克、茯
苓块9克、广皮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
[功效]苦辛通降,温阳化湿(苦辛温法)。
[主治]湿盛阻阳之湿疟。症见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

喜热饮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杏仁汤
[组成]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
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
[用法]水3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轻宣肺气,清暑化湿(辛苦寒法)。
[主治]暑邪伏肺,暑湿在表之肺疟。症见舌苔白,口渴
欲饮水,时时咳嗽,发冷先从背部开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十一、承气合小陷胸汤
[组成]生大黄15克、厚朴6克、枳实6克、半夏9克、栝
蒌9克、黄连6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1杯,得
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功效]宽胸涤痰,泄热攻下(苦辛寒法)。
[主治]温病三焦俱急,痰诞壅盛。症见痰诞壅滞,喘促
不宁,身大热,口大渴,舌苔黄燥无津,脉不浮而躁动不已
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二、杏仁滑石汤
[组成]杏仁9克、滑石9克、黄芩6克、橘红4.5克、黄连3
克、郁金6克、通草3克、厚朴6克、半夏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分清上下,湿热两清(苦辛寒法)。
[主治]三焦俱受,湿热并重。症见潮热、汗出、烦渴、
胸痞闷、呕恶、自利、溺短,舌苔灰白滑腻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三、一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

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再服。
[功效]辛开苦降,宣畅脾胃气机(苦辛寒法)。
[主治]三焦湿郁,脾胃升降失司。症见腔腹胀满,大便
不爽或溏泄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四、三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连梗叶)9克、茯苓皮9克、厚朴6克、广
皮4.5克、杏仁9克、滑石1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再服。
[功效]理气化湿,兼以泄热(苦辛寒法)。
[主治]秽湿着里,气机不宣,久则酿热。症见舌黄脘闷
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五、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
蔻仁3克、通草3克、猪苓9克。
[用法]水6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分温3服。
[功效]宣气利湿清热(苦辛寒法)。
[主治]中焦湿热,内外湿合邪为病。症见身痛,渴不多
饮或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淡黄而滑,脉缓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六、杏仁石膏汤
[组成]杏仁15克、石膏24克、半夏15克、山栀9克、黄
柏9克、枳实汁每次3茶匙(冲)、姜汁每次3茶匙(冲)。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宣通三焦,清化湿热(苦辛寒法)。
[主治]湿热蕴结焦之黄疸,伴脘痞恶心,便结溺赤,脉
沉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湿》

十七、三仁汤
[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
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甘澜水8碗,煮取3碗,每服1碗,日3服。
[功效]宣化畅中,清热利湿(苦辛淡法)。
[主治]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未曾化燥,及暑温挟
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
渴,脉濡。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十八、二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梗9克、广皮9克、厚朴6克、茯苓皮9克、才
防已9克、大豆黄卷6克、川通草4.5克、薏苡仁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3次服。
[功效]化湿理气,金通经络(苦辛淡法)。
[主治]三焦湿郁,湿滞经络。症见院闷,便溏,身痛,
舌白,脉象模糊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九、香附施覆花汤
[组成]生香附9克、旋覆花(绢包)9克、苏子霜9克、
广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块9克、薏仁1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温服。腹满者,加厚
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功效]运脾除湿,疏肝通络(辛苦淡合芳香开络法)。
[主治]湿滞肝络。症见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
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二十、断下渗湿汤
[组成]樗根皮(炒黑)30克、生茅术3克、生黄柏3克、
地榆(炒黑)4.5克、查肉(炒黑)9克、银花(炒黑)4.5
克、赤苓9克、猪苓4.5克。
[用法]水8杯,煮成3杯,分3次服。

[功效]化瘀止血,清热渗湿(苦辛淡法)。
[主治]久痢患者,大便带有瘀血,肛门下坠,腹中不痛
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二十一、宣清导浊汤
[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蚕砂12
克、皂荚子(去皮)9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功效]宣通气机,清化湿浊(苦辛淡法)。
[主治]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症见神识如蒙,少腹鞕
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酸 苦 法
一、连梅场
[组成]云连6克、乌梅(去核)9克、麦冬(连心)9
克、生地9克、阿胶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
人参。
[功效]清心火,滋肾火(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主治]暑温后期因暑热久覊,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之
候。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
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酸 甘 法
一、人参乌梅汤
[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
药。
[用法]水煎服。
[功效]酸甘化阴。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二、双补汤
[组成]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
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
[用法]水煎服。
[功效]培补脾肾(酸甘辛甘合法)。
[主治]老年久痢,脾肾两伤。症见大便溏泻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