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医生里的所谓医学批判者

 昵称41082923 2017-12-01

当今多数医生有成为锤子医生的倾向。所谓锤子医生,当然不是那个雇人拿锤子行凶的医生败类,而是在经过努力在某个技术和疾病的治疗方面成为熟练者。不管多么强调医术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如今大多数有名的医生都得有一两项锤子绝活,否则别说出人头地,能否养活自己过上体面生活都很难说。

对这种锤子化的倾向,历来不缺乏批判和批评的声音,既有来自外行的,也有来自行业内部的。内外的批评有时候甚至有种政治正确的味道,比如医生内部批评过度依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过度进行先进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批评,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相比来说,对新技术的追求和赞扬,则基本限于医学专业人士的内部圈子里。

对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固然要批评,但也不是所有批评的声音都要照单全收。那些批评医生锤子化,自己拒绝做锤子医生的医生,也未必全部都是因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有些只不过是赶不上医学发展潮流的失败者,为掩盖自卑强行批评。就如同中国民间那些脍炙人口的关于书呆子的笑话,大多不是出自智商情商均高的高人,而是出自没有能力提高知识的文盲之手。

不过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先将对方贴上一种贬低的标签不是客观的态度。还是应该先评价批评的内容。而之所以有些人的批评被看做是无能自卑的不成熟心理防御,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批评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些批评来自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各种假医生。比如网络和电线杆上的神医,他们对现代医学的批评也更加大胆。实际上,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对具体的比较尖端的锤子技术批评很少,而是对整个现代医学进行否定,不仅否定现代医学实践,连作为科学基础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作为现代医学基础的解剖、组织、生理也都瞧不上眼。但同样因为文化水平低,基本一张嘴就要犯错,对他们批评的东西缺乏基本的常识。虽然在专业医生那里不值一驳,却很得和假医生同样文化水平的消费者欢迎。

第二个层次来自普通的医生。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已经退休返聘的老医生,对糖尿病病人三餐前测末梢血糖并调整胰岛素的常规特别不屑一顾。当然这种常规肯定不够完美,随着证据的积累,将来有可能被更科学的方法替代。但这位老医生的方法并不是朝着更科学的方向,而是坚持一种更加老旧也不可靠的监测手段——看尿糖的加号,每多一个加号就多加2-4个单位的胰岛素。而这种方法不仅不可靠,而且还有很高的低血糖的风险,在多数内分泌专科医生那里都是早已被淘汰的。而且坚持这位老医生的方法的国内医生还大有人在,随便在百度上一搜就能看到有些医生建议病人根据尿糖调整胰岛素。假如有医生轮转的时候跟着这位老医生,而自己有没有学习改正的习惯,那么必然也会把这当成常规遵守。这样的医生发出的批评,当然就不值得相信,甚至应该重新评估其行医资格。

第三个层次则来自顶尖医生。比如知名的院士、专家、委员等等。实际上所谓的顶尖医生也还是普通医生,不能因为他们偶尔能给达官贵人看病,就自动认为他们水平比普通医生高很多。在现代医学培养模式内和当代便捷的信息传递影响下,只有少数顶尖医生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也越来越少。在门诊和病房里,顶尖医生也不可能以一当十。顶尖医生的作用主要还是在于其影响力。可惜很多顶尖医生并不珍惜自己的这个宝贵的影响力,作为院士信口开河,用不严谨到闹着玩的态度反科学、诋毁现代医学。很讽刺的是,大概是因为层次太高了,对医学的批评也不再和普通医生一样限于具体的技术,而是返璞归真到和假医生一样的水平,对医学科学全盘否定起来。对全社会,尤其是低年资医生医学科学素养培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自以为是英雄,其实是罪人。

第一个层次基本和诈骗没什么区别,所以应该负责的是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而当今这类假医生的泛滥,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这些部门也就难辞其咎。

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因为医生个人素质和行业准入的问题,随着医学人才的新陈代谢和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改革,这类所谓的批评会越来越少。

第三个层次则牵涉到学术自由、思想言论自由的问题,对于掌握众多资源的寡头没有可以借助的制度和胆量去抗衡,至于更深层次的权学交易则远超过我的想象力,不敢置评。当今看来也近乎无解,等待一个奇葩凋谢或许容易,但奇葩的腐根却能培养更多奇葩。

本文首发科学猫头鹰。

新书《假如我们不吃饭——消化科医生说消化》即将发售!

购买签名版纸质书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购买非签名版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购买在线电子文集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