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上的校址,搬迁了多少次,看花眼了

 大小熊猫哥 2017-12-01

1917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业专修科。第一届商科生(一年级)有30名,学制三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任校长江谦,教务主任郭秉文。商科主任杨杏佛。

1918年3月,江谦病休,郭秉文暂行代理校长职务。7月23日,学校再度招生,招收体育、农业、教育、商业专修科各一班。颁布录取新生公告,其中商业专修科有于怀仁、朱祖晦、李壤、施督辉、张懦荣、郭庆林、杨树丰、钱允孚、缪辰等9人。另有备取生。

1919年上半年,学校决定将各专修科(农业、工艺、商业、体育)的修业年限增加一年,学制为四年。呈报教育部核准,于1919年下半年起在下一届录取的学生中实施。

9月3日,教育部和江苏省长公署正式委任郭秉文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0月,郭秉文聘教育家陶行知为教务主任。

校长郭秉文上任后,提出办学思想:民主治校,学术自由,中西并举,三育并重。具体内涵是:民主治校——办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主动去教和学生主动去学。学术自由——繁荣学术的必须之路,为国育才的必经之路。中西并举——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立国兴国;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沟通中西,融会中西,中西并举。三育并重——德、智、体三育并重,以“诚”为校训,以诚立德,以诚求知,以诚健身,以诚立业。德育要逐步完善人格,培养对国家负责之公民;智育要养成思想及应用之能力,必使学者能思想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体育要养成坚强之体魄及充实之精神,对全校重体育之普及,对个人重全面之发育。同时,他提出办学方针是: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

1920年3月26日,黄宣猷、章行历、王恭宽、郭秉文、涂开兴、史量才、沈倍卿等人提议组织商科大学筹备处,通过筹备处大纲,推出筹备董事15人,并决定假江苏省教育会为筹备处。28日,商科大学筹备董事决定三件事。1、商科大学以教育华侨子弟为主要宗旨,广集内外人才,以大学为中心兼谋其它教育实业等一切事业的发展。共同发起—中国与南洋协会,由赵厚生、郭鸿声、丘心荣草拟协会大纲。2、设筹备处主任为黄宣猷,丘心荣任副主任,赵厚生为干事。3、筹备处的款项由黄宣猷、丘心荣承认筹垫。

4月7日,郭秉文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筹备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出席者一致赞同。23日,郭秉文关于商科大学宣言书及计划书致函杨杏佛。24日,郭秉文关于商科大学宣言书及计划书致函张子高。

5月8日,国立暨南学校校长赵正平关于商科大学计划书致函鸿声。17日,杨杏佛关于商科大学计划书致函鸿声。27日,杨杏佛致函郭秉文,要求辞去商科主任职务。29日,郭秉文复函杨杏佛,挽留其不要辞去商科主任职务。本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第四次毕业仪式,其中有首届商科毕业生29人。

11月18日,黄炎培、郭秉文向教育部提出关于改正东南大学计划书的意见。教育部复函,对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的计划书表示赞同。

12月6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建立国立东南大学计划书,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南大学)。

教育部委派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筹备员,负最高行政责任。15日,郭秉文正式组建东南大学筹备处,专门负责筹办东南大学建设的一切事宜。内设组织系统股、经济股、校地推广规划股、建筑计划股、校章编定股、招考学生股、公布股、购置股,每股股长1人,股员若干人。

 

淮海中路358弄金陵西路55号 尚贤堂、上海商科大学(现尚贤坊)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迁尚贤堂,1926年迁霞飞路834号。

 

http://tieba.baidu.com/p/551681862

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在上海诞生

1917年秋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了商科(今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并于当年开始招生。1919年夏,哈佛大学商科硕士杨杏佛回国担任南高师教授、商科主任。后来,在南高师筹建国立东南大学的过程中,校长郭秉文决定将南高师的商科扩建为商科大学并迁往上海。 

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商科大学的办学地址,是因为当时的上海是我国通商大埠、远东金融中心,国际贸易和商业繁盛,商学专家学者云集,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实际训练和与现实的工商业进行接触的机会”(郭秉文)。

当时,由海外华侨创办的国立暨南学校已将其商科迁往上海,也准备扩展为一所商科大学。为集中人才并节约经费,两校决定合办商科大学,定名为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学。1921年9月28日上午,上海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自此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正式宣告成立了,校址在当时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尚贤堂。

上海商科大学,尚贤堂校址

 

上海商科大学,师生在尚贤堂正门前合影

1922年起学校由东南大学承办,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此后,上海商科大学随东南大学的改名而数易其名,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到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9月,它终于独立出来,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这也是国内最早的高等商学学府。校址在霞飞路1348号(今淮海中路高安路口)。

https://news./sdjn/wh/2015/02/25/10435434944.html

中国第一所商科大学,创办于1921年秋,名为“上海商科大学”,是由暨南学校首先倡议和积极筹办起来的。

1918年暨南学校恢复,即开设了商科,这是根据南洋华侨从事商业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中等专业。负责筹办的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这商科“名谓中等,则固类似高等”,“为一种特别之商业专修科”。其课程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任课教师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尽管如此,但仍不能满足南洋侨商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1919年暨南学校又开始规划扩展商科。当时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侨商丘心荣、暹罗(泰国)华侨代表冯裕芳、新加坡星洲中学校长徐开舆、“荷属”(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代表韩希琦、熊理等先生相继返国。他们纷纷要求暨南商科尽快扩展为专门性的高级商科,暨南学校与上述华侨商学界人士几经会商,乃拟定了创设商科大学的宣言书和计划书,并得到江苏省教育会、上海总商会和校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的支持,他们驰书发起,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暨南学校创设商科大学的宣言书和计划书,抄送到南方高等师范学校时,该校正在筹备改办东南大学,主事者杨杏佛也在为该校商科扩充为商科大学而拟订计划。两校筹办商科大学的计划书,先后呈送到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

东南大学计划的商科,也打算在国际贸易和商业繁盛、名流学者云集的上海择地筹办。但其校长多次到沪,相机规划,由于事无基础,感到极为困难。可是暨南学校的商科却已从南京迁到上海徐家汇的“松社”,既有宽敞的纪念蔡松坡的图书馆和祠堂做校舍,又聘请了知名的师资,可说是先走了一步。但是,暨南学校因指定分担经费的南方军政府内部分裂,未获拨款而感到经费不足。于是,两校经过协议,决定合办商科大学,以互补短长,相辅相成。

1921年春,暨南学校校长柯成懋与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联袂赴沪,会同上海商学各界名流,推选出黄炎培、黄奕柱、史量才、聂云台、马寅初、穆湘明、钱新之、简照南、高践四、赵正平等以及柯、郭两校长共15人,组成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负责筹办事宜。校名拟定为: “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学”,租赁霞飞路尚贤堂为校舍,推定郭秉文为校长,聘请马寅初为教务主任、教授。当年8月15日举行第一次入学考试,9月28日正式开学。暨南学校应届商科毕业生陈锦聪等6人,被录入商科大学深造。这样,中国第一所商科大学便诞生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e29301000bst.html

1921年春,郭秉文代表东南大学,柯成懋代表暨南学校前往上海,会同上海商学两界名人,集会商榷,组成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负责筹备工作。拟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

暂租赁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尚贤堂为校舍。

7月2日,教育部任鸿隽致郭秉文函,催促其早日呈报与暨南合办上海商科大学一事。

13日,郭秉文、柯成懋呈教育部,报请合设上海商科大学备案文。23日,教育部复郭秉文、柯成懋文,准予备案。

8月3日,马寅初关于上海商科大学招生等事宜致函郭秉文、张子高。4日,马寅初致函郭秉文,拟请其委派余炳君为上海商科大学教务课办事员,金箴为教务课书记。15日,上海商科大学举行第一次入学招生考试。

21日,在霞飞路商科大学内设立夜校,凡具有中等学校毕业或相当程度,皆可报名入学。学生学完一学程,经考试及格者,由上海商科大学发给学员该学程修业证书。

9月28日,上海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朱进云报告学校创办经过情形,马寅初报告教授宗旨及注意事项。校长为郭秉文,教务主任为马寅初。

教育部批复,准予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颁布《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简章》、《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学章程(夜校部分)》。

10月,成立学生自治会。

11月,“暨南学校商业科筹办专门部之计划”刊登在《中国与南洋》第二卷第四、五号上。

1922年2月20日,上海商科大学设立上海市第一商业补习学校,主要科目为英文商业簿记、商业国文、商业算术、广告学。所收学费极低廉。

3月,暨南学校校董会决定暨南学校从下半年起自办专门部,停支合办商科大学经费。

6月,郭秉文、赵正平呈文教育部,因暨南学校须扩充中等商业教育缺乏经费,提出不再承担合设上海商科大学的经费,要求改由东南大学独办商科大学。

7月,商科大学改由东南大学独办,正式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撤销。11月15日,召开东南大学校董会与商科大学委员会联席会议。郭秉文报告赴美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后考察美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1924年3月30日,以研究学术联络感情为宗旨,成立上海商科大学通惠同学会。学生开设平民夜校,分商业科、普通科各两班,免收学费。

1925年1月6日,教育部解除郭秉文任职的东南大学和上海商科大学的校长职务。次日,上海商科大学全体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分别召开紧急会议,致电北京执政府及教育部总次长,质询解免郭秉文校长职务之理由,力争郭秉文继任校长。

7日,上海商科大学全体学生在大礼堂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如下:1.致电北京教育部,质问该部免职郭秉文理由;2.切实挽留郭校长;3.通知南京东南大学本部一致行动;4.要求本校校董委员及教职员一致行动;5.致电全国各界主持正义;6.组织临时委员会,办理一切事务。

5月30日,东南大学校董会决定由陈逸凡代行校长权。

7月,因东南大学校长人选问题久悬未决,江苏省长公署任命原江苏省教育厅长蒋竹庄代理东南大学校长职务。夏,上海商科大学首届毕业生55人,其中,会计系10人,银行系28人,工商管理系11人,国际贸易系3人,普通商业系3人。有36人读满应修学分已于春季提前毕业。

1926年3月24日,学生为声援三一八殉难烈士,举行罢课,上街讲演。

28日,校方抛出“誓约书”,逼令学生填写,签字画押,以制止学生结社集会。学生成立会计学会,出版了第一份学术研究刊物——《会计学杂志》。

4月6日,上海商科大学正式恢复上课。学生反“誓约书”斗争夭折。夏,上海商科大学校舍因尚贤堂租约期满,搬迁至霞飞路杜美路口(今淮海路)834号。在任校长为程其保,教务长为潘序伦。

 

 

 

 

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是1920年至1927年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

1920年由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等人联合创建。在中国大学中最早设立了生物系(秉志)、地学系(竺可桢)、数学系(熊庆来),1923年南高师正式并入后学校设置5科28系,学科之齐全居全国之首,被誉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1]

1920年9月郭秉文联合张謇、蔡元培、王正廷、沈恩孚、蒋梦麟、穆湘玥、黄炎培、袁希涛、江谦共十人,联名向教育部提出'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同意改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大学,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南高师学生全体毕业后,南高师名称即取消。[2]

国立东南大学是一所根据现代科学体系和欧美大学模式构建的多学科综合大学,焕然更新的办学理念,既继承了三江、两江办学中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理想,又摒弃了原来强调“中体西用”、一味模仿日本的方针,在经受五四洗礼和师法欧美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新的办学理念[3] ,即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的'四个平衡'办学理念。[2]

办学历史

筹建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全国教育联合会屡次在会议上呼吁“改高师为大学”。此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校长郭秉文认为大学科系远比单一性质的师范学校来得多元完备,有利于学科互补与师资培育。[5]

民国初年,教育部划分大学区,南京为其一。从南京的历史、地理以及东南学子需求诸方面看,改高师为大学尤为当务之急。加之可将南洋劝业会旧址扩充为校址,将南高改为大学更具条件。[6]

1920年4月7日校务会议中,郭秉文首次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随即拟具计画,于同年9月与江谦、蔡元培、袁希涛等九位名士,联名致书教育部,并且二次亲赴北京,取得教育总长范源濂(字静生)的赞同,并且大致解决学制、校址、经费等三大问题 。[6]

1920年12月6日,教育部长范源濂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筹备员。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南高师筹建大学的提案,并正式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0年12月16日东大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6月6日东大在上海召开董事会,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编制预算,推荐郭秉文为首任校长。[6]

建立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东大遂于8月招考预科学生。

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6]

南高归并

在东大筹设之初,郭秉文一度受阻于学制、校地与经费等问题。为此,他提出“将南高师改办为大学,而原南高师的学生仍归属南高师,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取消南高师,进行整合;而尚未取得南洋劝业会旧址土地之前,先借用南高师校地创办;至于一时间无法通过的东大预算,可以先从南高师的经费中拨取一部分以供筹备”的解决办法。因此,东大成立初期,南高师依然存在,郭秉文被委任为两校校长,教职员、经费和校产皆为两校共有,校地紧邻,中间只隔一道篱笆。[5]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同年8月24日至26日,东大预科和南高师本科同时招生。11月,北京政府突然宣布,依旧制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应改称师范大学,南高师名列其中。如此一来,原属一体的南高师和东大被迫分为二校,郭秉文为此上书要求南高师并入东大。1922年12月6日南高师校评议会和东大教授联席会共同通过 《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

1923年7月3日,南高师行政会议议决“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撤除南高师校名、校牌,所属中小学改称东大附属中小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走入历史。[5]

东南大学合并南高师后共有5科27系,为当时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大南北对峙,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录博士(PaulMonroe)在考察中国主要大学后,曾称赞东大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淮海中路东湖路口 中国营业公司、上海商科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江苏大学商学院、中央大学商学院(已拆,现东湖宾馆)

 

1926年夏,上海商科大学校舍搬迁至霞飞路杜美路口(今淮海路)834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e29301000bsw.html

1926年夏,上海商科大学校舍因尚贤堂租约期满,搬迁至霞飞路杜美路口(今淮海路)834号。在任校长为程其保,教务长为潘序伦。

1927年4月18日,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6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变更教育行政制度的决议,以“大学院”取代教育部,以“大学区”取代各省区教育厅。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决定在江苏、浙江两省试行,两省各设立一所大学,统管全省教育。该委员会同时下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下简称第四中山大学),隶属中央政府。

国民政府任命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经校务会议议决,即以这一天为本校成立纪念日,呈报政府备案。

7月9日,第四中山大学采取大学区制,设自然科学院(院长胡刚复)、社会科学院(院长戴修骏)、文学院(院长楼光来)、哲学院(院长汤用彤)、教育学院(院长郑宗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农学院(院长蔡无忌)、工学院(院长周子競)、商学院(院长程振基)9个学院,其中商学院和医学院设在上海。18日,程振基被聘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院长。当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改组江苏教育厅为大学区教育行政部,不久改为教育行政院。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奉命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

8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令各学校实行校长制。24日程振基就学分制问题致大学本部函。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再续订半年租约,租赁霞飞路杜美路口834号中国营业公司房屋为院舍。

27日  程振基致校长张乃燕函,告知其7月18日到任,8月1日筹备改组事宜,并刊刻木质钤记一颗“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章”,于8月15日启用,呈报校长备案。

10月15日,正式启用第四中山大学本部颁发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院章。本月,商学院创刊院刊,其任务是:“为传达本院重要消息,间载研究文字”。院刊为旬刊。大学校本部批复,同意启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院章。

12月25日,第四中山大学规定校务章程。章程规定:大学校长、秘书长、高等教育部长、各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为校务会议当然委员。他们是:校长张乃燕,秘书长杨孝述,高等教育部长王星拱,自然科学院院长胡刚复,社会科学院院长戴修骏,文学院院长楼光来,哲学院院长汤用彤,教育学院院长郑宗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农学院院长蔡无忌,工学院院长周子競,商学院院长程振基,图书馆馆长皮宗石。

1928年1月,第四中山大学举行校务会议。议决关于商学院拟迁南京事宜。后因本部校舍不敷分配,商学院仍设在上海。

2月27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委员会通过更改校名的办法,并发布第165号训令,要求第四中山大学依令更名为江苏大学。

3月5日,张乃燕发布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江苏大学的公告。商学院随之改属江苏大学。

4月24日,蔡元培亲自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讨论议决:“江苏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并加‘国立’两字。”(以下简称中央大学。)

5月16日,第四中山大学奉令,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7月,江苏大学商学院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

8月,中央大学改自然科学院为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为法学院,哲学院改为一系,归入文学院;学校先后成立理、文、法、教、农、工、商、医学院、煤气室、物理仪器工厂、化工科实验工厂、新教室、发电室及电气实验室。

商学院根据行政和教学上的需要,制订了院章。

商学院向中央大学申请经费10万元,作为院舍建筑费。

秋季,接续《江苏大学商学院丛刊》,编辑出版《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该丛刊为半年一期,发表有关商学经济的研究文章。

8月,颁布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院章、学程。

9月3-8日  办理学生入学注册。

10月1日,1928年度第一学期开学。

商学院经费由国立中央大学本部按月拨给。院舍设在霞飞路834号,内分院长室,会议室,教授办公室,大会堂,银行实习室,教室,女生宿舍,图书馆,阅报室,阅书室,打字室等。所有男生宿舍租赁拉斐德路桃源村50—53号四幢房屋,可容60余人。按旬发行院刊,传达本院重要消息,间载研究文章。学生刊物有会计学会出版的会计学杂志,学生会出版的商学院丛刊。图书馆历年搜集商业图书5千余册,价值2万元。设有银行实习室一间,专为银行科学生实习银行营业之用。在校生133人。商学院毕业生52人。其中,会计系9人,银行系19人,工商管理系7人,国际贸易系2人,普通商业系15人。

1929年2月28日,1928年度第二学期开学。

3月24日,商学院扩充银行实习室,改为中央大学实习银行。聘戴蔼庐为总经理。学校在镇江设教育行政办事处。

5月,聘戴超为副校长。

7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大学区制停止试行。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专科学校规程》。在大学组织法中规定“大学设文、理、法、教、农、工、商、医各学院”,规定大学学院的设置最多为8个。中央大学设8个学院,商学院为8个学院之一。除医学院规定不分科系外,其他7个学院分科系,共有19个系,19个科,全校共开设559个学程。

9月,大学区制停止试行,学校行政组织变更,分教务、事务、秘书三处办事,聘叶元龙为教务长,刘藻彬为事务长,张衡为秘书长。

秋季,商学院在上海江湾西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新华一村对面)购地约11亩,拟自建院舍。

11月,校务会议议决,学年制与选科制并用,除医学院外,停止招收预科生。规定医学院学生为7年毕业,其余各学院学生为4年毕业。(以救仅采用选科制的流弊。)

学校先后建成学生第五宿舍、生物研究所、生物馆、牛房、牛乳消毒室。

1930年1月18日,张乃燕为制定大学规程呈稿。

3月28日,开工建筑学校大礼堂。

夏季,开始建筑中央大学商学院院舍。其时,程振基已离职,教务主任杨荫溥代理院长职务。中央大学实习银行聘戴蔼庐为总经理。

8月,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继续在中大开设教育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讲座。

9月,叶元龙辞去教务长,改聘黄曝寰继任教务长。

10月10日,中央大学礼堂及商学院院舍分别在南京、上海举行奠基典礼。22日,学校变更行政组织,撤消教务、事务、秘书三处,改设总务处,下分文书、注册、出版、会计、庶务五组,设总务长一人,聘黄曝寰担任。

11月,张乃燕辞职。

12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朱家骅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训令。朱家骅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就职后,变更行政组织,取消总务长,改设秘书长一人,聘郭心松担任。

1931年2月,组成中央大学商学院夜校筹备委员会,筹备恢复夜校事宜。

3月18日,程振基发布第三、四号布告,商学院所有内部院长职权概由徐佩琨代行,惟对于经费负完全责任。26日,程振基致朱家骅函,拟请假一个月,所有院长职务请教务主任徐佩琨代行。30日,朱家骅复函,同意程振基请假一个月,院长由徐佩琨代行。

3月,江湾新院舍落成。共建造四层大厦两座,包括大会堂、膳堂、宿舍、办公室、实习室、课堂、图书馆等,共花费资金20万元。院舍从上海霞飞路迁往西体育会路。

 

西体育会路11号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

 

1931年3月,上海商科大学迁入西体育会路11号

 

地图,江湾校区,与现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369号分校很近

 

这是上海财经大学历史上第一座自建的校园,设计图

 

设计图,有塔楼

 

1931年,有塔楼

 

1932年1月新院舍被焚毁

江湾校园开张仅一年,就在1932年1月被毁,暂时租用霞飞路东湖路房屋。

1935年8月江湾校园重建完成,返回江湾。

 

主建筑有办公楼、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三幢大楼

 

1935年原地重建的江湾校园照片,大门

 

国定路777号新校区草地上按原1935年原大门仿建的门

 

 

1935年原地重建的江湾校园照片,左右分别男生宿舍、办公楼

 

1936年,国立上海商学院办公大厦

 

 

女生宿舍(有拱门)前的合影

 

1935年原地重建的江湾校园模型全景,由西洋式变为传统中式

 

模型,建筑群大楼三幢,左办公大楼,中上男生宿舍,中下女生宿舍

 

模型,中上女生宿舍(有拱门),中下男生宿舍楼

不料到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又被毁。西体育会路上的江湾校园从此成了历史。

在暂居霞飞路期间,学校第一次实现了独立,改名国立上海商学院。1932年7月19日,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上海的商学院和医学院划出独立,称国立上海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医学院,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23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刊登行政院会议通过整顿全国教育令,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商学院均拟独立,分别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e29301000bsx.html

1931年3月,上海商科大学迁入上海江湾西体育会路11号(今中山北一路新华一村对面)

3月,江湾新院舍落成。共建造四层大厦两座,包括大会堂、膳堂、宿舍、办公室、实习室、课堂、图书馆等,共花费资金20万元。

4月1日,举行新院舍落成典礼。

5月,程振基辞职。6月9日,代理院长徐佩琨发布第五六号布告,自6月1日起正式代理商学院院长。

11月,商学院共设有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四个学科。会计科设6个学程,银行科设4个学程,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各设3个学程。一二年级不分科系,设26个学程。学院还附设图书馆、工商调查部、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出版部,有教职工44人,在校生200人。

12月,朱家骅呈请辞职,校务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行。

自1927年创刊院刊至本年底,共编印出版86期院刊。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战争,日军侵沪。新院舍恰在战区内被日军占据,院内房屋、校具、器物、图书,全被焚毁,损失估计约1047000元。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战争,日军侵沪。上海商科大学在1931年3月刚迁入的西体育会路11号新院舍恰在战区内被日军占据,29日,商学院致函各邮政局,一切函件送上海福煦路模范村16号商学院临时办公处。

1932年1月,朱家骅辞职,经政府照准,任命任鸿隽为校长。

2月21日,学院在法租界内租赁房屋开课。院址临时设在福煦路(今金陵西路)模范村16号。

同日,学院在《申报》刊登开学暨招生广告。

3月1日,学院临时租屋开学,院址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

4月,奉教育部令,在校长任鸿隽未到校前,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理校务。

5月,取消秘书长,改设教务长,聘查谦为教务长。

院址迁至霞飞路(今淮海路)福开森路(今东湖路)口,霞飞路1698号,并正式租赁。

6月11日,教育部发布训令,强制国立劳动大学停办。在社会舆论下,教育部同意,原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三年级学生32人转入国立上海商学院就读,以完成学业。其中有进步学生代表许涤新(许声闻)、马纯古(马天锡)等。

30日,中央大学学生因反对段锡朋出任校长,发生“殴段风潮”。蒋介石闻讯极为震怒,即刻下令解散中央大学。

学校奉令除在沪设立的商、医两学院外,其他各院随即暂行解散,听候彻底整理。

同日,《时事新报》第一版上刊登商学院招生消息。

任鸿隽迄未到校,辞校长职,刘光华亦辞代理校务一职,均奉令照准,由行政院决议任教育部政务次长段锡朋暂行代理校长。

为妥善安排劳动大学转来的经济系学生,报请教育部特拨特班经费,租赁洋房一幢作教室及办公室;租赁徐家汇谨记桥附近的汶林新村(今宛平南路肇家浜路附近)房屋一幢,专门作为转来的经济系特班学生的宿舍。

7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员接收中央大学,宣布教员全部解聘,学生立即离校,听候甄别。4日,学校布告所有学生应即离校,听候甄别。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成立以蔡元培为委员长,李四光为副委员长,钱天鹤、顾孟余、竺可桢、张道藩、罗家伦、周鲠生、谭伯羽、俞大维为委员的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负责对“殴段”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整理期间由李四光代理校长,并聘竺可桢为教务长,钱天鹤为总务长。

19日,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上海的商学院和医学院划出独立,称国立上海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医学院,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

22日,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上海的商学院和医学院划出独立,称国立上海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医学院,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经行政院召开的第五十一次会议通过,正式向全国宣布。

23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刊登行政院会议通过整顿全国教育令,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商学院均拟独立,分别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

2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徐院长和医学院颜院长钧鉴,铣代电悉,所询各节先复如下:①商、医两学院划出独立,已经行政院会议议决,改名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俟奉令后即上饬遵;②两学院经费,在新预算未成立前应各就中央大学划出之预算分别暂资维持;③教授薪级应视两院经费盈绌而定,不必悉照中央大学薪俸制办理”。

毕业同学会为母校中央大学突然被解散发表“宣言”,该“宣言”刊登在《国立南高、东大、中大毕业同学总会会刊》第六期上。

8月1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6278号训令,通知商学院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并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16日,奉教育部令,正式成立国立上海商学院。

同日,毕业同学会第一次为母校停止招生及商医两学院独立而发表“宣言”。

19日,商学院院长徐佩琨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发布启事,正式通告原中央大学商学院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3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6784号训令,要求全国学校“提倡国货,全体学生使用国货,以维国货而救国难”。

奉教育部令,关于学校经费,自本月起,每月在中大所实领的经费共16万元内划出9641元作为上海商学院经费。

9月,学院在《新闻报》、《时事新报》、《申报》、《时报》刊登开学通告。恢复出版院刊第87期。

10月8日,学院在《时事新报》上刊登添设劳动大学特班的消息。该大学社会科学经济系未毕业学生32人,转入商学院以竟学业。

11月1日,半月刊《商兑》创刊号出版。该刊为16开本。18日,毕业同学会第二次为母校停止招生及商医两学院独立发表“宣言”。

12月15日,毕业同学会为收回商医学院事致函党国先进。

18日,毕业同学会致函母校北京六院学生自治筹备会,为进行回复商医学院运动请予援助呼吁。

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收回本校商医两学院事复毕业同学会函。

1933年2月22日,上海商学院补行开学典礼。

3月,出版《国立上海商学院季刊》创刊号。该刊为32开本。

6月,编印出版院刊第110期。

8月22日,奉教育部训令第8373号,教务主任由学院聘请胡纪常担任。奉教育部训令(字第7925号),院长易人,徐佩琨离职,由裴复恒出任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

9月20日,开学日。裴复恒对全体师生作报告。规定统一院工服装。规定院工一律穿青布制服,并另制灰色军装为军训时穿着。

10月1日,出版《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创刊号,该刊为16开本每月编印两期,每逢1日和16日定期出版,每期约3万字。主要刊载校闻、学生的课外活动消息和学生的研究文章和译著及文艺作品等。

11月,计划复兴院舍,具呈教育部,请求拨款重建院舍。

12月15日,上海商学院制定院务会议规程、教务会议规程、招生委员会规程、出版委员会规程、商学季刊规程、丛书规程、图书委员会规程、毕业论文规程、学生请假规则、毕业同学会章程等,刊登在院务半月刊第六期上。二三级学生级会创办实习商社。

院长裴复恒上任后,提出办学方针,对学生“灌输高深商业技术知识,养成企业精神及提倡研究学术风气”。

1934年1月1日 ,《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第7期刊登专家有关世界经济与国内政治经济的研究论文11篇。

3月14日,召开实习商社成立大会。《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第9期刊登国立上海商学院实习商社章程草案、事务处办事通则、事务处庶务课办事细则。教务主任易人,胡纪常离职,裴复恒聘银行系主任程绍德兼任。

4月30日,召开成立国际贸易研究会大会,通过国际贸易研究会章程。

7月,教育部拨款商学院建筑费1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上海商学院。

9月12日,裴复恒在教务会议上提出:“精神训练,训教合一,注重平时口问习作,多用心思。”

为在江湾西体育会路旧址重建院舍,成立院舍建筑委员会。聘程绍德、胡纪常、王德辉、蔡正雅、安绍芸、韩觉民、倪静波为委员,裴复恒兼主席,并聘建筑师杨锡鏐设计估价。

10月10日,裴复恒在学期第一次纪念周训话。讲话的题目是:“建立忠实的学风为复兴民族之基础”。内容有:1.学风是国家盛衰的基本原因;2.忠于做人;3.忠于职务;4.忠于国家民族;5.本学院应先树立新学风以为全国倡。

11月1日,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第20期白银问题专号,刊登专家有关白银问题的论文7篇。

12月29日,建筑院舍开标,由教育部派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监视。开标结果,由陆根记营造厂得标。

出版《国立上海商学院第三届毕业纪念刊》一本。内容有:发刊辞、校训、校史、级史、级花与级旗、名人题字、师长赠言、院舍、导师、毕业同学、团体、各种统计、杂俎、通讯录。

1935年1月10日,正式签订重建院舍合同,破土动工。

3月3日,举行院舍奠基典礼。

5月30日,学院发布第206号布告,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十二条。

8月31日,商学院院舍落成,院舍自霞飞路1698号再度迁往江湾西体育会路。计大礼堂,教室,图书馆,商品陈列室,经济研究室暨办公室,分占三层大厦一座;男生宿舍70间,暨阅报室,盥洗室,浴室,分占二层大厦一座;女生宿舍23间,暨阅报室,盥洗室,浴室,分占二层大厦一座;食堂一座,可容三百余人。门房暨院警室,仆役室,分占平房10间。

9月17日,教育部委托市工务局派俞楚白莅院代表验收。

10月4日,马寅初为院舍落成致院部祝贺函。11日,朱家骅为院舍落成致裴复恒祝贺电文。

11月11日,举行新院舍落成典礼。教育部部长莅临讲话。为谋教育之实用,特辟商品陈列室。向海内外各大厂广征商品样品。

1936年3月,由26级级会发起,呈院长核准,成立二六商社。由董事蔡致柞等7人组织董事会,选出董事长。该社核定资本为伍百股,每股金额一元。依照公司法实行有限公司制度。

4月15日,上海商学院与社会科学研究社订立合办社会科学研究契约,共同编辑出版《社会科学研究》。颁布学生实习规程。

6月15日,出版《国立上海商学院一览》,内容有:插图、院史、本院三年来设施概况、组织大纲、学程纲要、学生通则、招生简章、院历、各种法规、现任教职员一览、历届毕业生一览、在校学生一览、统计图14幅。

自本年度上学期起,《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报告》。内容有:学历、四年来之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各类统计、校闻、函电、公告、特载、附录。增厚篇幅,每学期印1册。

1937年2月,颁布学生实习办法。

3月创办《国立上海商学院季刊》,第一卷第1期出版。

8月,八一三事变,院舍再度被日军炮火炸毁。临时租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中国中学为院部办公处,维持教学。

 

http://100./b5/9d/c486a46493/page7.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e29301000bt1.html

愚园路40号 国立上海商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bdf480102vul4.html

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国立上海商学院江湾院舍再度被日军炮火炸毁。临时租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中国中学为院部办公处,维持教学。

9月4日,《申报》刊登学院开学通告。院址是在法租界西爱咸斯路386号。23日,《申报》刊登学院通告。租用上海愚园路40号为临时院舍,以维持教学。27日,学院开学。

1938年10月14日,《申报》刊登“江湾翔殷路上各校被毁惨状”,八一三事变中“爱国、商学院牺牲最大”。

12月21日,《申报》刊登“本市大学损失总数”,八一三事变“国立上海商学院全部毁去计20.1万元”。

1939年8月,学院制订《学生通则》,对学生从入学起直到考试毕业等各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1940年7月4日,《申报》刊登“上海商学院添设会计专修科”,招收一年级新生50名。修业期限为两年,免收一切费用,上课地点设在愚园路40号。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英美租界被日军侵占。

1942年2月20日,为继续维持教学,上海商学院由国立改为“私立”。3月6日,裴复恒就上海商学院由国立改为“私立”的缘由和情势致函教育部。

8月,私立上海商学院即为汪伪政权所接收,学校又改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1944年12月,裴复恒被汪伪政府调江苏省财政厅任厅长,院长由教务主任胡纪常代理。

1945年1月18日,教育部训令:任命陈恩普为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2月5日,陈恩普到上海商学院就职。

1946年2月15日,国民党教育部函聘何炳松、马寅初、刁培然、顾毓琇、彭瑚、吴保丰、徐佩琨、徐柏园、朱国璋为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的筹备委员,办理本院的复校事宜。并指定由何炳松任主任委员,刁培然兼任秘书。3月8日,筹委会在渝委员,假重庆道门口中央银行的业务局举行第一次会议。公推马寅初为主席。经议决,呈请教育部核聘朱国璋为本院院长,并请先行赴沪接洽院址。为使本院早日复员及发展起见,拟请教育部加聘陈行、刘攻芸、徐广迟、潘序伦、李道南为学校复校筹委会等议案。28日,教育部加聘陈行、刘攻芸、徐广迟、潘序伦、李道南为筹委会的委员。

4月2日,教育部令拨上海中州路102号的第六日本国民学校原址为本院院舍。

4月7日,筹委会在沪委员假上海香港路银行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由何炳松任主席。经议决,同意朱国璋为上海商学院院长,并欢迎其早日莅沪主持复校事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bdf480102vul4.html

中州路102号 汉壁礼蒙童养学堂、华童公学、日本第二中部小学、第六日本国民学校、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华师大一附中(现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上海唯一一所专为欧亚混血儿开设的学校

 

这是财大校址变迁中唯一保留大部分当年建筑的校址

 

1947年,地图,下方空地为现中州新村,国立上海商学院

 

70年代

 

地图

华童公学旧址:中州路102号,建筑约建于1938年。该址原为英人汉璧礼学堂,后更名为华童公学。1937年“八一三”战争中毁于炮火中。1940年4月1日,日本第二中部小学在中州路创办,1941年改名第六日本国民学校。抗战胜利后,先为上海商学院,未几,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1952年上海财经学院迁至欧阳路原光华大学处,该址即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使用。

 

现景

 

全景,主楼为新建,与坡顶老大楼紧密相连

 

华童公学老大楼,

 

华童公学老大楼,入口上的阳台

 

 

华童公学老大楼,走廊

 

近中州路80号边门的老楼副楼

1946年5月16日,函聘凌舒谟、吴道坤、褚葆一、许本怡、邹依仁、杨开道、娄而行、徐宗士、李炳焕为本院出版委员会委员。23日,举行出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凌舒谟为主任委员,褚葆一为出版丛刊总编辑。

6月1日,上海商学院筹备委员会觅定杨浦区平凉路25号第18区公所的楼上为临时办公地址,并正式开始办公。

7月5日,迁入中州路102号校舍继续办公。呈报启用钤记日期。并将前筹委会钤记截角送部验销。本月,何炳松病逝。

7月28日,聘凌舒谟为教务处主任,吴道坤为总务处主任兼保险系主任。

11月8日,组织训育委员会,聘教务主任凌舒谟,训导主任钱王倬,总务主任兼保险系主任吴道坤,银行学系主任兼国际贸易学系主任褚葆一,会计系主任许本怡,工商管理学系主任倪惠元,统计学系主任邹依仁,合作学系主任杨开道,教授娄尔行为该会委员,并按照规定由院长为主任委员,训导主任兼秘书。

12日,本院租赁福生路新民路口地基一方,建筑学生宿舍一所。

15日,《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月刊》第一卷第1期出版。该院刊是在原院务半月刊的基础上复刊出版的。每月1期,15日出版。第一卷第1期刊登“朱国璋院长报告本院复校经过”一文。他提出自己办学有四项原则:1.严格训练。2.树立制度。3.开诚布公。4.师生合作。

20日,《商学研究》复刊第1期出版。本月,学生中成立上海商学院自由出版社,出版定名为《自由园》的综合性壁报。

11月26日,本院续行收回前借交通警察大队驻用院舍一幢。

1947年1月8日,聘凌舒谟为1947年度教务处主任,钱王倬为训导处主任,吴道坤为总务处主任兼保险学系主任,徐宗士为银行学系主任,许本怡为会计学系主任,倪惠元为工商管理学系主任,褚葆一为国际贸易学系主任,邹依仁为统计学系主任,杨开道为合作学系主任。

5月15日,收回前由上海市警察局保安警察第二总队借用本院东南方房舍。

6月20日,举行第七次院务会议。聘凌舒谟、钱王倬、褚葆一、许本怡、娄而行、徐宗士、谢文钊、倪惠元、邹依仁、杨开道、吴道坤、张永广、吴耀中为本院招生委员会委员并举行第一次会议。

24日,举行游泳池揭幕仪式。

7月,三层楼房的图书馆落成。造价约为1.5亿元。

8月,聘褚葆一为银行系主任。聘许本怡为会计系主任,邹依仁为统计系主任。9月聘杨开道为合作系主任。聘倪惠元为工商管理系主任。聘钱王倬为训导处主任。

1948年

6月2日,聘凌舒谟、钱王倬、吴道坤、徐宗士、褚葆一、许本怡、倪惠元、娄而行、谢文钊、邹依仁、杨开道、张永广、吴耀中为本院招生委员会委员。

7月13日,聘凌舒谟为1948学年度教授兼教务主任,吴道坤为教授兼训导主任兼保险学系主任,钱王倬为教授兼总务主任,徐宗士为教授兼银行学系主任,许本怡为教授兼会计学系主任,倪惠元为教授兼工商管理学系主任,褚葆一为教授兼国际贸易系主任,邹依仁为教授兼统计学系主任,杨开道为教授兼合作学系主任。

1949年6月27日,国立上海商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1950年1月14日国立上海商学院团总支委员会成立,总支下设四个分支部,共有共青团员135名。

5月15日,奉中共虹口区委组织部函,批准叶孝理为院党支部书记,左士俊为党支部副书记。地下党组织正式公开。

6月1日,举行33周年校庆纪念日。

1-9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会议指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要吸收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

6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国立上海商学院呈请改名之事,本部意见以改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为妥。”

8月2日,奉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经院务委员会第51次会议决议,国立上海商学院正式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同时校庆日定为学院接管日,即6月27日。

上海财经学院从此以6月27日作为校庆日。

8月30日,奉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函,更名后由华东财委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华东财委为主。私立上海法学院的经济系、银行系、会计系、统计系及会计、银行两个专修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有139名学生毕业,实行全国统一分配。

9月3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上海法学院举行合并典礼。华东财经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姚耐到会讲话。原私立上海法学院院长褚凤仪为院务委员会委员。

11月14日,华东教育部给学院颁发木质宋体阳文“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方印一枚,长条章一枚。

12月27日,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来院,宣布中央教育部关于同意任命孙冶方为学院院长,姚耐、褚葆一、褚凤仪3人为副院长的决定,并要求先行到职工作。

1951年1月1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院刊创刊号出版。18日,孙冶方莅院正式任职。24日,实行院长负责制。

2月22日,奉虹口区委组织部函,决定成立党支部。以叶孝理为支部书记,庄福龄为支部组织委员,何克明为支部宣传委员,郭景涛为支部委员。

3月1日,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学院函报华东财经委员会和华东教育部,申报组建院务委员会,并上报了名单。21日,公布院务委员会委员名单:孙冶方、姚耐、褚葆一、褚凤仪、许本怡、雍文远、郭景涛、孙怀仁、邹依仁、关可贵、罗虔英、王作求、袁孟超、姚士彦、张有年、凌舒谟、顾七赋、刘继章、罗仲书、陈继平、龚维新。31日,孙冶方在开学典礼上宣布:学院由华东财经委员会直接领导。

8月,光华大学商学院、大厦大学会计专修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新大楼

 

华师大一附中时造的新楼

 

 

欧阳路221号 日本高等女校、日本女子商业学校

欧阳路289号 日本第二北部小学、第五日本国民学校、华德工厂

欧阳路221289号 光华大学、华师大一附中、上海财经学院、上无七厂

(已拆,现欧阳路289弄 绿洲紫荆花园)

 

上海财经学院1952-1958年在此,建筑包括解放楼、光华楼。校门在四达路口的尖角处。这情况和现在附近的中山北一路369号上海财经大学老校区在中山北一路上校门只占一尖角很象

 

光华楼是欧阳路289号,即冈也重久1936年设计建成的最漂亮的大楼,后来上无七厂办公主楼。解放楼是40代初造的现代式大楼,门牌欧阳路221号

 

欧阳路289号日本国等女校,冈也重久设计,门背后光华楼。70年代上无七厂

是日本在上海所建学校中最有名的贵族学校,号称“学习院”。

 

http://www.docin.com/p-13423924.html

是日本居留民团建立的学校,在居留民团的经营之下,旅沪日侨的“学校事业”进展尤为迅速。1888年由东本愿寺开设的“亲爱舍”(后更名为“开导学校”),在此后被发展扩充为“上海居留民团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亦称“北部小学”(1907年,北四川路)。随后相继建成了“东部小学”(1923年,平凉路)、“西部小学”(1927年,胶州路)、“中部小学”(1929年,武进路)、“第二北部小学”(1939年、欧阳路)、“第二中部小学”(1940年,中州路)。此外,还另设有“高等女校”(1920年)、“青年实业学校”(1926年)、“商业学校”(1930年)、“日本中学校”(1939年)、“女子商业学校”(1940年)、“第二高等女校”(1942年)。

 

1935年7月,居留民团议会议决在欧阳路上建新校舍,于1936年2月落成,即日本第二北部小学,1939年在欧阳路成立。

上海日本高等女学校,1920年初设于四川北路1838号的日本北部小学内,后转移至施高塔路(山阴路),1936年迁入欧阳路新舍。

欧阳路上的日本高等女学校,由著名建筑师冈也重久设计,校地面积6525坪,运动场面积2761坪,近代简明的钢筋水泥4层建筑,采光充分,教室明亮。根据女生特殊生理情况,在校内设立风雨体操馆,并有25米的游泳池和弓道场等体育设施。

1940年4月5日,日本女子商业学校在欧阳路222号创办,

1939年6月,日本第二北部小学在欧阳路创办,近四平路,学生都是施高塔路高级住宅区的居民,被称作上海的“学习院”,校内草坪专门从美国买来,还有钓鱼池塘。在日本在上海所在的几个小学里,这家可谓是贵族小学了。

1941年,日本第二北部小学改名第五日本国民学校。

贵族学校中的“施高塔”组都是贵族子弟

http://news./e9/d6/c1833a59862/page.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光华大学欧阳路旧校址(1946-1951年),门背后解放楼。

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所有校产,经校董会议决赠与川省。光华大学于1946年回沪复校。

1946年8月,国民政府拨给虹口区欧阳路两所亩毗邻的旧日侨学校(原日本女子商业学校、女子高等学校)作为光华大学和附中的校址。

1946年秋,光华大学暨附中迁至欧阳路校址(今上海无线电七厂所在地)上课,直至1951年10月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1951年10月-1960年9月,华东师大附中、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曾经先后在该址(虹口区欧阳路221号)办学。

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光华大学被化整为零。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1951年8月,光华大学商学院、大夏大学会计专修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胡适帮助张芝联争取光华大学复校校舍

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是上海四大私立大学之一,原址在大西路(后延安西路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抗战时校址被毁,迁至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抗战后迁回上海。

据张芝联的《我的学术道路》知,1945年7月8日,他的父亲张寿镛七十大寿,“光华师生校友前来祝寿,父亲在病榻上以'复兴中华,复兴光华'两句话勉励他们”。遗憾的是,七天后张寿镛去世。张芝联在日本投降后全力为恢复光华大学和附中校舍奔走,一天胡适过沪,“来函借先父藏《水经注》全谢山校本”。张去见胡,巧遇顾毓琇,顾“一反常态,立即表示友好”,张“乘机向胡适述说光华校舍被毁的经过和目前学校处境的困难。胡适以前也曾在大西路光华大学授课,现在他手中正拿着《水经注》全谢山校本,乐得做一份人情,于是转脸向顾氏询问上海敌伪校舍分配情况。顾氏心领神会,马上向我表示,日内可到教育局商议”,直到1946年8月“拨给光华的是坐落在虹口欧阳路两所毗邻的日本学校,作为光华大学和附中的校舍”。

 

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光华大学学生在驻军解放军营地联欢观看腰鼓队表演。

 

http://100./b5/9d/c486a46493/page11.htm

 

地图,欧阳路四达路口,上海财经学院

自从抗战结束后,上海财经学院及其前身一直住在中州路102号,上海财经学院1952年8月因全国院系大调整,上海各著名大学的财经系全部并入本院,规模扩大,于是国家让欧阳路221号华东师大附中和中州路102号上海财经学院交换校址,各自迁入对方旧址去。

于是,一个由国家部委直管的巨无霸财经院校,就在欧阳路221号诞生了。从这时开始,上海财经学院(后改名上海财经大学)一直保持了全国财经院校的头把交椅。

1952年6月11日,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第一次宣布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草案)内容。其中规定财经学院各系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1952年8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院址从中州路102号迁到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及光华附中校址)。有教师364人,其中教授152人,有名师:褚凤仪、褚葆一、李炳焕、李鸿寿、孙怀仁、吴承禧、王惟中、杨荫溥、龚清浩、许本怡、周伯棣、薛仲三、邹依仁、彭信威。副教授31人,讲师(含教员)37人,助教144人。

中州路102号校舍移交华师大一附中。

8月5日,奉中共虹口区委组织部函,同意成立党委会,由姚耐、丁芳圃、李家桢组成,姚耐任党委书记。原学院党支部组织撤消。

8月,在全国高校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华东地区13所高校商学院或财经系科合并组成上海财经学院,分别是:

复旦大学商学院、

沪江大学商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大同大学商学院、

上海学院会计企管专修科、

圣约翰大学经济系、

新中国法商学院、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东吴大学经济系、

东吴法学院会计系、

上海商业专科学校。

同时,等7所院校的夜校部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有:

沪江大学、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震旦大学、

上海学院、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上海商业专科学校、

东吴法学院。

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分别在圆明园路、长乐路等处开课,副院长李鸿寿兼夜校部主任。

10月15日,党委会决定成立两个直属党支部,即学生、辅导科联合党支部和教职员、夜校部联合党支部,由叶孝理、肖克分别任党支部书记。

10月,东吴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本年学习前苏联经验,开始设置专业:财政学专业、货币与信贷专业、供销合作专业、工业经济专业、国家保险专业(1953年起停办)、工业会计专业(1954年起为会计学专业)、财务专业(1954年起停办)、机器制造厂组织与经济专业(1955年起停办)、国民经济计划专业(1955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国内贸易专业(1954年起为贸易经济专业)、国外贸易专业(1954年并入北京外贸学院)、工业统计专业(1954年起为统计学专业)。

全日制在校生3118人,夜校生1454人,教职工628人。

1953年2月,姚耐到院任院长。

8月,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和山东财经学院并入。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综合性财经类高校。行政上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高教部领导,并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兼管。

1954年10月,《上海财经学院院刊》出版。

1955年6月1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管理局批准,即日起启用“上海财经学院”印章。

1956年春,为鼓励师生进行和交流科学研究,创刊《上海财经学报》。

9月24日,奉中共上海市委高教科学工作部函,批转市委批复,同意许浪璇兼任学院党委副书记。

9月28日,《财经研究》创刊。

1957年6月,全国开始反右派斗争。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中,一批干部、教师、职工和大学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2月,中央任命申玉洁为党委书记。

6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根据市委的决定,在上海市高等院校科研规划会议上宣布,将原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等四个单位合并,建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旬,市教育卫生部副部长舒文根据市委的决定,召开原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负责人会议,宣布由雷经天、姚耐、申玉洁、袁成瑞、庞季云、陈传纲、姚力等七人组成上海社会科学院筹备小组,由雷经天负责。

8月9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合并为上海社会科学院。

18日,刘季平召开会议并宣布,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党委由6人组成,李培南任党委书记,申玉洁任副书记。雷经天任院长,姚耐、庞季云任副院长。

9月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院址设在万航渡路1575号,隶属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部领导。上海社会科学院下设经济研究所、业余大学、政治法律系、财政信贷系、工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会计系、统计系。在校生24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业余大学和函授生2000余人。

学院夜校部亦随之改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业余大学。

 

https://www.meipian.cn/disadx6

 

看到这張照片,原上海无线电七厂

对了,它就是上海欧阳路289号,原上无七厂的大门口。可惜近20年前这个厂已经不存在了,在她的土地上,房产开发商已经建成了'绿洲紫荆花园',不过'欧阳路289号'门牌还在,只是把'号'攺成了'弄',总算还留下了一点遗跡,可供上无七厂的老职工们一点可追忆的'历史文物。

这张照片仍然是在大门口,但向南移了十几度。中间那棵塔松大家也很眼熟的,门旁紧靠墙边那棵悬铃木树的叶子已大多飘然零落,时令已入深秋,似乎表示这个厂的命运也将入冬天了。再往右边看,原二、三、四、九(技监科)车间所在的'解放楼'还很峥嵘地露出了一角。

 

上无七厂被誉为'花园工厂'。厂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这不是溢美之辞,在1983年3月3日的文汇报上介绍过的!人均绿化面积达10平米。

连鸟儿都看中了这片'绿洲,來此安营扎寨了!

 

上海无线电七厂“上”字商标

   

上海无线电七厂地图,1965-1985建厂20周年纪念册

那么上无七厂究竟是一个什么工厂,他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包括本人在内的的员工们虽然多少知道一些,恐怕都不完整。这也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幸而有人提供了一份'上海历史上有过的无线电元器件厂、整机厂和设备厂'的资料,我们得以对我们的上无七厂一窥其全豹。因此务请大家抱着深情地读一读,以补过去了解不够全面的缺撼!

从最后一段的数据看,这么一个厂年工业总产值才不到2300万元,年利润只有65万元。在今天看來全厂职工只能喝西北风了,还怀念它什么?但在将近30年之前,这还真的算不错了,当时一个工人一年工资超过1000元的真不多。

七厂自1973年开始,办了技工学校。党委决定由張慎宽、王世祥、朱锦德、岑苏女等几位同志负责筹备和实施。每年招收由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教学班,专业根据需要设置过元件、线路、动力、机械等。

1975年首届毕业,大部分分到本厂各车间和科室,也有一些由上级公司分配去其他元件厂。先后为电子元器件系统培养了一批青年技工,作出了贡献。

 

1977年冬,技校双喜临门!合影留念

有5人参军、5人考上大学。临别前纷纷合影留念。时光荏苒,5位当时的'天之骄子'现在在哪里工作呀?!

 

一个老职工光荣退休了,胸前掛了大红花

七厂办的托儿所也是刮刮叫的,你们看园内的小火车多么吸引儿童!现在他(她)们也都步入中年,是否还记得童年时的快乐?

 

这張照片上的小姑娘,她姓邱,现在一家企业搞人事工作……

 

现景,欧阳路289弄 绿洲紫荆花园

 

现景,欧阳路289弄 绿洲紫荆花园,门口紫荆花雕像

 

 

 

昆山路146号 中西书院、上海日本居留民团、东吴大学法学院(已拆)

昆山路188号 东吴大学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夜校部

(现昆山路188号 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

 

原昆山路128号日本居留民团总部

昆山路146号以前曾是昆山路188号东吴大学法学院的一部分地块,抗战期间为日本人占用,一度为上海日本居留民团。

旅居上海的日侨,大部分聚居在公共租界北区的吴淞路,以及越界筑路区域的北四川路北段一带。因此上海居留民团的地址,虽然曾多次迁址,但始终位于该区。最初设于武昌路东本愿寺别院,1914年迁至文监师路(今塘沽路309号浦江电表厂)。1932年12月,迁至昆山路128号。1941年4月,再迁至福生路(今罗浮路)2号。

上海日本居留民团的基层组织是町内会。到1931年,町内会已经有56个。

上海日本居留民团参与配合了1932年和1937年在上海爆发的两次中日战争(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抵制日货运动在中国各地兴起,许多日本企业破产。上海日本居留民团召开会议,通过「严惩不道的支那」决议。1932年1月18日日僧事件发生后,数千日侨聚集在在文监师路上海日本居留民团门前,举行抗议活动,要求中国政府道歉并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日本政府增派军队,保护侨民,消灭抗日运动。会后,1200多日本人沿北四川路北上,示威游行,捣毁华人商店和车辆。1月20日凌晨2时,青年同志会成员前往三友实业社放火,引发混战[1],上海公共租界宣布戒严。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侨组织义勇后援会,协助构筑工事、派遣担架队、搜捕反日人士等活动。

 

30年代上海日侨侨民团大楼外观

原有四层独立式西式楼房基本未变,钢筋水泥结构、平顶。大门口围墙已拆建为六层楼房。1949年5月上海解放,由我人民解放军接管并使用。近年该建筑增加一层。

 

清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爆发,促使旅沪日侨经济经营活动活跃,大批日本人到沪。光绪三十三年,日侨自治团体上海日本居留民团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鼓励日本移民居留上海,为当时侵占上海所实行的战略措施之一。早在1905年3月、1907年4月和8月,日本政府就分别颁布了“居留民团法”、“居留民团法施行规则”和“关于成立上海居留民团并规定管辖区域的第18号告示”等法律法规,并于1907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日本居留民团,建立起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它的职权是统率日本义勇军、维持界内警务、管理居留民的一切大事,具有在沪侨民和日本帝国臣民的双重身份,是受日本政府支配的一股政治力量。在上海的两次淞沪抗战中,日本居留民团积极参与侵略战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http://www./detil.php?id=4366

日本上海居留民团的由来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逐渐成为各国来华人士最主要的聚居地,特别是在工部局管理的公共租界和公董局管理的法租界内,形成了现代化的管治体系和多元的文化色彩。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也逐渐加入其中,从1870年的7名侨民,到1905年扩大到4000人。日本人在上海的产业,从海产、纺织品、西药、烟酒、日用杂货的批发零售,逐步扩展到经营饭馆、书店甚至风月场所。到1927年,在上海的日本人已达2万人,在公共租界形成以虹口为核心的“日本人街”。著名的“内山书店”就设在这里,鲁迅经常到此来买书、聊天。

1905年,日本政府颁布《居留民团法》,规定海外侨民可以在当地领事馆、大使馆监督下成立自治组织。1907年,“上海居留民团”成立,设置议事机构“侨民会”和执行机构“行政委员会”。从连续6个月缴纳侨民税金2元以上的日本人中选出侨民会议员,再由议员选举产生行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负责人称“委员长”,是居留民团的领袖,负责办理税收、开办学校、经营神社和墓地。随着在沪日本人日益增多,行政委员会的业务也逐步扩展,甚至组织起“上海在乡军人会”,协助领事馆警察维持虹口治安。

1930年代,随着中日冲突日趋剧烈,上海居留民团不可避免地卷入争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日本侨民组成“上海义勇队”,支援日军与中国军队战斗,自然在战后也承担了同样的报应。1932年4月29日,朝鲜人尹奉吉在虹口体育场向正在阅兵的日本军政高层投掷了一枚炸弹,炸死两个人,一位是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另一位便是上海居留民团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河端贞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42ec0102x7mz.html

上海日本居留民团,1905年12月17日,上海日本人俱乐部、日本实业俱乐部联合总会等旅沪日侨团体为了管理下属各类公共团体,开会决议成立“日本人协会”。两年后的1907年8月1日,在该协会的基础之上,根据日本政府的《居留民团法》,“上海日本居留民团”(以下简称:居留民团)得以正式成立。其管辖范围包括:上海公共租界与英租界及其界限以外两英里区域内的所有日本侨民。

居留民团作为管理旅沪日侨的“半官半民”机构,接受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监督指导。在1907—1934年,其事务执行机构采用“合议制”,成立了“行政委员会”,负责协商并管理包括经营学校、墓地并组织义勇队等所有公共事务。1934—1945年,则基于《居留民团法实施规则》变更为“民团长制”。即,在缴纳税金的日侨中选举出“民团议会”议员,然后由此议会再选举出民团长、副团长、会计,以及参事会等常设机构,同时还将决议每年的预算和工作计划等重要事宜。这种由议会“立法”,由民团长和参事会实施“行政”的模式,显然与近代日本政府机关的分权体制颇为接近。只不过整个过程仍需接受总领馆的监督与指挥。

在居留民团的经营之下,旅沪日侨的“学校事业”进展尤为迅速。1888年由东本愿寺开设的“亲爱舍”(后更名为“开导学校”),在此后被发展扩充为“上海居留民团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亦称“北部小学”(1907年,北四川路)。此后又随着日侨数量的增多、学校规模的扩大,相继建成了“东部小学”(1923年,平凉路)、“西部小学”(1927年,胶州路)、“中部小学”(1929年,武进路)、“第二北部小学”(1939年、欧阳路)、“第二中部小学”(1940年,中州路)。此外,还另设有“高等女校”(1920年)、“青年实业学校”(1926年)、“商业学校”(1930年)、“日本中学校”(1939年)、“女子商业学校”(1940年)、“第二高等女校”(1942年)。

1941年,日本政府公布《国民学校令》,规定所有日本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学校”。由此,北部小学、东部小学、西部小学、中部小学、第二北部小学、第二中部小学,按照建校的先后顺序被依次更名为第一国民学校、第二国民学校、第三国民学校、第四国民学校、第五国民学校、第六国民学校。进而在此之后,又后续新建了四所新校。即,第七国民学校(1941年,平昌街)、第八国民学校(1942年,宝山路)、第九国民学校(1942年,塘山路)、第十国民学校(1942年,肇周路)。至此,近代日本在上海的10所国民学校全部建成,另加中等学校6所,共16校,计约14000人。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http://www.docin.com/p-13423924.html

 

 

 

 

 

 

 

 

 

 

而林乐知的“中西书院”,后来又和一所更为有名的大学有关,这就是民国时期以法学闻名的“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徽)

东吴大学不是在苏州么?没错,1900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的东吴大学,的确就在苏州,但该校的董事会却设在上海,最早称为“东吴大学堂”,英文称为“中国中央大学”(CentralUniversity in China)。该校校董会还于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in China”名称注册了。

1915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成立,就建在了昆山路东北角,“中西书院”的原址上。

 

东吴大学法学院是当时中国,唯一系统讲授英美法的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法学院之一,甚至也是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为中国甚至亚洲贡献了大批国际法的人才。

从二十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国际法院一共出现过6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唐德刚一直说,中国只有“两个半外交家”,一个李鸿章,一个周恩来,半个就是顾维钧,不知道大家认为如何,我是深以为然的),一直到1997年,联合国前南国际刑庭的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

 

 

http://100./b5/9d/c486a46493/page12.htm

 

 

 

 

1952年6月11日,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第一次宣布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草案)内容。其中规定财经学院各系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1952年8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院址从中州路102号迁到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及光华附中校址)。

1952年8月,7所院校的夜校部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有:

沪江大学、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震旦大学、

上海学院、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上海商业专科学校、

东吴法学院。

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分别在圆明园路、长乐路等处开课,副院长李鸿寿兼夜校部主任。

自从1952年8月这里变成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夜校部后,到1972年4月开了几乎20年(仅有1959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暂时被撤消名份变成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那一年,夜校部随之没有名份)。1972年5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被停办,直到1984年5月复校,那段时期夜校部也相应停了十多年。

 

 

http://www./art/2015/9/20/art_136_304.html

共和新路1482号 商业干部学校、上海财经学院(现共和新路1458号 上海市商业学校)

 

学校创办于1960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上海市会计中高职贯通经典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校地址:共和新路1458号

 

 

 

全景

创立调整阶段(1960——1965年)

商业学校,1960年8月11日,学校在原商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校址在四平路1149号,开设商业会计、粮食财会、油脂工艺、粮食储藏、粮食加工、饮食烹饪、摄影、理发、洗染9个专业,学制3-4年。

1963年,第一届中专学生毕业。

1964年2月,上海市水产学校财会专业划入我校,同时,我校将油脂加工、粮食加工、粮 食储藏专业划归水产学校。

1960年,上海财经学院以原上海商业学校大专部为基础,在共和新路1482号复校,后于1964年上半年迁往中山北一路369号。

商业学校本部于1964年7月从四平路搬至共和新路1482号。

后因市政拓宽道路,校门搬迁至1458号。

1965年夏,学校将饮食、摄影、理发、洗染专业划归上海市饮食服务半工半读学校。

 

上海财经学院(1960.9-1964.1),地图

 

1959年,上海财经学院并入社科院后,1960年又在共和新路1482号复校。

1960年1月,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上海市委决定,由市委财贸部指定商业一局、二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局以及上海商业学校等单位,筹备重建上海财经学院。

以原上海商业学校大专部为基础,从上海社会科学院抽调部分教师、干部参加筹建上海财经学院工作。市委任命陆慕云为筹建工作领导人,胡远声主持筹建工作。

5月,李鸿寿到院主持筹建工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原财经系科的180名教师、干部调入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业余大学的校舍(昆山路146号)也划归上海财经学院。

9月9日,上海市委常委、外办主任冯国柱来学院宣布上海财经学院正式成立,陆慕云任院党委书记、院长,胡远声任副院长、代理副书记,李鸿寿任副院长兼夜校部主任。院址:共和新路1482号(1960年兴办的上海商业学校)。党和行政关系属市委财贸部,由上海商业一局代管。学院有教学人员251人,行政人员179人;全日制设有贸易经济系(商业经济、商业财会、商业计统等专业)、财政金融系(财金专业)、工业经济系(工经、工业财会、工业计统等专业)、生产资料商品系(五金机械商品、交通器材商品、电子器材商品等专业)、日用工业品商品系(纺织商品专业)、饮食服务系(饮食专业)和工业管理专修科。本科生800人,专科生23人。夜校设有工经、贸经、会计、统计等专修科,附设函授部。本科生569人,短训班及单科学生1156人。

1961年1月2日,市委财贸政治部向学院宣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王伟才调入上海财经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市政府民委主任梅达君调入上海财经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上海商业一局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副经理杨昭伦调入上海财经学院任党委委员。

1962年4月,经市委批准,由王伟才、陆慕云、梅达君、胡远声、路祥麟、杨昭伦、任天洛等人组成党委会,王伟才任党委书记。

1963年10日,王伟才被国务院调任中国银行英国伦敦分行行长,调离学院。因陆慕云同时兼任商业一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院务工作实际由胡远声主持。

11月27日,市委批复市委组织部、教卫部,同意免去陆慕云的上海财经学院院长的兼职。

寒假

院址从共和新路1482号迁至中山北一路369号。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2/16/9737138_284823230.shtml

中山北一路369号 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水产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50年代,中山北一路369号这里一开始是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53年,在上海市敬业中学土木科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校”。赵祖康、徐以枋等前辈满怀对党的职业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开始了学校创业之路。195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城市建设工程学校”,校址在西江湾路900号。这就是中山北一路369号校园的前身。1958年,中央下放权限,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61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学校并入城建学校。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12月学校停办。

上海水产学校是1962年由成立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和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合并而来。

1962年基本建设战线压缩,原上海市城建局所属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简称城建校)有的专业已不适应,而上海市水产学校正需发展,经市水产局与城建局协商,报市政府批准,将城建校并入上海市水产学校,隶属上海市水产局领导。

1962年8月两校合并结束,上海市水产学校迁入中山北一路369号原城建校校址。

 

1964年1月,根据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调整专业。水产学校校址迁到四平路1149号即原上海商业学校校址(现赤峰路43号四平路1149号上海市贸易学校)。

四平路1149号上海商业学校原先就在欧阳路221号上海财经学院的北邻,或者说上海商业学校本来就是国家用上海财经学院的师资力量弄出来的另一个学校,和上海财经学院有着同根生的关系。

1964年这一年,也就是说,四平路1149号上海商业学校、中山北一路369号水产学校、共和新路1482号上海财经学院这三个学校校址作了一次三方轮换,地址分别变成了四平路1149号水产学校、中山北一路369号上海财经学院、共和新路1482号上海商业学校。后来水产大学又搬走了,四平路1149号重新变成一家财经学校,叫上海市贸易学校,就是用上海商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新弄出来的一个学校,实际是上海商业学校的中专部,所以说,上海市贸易学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从1964年开始,上海财经学院入驻,就再也没搬走过,这校园成为上海财经大学校史上待的时间仅次于昆山路188号上海财经大学夜校部的校园。

1983年上海财经学院新建国定路主校区,这一年学校总部搬迁到国定路777号,中山北一路369号作为分部,里面主要是研究生院。

此后至今校址未再作搬迁。

 

 

中山北一路369号(广中路附近) 上海财经大学

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中国第一所研究商学之最高学府,也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中国第一所研究商学之最高学府,并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融合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商学院或财经系科。

http://100./b5/9d/c486a46493/page13.htm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建国立东南大学,商科由南京迁至上海,扩充为商学院,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附设上海商科大学,为中国第一所商学院;1927年后,随学校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国立江苏大学商学院。1928年,学校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商学院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

1917年,杨杏佛出任首任商科主任;1921年,马寅初继任教务主任,郭秉文兼任校长。徐佩琨、裴复恒、陈恩普、朱国璋曾先后担任上海商学院院长。曾设工商管理、普通商业、会计学、银行理财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运输学、保险学、统计学等系。

1950年,学校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校徽

 

80年代,大门

 

95年以后的新大门

 

95年以后的新大门,门卫室

 

地图

 

现在的校区地图,大门在三角洲的最尖顶处,近高架

 

校区示意图,正门在中山北一路的尖角上

 

 

 

 

拆房建绿,办公楼变遗迹

 

红砖平房建筑,大概是过去的学校大礼堂

 

大礼堂

 

大礼堂经过现代化装修,确实焕然一新

 

图书馆

 

教学楼和操场,由老建筑改建过来,仍有坡顶红瓦

 

新建的主楼,专家楼

 

下沉式广场旁小亭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2/16/9737138_284823230.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85ddb010159hh.html

国定路777号 上海财经大学(现财大国定路校区)

武东路100 上海建材学院(现财大武东路校区)

武东路111 上海自行车三厂(现财大武川路校区)

国内第一所商学最高学府

 

校园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校园由三部分组成,右上方的是1983年建造上海财经大学部分,下方是武东路100号原上海建材学院校址,图上有两个大操场,表面曾经是两个完全的独立的校园。左面是在原上海自行车厂老厂房基础上改建的新校区。

 

地图,复旦、财大与隔在中间的叶家花园(医院)都在国定路上,财大的A处为国定路777号,B处为武东路100号。

 

校徽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财经院校。其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的商业专修科,后经东南大学与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江苏大学商学院、中央大学商学院等阶段,1932年秋成立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上海商学院更名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8年撤销,1960年上海市委决定另选校址重建上海财经学院,1966年文革停办12年,1978年再次复校,1985年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总之,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史比较坎坷的。

1964年学校迁至中山北一路369号,即为现在的研究生部,1983年新建国定路主校区,还有原上海建材学院的武定路100号老校区,目前是全日制本科教育基地。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位于中山北一路396号,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

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1983年,在国定路建立新校区。

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现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历代校名变化

 

历史沿革

 

上海财经大学地址变迁图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

 

 

20年代初,在南京时期,南京东南大学内

 

尚贤堂校址。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迁尚贤堂,1926年迁霞飞路834号。

 

 

1931年3月,上海商科大学迁入西体育会路11号,江湾校园,是第一个自建的校园,也是唯一一个自建的校园

 

1931年建成的样子,设计图。结果一年后就被日军炸了

江湾校园开张仅一年,就在1932年1月被毁,暂时租用霞飞路东湖路房屋。

 

在原地接着重建,1935年8月返回江湾校园。校门

 

国定路777号新校区草地上按1935年大门仿建门,是财大象征

 

1936年,国立上海商学院办公大厦,结果也只存在了一年

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国立上海商学院江湾院舍再度被日军炮火炸毁。9月份开始租用上海愚园路40号为临时院舍。

 

中州路校舍

1946年7月5日,迁入中州路102号校舍。一直住到解放后1952年8月与华师大一附中互换。

上海财经学院1952年8月因全国院系大调整,上海各著名大学的财经系全部并入本院,规模扩大,于是国家让欧阳路221号华东师大附中和中州路102号上海财经学院交换校址。

欧阳路221号之前是光华大学,由于1951年院系调整时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合并改名华师大,欧阳路221号就改名华师大附中。华师大附中才刚取名没过几个月,根据政府要求,1951年8月光华大学商学院、大夏大学会计专修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并且将欧阳路221号作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新址。于是欧阳路221号从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入驻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民国时著名的国立商学院、光华、大夏三所学府的财经系的联合体。

过了一年,1952年8月在全国高校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华东地区13所高校商学院或财经系科合并组成上海财经学院,分别是:

复旦大学商学院、

沪江大学商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大同大学商学院、

上海学院会计企管专修科、

圣约翰大学经济系、

新中国法商学院、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东吴大学经济系、

东吴法学院会计系、

上海商业专科学校。

同时,等7所院校的夜校部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有:

沪江大学、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震旦大学、

上海学院、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上海商业专科学校、

东吴法学院。

合并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夜校部位置为昆山路146号和188号的土地。

昆山路146号以前曾是昆山路188号东吴大学法学院的一部分地块,抗战期间为日本人占用,一度为上海日本居留民团总部。抗战后归还东吴大学法学院。这样,日本居留民团总部和原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建筑都归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所有。

昆山路校区基本上一直用到现在,是建国后财经大学校史中使用时期最长的一块校园,比学校本部校园使用时间长得多。

1959年,上海财经学院并入社科院,撤离欧阳路221号。不久国家觉得缺少高等财经学府可不行,于是1960年上海财经学院又利用当年刚成立不久的四平路1149号上海商业学校在共和新路1482号分校校址实现复校。

 

共和新路1482号校区,现共和新路1458号上海市商业学校

上海财经学院直到1964年上半年迁往中山北一路369号后,才将共和新路1482号还给上海商业学校。

1964年1月,根据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调整专业。水产学校校址迁到四平路1149号即原上海商业学校校址(现赤峰路43号四平路1149号上海市贸易学校)。

四平路1149号上海商业学校原先就在欧阳路221号上海财经学院的北邻,或者说上海商业学校本来就是国家用上海财经学院的师资力量弄出来的另一个学校,和上海财经学院有着同根生的关系。

1964年这一年,也就是说,四平路1149号上海商业学校、中山北一路369号水产学校、共和新路1482号上海财经学院这三个学校校址作了一次三方轮换,地址分别变成了四平路1149号水产学校、中山北一路369号上海财经学院、共和新路1482号上海商业学校。后来水产大学又搬走了,四平路1149号重新变成一家财经学校,叫上海市贸易学校,就是用上海商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新弄出来的一个学校,实际是上海商业学校的中专部,所以说,上海市贸易学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从1964年开始,上海财经学院入驻,就再也没搬走过,这校园成为上海财经大学校史上待的时间仅次于昆山路188号上海财经大学夜校部的校园。

1983年上海财经学院新建国定路主校区,这一年学校总部搬迁到国定路777号,中山北一路369号作为分部,里面主要是研究生院。

此后至今校址未再作搬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de29301000bss.html

http://100./b5/9d/c486a46493/page2.htm

1917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业专修科。第一届商科生(一年级)有30名,学制三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任校长江谦,教务主任郭秉文。商科主任杨杏佛。

1918年3月,江谦病休,郭秉文暂行代理校长职务。7月23日,学校再度招生,招收体育、农业、教育、商业专修科各一班。颁布录取新生公告,其中商业专修科有于怀仁、朱祖晦、李壤、施督辉、张懦荣、郭庆林、杨树丰、钱允孚、缪辰等9人。另有备取生。

1919年上半年,学校决定将各专修科(农业、工艺、商业、体育)的修业年限增加一年,学制为四年。呈报教育部核准,于1919年下半年起在下一届录取的学生中实施。

9月3日,教育部和江苏省长公署正式委任郭秉文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0月,郭秉文聘教育家陶行知为教务主任。

校长郭秉文上任后,提出办学思想:民主治校,学术自由,中西并举,三育并重。具体内涵是:民主治校——办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主动去教和学生主动去学。学术自由——繁荣学术的必须之路,为国育才的必经之路。中西并举——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立国兴国;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沟通中西,融会中西,中西并举。三育并重——德、智、体三育并重,以“诚”为校训,以诚立德,以诚求知,以诚健身,以诚立业。德育要逐步完善人格,培养对国家负责之公民;智育要养成思想及应用之能力,必使学者能思想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体育要养成坚强之体魄及充实之精神,对全校重体育之普及,对个人重全面之发育。同时,他提出办学方针是: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

1920年3月26日,黄宣猷、章行历、王恭宽、郭秉文、涂开兴、史量才、沈倍卿等人提议组织商科大学筹备处,通过筹备处大纲,推出筹备董事15人,并决定假江苏省教育会为筹备处。28日,商科大学筹备董事决定三件事。1、商科大学以教育华侨子弟为主要宗旨,广集内外人才,以大学为中心兼谋其它教育实业等一切事业的发展。共同发起—中国与南洋协会,由赵厚生、郭鸿声、丘心荣草拟协会大纲。2、设筹备处主任为黄宣猷,丘心荣任副主任,赵厚生为干事。3、筹备处的款项由黄宣猷、丘心荣承认筹垫。

4月7日,郭秉文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筹备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出席者一致赞同。23日,郭秉文关于商科大学宣言书及计划书致函杨杏佛。24日,郭秉文关于商科大学宣言书及计划书致函张子高。

5月8日,国立暨南学校校长赵正平关于商科大学计划书致函鸿声。17日,杨杏佛关于商科大学计划书致函鸿声。27日,杨杏佛致函郭秉文,要求辞去商科主任职务。29日,郭秉文复函杨杏佛,挽留其不要辞去商科主任职务。本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第四次毕业仪式,其中有首届商科毕业生29人。

11月18日,黄炎培、郭秉文向教育部提出关于改正东南大学计划书的意见。教育部复函,对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的计划书表示赞同。

12月6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建立国立东南大学计划书,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南大学)。

教育部委派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筹备员,负最高行政责任。15日,郭秉文正式组建东南大学筹备处,专门负责筹办东南大学建设的一切事宜。内设组织系统股、经济股、校地推广规划股、建筑计划股、校章编定股、招考学生股、公布股、购置股,每股股长1人,股员若干人。

 

 

国定路777号上海财经大学的主校区,红瓦装饰的的大门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大门右边红瓦装饰的教学大楼,建筑风格简洁、明快

 

1983年建造大楼时的奠基石,当时学校还称财经学院

 

校区

 

学校的绿叶餐厅、水塔浴室

 

标志性建筑,水塔

 

其他标志性的建筑,雕像“志在云天”、同新楼

 

校园内唯一的雕塑,主题为“志在云天”

 

财大明信片:MBA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学校、雕像“志在云天”

 

园林式绿地

 

孙冶方像

孙冶方(1908—1983) 江苏无锡市玉祁镇人,经济学家。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院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为纪念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1985年设立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武东路100号 上海建材学院原大门,已并入财大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座落在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武川路交汇处(原江湾旧跑马厅65号)。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文科的多科性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创建于1953年9月,它的前身是建筑工程部上海建筑工程学校(由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杭州土木工程学校、杭州纺织学校调工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六师联合司令部技术教育处的一部分于1953年3月组建),当时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卫生技术设备和给水与排水3个专业,在校学生852人,教职工128人。

现上海建材学院已并入财大,为武东路100号武东校区,其主体建筑毓秀楼属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作为武东校区主体办公大楼,毓秀楼建成于1953年,原名硅经教验楼,距今已有59年的历史,是建国早年修建的近现代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毓秀楼建筑总体为三层,中部局部为四层,该楼现作为金融学院办公、教研大楼。

 

毓秀楼

 

正门

 

东面,远处可见正门门廊

 

背面

 

背面

 

原上海建材学院老建筑“同新楼”,正面

 

同新楼,侧面

 

 

同新楼座落于武东校区主入口轴线右侧重要位置,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另一和“同新楼”一样的建筑,“同德楼”

 

另一和“同新楼”一样的建筑,“同德楼”,侧面

位于武东校区主入口轴线左侧的、和同新楼成对称状的另一50年代建筑同德楼。两幢老建筑外立面几乎相同。

 

原上海建材学院图书馆,建于1982年,现学生中心

 

武川路111号,上海财经大学(武川路校区),原上海自行车三厂

上海自行车三厂为中国自行车生产重点企业,主要生产名为凤凰牌自行车。1958年由267家小厂合并而成。现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源于1897年中国第一家自行车车行同昌车行,1959年1月创建了“凤凰”品牌,1993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海凤凰拥有百年自行车制造经验,以高品质赢得广阔市场,家喻户晓,备受推崇,为中国的自行车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0年,上海凤凰引入民营资本,进行体制改革。建成集自行车、电动车、童车以及轮椅车等产品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两轮车制造企业。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三地建立生产制造基地。

公司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可以生产包括山地车、赛车、淑女车等在内的所有中高档产品,材质上可以使用碳纤维、镁合金、铝合金等多种先进的材料。

凤凰自行车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已在世界上94个国家注册商标。凤凰牌自行车年均出口国别50多个,主要外销国家或地区是:美国、日本、东西非、东南亚、中东及南美等。

这家国内曾经最富知名度的自行车制造公司,拥有辉煌的过去。1958年,在上海的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上海自行车三厂,这是一家地方性国营公司。几年后,由这个厂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开始成为全国名牌,并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量长期名列全国自行车行业第一。1992年,上海凤凰自行车公司成立。

成就凤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短缺经济”时代。河北省石家庄市志记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供应紧张。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车(主要是上海产“凤凰”、“永久”,天津产“飞鸽”)实行凭票供应。1962至1963年之间,“凤凰”、“飞鸽”和“永久”的标价高达每辆650元。

70年代,大街小巷,“凤凰”牌自行车随处可见。在商店里,凤凰自行车总是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消费者购买自行车的首选。“凤凰”被人们视为吉祥和高贵的象征,甚至成为姑娘出嫁时一份很有“面子”的嫁妆。90年代初,国内(大陆)出口的自行车有三分之一都是凤凰生产的。

现址: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369号美恒大厦14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