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创始人、第一任团长、越剧尹派创始人、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先生的诞辰。一直以来,芳华越剧团始终铭记先辈、弘扬传统、慎终追远,时刻践行尹桂芳先生“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积极价值观导向。芳华刚刚走过建团第七十年旅程,正向着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进发着。立志继承和发扬尹派这个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生生不息的艺术流派;立志为越剧艺术事业而奋斗终生。

尹桂芳老师和王君安

尹桂芳老师和赵志刚说戏

尹桂芳老师在传授茅威涛

尹桂芳老师、傅全香老师与萧雅谈表演艺术
越剧进入福建是20世纪20年代,嵊县马塘村男班艺人马阿增等到玉环县演出,于1929年入闽,演于浦城。后又从温州平阳进福鼎等地,二进二出,演出三年之多。
抗战前,尹树春率越剧团演出于福州、永安等地。1942年鲁伟牵头合组的民生剧社入闽演出。40年代赵瑞花率班在闽省崇安等地演出,嵊县的紫英舞台也到建瓯、建阳演出。1943年卢俊川在建阳市演出组建知音舞台,在龙岩、长汀、沙县、永安一带巡回演出,时达15年之久。嵊县的“梦喜越剧班”、浙江平阳的眉峰越剧团先后落户闽省松溪和政和县。为此,福建的越剧观众基础厚实,解放后,长汀、沙县、崇安、宁化、将乐、清流、光泽、松溪、政和、福鼎、霞浦、柘荣、邵武、建宁、龙岩、宁德、厦门市、三明市、建阳市先后都建立越剧团,多达21个。
1959年1月,芳华越剧团在团长尹桂芳的带领下支援福建,改名福州市芳华越剧团,后划归福建省文化局领导,改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芳华”原为“新越剧”时期的著名剧团,尹桂芳更是越剧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该团阵容整齐,演出质量高,尽管在福建遇到语言不通的困难,但演出仍颇受欢迎。在“文化大革命”前的7年里,该团共演出29个大戏和许多小戏,其中有从闽剧移植的《梅玉配》,从莆仙戏移植的《团圆之后》、《秦楼月》、《侠义凤》、《武则天》、《双竹记》,有取材自福建现实生活的《闽江旭日红》、《抗洪曲》等现代戏。尹桂芳主演的《红楼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唱腔艺术炉火纯青,获得高度评价;她在现代戏《江姐》中反串旦角,成功地塑造了女革命者江姐的形象,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文化大革命”后该团又上演了《盘妻索妻》、《何文秀》、《沙漠王子》、《情侣劫》、《滕玉公主》等。《玉蜻蜓》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主要演员有小生尹桂芳,老生徐天红、袁少珊,花旦许金彩、戴忠桂、李金凤,小丑高菊英、赵雪芳,大面茅胜奎,老旦谢小仙等。后又培养出新秀王君安、李敏、张群力等。创作人员有编剧陈曼、导演王艳霞、作曲连波(邀兼)、舞美设计张坚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