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一颗听雨心,闲看牡丹亭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回想年轻时的自己,是多么徉装忧伤,仅仅为了某种我们无法企及的生活和匆匆而过的时间。直到那一刻,坐在喧嚣的列车上,对着窗外的暮色,才发觉所有的过往不知不觉地烙在面庞,窗玻璃里的我们,是美景掠过之后的疲惫焦虑和暗淡无光。无端的猜测,终究是累了自己的心,这个世界不相信爱情,有人如是说。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上匆匆的过客,不管你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美景,终究还是要归于尘土寂静。我始终愿意相信一切终究美好,善待本色,不必清高达远,与周遭不疏不离亦不行走边缘。

此行前来看戏,昆曲《牡丹亭》,盼了好多年。正好雨夜,适合看这样的戏。演员们来自浙昆和上昆,本色当行,婉转缠绵的水磨腔,把时光磨得老长,一切在清丽的唱辞中慢下来,仿佛这一生,就只够看这一部戏,爱一个人。演员们配以秀雅端庄的额贴裙饰,一蹙眉,一水袖,一转身,一折腰,都充满了悱恻延绵的韵味,发散出惊心动魄的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声声,一句句,道尽我们永远也回不来的美好与青春。

汤显祖写这个梦的初衷,是反理学中不近人情的一部分,没想到,这部戏与观众共鸣了几百年。可以说明两点,一、梦至今未实现,牢笼依在。二,世人曲解此戏曲本色,肉欲泛滥,真情难觅。

尽管如此《牡丹亭》的魅力不减,高蹈、俯视尘俗。据说汤显祖在世时,听张大复说起一个叫俞娘的少女,在对此剧的阅读中伤情而死。那是因为她们在封建牢笼里看不到希望,以致于以戏而终。这也说明,至情之人,深情而绝望地爱着生活,苦苦追梦。这梦是美满的大团圆结局,却也当时悲剧社会的一个隐喻。自然,爱情也是一个隐喻,一个梦想的隐喻。

只是,这世上,还有多少人能像爱理想一样去看一个人?当然,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等不到柳梦梅,那就等一个更好的自己吧。17世纪初叶,一个叫商小玲的杭州女伶在演出此剧第12出《寻梦》时倒在了舞台上,于众目睽睽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一个性命于戏,为理想而践行真情的人,令人心痛,又令人起敬,因为这些女子,都是精神的贵族。

不虚此行,朋友说:只是,她终究是一个梦。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我觉得,正因为她是一个梦,所以世间才有我辈追梦人。追逐的路上,本身已是一种圆满。看到她,像是初恋的那个人,不在眼前,却是去年明月夜,今夕彩云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