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布拉格:金色之城的悲欢离合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离开了波兰,我们旅行的足迹继续向南。波兰捷克之间,地势起伏的幅度逐渐变大。盛夏时节,绿涛万顷,丰收在望。透过车窗玻璃,望着这广袤的田野,我的思绪也随着波动起伏。

说实在的,这次旅行之前,对于捷克,我除了知道它是从捷克斯洛伐克分离而来,还曾经是苏联东欧阵营的一分子外,知之甚少。进入捷克,来到布拉格,发现城市和建筑的“颜值”陡然增高,突然使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应当刮目相看个国家和城市。

布拉格的游览从城堡区开始。城堡区坐落在伏尔塔瓦河岸边的一个丘陵上,绿树掩映,浓荫密布。穿过一条林荫道,再跨过一座桥梁,便是城堡区的北大门。门前的岗亭上站着两名纹丝不动的卫兵,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守卫着城堡,但还是给我以肃然的感觉。

城堡区是布拉格最古老的区域,作为捷克的政治中心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是捷克总统府的所在地。穿过北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由几幢优雅的巴洛克建筑回合而成的庭院。这里是城堡的第二进庭院。位于第三进庭院的圣维特主教教堂则是整个城堡的心脏。圣维特主教教堂的建设过程富于传奇。开始建设时间在1344年,由查理四世皇帝委托法国建筑师马提亚斯·冯·阿拉斯修设计建造。后来由于这位建筑师意外辞世和爆发胡斯战争等事件的干扰,停停建建,几经波折,到了20世纪初才得以完工,时间跨度长达580余年。期间,对设计方案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动。显然,大教堂能有今天的气势、规模,与它旷日持久的工期、施工的工艺技术与时俱进的改进是分不开的。西侧入口处高82米的新哥特式尖塔、外侧南端巨大的铜顶钟塔将大教堂神圣、威严提升到了极致,有人因此形容它是“上帝足尖下的教堂”。进入教堂要经过三道门厅,金属大门上都有浮雕装饰,手工锻打、铆接留下的痕迹,给人干净、隽永的美感,从细微处反映出这里曾经是个在手工业和艺术方面十分早熟的国度。 

圣维塔主教大教堂是整个城堡区中最显赫的建筑,被称为欧洲最美的教堂之一。大教堂作为布拉格城堡最为重要的地标,同时也是王室加冕和辞世后的长眠之地。教堂纵深124米,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想象它的气势的。精美雕塑、壁画,主题大多是圣经故事,在让人重温关于神的传说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站在高大的大理石廊柱,精美的尖拱玻璃窗和高耸的穹顶所构成的空间里,抬头仰望,我似乎感觉上帝就在窗的那一边,窗外射进的阳光仿佛就是“上帝之光”。

在紧挨国王庭院的高贵的区域,最有权势的王公贵胄都在这里修建住所,以显示他们贵及皇尊的地位。17世纪后,城堡区建筑用地稀缺,贵族们将视线转移到城堡下面的区域,于是便有了小城区。

布拉格这座城市形成,好像是先有政治中心再有人口、商业的聚集,充分体现了随着时间依次扩展的过程。布拉格主要有4个城区,分布在七座山丘上,伏尔塔瓦河从中蜿蜒流过。老城区的建成稍迟于城堡区,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左右。这里与城堡区、小城区相隔一条伏尔塔瓦河,当初只是一个集市所在地。

老城区有许多经典的建筑是布拉格城的精华所在。布拉格被称为“千塔之城”,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这一特点在老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位于老城广场周边的建筑很多历尽创伤,见证历史,但都无法掩饰当年的繁荣与辉煌。泰恩教堂、市政塔楼、天文钟等都是独一无二、给人以视觉震慑的古老建筑。天文钟的表像某些现在流行的瑞士手表,图案华丽,功能复杂。天文钟表现天象,可以显示太阳、月亮、星座在每一个时刻的相对位置。虽然它依据的是错误的“地心说”,但反映了15世纪中期捷克探索宇宙真相的学术气氛和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广场向西,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步行街。穿行在这个区域更是一种美醉的享受。街上有很多卖玻璃制品、工艺品、奢侈品的店铺,也有很多咖啡馆,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休闲、消费,同时可以欣赏不同时期形成的建筑、雕塑、墙绘艺术,还可以想象一下古代布拉格人生活在这里的情景,会产生那种“此城只应天上有”的得意!布拉格号称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亲身游览之后,我觉得这样的荣誉对于这座城市完全是名至实归。

查理大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为布拉格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大多数游客必到的地方。1357年,这座大桥由查理四世皇帝亲自奠基。这座石桥长520米,有16个桥拱,650多年来除了1890年第六和第七孔没能挡住凶猛的洪水被冲塌中断两年外,一直静卧在伏尔他瓦河上担当沟通老城区与小城区的纽带。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全部是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作“欧洲巴洛克雕塑露天博物馆”。站在大桥中央朝小城区望去,古朴的碉楼式桥头堡与后面山坡上的教堂尖顶叠加而成的是一幅特别有层次感的画面,桥头两侧、伏尔他瓦河岸边小城区黄墙红瓦、鳞次栉比的建筑则正是我想象中典雅的欧洲古城的风貌。

老城区往南是布拉格的新城区。其实,这个“新城区”的名称早已名不副实。新城区也同查理四世这个名字有关。这位英明君主统治期间,布拉格城市发展迅速。当时为了缓解老城区拥挤的状况,查理四世决定开辟新城区。瓦茨拉夫广场是新城区的核心,广场由北向南微微抬升,顶端是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端庄、华丽的立面和门前矗立的瓦茨拉夫骑马雕像赋予广场特殊的风韵。广场至今仍然保持着青春活力,大道两旁酒店、餐厅和品牌店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是游客云集的地方。

从布拉格的城市发展史中不难发现,其兴衰起伏与政治兴替息息相关。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是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京城,也是布拉格的鼎盛时期。布拉格城市的基本格局是他奠定的,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自1526年起到1918年近400年里,捷克处于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18世纪起,虽然国家没有获得独立,但迅速融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奥匈帝国时期,捷克就是东欧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奥匈帝国70%工业集中在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这座古老的城市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始终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冠以“千塔之城”、“金色之城”的美誉,同它在18、19世纪领先的工业发展水平分不开。

15、17世纪,布拉格发生过两次“扔出窗外事件”。两次都与民间诉求宗教改革、摆脱教会黑暗势力对老百姓的控制、压榨有关。第一次实际上早于马丁·路德为首德新教派人士对教会的挑战,可以看成是宗教改革的先导。两次事件都引发了战争,都以新生力量的失败告终。第二次事件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对日后欧洲乃至世界产生影响。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捷克,不仅经济领先,思想学术也非常活跃,也富有抗争的精神。我在想,两次事件如果任何一次是相反的结果,眼前的这个国家肯定会是另一种局面。

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的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布拉格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1945年5月5日获得解放,1948年5月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国家。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并试图脱离苏联控制倾向,这段民主化进程,随着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1989年11月捷政局发生剧变。随后发生的“天鹅绒革命”,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离。

布拉格是众多悲欢离合的起点和终点。这里浓缩了捷克的历史,聚集了世世代代捷克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精华。它的美丽璀璨高雅,也带着一丝丝辛酸忧郁。

关联阅读

行走丨 从华沙阅读波兰

行走丨走進歐洲的後院

行走丨萨夫兰博卢之旅

行走丨波罗的海与梅拉伦湖的女儿

行走丨关于一条会唱歌河流的叙述

行走丨一颗听雨心,闲看牡丹亭

行走丨那一场西湖里的无边沉醉

行走丨调一杯秋色,浅斟慢饮

行走丨软语秋水韵婺源

行走丨曲水鱼台独自倚

行走丨一个女子的丽江

行走丨高原之上(四章)

行走丨远方的城市

行走丨西塘(组诗)

行走丨壶说

行走丨这一城

行走丨泸沽湖

行走丨清欢时光

行走丨风门古径

行走丨彼岸(外二首)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