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坡|文 翁习生|审 肖刻|编 我们如今常说的“换膝关节手术”其实并不十分准确,严格来说应该叫做“膝关节表面置换”。老百姓往往觉得人工膝关节是个神奇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在手术床上睡一觉,假体就装进膝盖里了。之后依然看不见实物,只能通过照X光片看到一团白白的轮廓。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X光(左:正位,右:侧位) 为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带您来简单回顾一下人工膝关节的发展历史,让您看看如今这种相当成熟靠谱的手术技术的“童年”。 1. 追本溯源 早在距今150多年前,医生们就想通过置换关节面来改善关节的功能。1860年,Verneuil建议使用软组织充当间隔物来重建关节面。后来,猪膀胱、尼龙、阔筋膜、髌前滑囊、甚至是玻璃纸都被尝试用来充当关节面。然而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法国医生Verneuil 1891年,Gluck报道了用象牙制成的铰链人工膝关节。 Gluck的铰链人工膝关节的设计图 2. 长足进步 1940年,Campbell报道了使用股骨金属铸模作为膝关节间隔物的病例。 Campbell报道的股骨金属铸模 1941年,Smith Peterson报道了一种可使膝关节灵活活动的股骨髁铸模。 Smith Peterson报道的铸模 1958年,Mc Intosh报道了一种使用丙烯酸材料制成的胫骨平台假体。 Mc Intosh报道的用丙烯酸制成的胫骨平台假体 随后,Townley报道了合金制成的胫骨平台假体。 合金制成的胫骨平台假体 ● 1960年,异丁烯酸甲酯“骨水泥”问世,这是一种高效的人工假体粘合剂。 ● 1963年,制造出聚乙烯塑料的衬垫。 ● 1970年,Gunston报道了一种试图模拟人体膝关节解剖结构的人工膝。 Gunston(1970年) 1971年,Freeman改进了Gunston的设计,使用骨水泥材料进行表面置换,并提出了膝关节假体的设计目标。他提出的这些目标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 Freeman-Swanson假体(1971年) 1974年,真正意义上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全髁型假体诞生了。它包含三个部分:胫骨假体、股骨假体和髌骨假体,不仅置换了胫股关节,还同时置换了髌股关节。 全髁型假体 3. 继续改进 之后的50多年里,医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各种膝关节置换假体的改进。目前,膝关节表面置换技术及对应的假体,大体可再分为保留或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平台垫片是固定、旋转或可活动的,假体与骨的固定界面是否使用骨水泥等。 国人因为髌骨的直径、厚度均较西方人小,所以我国膝关节表面置换很少置换髌骨。一些研究也表明,是否置换髌骨对膝关节的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 股骨组件对髌骨的适应性逐渐改善 4. 医生的话 根据目前的研究,无论哪种假体,使用得当的话都有很好的效果。就像汽车的变速箱,无论手动、自动、无级变速、双离合,都能让汽车跑起来。当然,价格、性能和稳定性都会有些区别,但作为使用者,您还真不用费尽心思去了解每一个齿轮的尺寸和运作方式,只要挂挡踩油门就行啦。所以对于准备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简要了解一下膝关节假体的种类就够了,剩下的,交给专业的医生吧。 ![]() 人工膝关节可以让饱受病痛折磨的膝盖好起来 协和翁习生 最专业的健康科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