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你是广东人吗? 你是广东哪个地方的人? 湛江人?茂名人?清远人?云浮人… 你知道这个地方的来历吗? 《广州旧闻》告诉你! 广东 广南东路 北宋 在说你的家乡之前,我们先说说我们的老大——“广东”是如何来的! 历史上,广东境内的行政区划一般是三级或者四级。到宋代,是实行的路、州、县三级制。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统治广东地区近百年的南汉国被消灭后,北宋在岭南地区设了广南路,广南路包括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到997年,又把广南路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高州以西及海南岛属广南西路,以桂州(今桂林)为路治,也就是今天广西。而高州以东的地盘叫做广南东路,以广州为路治,这个“广南东路”,就是广东地名之始。 揭阳 揭岭之阳 秦朝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遣任嚣、赵佗置南海等三郡,并派兵戍守五岭。南海郡辖揭阳等六县。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地级揭阳市。 清远 中宿、清明广远 南朝 西汉武帝鼎元六年(前111年)置县,因境内有中宿峡,故取名为中宿县,属南海郡,为清远建治之始。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置清远郡,寓意“清明广远”,表示治地要政治清明,眼光长远。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建国后,清远县属韶关地区。1983年7月改隶广州市。1988年1月,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 河源 东江新丰江交汇 南朝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置龙川县。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河源得名,由于东江和新丰江在地域内交汇,因而得名河源。 “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 ![]() ![]() 韶关 ![]() 曲红、韶州 隋朝 韶关市的地名称谓,历史上主要有多次变更:在粤北最初建县时,本地为曲江县治,故叫曲江。因古字“红”与“江”通用,汉代亦将曲江写作“曲红”。 今市区中心以东五华里的莲花山,亦叫曲红山。隋开皇九年 (589年)改置韶州,取州北韶石山 (相传虞舜南巡时尝登此山奏韶乐)而命名。明中叶以后,因长期于本境内设关征榷,久而久之,韶州又名为韶关。 ![]() ![]() 阳江 ![]() 高凉县 隋朝 汉武帝派兵打败了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权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 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 ![]() ![]() 潮州 ![]() 海阳县、潮水往复 隋朝 潮州市最早的建置是海阳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名义安县。隋开皇十一年,在义安郡境立潮州。这就是潮州的起始。潮之州,取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得名自此始。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名海阳县,一直到民国3年(1914年),因与山东省的海阳县同名而改为潮安县。新中国成立后,仍称潮安县。1953年析出城区及近郊,置潮州市,从此潮安县与潮州市多次互相吞并。1991年底,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 ![]() ![]() 佛山 ![]() 季华、塔坡寺佛 唐朝 晋代,佛山叫季华乡。所以现在佛山城区内主干道之一就是季华路。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西域僧人到来佛山传播佛教,居民把他的住处称为经堂,今在佛山市委党校内。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三藏法师携带3尊铜佛像来到佛山塔坡岗搭一茅寮传教。 到唐贞观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冈下的佛寺故址掘得铜佛3尊及碑碣,有石刻对联,上联:“胜地骤开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下联:“莲花极顶五百年后说法起何人”,横额:“塔坡寺佛”。后来居民重建佛寺,并据碑碣之意刻上石榜“佛山·唐贞观二年”。从此,人们认为这是佛家之山,又称“佛山初地”,并把季华乡改为佛山,简称“禅”。 ![]() ![]() 东莞 ![]() 菀草为业、广州之东 唐朝 东莞立县,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山东省原有东莞郡,因北方战乱,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东莞郡的士族迁徙到今天东莞的位置,为了纪念北方故土,依旧把当地称作“东莞”。另外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相传境内盛产水草(菀草)而闻名,东莞人大都以做菀草为业,又在广州之东,故名东莞。故名东莞。 东莞县级建制的时间长达1656年。1988年1月升为地级市。 ![]() ![]() 云浮 ![]() 勤州、东安 唐朝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勤州因境内有云雾四时不散而改称为云浮郡。 云浮县的前身则名东安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建置东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当时政府鉴于广东、湖南、河北各有一个东安县,广东省的东安县,于是保留湖南省的称谓,把直隶省的改名为安次县,广东的取古代云浮郡名为县名,从此称云浮县。 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 ![]() ![]() 肇庆 ![]() 端州、喜庆吉祥之始 宋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领高要、端溪、平兴、乐城、清泰5县。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 ![]() 梅州 ![]() 程乡、敬州 宋朝 古代属海阳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程乡升为敬州。这是梅州州治设立的开始。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 ![]() ![]() 惠州 ![]() 循州、祯州 宋朝 先秦时期属百越(粤)范围。在今博罗县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叫“缚娄”的部落。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缚娄人居住地置傅罗县,后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后产生循州。公元917年,刘岩建立南汉之后,循州析置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改为惠州。 ![]() ![]() 江门 ![]() 江门墟 元末明初 江门,其地名最早见于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贞代朱二尹作的《江门送别图》序文上。元末明初,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一个商贸墟集,称江门墟。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197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门市为省辖地级市。 ![]() ![]() 汕尾 ![]() 沙滩尾部 明朝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设置地级汕尾市。汕尾名来自海丰县内的汕尾镇。汕尾镇在唐宋时期,有蛋民分屯品清湖一带。明嘉靖年间,后澳仔、后寮等地已成小渔村。因在沙滩尾部聚落,故名汕尾(俗以沙坝村落或海旁捕鱼之所为“汕”)。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设置海丰县,为汕尾地区有县级建置的开始。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海丰县东部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 ![]() ![]() 汕头 ![]() 沙汕、沙汕头 明朝 汕头市老市区在明朝永乐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明嘉靖九年(1530),从崎碌到外马路老妈宫一带逐步形成沙脊,沿海居民在此设栅捕鱼,称这里为“沙汕”;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筑炮台(现工商银行汕头分行外马办事处地址),称这里为“沙汕头”。从清雍正八年起,清政府在此设一税站,抽收盐税,曾简称为“汕头”。 民国10年(1921),汕头正式成立市政厅,是当时广东省第二大城市。 ![]() ![]() 深圳 ![]() 宝安、深圳墟 清朝 广州天河区来源于一个村——天河村。其实天河村原来叫做“大水圳村”。但是如果没有“深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圳”字如何读, “圳”实际就是田野间的水沟,或者大水渠。 在深圳原居民的传统理解上,“深圳”只是指现今罗湖东门市场一带,即“深圳墟”, 1688年,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对深圳墟的记载。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1月,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 中山 ![]() 香山 民国 中山古称“香山”,远古时期香山只是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时才与大陆相连。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省撤销广州府,香山县直属广东省长公署管辖。民国14年4月15日,经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批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8月,中山县公署改称中山县政府。 ![]() ![]() 湛江 ![]() 广州湾、椹川 民国 1899年,晚清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广州湾被强租法国。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就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1945年9月21日民国政府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 ![]() 珠海 ![]() 香山、渔民 建国后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香山县辖地。唐至德二年(757)开始设置香山镇(今珠海市山场)。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历史上经历了香山镇、香山寨、香山县等。 建国后的1952年12月31日,广东省把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全部100多个海岛建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域——渔民县。1953年4月7日渔民县正式定名为珠海县,珠海自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珠海”二字取自珠江注入南海之处。 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同年11月定为省辖市。 ![]() ![]() 广州 ![]() 广信、交州 三国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交州治所在广西梧州,东汉末年,交州属于吴国,交州的实际控制权是由地方军阀士燮家族。士燮死后,吴国交州刺史步骘为了弱化士燮家族的势力,把交州一分为二,西边仍然叫做交州,把交州的东部分割出来,叫做广州,这一年正是公元226,这是广州之名由此开始。“广”字得来于当时交州治府广信县,而广信取自汉武帝平定南粤后,“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