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畎亩

 cocosyl 2017-12-02

畎亩,汉语词汇。

拼音:quǎn mǔ

释义:1、田间,田地。亦指垅沟栽培法。2、引申指民间。3、指农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畎亩

  • 拼音

    quǎn mǔ

  • 释义

     

 词目

畎亩

 拼音

quǎn mǔ

 引证解释

亦作"甽亩"。

1、田地;田野。

《国语·周语下》:"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 韦昭 注:"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荀子·成相》:"举 舜 甽亩,任之天下身休息。"

唐 薛存诚《膏泽多丰年》:畎亩人无惰,田庐岁不空。何须忧伏腊,千载贺尧风。

宋 王安石 《上五事书》:"释天下之农,归於畎亩。"

清 谭嗣同 《仁学》四四:"顾农夫之於畎亩,工役之於机器……於今之衣冠礼范有大不便者,而亦不闻异其制,何耶?"

2、引申指民间。

《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

宋 陆游 《五月七日拜致仕敕口号》之二:"白首奉身归畎亩,清宵无梦接鹓鸾。"

3、指农民。

唐 张说 《喜雨赋》之一:"寰海浃而康乐,畎亩欣而相顾。"

字义

quǎn

◎ 田地中间的沟:~渎。~亩(田间,田地)。半龛居士刘中州钟鼎文--畎亩半龛居士刘中州钟鼎文--畎亩

古代的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亩"除作为计量单位外,古代又作为田间的"垅",是一种栽培方法之一,"畎亩"就是指"垅沟"栽培法,旨在"排水防渍"。[1] 夏、商、西周时期,旨在排水防渍的垄作法即已形成,时称为"亩"。春秋战国时期,垄亩法得以发展,成为畎亩法,着眼点除排水防涝之外,更有抗旱保墒。这就是《任地》提出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上田弃亩",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样就有利于抗旱保墒。"下田弃畎"是说,在低田里,作垅,把庄稼种在垄(亩)上,有利于排涝。《吕氏春秋》中还对亩和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故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辩土》)意思是说,垄应该宽而平,沟应该窄而深。畎亩的耕作有其相配套的农具,畎亩的规格以其所使用的农具为标准:"所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畎也。"(《任地》)对于垄的内部构造,则提出"稼欲生于尘,而坚于坚",就是要创造一个"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1]

 历史

"亩"的历史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外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相当于0.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07亩。

如果从还原出来夏、商井田模型并加以分解,就不难看出"亩"其实是夏、商时代农户在井田所耕种的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其实,"亩"字的繁体字为"亩",其中"亩"部表形,"久"部是对"亩"的当时的实际存在状态或者说结构的进一步的解释,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到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说农户耕作的具体的土地规划形状,"亩"对于自身解释的对象是可以不言自明的一种字符或者符号。所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亩"在夏、商时代也许既是对一户农户所耕作的一块土地如夏朝50亩、商朝70亩的称呼。而夏、商井田模型与周朝井田模型是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的,孟子正是把周朝井田耕作面积套入商朝井田模型中从而使得他的解释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的。历史上许多关于井田制度的讨论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以至于无法把其中的矛盾性予以解决。可见,解决夏、商与周朝之间的井田模型实际上是进一步讨论井田制度的关键所在。

 例句

吾道尊严惟畎亩,向人怀抱走风雷.(如图)

舜发于畎(qǔan)亩之中,傅说(yùe)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