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乾隆十八年(1753),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曾写过二十三首《金陵景物图诗》,记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等。从吴氏诗前小记中可知,其诗是因图而作,这一组图则绘于康熙五年,画家是一位“王山人”;吴氏对此人像是有所了解的,现在是图和人都无从查考了。就连吴敬梓的这一组诗,也是在1956年才被从长沙发现出来,而且好像也不应该只有二十三首,当是二十四首,或者就是四十首。吴氏在数十年后得见“王山人”所绘的这些图,依图作记吟诗,他在小记中介绍景观位置、来历变化,而吟咏则多乃眼前景物,即涉怀古,亦属泛泛,非但没有怀念前朝的意思,而且颇有“颂圣”的词句了。“遗民”是不能遗传的,明代的遗民,到余宾硕那一代就算终结了,此后的知识分子,没有亲身经历过改朝换代的痛苦,也就完全不必去为前朝古人一唱三叹。 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洋洋大观的“金陵四十八景”。现在还能看到一种清代宣统二年(1910)刊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画《金陵四十八景》图册,1990年,南京古旧书店曾据旧本影印出售。其所列四十八景: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锡、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飚别馆、谢公古墩、献花清兴、木末风高、栖霞胜境、星岗落石。每幅上各有简短题记,介绍景点来龙去脉。据说民国年间还曾流传一种彩色的《金陵四十八景图》,如今亦无所见了。 自乾隆以往,人谈金陵风光,必说四十八景。二十世纪初,陈作霖之弟陈作仪退隐于南京城西,据说曾作《楚南宦游西城十六景》和《金陵四十八景》,“重墨干皴,方劲古黝”,惜都不曾寓目。我只购得其晚年所绘《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的影印本,其中多关涉南京景观者,如燕矶望晓、雨花寻石、秦淮放舟、北湖二游、灵谷补松、扫叶登楼、桃渡寻诗、莫愁赏夏、三台探洞、清凉拜佛、半山逭暑、钟阜愁云、栖霞寻碑等,也保留下了百年前的南京风物旧貌。六合人张葆亨又有《金陵四十八景题咏》,其所据《金陵四十八景图册》原系徐行敏所作,因战乱丢失了一半,后由收藏此图册的李诚斋将其补全。与乾隆年间的四十八景相比,有二十五景全同,此外景点相同而景名略异的有二十一种,只减去了原来的“北湖烟柳”和“台想昭明”,改换为“太平堤畔”和“周处书台”二景。其实此时“北湖烟柳”犹存,不失为金陵一景,而诸如祈泽寺、天界寺、永济寺、龙江关、虎洞、嘉善寺、杏花村、凤凰台等处,均已面目全非,更无所谓风光名胜。 |
|
来自: gudian386 > 《神州风光风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