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寻龙记

 太阳归一 2017-12-02

当我们漫步在紫禁城的时候,就会看见众多神态各异、威武神奇、栩栩如生的龙的形象,仿佛它们在腾云驾雾一般。作为炎黄子孙,龙的形象在我们每一个华人心中都已经根深蒂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也常常可以看到龙的影子。当我们凝望天空的时候,看见云层变换,常有幻化成龙的时候,或者下雨前,乌云滚滚,犹如一条大龙在里面翻江倒海,抑或雷电的时候,一道道银色匹练奔驰而下,好似白色的张牙舞爪的神龙,又或者看到水龙卷奇观的时候,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龙到底如何起源的呢?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考古没能发掘出真正龙的化石。但我想龙在古代应该是真实存在的。青龙在远古被赋予“四大神兽”之首,镇守东方。易经首卦《乾》就以龙来作比喻,以潜龙、见龙、飞龙、亢龙来表示人生阶段的不同状态。相传古代舜帝的时候,有一个叫董父的人,知道迎合龙的喜好,很擅长养龙,所以许多龙都自愿飞到他的身边。舜帝听说后非常高兴,就赐董父为豢龙氏。舜帝后面出外巡游就是常常以龙为坐骑的。龙为虫中之王,是很有智慧的生物,又善变化,可以兴云雨雷电,是以几乎不能被生擒。又非常稀少,以至于后来绝迹。但幸运的是,龙却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传承下来,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被皇族专用,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人中之龙,九五至尊。出于对龙的崇拜,地理风水师把龙借鉴到相地的山、水当中。认为山脉川流高低起伏、绵延盘转,就犹如神龙般变化万端。寻龙即是寻找山环水抱、藏风聚气、钟灵毓秀之地。古代建城立穴无不是请专业的堪舆人士相形胜之地布局兴建的,北京城作为帝都京师,更是如此。来北京进修学习前,就希望能一探北京的风水格局,给大家揭开北京古都的神秘面纱。这就是这篇所谓'北京寻龙记'的缘来。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畿,万方之枢会。予以出政行令,莅中国,抚四夷,宰百官,统万民,天下至尊之地也。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钟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焉。盖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为帝居都会,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文言文读起来可能比较拗口,但此段文字讲述的道理却是很明显的。要成为帝都,条件无疑是苛刻的,在古代中国,用风水的原则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和建立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堪天道,舆地道”,凡是京师帝都必须符合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得龙脉之正气,又能上应天星的地理位置,强调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北京被多个朝代选作帝都,显然是得天独厚的。


中国古代风水学家认为我国龙脉总起源于昆仑山脉,形峦派祖师爷杨筠松的《撼龙经》总论即讲到“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并认为中国龙脉有三大支,其中北干之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而北京城就处在北干龙上。关于北京的风水,古人多有讲述,如《朱子语录》中记录:“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黃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案,淮南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就朱子所说的风水之说来看,其实就是指的“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而已。以地理之法论之,古人认为北京'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扆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锁其门,最是合风水法度。”。更何况北京城得亥龙入首,上应天皇星,下成紫微垣局。古人讲究“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其次太微与天市,皆有帝座位”。紫薇垣是以北极为中心,并以北极附近的一片星群为基础所构成的,孔子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无疑是最尊贵的。北京城恰巧处在中国的北方,与紫薇垣处天之北方相对应,“紫禁城”的取名即是由此而来。而且如果大家对于奇门遁甲有所了解的话,更知道,东北艮位为生门吉地,北京城处背生面死之局,非常之吉利,按易经的语言来阐述就是“今之京师,居乎艮位,成始成终之地,介乎震坎之间,出乎震而劳乎坎,以受万物之所归。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可见北京对于中华大地来说,如果要选择哪一个城市来作为帝都,无疑是最具优势的。


按现代语言来解释,北京之所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关口不下百十,特别像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黃花镇等,更是险隘。可以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而且在古代更方便接见来自附属国朝鲜、日本、韩国的朝觐。自然会引起古代先哲的重视。


回顾一下历史可知,北京在古代属于冀州,又称为幽都。北京曾作为辽国的陪都,金国的中都,但真正奠定今天北京城规模的,却是13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元大都城的建设。因为辽朝的南京城(当时北京城的名称)和金朝的中都城范围主要在今天北京城区的西南、宣武区一带。中都被蒙古大军攻陷以后,城池损坏严重,已经不能再使用。然而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无可替代,因此当时的蒙古贵族巴图南向忽必烈极力推荐,认为:'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意思是很明显的,如果你忽必烈要掌握全局,经营好中原,仍在元上都办公那肯定是不适合的,而北京就是可选择的最佳地方。忽必烈听了后深以为然,就决定在旧城区的东北方筹造新城。原来这一带比较荒凉,要建城,那可不是说说就行的。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任何朝代都一样。当时忽必烈还真网罗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个是郭守敬,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授时历》的制定者,郭守敬被任命为都水监,为北京新城的营建解决了重要的水利问题,从昌平把水引到玉泉水一带,再由玉泉山脚经高粱河进入城内,解决了大都的用水困难。解决了用水问题后,大都城才建立起来。而总设计师是另一个汉人刘秉忠,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但对于学风水的人却不可谓不熟,特别是学习三合派的,现在流传的三合风水源流之作《平砂玉尺经》就是托名其而作的。刘是郭守敬的老师之一,河北邢台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年轻的时候对于按部就班的文案工作感到厌烦,干脆就辞职不干,入了全真教,后面还当了和尚。其人对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无所不精,可以说是媲美诸葛亮式的治国人才,元朝很多规章制度都出自其手。封建王朝建立国都与“择国(都)之中而立宫”属于以礼治国的大事,总是遵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关于王城规划布局的经典规范。刘秉忠参照《周礼.考工记》内建城的指导原则以及应用他深厚的易学功底,历经18年终于建成了元大都。我们看下图,可以发现元大都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的,皇城开11门,取哪吒三头六臂二足的形象为保护神。里面的崇文门、厚载门等取名无不是根据易经而来。



元亡后,由于诸大臣的反对,朱元璋最终没能选择北京。直到明朝第三代皇帝燕王朱棣,因北京是其发家之地,是以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北京。1406年,朱棣命令建造紫禁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原来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风水学方面的技术性处理。一是把元大都的中心轴线东移150米,使元大都宫殿的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用以克煞前朝残余的王气。二是堆造景山。景山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对面,元代时本是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营建宫殿时,把拆除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在这里,取名“万岁山”,意在镇压元朝的王气,所以又叫 “镇山”。传说皇宫在这里堆积煤炭,又俗称“煤山”。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煤山改成景山。如果我们从高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紫禁城北端景山公园的整体建筑群落,就会发现其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着的人像。人像面带微笑,公园的寿皇殿建筑群为“坐像”的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其形象显然很符合真武大帝的造型。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曾降世为伏羲,为中华之祖龙。可以想见明朝筑景山为真武大帝造型的良苦用心了。把景山作为紫禁城的靠山,作为内城陆龙的祖龙,并以玄武真神为护佑神,构思不可谓不巧夺天工。


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前面插图我已经提及刘秉忠设计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子午线,但明成祖建紫禁城时却沿用了下来,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按道理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必须是正南正北。但此中轴线并不是正子午线,而头端略微向东南偏了2度。这样岂不是说,历代皇帝的龙椅都坐歪了吗?早在唐代中国人就会准确测量子午线,技术误差几乎不可能。且明政府不乏风水方面的权威,如廖俊卿、游朝宗等,如果此中轴线是错误的,建紫禁城的时候肯定会修正过来,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因此是有意为之的。有人认为,北京中轴线略微偏,是为了对应忽必烈老家元上都。我不以为然。世人很少去追究真正的理由,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如下:略微差2度,世人很难从视觉上看到差异。但意义完全不一样。正子午好比太阳当顶,所谓亢龙有悔之象,阳极则阴生,马上就要倒斜了,而如果离最高峰还有一点距离,那么就还有上升的空间,这可以部分解释原因,但我觉得并不是真正的理由。看我给大家制作的图,此为邵雍先生的圆图,结合风水学的24山,可以发现正子午线正好处于卦与卦之间的空亡线,是不吉利的,略偏东南正上对乾,下对坤,岂非天地交泰之象。按周天360度,总共64卦,每卦为6爻,总共为384爻,每爻所占空间为360/384=0.9375, 按北京中轴线偏2度左右,岂非正是要步入乾卦五爻飞龙在天之象。我相信此是正解,只是后人多不看透。而且神武门尾部略向西北偏,或许也有引西北亥龙入首的含意。

现在我们可以看见的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凤阳城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兴建,北京皇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足以成为世界的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葩,耀眼于世界的东方。


当我们来北京旅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北京内城的双龙格局。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剎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反映了在华夏民族历史上君权神授的思想。在一种观念看来,北京乃兴龙之地,帝王乃天降龙种。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个谜。


要想真正洞悉古都北京的布局,就必须对于易经知识有一定掌握。北京城完全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如按先天八卦图的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的建筑,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也有以文王后天八卦设计和命名的建筑,如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等。要想真正领悟古代的城建艺术和风水理念,就必须于细节处见精神。如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筒子河宽52米,就是因为易经中以二、五爻为尊。其入水口在西北角外延西侧偏南,而内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他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按照风水的理念,天门开,象征财源不绝,是以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外沿,都缺一角,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所以出水口为暗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领导人并没有再次入住紫禁城,而是选择了中南海。中南海作为内城的水龙之局,红墙内的世界让很多世人想一探神秘。按三元九运来讲,1949年属五运,五为土,以得水为上。我们国家几代领导人名字中或是直接带水,或五行属水,似乎也充满玄机。2004年入艮八运后,北京正当运势,中国崛起之声也再次在世界响起,希望中国这条巨龙能再次腾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的大国梦想早日回归。我们很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