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绣杂谈】陈志强:南汇古城,割不断的乡愁

 光明老师 2017-12-02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

漫步在古城墙上,我不由想到了南汇的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南汇古城,建成年代与平遥古城只晚了16年。平遥古城为何能得以幸存,当地导游的回答却出人意外:平遥太穷太缺水,使得平遥想和其他县一样搬迁,想和其他县一样另修新城的梦想落空。县政府只好继续在老县衙里办公,学校只好在文庙里办学……

记得几年前我曾特地探访过南汇古城墙遗址,是在惠南镇南门附近的南汇第一中学内,仅存40余米的古城墙,城墙宽约7米,中间是2米余宽的青砖道路。记得我曾多次与文友探讨南汇古城的话题,大家不无遗憾地叹息:要是南汇的古城墙保存下来就好了。



因为感兴趣,我曾在史料中寻找南汇古城墙的身影。南汇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御倭寇侵犯,明政府命信国公汤和在三团地区(今惠南镇)筑城,设南汇嘴中后千户守御所。当时离海仅1.5公里。城长、宽各1公里,周长4公里。城前设烽火墩11处,城墙高7.33米,底宽7.5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面为“迎薰”门,北面为“拱极”门,东面为“观海”门,西面为“听潮”门。城外围有护城河,河面宽30多米,深4米多。4门外各有月城一座,城上设门楼、角楼各四座。全城还有炮台16座,箭楼40座,雉堞1999垛,作为屯兵和作战之用。另外设东西2座水关,东为“静海”,西称“通济”。每个城门外的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如遇敌人攻城,就将吊桥拉起,城门禁闭,守城军民从雉垛后面可居高临下射杀来犯之敌。

南汇古城不仅在抗倭寇中发挥作用,而且一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有学宫、书院;有东岳庙、关帝庙、福泉寺、天主堂;有育婴堂、养济院、老人堂;有名店、旅馆、戏院、图书馆,在历史上对南汇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南汇方城筑成后,历经变乱,时受毁损。从建城至清朝末先后11次修茸,或将城墙加高,或将护城河拓宽挖深。后来,南汇古城经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仍基本完好。1959年7月,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古城墙开始被拆除,砖头被用于建造大炼钢铁的“小高炉”。据上了年纪的人介绍,古城墙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墙基条石下有很深的木桩,墙砖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

在《南汇水利志》中,我看到了一段关于拆除南汇古城墙的文字:1958年冬,在开浚新闸港拆掉南汇古城墙时,由于城墙坚固,难度很高,久攻不下。施工队负责人采用增添开山锄、搭建拔桩架的办法,终于拆除了宽4米、高8米的城墙,将深埋地下570余年的大木桩逐一拔起。这段文字是作为施工队的功劳而记载的,但对于古城墙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先民艰苦劳动建造起来的巍峨古城,后人又用艰苦的劳动拆毁了。

许多有识之士曾对南汇古城的不复存在感到惋惜。平遥古城,由于保存完好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屈指可数的旅游胜地。可与平遥古城媲美的南汇古城如果能够保存下来,该是多么好的旅游资源啊!在南汇城墙下,过去还有抗击倭寇、满门壮烈牺牲的李家兵祖孙三代的将军墓。如果能够保留下来,又该是多么好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啊!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大凡中外历史名城,必曾筑有城墙;没有筑过城墙的城市,或许是名城,但绝不会拥有悠远的历史人文。”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古迹、历史古城虽经二次大战的严重破坏,却仍然保护得较好。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民,都把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把保护好历史古城看作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远去的南汇古城,成为我们的乡愁记忆。观海、迎薰、听潮、拱极……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传承至今,这是古城留给后人的一份厚重历史文化。当前,惠南镇提出了文化兴镇的目标,我们应该将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吧,我想。

(作者简介:陈志强,笔名金寒梅、石秋水,上海浦东新区水务系统员工。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劳动模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