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骊靬人真的是罗马人后裔吗?

 昵称30671027 2017-12-02

最近看到了数篇文章和多个“科普”视频又提到了早已有定论的骊靬人问题。这些文章和视频的内容是还是老一套:“公元前54年一支庞大的罗马军队东向攻打安息,次年,该支军队在卡莱战斗中被安息军队打败,残部数千突围东逃。此后这支残军便从西方史料中消声匿迹了。他们下落何处,成了千古之谜。据说经学者研究发现,这支消声匿迹了的罗马残军,在中国史料中于公元前36年又出现在康居,帮助匈奴邪支单于守城,对抗汉朝西域都护统领的讨伐大军。结果邪支失败,汉军俘虏一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其中就有不少罗马残军。为了安置这些罗马残军,西汉政府遂在今永昌县境设置了骊靬城。这些人的后裔就生活在如今的甘肃省金昌县者来寨。” 故事很吸引人,却不是真的,今天我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个故事诸多漏洞,还原真实的历史。

骊靬人照片

首先,我国史料中确有称大秦又叫犁轩的记载。大秦就是古代罗马国。

但是学界目前普遍认为,最早的《史记》中的“黎轩”是亚历山大城,与大秦国即罗马无关。因为此时罗马尚未占领此地。三国时魏国人鱼豢在他的《魏略·西戎传》中首次记载了“大秦国”。而且首次将犁轩与大秦国挂勾。东汉和帝时西域都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中国史籍中第一次记载大秦。甘英至条支后受阻返回。到桓帝时,大秦王安敦遣使由海路来到洛阳,汉朝关于大秦的情况才具体起来。这就是鱼豢记载大秦国的资料来源。由于罗马变埃及为行省,亚历山大城则又成了罗马帝国境内的著名大城市,所以鱼豢记载“大秦国,一号犁轩”。但是,我们不能反而言之,说黎轩就是大秦国。所以说,从地名来看,公元前30年以前的大秦国不能称作犁轩,公元前53年卡莱战败后的罗马残军也不能称作犁轩人,所以今永昌境的汉县骊轩,与“大秦国,又号犁轩”的犁轩无关。

其次,骊靬这一地名本身的出现,也远早于罗马战败的时间。1973年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汉简2500余枚,其中记载:“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迁为。” “公乘,番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辛。 ”而神爵二年即为公元前60年。比汉朝获得俘虏的时间更要早得多。

金关汉简

那么,这神秘的罗马军团是不是消失了?他们的结局是什么?我们可以翻查 《高卢战记》、 阿庇安 《罗马史》、 狄奥卡西乌斯 《罗马史》、 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 古希腊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等等文献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卡尔莱战役中,罗马统帅克拉西及其小儿子(小克拉西)战败后分别被杀和自杀,克拉西的大儿子此时正在遥远的高卢作为财务官跟随罗马执政官之一的凯撒作战。从战场撤出的两批共千余罗马军人下落清楚,财务官卡西乌斯后来成为罗马共和派首领,刺杀了凯撒。被安息俘虏的罗马军人,在奥古斯都时归还了罗马,不存在他们逃往郅支单于城的可能。

其实,不光克拉苏残部有明确的下落,就是郅支单于的残部也有具体的归宿。据记载,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五单于争位,相互攻伐混战不休,最后五单于被呼韩邪单于所并。但其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南北匈奴自此形成。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南匈奴呼韩邪款五原塞,降于汉。而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降汉,兵弱不能复自还,即引其众西,欲攻定右地……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使使至坚昆通语郅支,郅支素恐,又怨乌孙,闻康居计,大悦,遂与相结,引兵而西。”(《汉书·匈奴传》)公元前40年,郅支抵康居东境,因“郅支人众中寒道死……余财三千人到康居”。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校尉陈汤远征郅支,大获全胜,杀郅支,“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四十八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只要仔细推算,我们就能发现,这里的斩俘收降数再加上攻城前被汉军迎射杀死的数百骑,刚好与西迁北匈奴人口的总数相一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它表明甘延寿和陈汤攻伐的皆是随郅支西去的北匈奴人。更何况,史书明文指出其生俘和降虏皆被“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他们根本没有离开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汉朝也不可能为安置这些战俘专门在张掖郡之下设立一个骊靬城。至于战役中摆设在城门前的鱼鳞阵,在《左传》中称鱼丽阵,与罗马军队的龟甲阵毫无相似之处。

如果各位看官还觉得有争议,那就必须动用高科技了。2007年,兰州大学的谢小东教授做了骊靬人的Y染色体测试,论文刊登在了分子人类学的权威期刊《人类遗传学》上,77%骊靬人父系的Y染色体限于东亚,更接近于汉族血统。那么不同的部分呢?也只不过是来源于甘肃本地的裕固族同胞。这也解释了骊靬人瞳色和发色与普通汉人不同的原因。

我从论文里摘录了一个表格,两个点越近说明血缘越近。

可见骊靬人与汉族最接近,其次就是裕固族。

Y染色体父子相传,Y染色体主干部分不受基因重组影响,也就是与汉族混血对其没有稀释作用,测试用的就是这个部分的。至于母系的线粒体基因(也不受混血影响)测试兰州大学马国荣《中国西北骊靬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多态性研究》的结论是:与汉族最接近,与欧罗巴人种无关系,甚至还在骊靬人基因里发现了专属于汉族的突变点。下图为论文截图:

综上所述,不管这一故事有多吸引人,从历史学、遗传学等等各个角度都被证伪了,搞笑的闹剧可以退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