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

 恶猪王520 2017-12-04


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碰到坎坷挫折。遇到困难时,你是抱怨别人还是自省自查?你是大发雷霆还是不急不躁?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一、好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荀子·不苟》中有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大家都知道,北宋的政坛就是两派不停地换,谁上台另一派就倒霉。


司马光的政敌章惇当了宰相后,一上任就把司马光一派的重要大臣全部都放逐到边远地区。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也是其中的一位。


当范纯仁接到了朝廷将他贬到永州的命令时,他已年届七十,正闹眼病,双目看不见东西。由于旅程异常艰辛,儿子们不时诅咒章惇。范纯仁听到了,就每每教诫他的儿子们:“孔子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不要吃点苦,就怨这个怨那个。”




有一天,在过江时,范纯仁乘坐的船突然翻了,当儿子们把他从船里救出来时,他全身都被江水浸透了。儿子们又抱怨起来,一上岸,范纯仁就说:


“难道船翻了,也是章惇害的吗?”


到了永州没多久,有一天,二儿子范正思高兴地跑来说:“咱们可以返回朝廷了。你朋友韩维不是也被贬了吗,最近他的儿子跟章惇申辩,说他父亲执政时曾与司马光不和,韩维因此被免除了贬谪。当年你不是也反对过司马光吗,前有车后有辙,咱们也可以以此为借口。”


范纯仁摇头说:“我因为司马光推荐,以至宰相。如果以过去的言论作为今日之事的借口,那可不行。与其有愧心而生存,还不如无愧心而死。”


范纯仁在永州一待就是3年,直到去世。他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始终不肯攻击司马光为自己开脱,更不曾开口埋怨过章惇。


庄子曰:“以得为在人,以失为在己。”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我们应该静心思考,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此来扭转事情的局面和结果。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应该这样看待问题,绝不去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找突破口。


许多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总是习惯抱怨,而不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把失败归咎在别人和外界因素,而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此在抱怨中虚度光阴,必将被困难击败。



项羽在漳河之役破釜沉舟大败秦将章邯,又通过九场激烈的战斗一举树立了在诸侯之间的威名。此后,称西楚霸王,何等风头!


然而与刘邦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项羽最终兵败垓下不得不自刎于乌江。《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司马迁评论项羽之败这样说: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直到兵败,项羽也没有深刻总结自己的教训,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将失败归结于“天之亡我”。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只是个不敢直面挫折、大胆接受失败的弱者而已。


其实少说几句“天之亡我”,多想想办法,付诸行动,就算失败也不会留下遗憾。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一向以文采出众自诩,曾国藩也夸他文章“典丽”。面对参加乡试考举人落第的挫折时,他居然说“内子柔懦,无威可畏”,怪老婆太柔弱,我不怕她,所以读书不努力。


他在京城哥哥家住了三年,因为曾国藩没给他介绍什么好职业,心高气傲赌气回家乡后,写信抱怨哥哥,说自己没脸见爹娘,要买一块猪肚,蒙着脸,然后才好意思回家。


曾国藩写信痛骂曾国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牢骚太多,性情太懒。”


后列举他的斑斑劣迹:“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又不看书又不勤做作业,你落榜了全怪自己不努力、自暴自弃,怪得了谁?


曾国藩又进一步说道,曾国华你再这么“牢骚太甚”,结果其命运“必多抑塞”。牢骚发多了,唯一的后果就是给你的运气添堵。


曾国藩还写下了一番至理名言:“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关键是看怎么处理。曾国藩认为,“牢骚欲发之时”,赶紧地“反躬自思”,我胸中为什么有不平之气?那肯定是有“不足”之处。想到这,人就“猛然内省”,然后将负面情绪“决然去之”。



二、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


看一个人的涵养如何、成熟与否,最主要的就是看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古人认为,一个轻易发怒,丝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是不值得信赖和交往的。正所谓“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人在发怒时,常常失去理智,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伤人感情外,还会给事业造成危害。历史上有许多因“怒而兴师”导致的悲剧。


楚汉相争时,项羽将率兵攻打彭越,特命令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项羽知道曹咎虽然勇猛刚烈,但有性情容易急燥的毛病,临行前放心不下,于是叮嘱说:“一定要守住成皋。如刘邦来挑战,千万不要出战,只要阻住他东进就行了。”


然而,作战并非如项羽想的那样顺利,直到第二年十月,项羽仍未返回成皋。刘邦乘机率领汉军渡过黄河,向成皋的楚军发动进攻。起初,曹咎遵从项羽嘱托,任由汉军百般挑战,都坚守不出。


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进抵城下,指名辱骂,画着漫画,污辱曹咎。曹咎怒从心起,沉不住气了,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以逸待劳的刘邦指挥早已潜伏好的大军迎头出击,杀得曹咎全军覆没。曹咎自知无法向项羽交待,只得拔剑自杀。



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庄子则认为,生气是因为做人的格局不够。他在《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意思是讲,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的差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也不知道一年的含义。


佛家也有句偈语:“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所以,如果你的格局足够大,在面对小人时就不会那么容易生气了。


庄子有个老乡叫曹商,两人曾经一样穷,但是庄子学问大名气大,在当地威望很高。但是曹商有一天翻身了,他去游说宋王偃,宋王偃一高兴,给了他五辆车。他又带着这五辆车去游说秦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秦王奉承得十分高兴,于是赏给他一百辆马车。曹商带着一百多辆马车,趾高气扬地回到了宋国。


曹商见到庄子,得意扬扬地夸口道:“像你这样坚持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靠编织草鞋来勉强维持生活,这一点我不如你。可我也有我的优点,‘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获得显赫的拥有万辆马车的秦国国君的赏识,得到一百辆马车的赏赐,这方面你就比我差远了。”


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讽刺早就暴跳如雷了,可庄子只是微微一笑,还给曹商讲了个故事。


他说:我听说秦王得了一种病,痔疮。秦王很痛苦,就下令招医,而且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规定:治病的手段越下流,赏赐就越高!用手术刀切除痔疮,赏一辆车;用舌头去舔净痔疮上面的污脓,给五辆车。


曹先生,您竟然弄到了一百辆车,您是怎么干的?曹商听后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孔子曰:“不迁怒,不二过”。每个人都有脾气。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经意抑或不经意惹得自己恼羞成怒的人,此时,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他人,不因发脾气生气而再次犯错。


成大事者,内心成熟,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内心很清楚: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困扰自己,使事情恶化。


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面临突发事件,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


愿你不再爱生气,好脾气一定会给你最美好的人生。


本文系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原创文章

转载须注明来源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