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青涩的中学时代,不谙世事的我们总会做出一些羞耻的事情,如今想起只令人忍俊。小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唱歌很好听,每次音乐课和升旗仪式的时候都放声歌唱。直到第一次去KTV唱歌时,发现从音响中传出的声音和自己平时听到的声音完全不同,非常难听,就再也没当众唱过歌。明明都是同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听到的不一样呢?今天小单老师带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奥秘。 相信很多同学觉得听平时自己的说话声音很有悦耳,但是通过录音、麦克风、微信语音转化的声音却完全不同,难以入耳。其实,从这些“第三方”听到的声音才更加接近老师同学们平日里听你说话的声音。这两种“声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 空气传导声音 日常生活中我们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听到对方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大家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发出声音时,声带震动与声腔气柱震动,带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震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这就产生了声波。 而我们耳朵接受声波的过程为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产生音量的衰减,音色也会发生变迁。所以最后听起来往往与本身发出的声音相去甚远。 骨传导声音 我们在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时,有少部分空气传导的声音,大部分是由骨传导声音的,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最后听到的“好听”的声音。那么,骨传导是什么呢?骨传导是声音信号通过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和中耳而直接传输到内耳。骨传导振动并不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但他激起的耳蜗内基底膜的振动图案却和空气传导声音的作用完全相同,但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达到更好的传导效果。骨传导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上课偷吃饼干的时候会感觉咀嚼的声音特别大,生怕被别人听到,这就是骨传导,其实周围的人很难听见咀嚼的声音。 贝多芬耳聋后是如何创作音乐的? 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晚年出现了听力衰退的症状,但他还是坚持他的作曲工作,为了弥补因听力衰退对作曲工作的影响,贝多芬利用了骨传导的原理,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再将指挥棒的另一端按在钢琴上,以指挥棒为传播体将钢琴声的震感通过牙齿进行传音,来完成他的作曲工作。 骨传导的应用 看过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难想到骨传导在针对听力障碍的医疗领域有很大的发挥,骨传导助听器能够有效的解决其他助听器的啸叫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设备。 类似的应用还有骨传导的耳机,通过骨头直达听神经,佩戴使用时开放双耳,不堵塞耳朵,解决了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不适感,所以十分适合运动时佩戴。由于其特殊的传到原理,能够有效的降噪,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够清晰的听到耳机中的声音。 在军事领域中,骨传导麦克风也是应用在佩戴防毒面具等不易交流的场景使用,有时不能大声讲话,而声音在骨头传导的损失率远远低于空气传导,而骨传导麦克风技术耳机主要是利用喉咙骨头传导。由于距离近,损耗低。士兵只需要发出很小的声音就能准确传递想表达的指令。 关于骨传导的耳机等应用目前还是有较多缺陷需要进行改进,并且应用骨传导技术的设备相对较贵,并不普及,从军用品到民用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就拭目以待骨传导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