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123: 稷下学士

 博览众长123 2017-12-04


原创 2017-11-27 老徐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孟子(公元前372至289年)和荀子(公元前298年至238年)在世的时候,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孔子恢复西周礼制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那么作为后来的儒者又在宣扬什么样的理论呢?


稷下学士


把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写理由有三:第一,他们在世的时间相近,虽然生前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生活的时间是非常近的。孟子去世的那一年,荀子出世。第二,他们都被看作儒家代表,是孔子之后的第二号和第三号人物。第三,他们都是稷下学士,是战国百家争鸣的见证者。


孟子出生于邹,很早就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名师,孟子受到当时各国学问家和民众的普遍尊崇。他率领弟子游历各国进行讲学,往往后边随从几十辆车,跟着数百人。齐威王的时候,孟子到著名的稷下学宫讲学,被尊为稷下先生而留居于学宫。孟子在稷下学宫影响很大,曾被列为卿,领取上大夫的俸禄。但这只是一种荣誉和尊重的表示,孟子并没有真正在齐国做官,他在稷下学宫的职责就是传道授徒。壮年时期的孟子除因母亲逝世而归丧三年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任教。由于讲学有成绩,所以齐威王曾经馈赠百金以表示奖励。


其后的一段时间,孟子曾到宋国去游说宋偃王,又到魏国游说于梁惠王。此后,他第二次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时候齐国已经是齐宣王当政的时期了。齐宣王不让孟子担负具体的职事,而只听取他的议论和建议。孟子经常和齐宣王谈论政事,可是齐宣王并不真正重视孟子的意见。周赧王三年,齐宣王伐燕,孟子进谏,遭到拒绝,孟子遂辞去卿位,还归故乡邹地;


回到故乡以后,孟子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孟子所教诲的许多弟子都很出名,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孟子还和他的弟子一起,将言论编辑成书,即后世所流传的《孟子》。这本书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几乎可与孔子的《论语》齐名。孟子被奉为亚圣。


荀子,名况,赵国人。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现在的校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孟子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例如必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孟子主张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靠自己努力得到的知识,才能够牢固掌握。只有牢固掌握的知识,才具有深厚的根基。在道德教育方面,孟子还提倡知耻改过。他认为一个人做了坏事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知道羞耻,这样才会有改恶从善的基础,才会使人的善端发扬起来。人若做了坏事,但却能够改过自新,这样的人同样可以被人尊重;但是善良之人若无知耻之心,犯了错误而不知悔改,这样的人将为人所不齿。


荀子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荀子·劝学》说:“学不能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