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流通货币-亚洲-巴勒斯坦(044巴勒斯坦镑)

 宝和斋 2017-12-04

巴勒斯坦镑


巴勒斯坦至今没有自己的货币,使用以色列货币(谢克尔)和约旦货币(第纳尔)。


中文名:巴勒斯坦镑                  辅币名称:米尔

外文名:Pales. tine Pound        货币代码:

币值换算:1镑=1000米尔          发行机构:巴勒斯坦货币委员会


历史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12月9日,英军在艾伦比将军(General Allenby)的率领下进入了耶路撒冷,也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

大战结束后,1922年,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al)委托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统治。

从英国托管(Mandate)期间的1927年到1947年止,由托管当局的“巴勒斯坦货币委员会(Palestine Currency Board)”负责发行钱币。由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特殊性、敏感性和重要性,托管当局在钱币的样式、图案和文字设计上,不得不从历史、政治、宗教和民族等方面进行平衡性的综合考虑。

图案选用地中海海常见的植物——橄榄树的枝。币面采用了三种文字,即:阿拉伯文、英文和希伯来文;辅币的单位名称是“米尔”(Mil)。“米尔”一词,源自拉丁文:“千分之一”。这套硬币由英国伦敦皇家造币厂铸造。面值有1、2、5、10、20、50、100米尔七种。其中1、2米尔为青铜币;5、10和20米尔为青铜或铜镍合金两种,并中间有圆孔;而50和100米尔是银币。

在巴勒斯坦还有一种面值1米尔的圣地币(Holyland Coin),或称朝圣币。这种币发行机构和发行量均不详,可能是为了给来到圣地的旅游者作为纪念的一个品种,也有人认为是一种代用币。至今发现有3个版别,但在发行年代均为1927年,因发行量少,故价格昂贵。

巴勒斯坦的主币是巴勒斯坦镑(Palestine Pound),1巴勒斯坦镑=1000米尔。

纸币有500米尔、1、5、10、50和100镑六种,均有发行机构“巴勒斯坦货币委员会”和相应面值字样。币面文字同样采用阿拉伯文、英文和希伯来文,在左下角处均有一个当地著名的建筑物。

500米尔的图案是拉结之墓(Rachel's Tomb)。拉结是犹太人祖先之一雅各(Jacob)的妻子,约瑟(Joseph)和便雅悯(Benjamin)的母亲。

据《圣经·创世纪》29:4-30载,拉结是雅各的舅舅拉班的次女。雅各逃到哈兰时,遇到第一个亲戚就是拉结。表兄妹一见钟情,即与舅舅约定为其做工7年,条件是娶拉结为妻。7年后,拉班毁约,把姐姐利亚(Leah)嫁给了雅各。雅各无奈又干了7年,终于如愿以偿。拉结为雅各生了儿子约瑟,雅各视为掌上明珠。拉结在生第二个儿子便雅悯时因难产而死,被葬在以法它(Ephratah,即伯利恒Bethlehem)的路帝,雅各在她的坟上立了个墓碑以示纪念。拉结墓是《圣经》中记载的第一个犹太墓碑墓地,这个建筑的图案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家中常见。这个有白色圆顶的建筑只是一个衣冠冢,可能始建于马穆鲁克(Mamelukes)时代。1841年,英国犹太慈善家蒙特斐雷·摩西(Montefiore Mose)出资修建了连拱廊和入口大门。

拉结墓是以色列最神圣的古迹和遗址之一,也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圣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 来此顶礼膜拜。

1镑的图案是圣石穹顶清真寺(The Dome of Rock)。寺内有一块长17.7m、宽13.5m、最高处高出地面1.5m的巨大岩石。相传默罕默德就是踩着这块巨石登上七重天,据说石头上至今留有他的脚印。这块巨石被穆斯林视为圣石,这座清真寺就是为此而建造。在伊斯兰教中,是仅次于麦加天房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691年,平面是八边形,上面有一个高54m、直径为24m的穹顶,穹顶原为木质,17世纪初改用石头重建。16世纪开始用玻璃马赛克装饰墙面,现在是蓝色和金色和釉面砖。1994年,约旦国一侯赛因(Hussein)出资650万美元,在穹顶的外部覆盖了24kg的纯金箔。

圣石穹顶清真寺是伊斯兰早期建筑的杰作,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被认为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华丽的建筑之一,也成为耶路撒冷的象征。

5、10、50和100镑的图案是相同的,建筑物是拉姆拉塔(The Tower of Ramla)。拉姆拉,也译腊姆拉,是以色列中部城市,在特拉维夫-雅法东南约20km的内陆平原地区上。它是以色列境内唯一的一座由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城市,其名称来自于阿拉伯语Raml,意为“沙漠”。

公元716年,倭马亚王朝(Ummayad Dynasty)的第三位哈里发苏来曼·阿卜杜拉·伊本·马利克(Suleiman ibn el- Malik)在沙漠中建立了拉姆拉城,作为巴勒斯坦的行政首府。

哈里发时期的建筑物保留下来的就剩这座白色的拉姆拉塔,它其实是一座清真寺,也称白塔(White Tower)或白色清真寺(White Mosque)。阿拉伯语是“Jami el-Abiad”。

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方形塔楼,高27m,里面有119级台阶的旋转楼梯直达塔的最顶端。此建筑也是古代拉姆拉的标志性建筑。

这套纸币拥有共同的反面,图案是被称为大卫塔(Tower of David)的城堡。这座位于耶路撒冷雅法门的大卫塔却与犹太人的大卫王毫无关系。这座原建于公元前24年的建筑群,是希律大帝在耶路撒冷的行宫,是当时耶路撒冷的最高点。它的主体建筑叫法萨尔(Phassel),是希律大帝以他的兄弟名命名的,另一个建筑纪念他的朋友希比各(Hippicus),还有一个建筑叫玛丽安娜楼(Mariamne)为纪念他的妻子玛丽安娜。

公元70年,罗马的提图斯大将攻打耶路撒冷时,被它的壮丽所震慑,所以罗马人在屠城时,特准它安然不受侵害。后来,中世纪的马木鲁克人和苏来曼大帝都曾分别对它加固,并添加了穆斯林风格的尖塔建筑。

大卫塔也是耶路撒冷老城的标志性建筑。如今被辟为大卫塔历史博物馆(Tower of David-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Jerusalem)。

英国当局托管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前夕结束了在巴勒斯坦26年的统治。



纸币


1 镑

5 镑

10 镑

硬币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及以色列王国。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国。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1926年,英国托管当局成立了巴勒斯坦货币委员会,专门负责当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的发行。从1927年到1948年,这个委员会发行了由英国伦敦皇家造币厂制作的巴勒斯坦钱币。主币为巴勒斯坦镑,1镑=1000Mil(米尔.源自拉丁文,千分之一)。巴勒斯坦硬币有七种面值;1、2米尔为青铜合金,正面有七个叶片的橄榄枝,在枝梗叶柄间结有六粒橄榄。“七”无论在犹太“圣经”还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代表吉祥、幸运、完美。外环用阿拉伯文、英文、希伯来文三种文字的面值;背面同样是三种文字“巴勒斯坦”的地名和阿拉伯数字与阿拉伯.土耳其数字标注的发行年代;


 5、10、20米尔1942年至1944年为青铜合金,其余为白铜合金,中间有孔,正面中孔的外围为橄榄枝的花环,

 50、100米尔为含银72%银币。50米尔的图案较特别,只有四叶片的橄榄枝。犹太人认为,四代表圣城耶路撒冷的四面城墙,朝着四个方向,含传播四方,四面来朝之意。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族分成四个营垒,狮、牛、人、鹰为犹太教的四个象征物。


巴勒斯坦还发行了一种比较稀少面值1米尔的圣地币,实为币中币。中间实为原流通币1米尔图案,外圆增加了一圈,正反面的英文和阿拉伯文标注了“圣地历史币”及发行年代。

国家象征


国名

巴勒斯坦国,英文The State of Palestine。

国旗

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旗面左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等宽横条。

对这面旗帜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为:红色象征革命,黑色象征勇敢和顽强,白色象征革命的纯洁性,绿色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还有一种说法是:红色代表本土,黑色代表非洲,白色象征西亚的伊斯兰世界,绿色象征地势平坦的欧洲;红色和其他三色相接,标志着巴地理位置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巴勒斯坦国旗和约旦国旗很相似,唯一不同是约旦国旗在红色三角形上多一个白色七角星,白色七角星象征古兰经。以上四种颜色为泛阿拉伯色。​

国徽

取材类似其政府组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徽章,又类似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国徽图案。尚为非正式国徽。采用金黄色与黑色的萨拉丁鹰,表示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象征胜利、勇敢、忠诚。其中心为一白边盾牌,上有竖挂的巴勒斯坦国旗的红、绿、白、黑四色,这些都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代表颜色。鹰抓抓住弯匾,匾额上用巴勒斯坦国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库法体书写通称国名:“巴勒斯坦”(阿拉伯语:فلسطين‎,转写:Filasīn)。

国歌

《Fida'i》,阿拉伯语:فدائي‎ Fidāʼī ,中文译《我的救赎》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采用的的国歌。依据一九八八年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第三十一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于1996年采用此国歌。

歌词大意: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土,我的土,我先祖的土,我的救赎,我的救赎,我的救赎,我的民,永恒的民,倚仗我的决心,我的火和我怨恨的火山,依仗着我血液中对我土和我家乡的的渴盼,我已翻过群山,我身已经百战,我已征服了不可征服的,我已穿越前线,依仗风的决心和武器的火焰,以及我族的决心,在抗争的土地,巴勒斯坦是我的乡土,巴勒斯坦是我的火,巴勒斯坦是我的怨恨和我抵抗之地,以我旗下的誓言,以我土我族,和伤痛的火,我会以救赎为生,我会一直做一个救赎者,我会用尽我的救赎——直到我的国回归,我的救赎。​


国花茉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