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平仄?

 幸福山 2017-12-05

什么是平仄?这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特征,即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在又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妈、麻、马、骂,是小学生学的内容,人人皆知。如果你不舒服,去看医生,医生拿小棍子压你舌头看喉咙,叫你发声:啊……这是一声。如果医生的话,你不太明白,想让医生再说一次,你就发二声的啊,表示没听清或者怀疑。用书面形式记录的时候,后面要加问号。如果你对医生的话表示赞同服从,就发三声的啊。如果医生弄痛你了,或者你表示惊讶,你势必会发四声的啊,书面记录时,要加感叹号。但是,所有的汉字并不都能发四种不同的声,只有少数字是多声字或多音字。如办事处的处字是名词,要读四声。处理、处分的处是动词,要读三声。帝王、侯王的王是名词,读二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四声。跟从、服从的从该二声,从容不迫的从读一声。汉字大多数只有一个声,如‘’国家‘’两个字,分别是二声和一声,不能发别的声。有了四声,中国人说话就有抑扬顿挫轻重委婉,象唱歌一样好听。西洋人没四声,但也有升调、降调,形成语音的起伏曲线。顺便说到,声和韵还是有点区别的,所以,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白居易的‘’蓠蓠‘’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就是迭声,分别在首句和末句,有顾首尾的奇效。律诗当然要押韵,第一句末字可韵可不韵,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须同韵母、同平或仄,声母可以不同。若是平声韵,其它句末的字必须是仄声。若仄声韵,其它句的末字必须是平声。律诗多为平声韵,仄声韵少,但千万不要认为仄声不可为韵。《平仄二十八韵》里罗列得清清楚楚。也有以仄声入韵的著名唐诗。

中国人平常说话,不必考虑用字的四声,说清楚就行了,语句自然会四声交错起伏,但却没有特定的规则。吟诗作对要更好听,更有格律的形式美,于是就定出了平仄的法规。阴平阳平定为平声,上声去声定为仄声,这就是平和仄的分野了。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说:‘‘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方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日常说话是自在的平仄,吟诗作对是自为的平仄。

吟诗作对时,怎么使用平仄呢?这才是问题的要点。唐代科举考试,诗是必考科目。于是就对诗歌定了很严的格律。考生必须恪守,否则不给分,就会名落孙山。为了考试时用韵的统一,不受各地方言土语的干扰,专门修订了教科书《官韵》,供考生研习参照。所以唐诗又叫‘‘格律诗’’和‘‘近体诗’’。近体是对唐代人而言,以区别于以前的古风、汉赋等。诗的三要素是句式、节奏和声韵。近体诗可以理解为‘’律诗‘’,律诗定为八句,又分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五个字,七律每句七个字。这是句式,节奏也好办,五律的每句分两节,七律分三节。如杜甫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诗的时候,节点处有延时。再看平仄,该诗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看出来两个要点,第一,平仄交替出现,尤如马在行走时,两只后蹄踏着两只前蹄的蹄印行进一样。这即是最严的,也是最缺乏变化的‘‘马蹄韵’’,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交替转换。但是这样的规定对于选词造句的限制太严,反而不利作诗。必须作些变通。由以上杜甫的两句诗,可以看出,两个节内必有平仄变化,不允许连续四个平声或仄声。这就决定一句诗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平声或者仄声,如果有,就犯了孤平的大忌。孤平既不可,孤仄可行乎?第二,节点处上句与下句必须平仄对应对仗。该诗上句的‘’破‘’字和‘’在‘’字是仄声,下句的‘’春‘’字和‘’深‘’字就是平声。按照这个格律选词择句的就叫作‘‘粘对’’。如果上下两句每个字都对上了,当然更好,就叫‘‘工对’’,非常工整的对仗。杜甫这两句诗,开头的‘‘国’’字和‘‘城’’字都是平声。这不是没对上吗?是的。这就是变通,这位置不是节奏重点,对仗当然好,不对仗也行,并没有违背粘对的格律。这么一说,哪些位置的字非对仗不可,哪些字可对可不对,你应该清楚了。或曰:古韵与现代汉语不同。然也。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万千,两周列国,皆有其官话,各有标准,彼此之间,分庭抗礼。语言学、音韵学,有心者可尽情去精研细审,这是有别于诗学的大学问。既然唐代万千诗人以唐朝官韵为标准,今人作诗,当以《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 词语分册》的注音为标准。笔墨当随时代,若非要拘泥古词古韵,试问:古人有量子、核能、卫星、航母、手机、粉丝、网聊、卖萌等词语么?

另外有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今见有人网上发表‘‘七律’’,可仔细一看,并没有律,仅仅凑成七言八句而已。对仗不单要对平仄,同样重要的是,词性一定要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并列词组等,都得对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由两副对联构成的诗,词性对应非常工整,平仄虽不太工整,但在第二、四、七字位置上,都是对的。写律诗,必须要‘’粘‘’对。不粘就不能叫对联,更不能叫律诗。事实上中国诗文史里,词性对应比平仄对仗出现的时间更早。《诗经 卫风 硕人》里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词性对得很工整,平仄却是雷同的。曹植的《洛神赋》:骄若太阳生朝霞,灼若芙蓉出清波。也是同样重词性而不重平仄。到东晋顾恺之的:千峰競秀,万壑争流。词性对,平仄也对,还押韵。说明文人更重视声韵了。一时文人作文,也玩这种套路,叫作骈文。严格来说,赋因其不是一韵到底,而有中途转韵,句式长短和节奏也不固定,比较自由,更倾向于骈文。

昔日张之洞在武汉奥略楼写了一幅对联:昔贤整顿乾坤构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请君试着分节,然后看看节点上的字,是不是平仄都对仗?看词性是不是都对应?撰对联赋律诗,当然有难度,得好好学一阵子。学会了,能为人所不能,更显出一种能力和美观。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此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