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理惦记的地下管廊到底是个啥?

 公司总裁 2017-12-05

出品| 网易新闻

作者| 须臾千秋

探秘海口地下超级管廊

无论你生活在北上广,还是十八线小县城,都一定曾经被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的道路深深地困扰过。没错,反复开挖的道路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已经成为城镇居民不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你一定也曾纳闷:刚刚修好的管道为什么又要挖开修一遍,还偏偏挖在了路中间?这么大的浪费背后一定是豆腐渣工程吧?

(反复开挖的道路)

其实,很多时候,这还真不是工程的锅。反复的开挖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其实恰恰是财力不足、技术落后的体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传统管网错综复杂,维护只能靠挖挖填填

现代城市的正常运行,背后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来支撑。我们拧开水龙头就有“取之不尽”的自来水;触动扳手马桶里的污水就能冲走;按动开关灯就能亮;拿起手机就能打电话;轻轻一拧就能点燃天然气……所有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就能完成的事情,都要依赖复杂的城市管网才能实现。

(城市管网)

每座建筑都有很深的地基,加之在建筑下面掏洞修管道也无法实施,因此这些管网不会从街区的中间斜穿而过,而是与道路并行。这样,在一切正常的时候,道路的上层走着车辆和行人,下层走着水电气,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运行。可是当管线出现问题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传统的地下管网只是一些互相分离的管道,供水是供水,通信是通信,燃气是燃气,里面可供操作的空间很小。如果是小问题,从竖井中送人下去修还勉强能够应付;可是如果有了大问题,或者线路升级,就必须把道路挖开了。更要命的是,由于各种线路并非集成,而大家都要维修和升级,那就只好供水管道维修,挖开一次;通信维修,再挖开一次……一年到头,这路就没有几天是好的。

地下的管网不省心,地上的电网就更脆弱了。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每年夏天必刮台风,这对于地上的电线杆、高压电箱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每当台风破坏了这些电力设施,不仅居民要忍受相当久的停电生活,更造成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那么,能不能将这些线路全部修在一起,“毕其功于一役”,既保障线路的安全,又能实现一体化的检修、维护,并且还不影响上层道路车辆的通行呢?

(二)高度集成的综合管廊,廊道里行驶小汽车都没问题

在海口市的地下,就悄然运行着这样一套综合管廊系统。它已经开工了43.5公里,并有10公里已经建成并投入了运行。与我们刻板印象中阴暗、潮湿、狭小的地下管道不同,这座地下综合管廊整洁得如同教学楼的走廊,让人根本想象不到这居然是在地下八米深的地方。

(整齐有序的地下综合管廊)

整座综合管廊横截面的宽度超过10米,最高的地方达到4米。在里面,燃气、通讯、给水和电力系统分门别类地依次排开,地下管廊就如同它们整洁的家。它深埋地下,台风肯定奈何不了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管廊极其坚固,寻常的地震对它来说也是小菜一碟。此外,高压电、燃气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线路也被单独分了出来。像通信等比较精密的电缆,也被统一安排在专门的一侧,在架子上分门别类地摆放。这样既方便了未来的维护,也隔绝了危险源。

(综合管廊内景)

在这里,工人们检修系统的时候不靠走路,而是开车。整个海口市的综合管廊是一个整体,无论哪里出了问题,工人都可以开着这种特制的“双头电瓶车”迅速前往,还不存在堵车的问题。这样,只需要很少的工人,就可以维护起整座城市的管网系统。

(燃气舱)

在综合管廊内,燃气舱是独立布置的,并且设置了极高的安全防护标准。除能够对燃气舱内气体成分进行自动监控,探测气体泄漏并及时报警外,系统还可以在危险时自动关闭阀门,自动通风,自动隔断防火分区。一旦火灾发生,自动灭火装置还会自动喷出气溶胶将火扑灭。与普通的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不同,气溶胶对线路和设施的破坏小,这些重要的管线可以在后续修复后迅速重新投入使用,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可以说,在这些层层严密的看管和防护下,安全隐患被极大地降低。普通地下燃气管线时常因监测、维护不及时而发生的泄漏、起火甚至爆炸事故,在综合管廊中都能够被避免。

地下管廊的高度集成还为其智能化提供了便利。在管廊的顶部有这样一条小轨道,上面挂着一些会移动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实际上是智能机器人,身上带有高清红外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可以对管廊当中的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烟雾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它就像是管廊的保姆一样,24小时不间断地照顾着管廊的运行,并把问题第一时间报告给监控中心。这样,只需要一座集成化的监控指挥中心,就可以对整个海口市的地下管廊进行实时监控,收集数据,发出指令,实行智慧管理。这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避免了从前的反复性、浪费性施工。

(地下管廊的入口)

同普通的管道一样,综合管廊也是沿着道路进行布置的。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管廊,如何能够不影响地面交通呢?

其实,综合管廊与普通管线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入口是事先进行过严密的规划设计的,能够妥善避开地面交通。这些出入口就不起眼地设置在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中,可以供维修人员和车辆进入。无论是小规模的维修还是大规模的升级,装备与人员的运进运出,都丝毫不会影响地面交通。

(三)大型管廊建设,离不开打洞神器U型盾构机

如此大型的地下管廊,规模堪比地铁,想要靠传统工法进行挖掘是不可能的。因此,工程采用了大型地下工程适用的盾构技术。

(盾构工程)

所谓盾构,就是用一只直径十几米的巨型“电钻”,一边在地底打洞,一边对隧道支撑进行施工。它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可以一次成洞,将地下隧道暗挖的效率提高8到10倍,节约人工50%。此外,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小,不会对周边楼房的地基造成破坏,因此尤其适合在城市内进行地下施工时使用。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我们在工程中广泛地使用了盾构技术,但最先进盾构机的生产却长期被德国垄断,这使得盾构法施工的成本一度极其高昂。

在海南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过程中,中国首台U型盾构机第一次投入了使用,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过去建设每百米管廊,需要30个工人施工一个月左右。而使用这台320吨的盾构机,只需要7、8个人,十几天就能完成。使用这台国产盾构机,在破除了国外垄断的情况下,可以将施工成本降低40%,用更少的钱修建更完善的管网、采用更高的安全标准,让海口市民享受更多的中国制造红利。

(四)地下管廊造价不菲,建成可使用百年

总有人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因为像下水道、地下管网这样的封闭工程平时没有人看到,只有在遭遇特殊情况时才能体现出它的作用。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地下工程可不仅仅是城市的良心,还是一座城市财力的体现。那些地面上的高楼大厦看着壮观,其实用不了多少钱,几千万就能修一座高层出来。反而是地下这些灰突突的隧道,价格极其昂贵。排水良好的城市有没有良心先两说,财力一定是惊人的。就比如海口的地下管廊,平均每公里造价1.3亿元。要修完全城的43.5公里管廊,耗资会超过50亿元,拿这些钱可以再盖一座小县城出来。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较高的早期投入不仅不是炫富,反而是省钱。地下管廊一经建成,使用寿命长达百年,过程中无论是修理还是升级,都只需要很少的费用。在全寿命周期中算下来,反而比那些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的管道更加便宜,更不必说地下管廊不影响地面交通所节省的间接成本了。因此,在海口市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还会在全国的数百个城市中推广这种综合管廊的建设。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彻底告别满城的壕沟啦。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投稿请联系newsresearch_ntes@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

编辑| 史文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