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而耳顺,孔子是怎么做到的?

 老鄧子 2017-12-0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第四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而不得志,受到了很多嘲讽和讥笑。可他却说自己“六十而耳顺”。那么,他是怎么面对那些流言蜚语的呢?或许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孔子所说的“耳顺”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篇》第五


朱熹: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與以此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楚国有个狂人叫接與,有天唱着歌经过孔子旁边,高声唱道:“凤鸟啊凤鸟!你的德性为何如此衰败!以往所做的事情,已经没有办法谏止了。从现在到将来,还是可以自止的。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的人都危险了!”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與谈话。可是接與快步离开,避开孔子,不和孔子说话。

长沮、桀溺[1]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2]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3]。”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4]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5]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篇》第六

注:

[1]长沮、桀溺:不是人名,而是形容两人的形象。沮:沮洳(rù),润泽之处。桀,同杰,魁梧之意。为了方便,译文仍以之作为称呼。

[2]津:渡口。

[3]仲由:子路的字。

[4]耰:用土覆盖种子。

[5]怃然:怅然,失意。


长沮和桀溺在泥水中耕作。孔子路过,让子路前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驾车的那个人是谁?”

子路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正是。”

“那个人是知道渡口在哪里的。”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

子路回答说:“正是。”

桀溺说:“如今天下皆乱,诸侯无贤者,你将和谁去变易这乱世使它治平呢?况且你与其跟随着那个躲避人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去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不和你们这些人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天下若是太平的话,我也不会入世变易改革。”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tiá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七


注:

[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子路追随孔子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您见过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说是老师呢?”靠着他的拐杖继续除草。子路拱手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后告诉他。孔子说:“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再见那位老人。到了后,发现老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出仕是不义的。长幼关系是不可废除的,君臣关系又怎能废除呢?想要洁身自好,却乱了大伦。君子出仕是为了行大义。我们的道不被见用,我们早已经知道了。”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 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去郑国,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墙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那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脖子像皋陶,肩像子产,但是从腰部以下和禹差三寸。劳累的样子就像是一只‘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愉快地笑着说:“体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


孔子六十岁左右的时候,周游列国,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却很虚心。那些来自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的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甚至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欣然赞同。阅世已久,他早已将毁誉置之度外。对他来说,如隐士般洁身自好,不是不能,不是不愿,而是不可以。天下无道,自当有人当仁不让。当此之时,孔子对于自身之道的信念坚不可摧。但他仍然包容他人的不同看法,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他的心态更加包容,更加平和。后世的儒学被统治阶级利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想那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看完这些,大家是否对于孔子的“耳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呢?


征   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