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世同堂》完整出版,看看丢失的十万字都写了什么?

 老鄧子 2017-12-05

《四世同堂》手稿

《四世同堂》原版

老舍全家


老舍先生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

  在过去70余年里,这句话一直是《四世同堂》的结尾,但它并不是结局。

  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四世同堂》前两部相继发表后,第三部《饥荒》的连载因故只进行了一半,后半部整16章始终未发表,后来,《饥荒》手稿散佚,《四世同堂》从此难见原貌,市面上流行的各种版本,无一不是残本。

  2013年,翻译家赵武平在美国做研究时,发现了保存在哈佛大学浦爱德个人档案里的老舍和浦爱德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全稿,且译稿上还有老舍的多处笔迹。作为老舍研究专家,赵武平根据这份英文全稿,按照老舍先生的语言习惯和风格,历时两年多,将《四世同堂》第三部迄今残缺的21章至36章完整译回中文。今年9月,《四世同堂(完整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

  11月16日,海南日报记者远程连线赵武平先生,为读者解读历经70年的缺憾之后,《四世同堂》得以完整回归的故事。


  A

  找到文稿,像是阿里巴巴打开一个宝库


  记者: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现这份英文文稿的?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您为什么会翻译这样一部作品?

  赵武平:2013年5月份,在纽约友人王海龙先生的帮助下,我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查阅那里收藏的劳埃德档案中的老舍英文档案。看到档案,简直就如同阿里巴巴打开一个宝库:这批档案主要是来往书信、手稿、文件和剪报,或者出自老舍手笔,或者是别人所写,都同他有关系。这为我日后发现《四世同堂》英译全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应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2015年4月间,经过查资料、调研,我在魁北克当地的图书馆,找到了老舍与曹禺1946年9月间访问蒙特利尔和魁北克时留下的最早记录之后,又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查阅了老舍1946年秋天在雅斗文艺营写作《四世同堂》期间的所有档案资料。

  发现《四世同堂》英译全稿之后,我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将底稿对比了1952年压缩稿而出版的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四世同堂》英译名),结果发现差别非常大,有些章节压缩合并在了一起,有些干脆完全删除了。很显然,如果不根据哈佛保存下来的英译全稿重新翻译出来,这无论对于老舍先生本人,还是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都是有欠公允的,因此我就有了将之回译出来的想法。


  B

  回译是特殊的翻译:既要化身老舍,又要鉴别文本


  记者:听说您在翻译的时候还整理了“老舍词汇表”,对您来说,翻译这部作品的困难在哪儿?

  赵武平: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因为只是利用外语优势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像十多万字的篇幅,三年前,我从美国回来后,只用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但是,如何在遣词造句,如何把握原著的行文风格,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无论是回译还是复译,毕竟都要经过译者语言习惯和老舍语言风格的转换,而这个过程往往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因为“风格即人”,要想让自己化身为老舍,难度太大了。

  在从翻译到还原的过程中,我所能争取做到的,关键是在确定老舍语言风格、用词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循规蹈矩”,或“亦步亦趋”,尽量复原原著的面貌。

  比如,在本书中,为表示惊叹,感慨,或者疑问,用了很多的“呕”和“什吗”,几乎可视为老舍文风标志之一,而这些词似乎已从现今人们的书面语里消失了,所以,我在还原的时候,要想法找回来,还得用妥当。

  整个回译的过程中,困难的不仅仅是如何有效运用老舍的文学语言,而且还有如何识别浦爱德原稿当中的错误、残缺和模糊字迹。目前所见的《饥荒》文稿,系译者自存的英文打印本,毕竟不是经过编辑的定稿,存在着舛误、遗漏和前后矛盾之处。也就是说,就未刊稿从事回译,比通常的文学翻译,还要多出一个前期准备工作,即以文稿释读为基础的文本鉴别和厘订。


  C

  外国人眼中的老舍:《骆驼祥子》曾是美国畅销书


  记者:这部文稿为什么在哈佛大学浦爱德个人档案里?外国人是如何看待老舍的?

  赵武平:浦爱德是老舍在美国期间最亲密的友人之一,她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文学翻译家,也是《四世同堂》的英文译者。她出生于山东黄县,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学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与感情,她不光翻译了老舍的作品,还翻译了赵树理、王莹和冯伊湄等许多现当代中国文艺家的著作。

  浦爱德去世之后,家人把她的所有文件档案和手稿,分赠给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其中,老舍的《四世同堂》英文译稿,捐给了哈佛大学的施莱辛格图书馆,因为那里是美国女性研究的重镇。

  老舍是美国大众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译本在1945年出版之后,很快就当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每月读书俱乐部”推荐之书,短短数月之内,就成为当年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书,扩大了老舍在美国的文学影响力。

  旅美中国学研究学者费正清先生,曾在他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中,推荐了许多中国古今作家作品,老舍是列在推荐书目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而费正清这本书的销行很广、影响很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差不多成了美国知识分子认识中国的一本入门书。


  D

  遗失的十六章到底讲了什么? 


  记者:这消失的16章在整部作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如果我们没有阅读过这16章,会对我们理解《四世同堂》有什么影响吗?

  赵武平:70年多年前,老舍先生在重庆说过,《四世同堂》是他“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在我看来,这部作品讲述的小羊圈胡同发生的一切,已然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按照老舍的写作计划,当初在《扫荡报》副刊连载《四世同堂》第一部的时候,他已经决定写一部由一百章节构成的长篇小说。其中,第三部《饥荒》全面展现了老舍对于战争、对于文化、对于人类的未来的深入思考。

  如果没有这十万字,以前的结尾是钱默吟先生和祁老人战后重见,祁老人要搞庆祝活动。而老舍先生真正书写的结尾是钱先生登载在报纸上的长篇悔过书。

  这封悔过书里没有风景描写,只有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控诉、批判,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普遍人性的想象。

  如果缺少这些章节,不仅伤害到小说的完整性,也无法完整呈现老舍对于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