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讲好新余全域版的七仙女故事
2017-12-05 | 阅:  转:  |  分享 
  
讲好新余全域版的七仙女故事新余数字文化09-2119:17+关注七仙女的传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普遍的世界价值
。新余“毛衣女”的故事,是七仙女传说的重要源头。2015年8月2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新余市“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称号。作
为“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讲好新余全域版的七仙女故事,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仙女下凡地,抱石故园人”的城市品牌,重铸“工、小、美”辉
煌,至关重要。七仙女的传说,是农耕时代新余先民男耕女织的生活写照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在《搜神记·毛衣女》一文
中,对新余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和情感生活有个开门见山的叙述:一名新余男子,在田里劳作时,发现了六、七个身着毛衣的妙龄女郎。当然,她们
不是欧美神话里传说中的“美人鱼”,而是类似新余当地那些经常停留在田间地头的“美人鸟”(白鹭)。它们在田为鸟,在凡为人,在天为仙,是
个亦仙亦人亦鸟的三栖物种。它们解下毛衣为鸟,穿上毛衣为人,飞回天上为仙。在这里,毛衣是个十分重要的道具,是穿越鸟、人和仙之间最重要
的媒介,是三界之中最神奇的力量。会织毛衣、会穿毛衣、会藏毛衣,是人和鸟及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新余男子发现田中的毛衣女后,情不自禁
地匍匐前往,得到其中一女在解毛衣,取而藏之,最后抱得美人归,娶她作媳妇,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的生活。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人
类最基本的社会分工,是早期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耕田织布,成为牛郎织女日常活动的常态。“知衣在积稻下”表明,新余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一稻一衣”使新余成为南方传统的水稻生产主产区,继而又发展为“中国夏布之乡”。只要到乡间的稻田边走一走,到农家的织机旁看一看,牛
郎织女的生活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新余“牛郎织女”的这种凡间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国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也有记载。在《天工开物》卷
上“乃粒”章中,当年在分宜任教渝的宋应星根据乡野调查结果,首次报道了水稻生产中“秧田”和“本田”的比例(1:25),以砒霜为农药拌
种防虫的方法以及用骨灰(磷肥)施肥的技术。宋应星对水稻种类、良种和从浸种、育秧、播秧、耕作及田间管理、施肥、稻灾防治到收割脱粒的全
套农作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书中还介绍了筒车、牛车、踏车和拔车等水利灌溉工具。《天工开物》中的“腰机”、“夏服”两章,还介绍了当时新余
地区尤其是分宜种麻织布的情况。传统的夏布制作工艺分绩纱和制布两部分。织女在绩纱时,分为原麻漂白、撕片、卷缕、捻纱、绕纱等五道工序。
制布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历史上,分宜的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而著称。仅此夏布的织造,织女
的心灵手巧就可见一斑。织女不仅会织布,有的还会刺绣。夏绣就是一种在夏布上创作的刺绣作品,是新余及周边区地流传千年的一个古老绣种,是
继传统四大刺绣之外的又一种地方名绣。我国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盛赞夏绣“巧极天工”。近年来,由新余市渝州绣坊创办的国内首个夏绣博物
馆隆重开馆,夏绣也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新余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会种田、会织布,还会刺绣,新余的“牛郎织女
”特别能干和智慧,无怪乎宋应星把“天工开物”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七仙女的传说,是生长于渝钤大地沃土中的一颗根深叶茂的情爱大树中国七
仙女传说有多种多样的地区流传版本。而新余则是七仙女传说最具特色的一个本土化样本。据康熙十二年《新余县志·卷二·疆域》记载:新余系牵
牛、婺女星的分野。“传说中的毛衣女”无疑是天人合一的产物。而鹊桥相会,是天人相交的体现,也是七仙女故事的核心。天人相隔是对立,鹊桥
相会是统一,正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演绎出七仙女传说的悲欢离合。与仙女湖仅一山之隔的良山镇鹊桥村,在明初建村时,当地的有识之士发
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自然现象:群鹊在该村村南石拱桥集栖飞鸣。他们由此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意境,于是便将此桥改为鹊桥,并把村庄命名
为鹊桥村。如今的鹊桥村,四面环山,流水潺潺,空气清新,人丁兴旺,宛如世外桃源,成为仙女湖畔“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画龙点睛之笔,具有
天然的真实感和厚重的沧桑感。不仅如此,“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还在新余地区那些坚如磐石的洞穴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牛郎织女命名的两大
神奇洞穴在中国洞都景区独树一帜。位于分宜县洞村乡东北8公里处的神牛洞,雄伟奇特,幽深绵延6500米,全洞容积2.5万立方米,为国内
罕见峡谷型溶洞,因洞口有一尊横卧酷似水牛的巨石而得名。无独有偶。在洞村乡东北5公里处有一与神牛洞相对的织女洞。织女洞洞口的瀑布,如
少女飘逸的长裙。洞内分布着大量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而在洞中一钟乳石群的下方还有一座飘飘欲仙的瑶池仙境。织女洞中
还流淌着一条千年不凅的“姻缘河”,成为新余母亲河孔目江的源头。天上人间,星宿分野,村庄洞穴,相会鹊桥,这些都是七仙女传说中的实物形
态,是七仙女故事本土化的鲜活化石,是毛衣女故事在新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具体体现,成为新余仙女文化的鲜明地标。此境只应新余有,人间
难得几回闻。事实再次表明,新余不愧是个充满神秘、充满浪漫、充满活力的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七仙女的传说,是千百年来新余男女青年坚守承
诺、守望相助的一曲浪漫牧歌新余毛衣女的传说,好像是个连续剧。《搜神记》记载的毛衣女,从新喻县男子见到田中的七个毛衣女,“匍匐往,得
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既往就诸鸟,诸鸟各飞走,一女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是最早的文字版的毛衣女故事。而鹊桥村的由来,则是历史版的毛衣女故事。织女洞、神牛洞的传说,则是开天辟
地版的故事,仙女湖的传说,则是永恒版的故事,这个新余版七仙女的传说,则是由一连串的故事组成的,无论是故事的发端、转折、高潮,还是结
局、延伸,全部是在新余这个特定的区域完成的。是天意,又象巧合;是偶然,却似必然。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浑然天成,水到渠成,可
谓是环环相扣,无缝对接。最后通过美丽的仙女湖的起承转合,演绎出了一幕幕天上人间的情爱大剧。新余不仅是中国七仙女的传说之乡,也是座底
蕴深厚、天地作证极具开发潜力的全域旅游城市。新余是工业强市、区域小市、山水美市。在新余3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
土地打上的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文化烙印。要提升工业强市的神韵,增强区域小市的特色,彰显山水美市的灵性,必须讲好新余全域版的七仙女故
事。首先,要以“四个一工程”推动七仙女文化展示区的创建。围绕着“一村一桥一湖一洞”打造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四大人文景区。“一村”,
就是要重点挖掘鹊桥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把鹊桥村建设成为生态新村、文化名村、旅游强村,让七仙女的传说在鹊桥村落地生根。“一桥”,就是要
以万年桥为主体,在保护古桥的基础上,打造七夕鹊桥相会的民俗载体,把万年桥装扮成文化厚重、充满魅力的水中鹊桥,将新余七夕文化活动的重
点逐步转移到钤阳湖景区。“一湖”,就是在仙女湖现有4A级国家景区的基础上,创建5A级景区,深化七仙女文化的主题形象,再现亦鸟亦人亦
仙出没于仙女湖的美丽传说,使仙女湖成为名副其实的仙女之湖。“一洞”,就是以织女洞为舞台,演绎好七仙女文化大餐,坚定中国七仙女传说之
乡的文化自信,以无比坚定的信念验证人间情爱的永恒。其次,要以“四个一活动”加大七仙女文化的传播力度。新余作为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要
唱响一首歌,让美丽的仙女湖之歌响彻神州大地;要传承一首词,让《鹊桥仙·纤云弄巧》特别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古名句成
为每对新婚夫妇的座佑铭;要演好一出戏,让新余版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要办好一个节,激励和动员更多的青年男女做七夕文化活
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让七夕文化的传承成为百万新余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三,要以“四铁的举措”护好仙女湖一泓清水。水是生
命之源,水是湖泊之魂。护好一泓清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绩工程,是维护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文化地位的内在动力,是讲好新余全域版七仙女故事必须具备最起码的资格,是情山爱水永续利用的重要保障。要以铁面无私、铁石心肠、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保护好一泓清水,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来源:微智新余作者:卢贺编辑:毛龙
献花(0)
+1
(本文系指尖收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