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勃其人与《观音大士赞并诗》

 fjlhl 2017-12-06

 

                              阿能

 

一、从普陀山何故称“南海普陀山” 说起

海天佛国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据志书记载: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与普陀山居民张氏同供观音像于潮音洞侧,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南宋嘉定七年(1214),宋宁宗应普陀山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由此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普陀山又称“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又称南海观音,普陀山在东海洋面,为什幺冠以“南海”?史料上一说是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以为古代称普陀山为南海;二说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三说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日邦交中断。后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和普陀山有日本僧人慧锷留“不肯去观音”的缘故,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大德三年(1299)三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江浙释教总统、敕封妙慈弘济大师一山一宁认为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南海观音道场;但我们从唐代文学家王勃(650 ~676))的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普陀山就已有“南海”之冠。《观音大士神歌赞并序》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其序中云“盖闻圆通大士乃号观音,接物利生,随机应现,向乾坤东畔娑婆海中。云涛涌金色之山,圣阁起琉璃之界……。”(《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王勃卒于676年,他在世的活动年限不但比唐咸通四年“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比“五代梁贞明” 早240年,比元至元二十一年早600多年。

二、王勃作《观音大士神歌赞并序》

《观音大士神歌赞并序》应该说是王勃少年时在游越州时所作,当时普陀山就己有“云涛涌金色之山,圣阁起琉璃之界”之境界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王勃的确曾游越州,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观音大士神歌赞》等诗文可证。麟德二年(665)王勃在四川作有《绵州北亭宴群公序》,《序》云:“下官……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由此断其入蜀前已先到过吴越,并在洪州作《滕王阁序》。其中,他在绍兴不仅留下了《山亭夜宴》、《越州秋日宴山亭序》,还与友人修禊于云门寺“王子敬山亭”,写下了《三月上巳祓禊序》。《三月上巳祓禊序》云:“况乎山阴旧地,王逸少之池亭,永兴新交……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 应该说王勃来越州是在麟德二年(665)前,而是从暮春三月住到秋日“白露”。他原打算去普陀洛伽山的,因时间来不及了,所以没有如愿成行。《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录有他的《观音大士神歌赞》诗,诗云:“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拜赞歌。”因为“光阴晚”而不能如期去,只好遥拜之。其《观音大士神歌赞并序》全文为:盖闻。圆通大士。乃号观音。接物利生。随机应现。向乾坤东畔娑竭海中。云涛涌金色之山。圣阁起琉璃之界。巍巍宝座。凝然居自在之身。荡荡慈容。皎若现白衣之相。身挂云罗素服。藕丝织而色映寒霜。体严璎珞同心。衣缕盘而丽晶皓雪。翠迎仙岛五云之宝盖玲珑。艳迸摩尼百宝之花冠赫奕。眉横纤黛。如海门之秋月初弯。目绀重瞳。似水面之青莲乍秀。齿排珂玉。舌莹紫檀。丹殊一点艳频婆。两脸朦胧匀琥珀。向静绿波上。圆相舒而有金毫玉毫。虚白光中。胜境现而有佛界仙界。于是。云雷吐辩。宣诸佛秘密之金言。释梵雨华。叹圣德希奇之妙事。献宝子有龙王龙女。奏乐子有天仙地仙。向孤绝回处作津梁。于浩渺波中拔急难。寻声救苦。赴感随缘。如万水之印孤蟾。似洪钟之应千谷。是以。经云。王法贼盗。水火漂焚。恶龙恶鬼。毒药毒蛇。或被人推落金刚山。或恶风吹入罗剎国。或临军阵或值雷霆。若能仰告观音。应时即得解脱。菩萨有不思议之弘愿。无尽意之神通。悲心誓救于娑婆。遗教遍临于秽土。诚以周尘周剎。普应普观。无遐无迩尽归依。有愿有求皆赴感。河沙功德亿劫难量。遥望洛伽之山。稽首聊伸歌赞。

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

号名七宝洛伽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

众玉装成七宝台。真珠砌就千花盖。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

频伽孔雀尽来朝。诸海龙王齐献供。

宝冠晃耀圆光列。璎珞遍身明皎洁。

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

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偏袒臂。

(王犮)珈珂佩响珊珊。云罗绶带真珠缀。

红纤十指凝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

咽颈如一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

朱唇艳莹齿排珂。瑞坐昂昂劫几何。

化生百亿度众生。发愿河沙救鼻阿。

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悲赞歌。

大圣大慈垂愍念。愿舒金手顶中摩。

观音满愿真言曰。唵阿噜力伽娑婆诃。

王勃在游越州时虽没有到普陀洛伽山,但他在越州还到过许多寺院,并作了《游梵宇三觉寺》、《观佛迹寺》、《寺中观卧像》等谒佛诗。

三、王勃其人其事

这个诗文俱佳的王勃可是大有来头的,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孙子,王勃之父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他六岁善文辞,才名已扬于京邑,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司刑太常伯兼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被刘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沛王李贤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沛王与周王李显等诸王斗鸡为乐,王勃作游戏文章《檄周王鸡》,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三勃因而被斥之并逐出王府。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遂去游巴蜀,漂泊西南,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咸亨二年(671年)他返长安后补了个虢州参军,又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又兼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曹达而获罪免官,他的父亲原任“雍州司功参军”,因为受他的牵累,也被贬到远在越南的交趾去,降职当一名县官。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九月初九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王勃之名,便请他也参加宴会。宴会上,阎都督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年少气盛王勃当众挥笔而书作了名扬四海的《滕王阁序》。《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可惜的是王勃完成此文后,继续南下,第二年,在渡海往寻父亲的时候,溺水身亡,时年27岁。后来,王勃到交趾去看望父亲,渡海时不幸溺死。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

附王勃诗三首:

游梵宇三觉寺

杏阁披青磴,

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路狭,

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

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

延赏涤烦襟。

观佛迹寺

莲座神容俨,

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

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

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远,

俄视化城虚。

寺中观卧像

净宇流金相,

真诚翳宝床。

自应归寂灭,

非是倦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