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格律诗的面纱

 天涯路上香满地 2017-12-06

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极简格律诗基础,因为自己学的也不是很深,研究的也不是很透,所以我始终不敢说这是一次讲课,只能说是一次简单的分享交流,学习心得的汇报,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一定要批评指正。

我想今天大家听完我的分享呢可以有以下几点收获:

1.你以后读唐诗的时候会一眼看到这首诗的规律,会赏析这首诗好在哪儿。

2.你以后看别人写的格律诗,一上眼就知道这人水平怎么样?是不是行家里手,还是附庸风雅的胡编滥造,随意填充。

3.自己想写格律诗的时候,会注意到一些致命的错误不会去犯,能写的中规中矩,起码在格式上不错,至于意境啊,措辞啊,那都是后话。不会写出来了之后让行家一看,说你这不是格律诗啊,都不押韵,不按平仄,该对仗的不对仗,该相对的不相对,该相粘的不相黏,不该对仗的偏偏又去对仗了。

我说的几个关键词:“押韵、平仄、对仗、相对、相粘”。这是格律诗的基础要素,也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一、格律诗的理解

我对诗的理解,最优美的文字,最精炼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表达最热烈的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的文字一定要优美,让读者赏心悦目,诗的篇幅有限,不能有废话。

常见格律诗的种类:绝句,律诗

绝句

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言绝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律诗

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言排律,五言排律

律诗的特点是除了首联和尾联都要对仗。

二、格律诗的韵

无韵不成诗,我们知道,诗词曲赋都是韵文,押韵是这些韵文的基本特点。所以,不押韵的不能算是诗。

那么什么是韵,什么是押韵?

从小学我们学拼音就知道我们汉语发音,有声母,有韵母。

那么我们所谓的押韵,就是要压同声部的韵母。

关于格律诗押韵的声部问题,可以参考韵书,诗词界主要认可的是《平水韵》,其次是《中华新韵》,填词还可以参考《词林正韵》。

韵书里,不但划分了韵部,而且规定了平仄。

那么平仄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平仄问题是格律诗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写格律诗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发声是1234声。古时候发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那么现在用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原来的那些入声就分散到前面四声中去了。

入声入到各个声里的都有,那么我们其实要注意的是,那些入到平声里的入声字。入到上声、去声里的那些字还是当做仄声用,就不用特别关注。

总结一下:平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入声也是仄。

入声做仄声,只在我们用平水韵的时候要注意。用新韵的时候不用顾虑,就12声是平,34声是仄就可以了。

认识一首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概念,我们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1.只押平声韵

2.一韵到底

3.首句可以入韵,如不入韵,限仄声。

4.杜绝一个同一个字重韵。

5.韵脚一定要分明,韵脚要平,白脚要仄。

三、格律诗的平仄

七绝、五绝、七律、五律,每一类都有4种平仄关系,所以一共16种平仄格式。

同联相对,临联相粘

什么是相对?同联的上下句平仄关系是相反的,叫相对。

什么是相粘?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平仄关系相一致,叫相粘。

其实相粘就是两个联之间的更大的相对。

首句平起,首句仄起是什么意思?

我们说是首句仄起还是平起,是指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还是仄。

正如部队的一个队列的排面,排头兵也叫基准兵,他是很重要的,最后一个兵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看格律诗,也是这样注重看首句,排头兵是什么样,它决定了这个队伍整体的形象和格局。

格律诗里有三种现象要杜绝:

一是三仄尾,三仄尾是句尾三个仄声连一起。

二是三平调,三平调是句尾三个平声连在一起。

三是孤平,孤平是除了韵脚是平声之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不可以。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两个条件

1.不能是仄平脚: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是仄平结尾,第三个仄音就不能随意改变成平。

2.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的双平声结尾的句子,倒数第三个字的仄音一定不能改,改了就会形成三平调。

依据以上的格律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的格律规则。

就如同我们在推导数学公式一样,有公理,有约束条件,有起始输入,那么我们就能设计出模型,形成公式,推导出输出结果。

所以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能像推导数学公式一样,推导所有的平仄规律来。

以一个首句仄起不押韵的五绝为例: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平仄关系。

第一句首句仄起不押韵,那么形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根据同联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对,也就是相反,所以第二句的形式是:

平平仄仄平

这里第二句需要押韵,又恰好是平声,不需要改动。

根据临联相粘的原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保持一致,第三句的形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但是第三句,作为白脚需要仄音收尾,那么尾字的平要改成仄,这样就形成了平平仄仄仄。三个仄结尾,三仄尾是不可以的,那么我们需要改动一下,把第三个仄改成平。所以结果就是:

平平平仄仄

按照同联相对的原则,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对,也就是相反,所以第四句的形式是:

仄仄仄平平

正好尾字押韵需要平声,不需要改动。

同理依照以上原则和规律,就能推导出所有的其他三种形式的平仄关系:

七绝的平仄关系就是在五绝的格律关系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同理也可以推导出五律的平仄关系:



七律的平仄关系,就是在五律的平仄关系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四.对仗

什么是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中,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