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干净的4句话,仅4句,终生受用!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7-12-06

最有格调的国学微刊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同,也在定义着自己的幸福。然而,人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其实这不如意的“八九”,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来自内心的种种不甘心,不情愿,放不下。一辈子太短,又何必让自己活的如此拧巴?其实也就这四点,让你懂得,最简单,最幸福。

 

一、人生苦短,知足常乐


人生哪有稳稳的幸福,只不过是傻傻的知足。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得不到满足,有人贪求金钱,有人追求权位,得到的越多,奢求的也会越多,只会越活越累。各种各样的追求最终会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你,挟持着你。


拿得起,放得下,太多时候,你轻松拿得起的,却不会轻松放下,放下需要勇气,而拿起却不需要。也许,你为生活挤得头破血流,只为争取那么点薪资,那么点职权,于是你不断的挤,不断地争取,即使已经很累了,即使已经不堪重负了,你忙碌在奔波的生活中,又怎会知道放下一切的怡然自得呢?


人人都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但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做到这般放得下。一位真正的大隐士,陶渊明。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和谙于世故的人自渐形秽。”陶渊明诗一般的归隐生活,其实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以理解并为之困扰的一个情节。古代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入仕为官,想着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又怎会理解陶渊明的洒脱呢?


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之时已经四十二岁了,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无五斗米折腰”的著名行为。然而陶渊明的隐退并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身退却,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隐士,而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享受美好的隐士,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无法遗忘陶渊明的真正原因吧。

“拿得起,放得下”不是让我们到深山老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一种隐士心态。

 


二、你一定要时常提醒自己,健康凌驾于一切物质之上


高尔基说过“健康就像金子一般的东西”,其实不然,它比金子更昂贵。你可以以健康为代价换来金子,却不可以金子为代价换来健康。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是“眼睛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钱没花完”。可是一辈子也就那么一睁一闭的转瞬间,与一切物质追求相比之下,金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一切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也便索然无味。越来越多的过劳死案例让人连声惋惜,生命是庄重的,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珍惜健康。


最可贵的不过是有一份健康的身体,也许你想着拿健康去拼一份未来的时候,你成功了,可是再也没有运气去享受这成功的喜悦。雍正帝是众所周知的皇帝中的“劳模”,雍正处理朝政可谓是钢铁般的坚毅,从早到晚,寒暑不断,年年如此,几乎没有停息,也许雍正生来就是工作狂的命,即使投胎做了皇帝。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三万五千多份,多是雍正在夜间亲笔批写,从不假手于人。朱批短的两三字,长的有上千字,累积起来,雍正不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光朱批就写了三四百万字。遗憾的是,正当雍正政绩卓越,国家治理已见成效的时候,他却猝然去世,可谓是天不假年,雍正的猝然长逝其中一个猜想就是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致死。

 



三、你都不相信这世界,又如何让世界相信你


信赖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身边的一大群朋友其实比不上那两三个能真正心的人。很多人抱怨,现在世道变了,真正能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了。真的是世道变了?还是你的心变了。你不敢敞开心扉,不敢去相信别人,自然也就难以找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我们都活成了仙人掌,借着刚强的外表保护着自己,同时也隔离了世界,这样的我们不会被伤害,也难以被温暖。


信赖是相互的,正如季布的一诺千金,得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项羽败北,刘邦下令,谁抓住季布,赏赐千两黄金。季布因为重信义而深得人心,人们宁愿抱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也不愿为了赏赐的一千两出卖他,因为信义,金钱的诱惑显得如此渺小。


别把自己活成了仙人掌,敞开心扉,相信这世间还是存在着美好,生活才会美好。


四、人活一辈子,图的就是“心安”二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凡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墙角话不信,背地话不说,暗里事不做。阳光下的才会温暖,背地里的只会彻骨寒。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这其中一乐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自己仰起头来看看,觉得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不愧于别人。这样从心底里磊落的人,幸福指数怎么会低呢?


本文系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原创文章

转载须注明来源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