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岁辍学、没上过一天大学的女魔头,一句话却能撼动整个时尚界!

 ________的话 2017-12-06

每一个独立自由的灵魂  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2006年6月30日,

由同名书改编的电影

《穿普拉达的女王》,

在全球上映,引起了巨大轰动。

尽管此前同名小说已经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

一连高悬了15个星期。



但人们对影片仍然热情不减,

这部影片不仅创下奇高票房,

更为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

赢得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和第14次奥斯卡提名。



而剧中梅姨扮演的这位女王,在现实中真有其人,她就是被誉为“全球时尚教母”的安娜·温图尔


她是时尚的金手指,却不幸成为自己离职助理笔下的“女魔头”,以折磨、侮辱、践踏别人为乐,对身边人极尽讽刺挖苦。



有传言称,在电影拍摄期间,安娜曾警告时尚界知名人士最好不要参与



但实际上,许多时尚设计师都十分期待自己设计的服装、饰品、鞋子和包出现在电影中。


甚至安娜本人也受邀参加电影首映式,她穿着整套的普拉达裙装前去观影,惊艳全场。



显然,电影的火爆与这位原型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掌门人,安娜·温图尔被《卫报》称为“纽约市非官方市长”,被《纽约时报》称为“最后的女皇”。


她主编的《VOGUE》堪称时尚圣经,而她本人也成为时尚界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世界时尚风潮。




安娜出生在伦敦的一个高知家庭,

父母都是剑桥毕业的高材生。

她的家境条件十分优渥,

父亲又是一家报社的主编,

因此,她从小就饱受文艺的浸润,

有机会接触到时尚圈人士,

再加之父母的放养政策,

安娜一直洗礼骄阳,自然野蛮生长。



早在安娜的少年时代,她就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叛逆与新潮


1960年9月,安娜进入伦敦的一所贵族中学,她的同学都是来自富庶家庭的女孩,每天乘坐高级的私家车来上学,但安娜却对这个“培养未来好太太的地方”嗤之以鼻。



安娜对学校严格的纪律向来不以为然,

尤其对学校的校服深恶痛绝。

她认为白色衬衣和无袖连衣裙的搭配,

无异是丑陋与过时的同义词。

她似乎是天生的时尚女王,

对于安娜来说,只有身穿香奈儿,

脚踏细高跟鞋,才是属于自己的衣装。



而学校统一定制的毛衣外套和贝雷帽,

让她觉得愚蠢得毫无个性。

多年后,当她成为了《VOGUE》主编,

贝雷帽还在她的封杀名单内。

安娜说,正是因为学校千篇一律的约束,

让她从小就对时尚充满了狂热的向往。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拥有十分敏锐的时尚嗅觉,

在迷你裙刚开始流行并风靡伦敦之前,

她就属于第一批秀出自己大腿的女孩,

当时设计的校服裙摆能够遮到膝盖,

而安娜却总是用一根绳子将裙边绑起来。

她私自将裙摆提高了八英寸,

因此违反校规,受到了警告惩罚。

显然,中规中矩的学校生活并不适合安娜,

她受够了难看的校服,受够了各种规章制度。

16岁那年,她便辍学了。



对于安娜自己的决定,

家里人并没有干涉,

他们尊重安娜的自由选择,

同时也给出了建议的方向。

祖母给她寄来时尚杂志,

鼓励她进入一直心向神往的时尚界。

父亲也在她填职业规划表的时候,

建议她去选报《VOGUE》的编辑。

但这时的安娜既没有从中学毕业,

也没有接受过任何高等教育,

她必须一步一步地从头做起



18岁时,安娜作为培训生,

进入哈罗德公司,学习珠宝交易知识,

同时她还在骑士桥商场推销围巾和首饰,

在这些类似于打工妹的零碎活儿里,

安娜积累到了不少有关首饰单品的经验,

她去了解消费者的爱好,琢磨大众的审美。

另一方面,她没有放弃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她努力地学习歌剧和芭蕾舞,

提升自己的品味与眼光。



1970年,在父亲的帮助下,

21岁的安娜来到伦敦

《Harpers&Queen》杂志社,

担任时尚编辑助理,

正式开始了她的时尚生涯。

她的薪水在所有人中是最低的,

却仍然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这是安娜的第一份工作,

她必须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

选衣服、拍照、写服装说明、

查询价格等等,

总之,一切分内分外的事都要做,

这是新人成长必修的第一课。


安妮·海瑟薇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扮演的助理


书中,安娜的助理疯狂吐槽的那些工作,

多年前,安娜也都一样不落的全部做过。

正如跌倒之地,是每个奔跑者必经的场所。



安娜认为,1970年代中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那时,在时尚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她,来到纽约,担任《Harper's Bazaar》杂志编辑。


由于不懂美国时尚,即使这时她已经从事了六年的时尚类工作,仍然可以因为没有经验被解雇。那年她27岁。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至少被解雇一次,这会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安娜事后反思这份仅仅只做了9个月的工作如是说。


看似不公平的挫折和批评,仍然是个好机会,因为它会迫使你重新评估自己,并思考如何变得更强大。



沈从文曾给过侄子黄永玉几条人生忠告,第一条就是: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


安娜深谙此道,她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她凭借自己的实力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成为了《纽约》杂志的高级编辑,负责时尚与生活方式版面。



这一次,安娜紧紧地抓住了机会,开始崭露头角。她一个人可以同时完成多项工作。


接洽广告商、和设计师打交道、安排摄影、写稿子和编辑、她都处理地井井有条,深得老板信任。她开始在时尚界做出了成绩。



1982年,33岁的安娜来到美国《VOGUE》杂志面试。


第一次见面,主编问她:“你来到《VOGUE》最想做什么工作?”安娜回答道:“你的工作。”


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对时尚充满幻想的十几岁小姑娘了。如今的安娜,说得出,也做得到。



一年后,她成为了创意总监。


三年后,她成为了新创立的英国版《Vogue》主编。


从此,她成为了时尚界备受瞩目的那一个。



但在实际上,

在最初成为焦点的日子里,

安娜并不好过。

初来乍到的英国之行,

注定是一次崎岖之旅。



伦敦时尚圈对于这位新主编的到来,

充满了明显的排斥与嫉怨的情绪。

这不仅是因为她来自美国,

更重要的是安娜卓越的才干,

和身旁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让她的竞争对手感到了压力。



面对伦敦方面的不友善,

安娜选择了沉默。

在刁难和碰壁中,

她练就了独立思考,

透彻分析问题的本事。

安娜说:“我们从来不会做事后剖析。

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

这是否是个好主意;

我们只管继续前进。”



当人们纷纷惊叹于安娜

瞬间抓住事物核心本质的天赋时,

只有她自己知道,

为了不事后懊悔,

事前需要做多少努力。

为了头戴皇冠,优雅行走,

就要承受重量,绝不低头。



1987年,在安娜的策划下,由大卫·贝利拍摄的克莉丝蒂·杜灵顿出现在《Vogue》的封面上。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凭借着这张传世之作,不仅克莉丝蒂从此一举成名,安娜离她的梦想也更近了一步。



1988年,39岁的安娜·温图尔正式被任命为美国《VOGUE》杂志的主编,她兑现了六年前的口出狂言。


从此,美国《Vogue》被打造成了时尚界头号平面媒体,无论发行量、广告额还是声誉都稳坐杂志出版界第一宝座,成为指点时尚的金手指。




这是安娜第一次执掌杂志时的封面,

同样也是她最喜欢的《Vogue》封面。

以色列模特身着高级定制时装,

却搭配一条Guess牛仔裤。

这种类似玩笑的搭配极大的打破了常规,

甚至负责印刷的人都怀疑拿错了封面。

但安娜却坚持将高级定制的庄严

扔进现实的日常生活中。

她解释道:怎么搭配不是重点。

事实上,我想看看这种搭配,

会引发社会的什么想法。



不久之后,她再次打破常规。

如果说让模特穿牛仔裤只是小试牛刀的话,

那么这次便是安娜大刀破斧地改革。

1989年,美国当红明星麦当娜

登上了《Vogue》杂志封面。

此举创造性地颠覆了10年以来,

模特占据杂志封面的时代,

结果当期杂志大卖。



可以说,安娜使得时尚杂志走下神坛,送到大众身边,造成了每十个美国妇女都会有一本《Vogue》杂志的热销局面。



她懂得如何将秀台上光彩夺目的时装,

转变成真实的钞票。

她为杂志带来的不仅仅是显著的名声,

更是实际的杂志发行量

与广告额飙升的数字。



如今的安娜又将目光投向政坛,

她认为时尚与政治息息相关,

她说:在任何一期《Vogue》的封面上,

你都可以嗅到当今经济政治的发展方向。

时尚不是衣服、鞋子、口红品牌的总和,

而是经济政治的折射和文化的浓缩,

其中蕴含着一种高级智慧的美。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

曾三次登上《Vogue》封面。

现任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

曾于2005年上《Vogue》封面。

安娜表示:让美国第一夫人登上杂志封面,

是《Vogue》一直保持的传统。



2014年,时尚界最崇高的荣誉落到了安娜的头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服饰研究院。


在开幕式上,当时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致辞道:“我在这里是因为我如此尊重、钦佩这个女人,我很荣幸可以成为她的朋友。”



然而,关于安娜·温图尔,

更多的是负面的传闻。

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一书中,

那位离职助理用“来自地狱的恶魔”来形容,

安娜化身的米拉达。


米兰达一句'我需要一条短裙。',仅仅几分钟之内,PRADA、GUCCI、Chanel、Armani、FENDI等令人目眩的品牌公关部经理就会把米兰达有可能感兴趣的每一条裙子的相关信息传过来,供她挑选。


米兰达那些含混不清的指令,

常常把下属搞得昏头转向。

而她却习惯于所有人围着她转,

并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是中心。



2010年,正在米兰时装周如火如荼地筹备之际,安娜突然通过媒体表示,她只会在米兰时装周停留三天。


消息传出,顿时之间,参与米兰时装周的各大品牌日程陷入了一片混乱。他们担心自己品牌的服装秀不能被安娜看到,纷纷赶来确认安娜的行程。



但可惜的是,由于赶往巴黎时装周的开幕,安娜最终缺席了意大利时装品牌阿玛尼的压轴时装展。


这引起了该品牌创始人乔治·阿玛尼的不满,他愤懑地表示:缺席是对阿玛尼品牌和意大利时尚的不尊重。


这种指责的背后,是对安娜出场的高度重视。当吸引安娜的注意,成为外界的关注方式时,安娜的私人时间就变得异常宝贵。




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

开始进行网球晨练,

再接受私人造型师的专业打点,

然后驱车前往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纽约这个每天都会上演,

无数聚会的时尚都市,

安娜在任何一个聚会里,

待的时间都很少超过10分钟,

她要保持每晚10点入睡的作息,

还要在此之前,

留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



因为惜时如金,安娜一向守时,

每次看秀她总是第一个到现场,

坐在第一排等待秀场的开始。



带着墨镜的安娜永远一副扑克脸,

不苟言笑,让人猜不透她的心思。

她说:“我不想让人通过我的表情,

来猜测我对某个设计师或是某场秀的看法”。



因为时尚圈中传言:安娜的一句话,可以让默默无闻的设计师走上时尚巅峰。


她曾将约翰·加利亚诺送上Dior的首席设计师宝座,也能说服特朗普让资金短缺的马克·雅可布,在Plaza Hotel的宴会厅里办秀场。


在纽约一路走红的华裔王大仁,也深得安娜青睐,在王大仁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后,安娜亲自到访给他指导与关照。



为安娜工作,意味着很强的个性,

她说:我不喜欢对我提出的每件事情,

都只会说yes的人。

我希望大家可以讨论,可以反对,

可以对杂志有自己的观点。


安娜·温图尔的三位助理Rey Hanna Vakili、Lily Stav Gildor以及Lili Goksenin


她经历过基层的工作,

深知时尚界向来不缺附和,

她需要的就是创新和另辟蹊径。

对于未能达到她要求的人,

她向来不热衷于表示友好,

更没多余的精力敷衍和客气。

这就是安娜·温图尔的特立独行。



安娜一直是时尚界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她的话题从来没有降温过。“冰女王”“时尚女魔头”“温图尔原子弹”……


当人们把一个又一个地标签贴在她身上时,有记者采访她:有哪些关于她的谣言是比较可信的?她反问道:有可信的谣言吗?



村上春树曾说: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

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

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如今,安娜已经在美国《Vogue》主编的位置上坐了二十九年。


68岁的她仍然是时尚界的标杆,在业界享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她还留着十四岁起,

就保持着波波头,

酷爱皮草和墨镜,

即使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攻击,

她也一贯我行我素。



即使是去巴黎街边的咖啡馆里赴约,

她也依旧会身着普拉达裙装、

外披光彩照人的鼠皮大衣。

成为别人眼中的惊艳,

对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岁月从不败美人,

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不会盲目调整自己的步伐。

与新潮保持一致,

是追随者的姿态。

而引导者要做的是点亮自己,

成为风潮的指向标。

不想附和,就要成为强者。

不想改变,就让自己发光。



·  END  ·


每一个独立自由的灵魂

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私|房|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