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名家作品欣赏

 净名斋主 2017-12-06

铜钟为古代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用于祭祀和食飨。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铜铙发展而来。现在所见最古铜钟,为西周时期之物。

钟系古代计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杜预注:“(每钟)六斛四斗。古时四升为一豆,五豆为一瓯,五瓯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以钟入壶,或有暮鼓晨钟之隐喻。

历史在前行,带来的不仅仅是日月兴衰、朝代更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晨钟暮鼓的生活模式似乎已经只是书本中泛黄的记载。然而在古代,每个城市中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以钟鼓的声响来向人们传递时间和信息。在更为久远的商周时代,钟鼓是崇高的礼器,所谓“鼓法天,钟法地”,钟鼓之声上可达天,下可彻地,可以调和阴阳,非时不能妄击,古人在祭祀天地时才用。后来钟鼓演变成为王室贵族所用的乐器,是地位权势的象征。钟鼓同时还有报时、警示、传讯等作用,寺庙与道观中的钟鼓则成为宗教法器。

由于钟鼓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这种造型出现于手工艺品种中并不鲜见。紫砂器中有钟式壶,也有鼓式壶。单单钟式壶就有多种形状,有方钟,有圆钟,还有扁钟,各具韵味,很受藏家喜爱。

紫砂塑以钟形也有多种形式,一部份仿周代青铜钟,一部份仿明、清钟式样。有“秦钟壶”、“汉钟壶”、“明钟壶”等。
瞿子冶 汉钟壶清道光同治 瞿子冶 汉钟壶(子冶汉钟 顾景舟配盖) 高:112mm 口径:61mm 陈仲春藏
壶身铭:汉钟 一勺八斗之子才 子冶钟系古代计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杜预注:“(每钟)六斛四斗”,古时四升为一豆,五豆为一瓯,五瓯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以钟入壶,子治为紫砂史上第一人。

清代瞿子冶制,壶体似钟,古代一种乐器。壶腹中饰有一道鳝肚线,壶腹下部外撇,嵌盖,盖面略凸起,与壶体弧线一致。桥形钮(钟形架),弯流,环形把。整体造型中,壶腹中部的鳝肚线,极为明显,饰线以上形为半球体,整体感觉更像是半球体的延续。

壶盖是对紫砂能工巧匠的一个硬性的技艺要求,行里有句话,宁做几把壶,不配一个盖。给老壶配盖要和谐相宜,要害处不少:泥料要能跟原壶烧成后达到一致;设计的造型风格要和原壶一致;成型尺寸能与老壶的壶口完全匹配。对壶的整体风格的把握、对泥料的认知、对窑温的控制、对烧后变形度的经验值控制,都是对壶家绝顶的考验—眼光的、技艺的、经验的,极为全方位。紫砂泰斗顾景舟曾经为汉钟壶配盖。原壶是清代道光年间书画家瞿子冶设计的茶壶,壶身为宜束腰青铜吊钟。顾景舟配盖为钟形架,并在内盖上留下刻款:“己巳年冬月,为子冶汉钟配盖,景舟。”时在1989年,传为美谈。汉钟壶清同治八年(1869年) 万泉制 周品珍书 汉钟壶 高:118mm 口径:61mm
盖印:『万泉』
壶身铭:『时同治八年夏日造。河水清且涟兮,挹波注长酌之,赏之无射于人斯。周品珍书』
此壶仿汉钟,泥色颇似古铜,质感逼真,比例非常适合,是仿钟作品最成功的一例。紫泥汉钟壶清嘉庆 万泉款 紫泥汉钟壶 长:17cm 高:12.2cm
款识:『万泉』
铜钟为古代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用于祭祀和食飨。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铜铙发展而来。现在所见最古铜钟,为西周时期之物。紫砂塑以钟形也有多种形式,一部份仿周代青铜钟,一部份仿明、清钟式样。有“秦钟壶”、“汉钟壶”、“明钟壶”等。该壶应为其中的“汉钟”式。

此壶制作功力极高,细节部份处理亦非常精到,砂料选用上乘,为同类器物中的上品。而其制作者蒋德林,为清嘉庆、同治年间名噪一时的制壶高手。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载:“(德林)工搏埴业,无所师承,而艺机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德林既以名陶称绝,不作奇淫器,士林重之”。蒋德林制壶不仅精致且往往极具文人情趣,蒋德林曾和陈曼生合作制壶。1977年上海金山县清代王坫山墓出土“紫砂竹节壶”一具,壶身镌『单吴生作豆用享。曼生』字款,盖内钤『万泉』篆体方印,可兹为证。

款识简介:万泉,蒋德林,清嘉庆、同治间宜兴制壶高手。字万泉,江苏省宜兴蜀山人,生卒不详。所制砂壶,色泽光润,形制素雅,名闻一时。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曾著录万泉传器三持。紫砂钟式壶清 万泉款 紫砂钟式壶 高:12cm
此壶形制朴素敦厚,古雅大方。壶钮成竹节钮,如一座小拱桥,飞架两岸,古香可爱。壶盖为嵌入式,口盖严密,不露一丝缝隙。壶整体呈鼓钟形,腰线与嘴呼应为一体。整器圆浑稳重,线条粗细对比得体,盖、肩、腹、底骨肉停匀,尽现大家风度。口小毛。
蒋裕泰制汉钟壶清中期 蒋裕泰制汉钟壶 长:15.2cm 高:10.5cm
底款:『阳羡蒋裕泰制』 盖款:『裕泰』

紫砂塑以钟形有多种形式,一部份仿周代青铜钟,一部份仿明、清钟式样。有“秦钟壶”、“汉钟壶”、“明钟壶”等。该壶为其中的“汉钟”式,短流,圈把,嵌盖微弧与壶身相契合,壶肩丰盈圆润,敛腰收于圈足,平稳端庄。壶周身铭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滕之易安』, 秉钧先生雅正,应该文人订制之器。底钤 『阳羡蒋裕泰制』篆书圆印,盖内钤『裕泰』椭圆印。整器庄重挺拔,气势非凡又透出隐隐古韵。

蒋裕泰,清代同治、光绪时(1862~1908年),宜兴紫砂艺人,生卒无考,工治砂壶,善釉彩。裕泰陶器店店号印款为『裕泰』所用印款。裕泰陶器店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店主蒋贞祥,店址设在蜀山南街,以经营紫砂陶器为主,蒋贞祥自己能制壶,亦有署『蒋贞祥』的印款。汉钟紫砂壶林园制 梅调鼎铭 汉钟紫砂壶 直径:11.4cm 高:11.3cm
底印:『林园』 把下印:『林园』
壶身铭:『以钟范为壶用,辟团茶上有凤。赧翁』
1.赧翁即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浙江慈溪人。为清末著名书法家。
2.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梅调鼎出于文人爱好,在慈溪林家院内创办浙宁玉成窑,聘请制壶艺人及书画名家制作茶壶、水盂、笔洗等紫砂品,落款有『玉成窑』、『林园』、『调鼎』等。品位甚高,均为精品。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之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
3.此壶底有冲线。
汉钟壶的图片邵顺昌制 彭年刻 汉钟壶 尺寸:15×10×11cm
底款:『邵顺昌制』 盖印:『顺昌』
邵顺昌,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彭年壶铭清峻劲拨。金刀切玉。其文规整端庄“饮此丹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名壶配名铭,珠连壁合,实为紫砂佳器也! 盖有补,壶底裂。
诗文紫泥钟式壶清晚期 二泉刻 诗文紫泥钟式壶 宽:20.5cm
壶体为高钟形,色泽紫中泛青,独孔短流桥钮,一弯流,圆把。壶体中部半圆形弦纹与圆浑的钟形壶身浑然一体,全壶精气充满。主面弦纹上部为二泉铭刻楷书:『钟式』二字,弦纹下部铭刻:『烹茶喜客至,得味买诗来。二泉氏』。
钟系古代计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杜预注:“(每钟)六斛四斗。古时四升为一豆,五豆为一瓯,五瓯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以钟入壶,或有暮鼓晨钟之隐喻,尤其底款用闲章『则财恒足』出自《大学》:“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寓意生财有道,发人省思。盖内椭圆形『永祥』印款。
少山钟式壶少山钟式壶 通高:11.8厘米
陶刻:『少山』 底款:『万丰顺记』
此壶钟式造型,壶体圆润,饱满精神。壶体中下部有一道凸起的腰线,将壶身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圆满,下部渐向外撇,收放自如,弧线优美。壶底平阔,耳把正而有飞,便于拿捏。壶流圆硕,胥出自然。盖为截式,与壶肩拱形配合,严丝合缝,工艺精湛。截盖应用得当,可使壶的造型显得简洁明快,整体感强。此种盖式很见功力,对泥料的性能也须把握的恰到好处。壶钮做的别致,中有小孔,仿照钟钮中空便于穿系。综观此壶,整体协调匀称,泥料发色匀净明快,制作手法利落到位,气韵十足,给人很舒服欢喜的感觉。

壶上有陶刻,上部为『钟式』两个大字,开门见山点出壶式。腰线下有竖排四行『一勺八斗之才子 少山』字样。

“少山”之名于清中晚及民初多见,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号少山,想来这后人极仰慕时大彬,便取了与他相同的名号。取相同名号的现象历来有之,不足为奇,这也是个人乐意,不能强制,后人自己要辨得清楚。关于“一勺八斗之子才”,古人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典故出自庄子,他形容战国人惠施家里的书多,要用五辆牛车来装。古代读书人地位高,书也难得,家里有五车书是很了不起的事。才高八斗,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的话,他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石与斗都是古代量器,一石等于十斗。谢灵运此话一方面夸曹植才高,一方面也有自夸之意。“子”是对人的尊称,即你。壶上陶刻此句,是称颂使用此壶之人有八斗之才,“一勺”二字形容沏茶之水,乃契壶之铭。壶底钤万丰顺记印款,万丰据史料记载,是经营陶瓷的商号,明代既有,一直延续到清。

钟鼓在古代是崇高的礼器,所谓“鼓法天,钟法地”,钟鼓之声上可达天,下可彻地,可以调和阴阳,非时不能妄击,古人在祭祀天地时才用,后来成为王室贵族所用的乐器,是地位权势的象征。钟鼓同时还有报时、警示、传讯等作用,寺庙中的钟鼓是宗教的法器。随着钟鼓在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它们的形象出现于手工艺品也不鲜见。紫砂器中有钟式壶,也有鼓式壶。单钟式壶就有多种形状,有方钟,有圆钟,还有一种前后扁两面圆曲的扁钟,各具韵味,很受藏家喜爱。段泥汉钟壶清末民初 裴石民款 段泥汉钟壶 长:15.3cm
底款:『裴石民』 盖款:『裴』『石民』『石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