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小兵:特点的归纳

 昵称15221501 2017-12-06


叶小兵

         叶小兵,男,1953年7月出生。197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从事历史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8年7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被评为教授。1998-2002年曾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在我听过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的课堂 教学中,感觉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就是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如何进行归纳和把握。 以高中历史必修I第一个专题的第一课题为例,教学内容涉及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些老师 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述宗法制、分封制、 世卿世禄制的具体内容,而对课标要求的“认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没有引导和组织 学生进行探讨。有的老师虽然对特点进行了归 纳,但却说成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当我在课后问到为什么这样说时,这位老师的回答是: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难道不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吗?有的教科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啊。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 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而实质性的特点恰恰不是王权而是族权的问题。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族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是用族权来维护王权。 这些制度一方面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 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因此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甚至可以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王权政治。中国古代“王权”的加强,始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在秦朝统一后得到高度强化。

正确认识史事的特点,可以说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的历史课程采用学习专题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有不少是涉及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格局、历史发展趋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考虑既要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其发展模式的特点。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对特点的认识,诸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等。由此看来,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进行认识,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然而,对于有关史事的特点,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大都没有直接叙述,这就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影响。如果现成的教材中没有对史事进行特点的归纳,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主要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了。尤其是教师,要努力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史事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认识。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和解决。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主要方面,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而对历史特点进行归纳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深人展开的过程。特别是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需要了解具体的史事,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史事展开多方面的认识,以增强历史意识。对史事的特点进行探讨,就是增强历史洞察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对史事的特点进行归纳呢?多读一些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应是基本之道。而从方法的角度上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事物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例如,秦以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组织模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在历史的发展中虽有变动,但其本质属性是固有不变的,这就是君主专制,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军权、财政权、监察权、选官权等一切政治权力,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最终是集中在皇帝手中。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属性,不仅有助于认识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理解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例如,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及至僵化等,
都与君主专制这一本质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分析历史各方面的状况


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可以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在把握其各方面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例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在经济模式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经营方式上,采取的是小农户个体的、分散的经营的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经营单位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实行男耕女织,独立从事生产全过程;在生产模式上,是在土地上投人较多的劳动力,采用精耕细作的生 产模式;在生产品种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生产目的上,主要是为满足自己 基本生活的需要,以及缴纳赋税。此外,在小农 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地主经济,地主拥有对土地 的所有权,并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 而这种小农经济也是政府财政收人的主要来 源。从分析这些方面人手,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 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

 认识历史事物新有的变化


    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例如,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其最大的变化在于通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的革新,确立法律的保障、议会的权力以及政府的职能,明晰权利以制衡权力。再如,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礼仪方面的变化,而近代以来礼仪的新变化不仅是在一些礼节方式上的变化, 而且体现在礼仪观念上的变革,即由古代社会礼仪的等级分明转变为平等自由,由体现政治观念而抑制个性转变为提倡个人尊严,由繁文缛节转变为简便实用,由禁锢女性转变为尊重女性等。这些新有的变化,本身就是特点所在, 所以是我们观察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的 视角,也是归纳历史事物特点的重要方法。

4

              对同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


         比较是识别和归纳事物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而所 谓“异”,即不同的特点;所谓“同”,即共同的特 征。尤其是对于同类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共同 考察,既可区分出各自的特点,又可认识其共有 的本质。 例如,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以后 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有很大的不同,将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具有与贵族政治完全不同的特点, 诸如:(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 了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政治权力一皇权; (2)不再是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在皇帝;(3)不再是君主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都要对皇帝负责;(4)不再是贵族掌握各级权力,而是将贵族基本上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只有进人官僚机构才会有权力,即只有当官才有权力;(5)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所有的官僚都是任命的,不能世袭,且可以随时调换和罢免;(6)不再是凭借血统家世出掌权力,而是通过选拔来任命官吏,选官的权力在原则上归皇帝,具体执行由官僚机构来办;(7) 不再是“亲贵合一”“家国同构”,而是将国事与 家事分开,等等。通过比较,不仅能够把握中央 集权制度的特点,还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在历 史上的进步意义。

5

联系历史事物所起的作用


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往往会表现在事物的作用上,甚至是决定了事物的功能。因此,归纳历史事物的特点,还可以从其历史作用上进行分析,以加深认识。例如,西周的宗法制,是依据 血缘关系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使得宗法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得以紧密结合,并通过分封制度(经济、财产的分配)、礼乐制度(将尊卑 贵贱的等级加以意识形态化和制度化)等的相配合,从而巩固整个贵族集团的统治力量,并协调其内部的权力关系。再如,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在于相当程度上反映公众的意愿与利益(即所谓“主权在民”),并将权力的行使置于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之下(即所谓 ·补 白

“依法治国”“依法公断”,从而限制最高统治者或统治集团滥用行政权力(即所谓“分权制衡” “以权制权”。

总之,有不少归纳特点的基本方法,可以用 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的教学中,以使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并达成新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教学目标。顺便要提及的是,这种对历史事物特点的认识,不仅是历史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需要把握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生成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说,对所学的历史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应该是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主,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问答的方法,或通过组织讨论、辩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对特点的探索活动中,这样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会有实际的助益。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 说过一句名言“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尽管历史是颇为复杂的,但若能够抓住突显历史事物特征的“眼睛”,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就一定会更加明晰,也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香港新民书局有限公司,1970.

(本文选自叶小兵:《特点的归纳》,《历史教学》,2010年第13期)

编辑:赵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