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选考6.5万人保底的背后...

 中原高考678 2017-12-06



浙江新高考的纠偏举措终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但距11月的选考已快过去一个月了。因此,新规破天荒地允许19的考生,可以重新考虑选考科目,即若干意见出台后,如有考生觉得自己之前的选择不满意(物理有保底人数了),允许重新选择学考和选考的科目。之所以说破天荒,因11月的学考选考,实际就是高考的一部分,学考成绩对后续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等具有重要价值;而选考更不必说,就是选考科目高考成绩的一部分,虽然还有第二次选考,但对多数考生,第一次成绩也许就是最终成绩。允许重新选择,是否意味着高考成绩可以作废?以及部分学生改变学考,选考后,由于人数发生变动,必然影响其他人学考和选考的赋分,这又怎么处理?全部重新赋分?还是重新选择后,离开的人重新考试,剩下的保持赋分不动?这无论从高考规则还是成绩确定上都是不严谨的,这也许是浙江新高考实施一年后,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和考试院采取的最无奈之举。因事关重大,这样的事后改变举措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不过分,因此,文件发布也由省人民政府的名义出台,以显示慎重、重要和权威。



新高考新规若干意见由不相关(?)的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改变是针对20及20后考生,调整学考和选考规则和时间。浙江学考选考方案当初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和上海方案相比,浙江把学考选考合一,一张试卷,70分是学考,30分是选考,而且考试院出于最大的人性关怀,把考试时间定在浙江气候最适宜的4月和10月。但方案出台,马上遭至一线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因中学及任何学校,教学安排都是以学期为单位,抛开教学进度和安排,期间学校还要组织安排学生期中和期末考,选考时间定在4月和10月,几乎在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后,这让中学如何安排教学进度?学考选考一张试卷,真正具有区分度的是后30分,但30分让出卷者如何把握试题类型,难度?当初很多人可是批评上海选考满分只有70分而浙江是100分。其实仔细分析,浙江所谓的100分,去除70分的学考,只剩30分,不到上海的一半。而且浙江的学考选考除把选择自由度全部开放给考生外,连选择考试时间也完全交给考生,对考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主。但带来的问题是:高三高二甚至高一同场竞技,从抢跑到互相借对方做分母,最大自主自主背后就是人为造成教学、考试混乱和新的不公平



因此,深化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件事就是对学考和选考进行纠偏,规定自20开始,必须先完成学考才能进行选考,这类似于考驾照,必须先理论考过关才能路考。这样,实际上必须高三才能进行选考,杜绝了之前高二高三同台竞争的场面。

记得之前评价浙江和上海方案,以及后续到来的全国新高考方案时,假设用方案设计的创新和系统的自由度作为指标来评价,以老高考为原点,创新和自主自由为横坐标,浙江方案的改革创新相当于往前走了90码,而上海方案只走了50码,浙江领先上海40码

假如浙江新高考完美落地,这走的90码和领先的40码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了不起的进步。新高考方案充分体现了浙江人敢于创新,勇立潮头,还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精神。很遗憾,现在看来,纠偏方案接下来要付诸实施的两个举措,现在看都是浙江方案的两大败笔。


不少人不理解,为何浙江不向上海取经?当初一省一市改革试点,双方肯定多次互相交流取经的。但现在是事后看,假如这个问题放在方案设计之初,估计浙江的操盘者还会觉得,上海应该向浙江学习,理由是上海方案太保守了。浙江学考选考合一目的是减少高考次数,这本来就是新高考改革目标之一。其次,考试时间又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完全解决了气温环境对高考的影响,仅从这两点看,都比上海创新和先进,哪有浙江学上海,反过来还差不多

细心的家长(主要是18-19)还会发现,按照新政,今后六月的高考又要考6门课了,不再是现在的语数外,这又退回了老高考了!?确实,20以后,每年六月将再次恢复老高考六门考试的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是文综和理综,而是六选三其中的三门课。而且和老高考不同,修改后的选考还是可以考两次,在一月已经进行了一次,每人都有了一个等级赋分,六月的第二次相当于锦上添花,心理压力完全不同。

这个改变意味着浙江方案往回收缩,向上海方案靠拢,收缩尺度为20码。


新高考方案的第二个败笔就是物理选考人数不寻常的降低,17,18人数虽然比其他科目少,但还在可以承受范围。到19,虽然19还没最后选择,但从11月的学考数据,各中学传出的信息,应该不是很乐观。虽然考试院把其中部分原因归于媒体和机构的宣传导致物理人数快速下降,不可否认,媒体(自媒体)和机构对事情的发酵在其中起了加速的作用。但在信息时代,所有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和了解各种信息,除非你禁掉网络的各种社交社区和各种群。网络时代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传输的实时和放大,尤其是负面信息,到后期几乎会呈几何级数放大和失真

新高考3+3模式,从全国的后期将要实施的六选三到浙江已实施的七选三,由于六门或七门学科,知识体系不同,重要性不同,学习难度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竞赛生),大学专业录取要求也不同,但最后投档大学录取的依据仍然是分数,而分数不是卷面分,是按参加人数的比例等级赋分,这就存在一个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问题。简单举例,如果某考生想考某大学某专业,该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学或技术,任何考生家长必然都会掂量考虑,选择哪一个科目最容易获得等级赋分。理论上,哪一个选考人数最多和你领先分母基数人群的位次越高,你最终取得的赋分越高


在这个前提下,物理就成为第一个被遗弃的牺牲品(幸好数学必考),其次可能是化学。这没办法,谁叫物理学也难,考也难,更可怕的是物理(化学)还有一群参加奥赛的学霸。比赛还未开始,分子就被他们占据了最好的一片看台。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上述选考规则下,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导致一个驱离效应,首先是最底层的考生逃离,然后逐级向上波及,到最后发生踩踏。幸好高考报名不透明,你除了知道参加奥赛的学霸们会入场,其他人你还真不知道谁会加入。如果信息都不透明(不对称),所有人心里都抱着这样一个念头,我参加,其他预计也参加,报名结果公布,选考物理有10万人,一个完美的方案。可惜,在信息化年代,以及家长考生智商不亚于方案设计者的年代,结果正好相反。

记得刚开始新高考时,有一个宣传或者叫统计数据,根据各大学专业对科目的限制统计,发现选考物理可以报91%的专业,而化学只有64%,很多人,包括所有媒体都欢呼雀跃,向考生家长中学传递一致的信息,选择物理是最好的,选择余地最大。我相信很多人当时都被这个信息误导甚至蒙蔽过。

这个数据从统计学上,当然对,但问题出在,它没有告诉你全面的信息。官员,专家,媒体没有告诉大众的是,这物理的91%和化学64%中,有多少是重合的,更没告诉你,这其中和生物,技术,甚至地理都是重合的。以及其中还包括了不限学科的大多数高校的人文外语社科类专业。

我们给大家一张图,一看就明白了,单选物理的大学专业,呈一个倒金字塔形,顶端的北大清华,复交,浙大,国科大,中科大,和物理相关的工科理科都单选物理。 

从这张图,是否选考物理态势就很清晰,单选物理的几乎都是顶尖大学,越往下,单选物理的大学专业越少,多数是物理化学技术或物化生,甚至物化地。

我们看几所大学的选科要求情况:














顶尖大学和物理相关的专业基本都是选物理,到了985中坚九校,很多就选物理或化学了,到了山东大学,普通大学,变成物理、化学或技术,或物化生;再往下,到二批次大学,以及三批次的专职院校,变成不限科目,换句话,选考任何科目可以报任何专业。

一些普通大学,工科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或技术,实在想不出,机械、车辆,电气等这些典型以物理为基础的专业和生物有什么关系?也许设计者粗心;也许大学招办人员想当然,物化生就是原来的理综,所以选考科目设计成物化生;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担心限制太严招不到学生,所以生物,地理也放进去,或干脆不限。

从大学选考科目的要求,绘制成图形的话,就是一个倒三角形,越往下,一方面满足科目多,三满足之一就行,到了二批次院校,很多不要求具体选考科目。这样的方案正好和赋分制完全背道而驰,赋分制的分数设置是正梯形,但大学选考科目要求和这相反,而赋分制,说直白一点,任何科目的赋分,高端赋分需要有低端基础,即成绩在普通大学,二本大学的考生做分母,否则就剩准备冲一流大学或参加竞赛的物理生自己玩

因此,大学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目前这样的设计方案,对学生不选物理又进一步起了催化和加速的作用。尽管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不选物理,大学学工科,单《大学物理》这门课就很难过关,挂科是大概率事件。但在绝大多数家长考生眼里,眼前的高考如何拿高分才是第一位的,就算选技术大学录取进去学物理,学机械,学土木,学电气等专业,也没关系,大不了高考完再去补课,或者进大学继续补,总有解决办法。谁宣称不选物理就100%要挂科退学?但选科不当,高考差三分,那可是一大操场人,由于分低进不去自己心仪大学,这才是大事。


我们看意见的第二部分,考试院出台的保底6.5万人的政策,关于这6.5万数字的来历,文件中已有解释,就是前五年在浙江招生的普通高校的理科和工科的平均人数,以此作为保障机制启动,规定物理选考赋分的最低人数。

设立最低人数,这是当初各方提出的纠偏十多个方案其中第一个,学股市熔断,设立最低保障人数。这样的方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他各种方法如实施都有更大的后遗问题,但高考选考某一科目设置最低保障,从法律上来说,却无章可循。当初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留有过这样的补充规定的口子吗?事后改规则,成绩可以作废合理吗?某一科人数下降就要“保底”?如果不是物理,是技术人数最少呢?家长社会还有反响应吗?估计任何人都不会把这当回事。

即使物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学物理,物理人数只需保证211以上和部分普通大学的大学专业人数即可,但最终还是物理重要以及物理家长的诉求上了上风,考试院同意更改规则。(上海为何不改?全国其他省市实施会出现浙江的问题吗?如果化学等其他科人数也降低,又如何设立最低保障人数呢?读者可以讨论分析)

我们来看设置保障人数的极端情况,补充意见政策刚出台,就有不少人看出了问题。假如选考人数出现极端情况,只有650人选考物理,按保障人数和赋分规则,所有人都是100分,因补充意见规定赋分从高往低;假如只有3万人选考,则最低分是70分。如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很荒唐?先不说,一个人参加选考,随便打几个钩就有70分;从另一方面,和其他没启动保底的科目比,设立保障人数,如选考人数低于6.5万,赋分就产生失真,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参加物理的考生加分。虽然6.5万人选考和10万人选考比,各个等级的赋分人数都要少三分之一,总体上满分及各级赋分人数减少,但单个看,则不同程度上给所有人加了分,包括100者。

因此,个人估计,考试院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补充意见出台后,选考物理的人数大于6.5万,这个保底没实际参与赋分。这样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会宣布新高考改革,三年的试点,从17到19平稳落地。

但6.5万保底出台后,选考物理人数会是多少,会超过6.5万人吗?甚至超过18选考物理人数?还是只有5万,甚至更低?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选考物理的人群走向:

根据未经证实的网上数据,11月的选考学考人数,学考物理有20586人,参考最近几年高考人数和英语学考人数,浙江高考考生总数在25万人左右。假如11月学考物理的都是19的考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推出,剩下可能选考物理的最大人数为5万人左右

补充意见出台后,我们来看各种可能的结果:

剩下的5万人因为有保底6.5万,全部选择选考物理;其次,之前一些因为担心物理人数少,又等不及考试政策的,放弃物理选择其他科目的这部分考生,重新选择物理,但这部分人有多少,不得而知。因此,能否填满剩下的1.5万缺口,也难以估计。

我们再仔细去分析这5人的组成,或者进一步放大,新规补充意见出来了,假设有5-7万人可能选择物理。

这批人,可以分成坚决派、摇摆不定派和回流派。

坚决派不用讨论,这部分人基本都是物理成绩好,对拿赋分有信心或者对可能因为人数少导致赋分低(3-6分)有准备的。重要的是摇摆派(包括回流派),这部分人是否因为新规而选择物理,则任何人都难做出准备分析和判断。

对任何准备选物理,或担心物理赋分低的家长考生来说,保底政策6.5万出台,只是减缓了物理人数少的分数损失,因报名结果要完成才知道,你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任何这部分考生家长都会评估,假如选择物理,他在物理可能的5-7万人数中,按自己的实力会赋分多少,选考化学,生物,地理,技术又可能会赋分多少,虽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定位,但多少还是有大概的数值。理由很简单,之所以摇摆,说明物理实力并不强大,也许名次就是在5-7万这个位置。去物理,也许就是做分母,选其他也许位置会高一些。(再重复前面直白的话,所有科目都希望二本及以下的考生来当分母

高校的选考要求还未出台,如果改变不大,或者只是985大学改,普通大学和二批次大学,仍然是上面那样的选考要求,物化生,物化技等,或者不限。处于普大学或二本大学的考生,其中一些多少会明白,在考同一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时,选考物理胜算大,还是其他?即使在物理有6.5万保底的条件下。另外,考生是否重选物理,部分中学还受到重新组织物理班的条件的影响。

另一方面,设立6.5万保底,如果人数低于6.5,人数越低,选择物理的越受益,而且人数越少,成绩最差的这部分越受益。如到3万人,最低也能拿70分,这样的赋分结果,会不会吸引学霸们希望的做分母的考生回流呢?

这样的结果也是难以预期的,还是因为选考报名的信息隔绝,你不知道他人的报名情况,所以你无法判断总人数,也无法判断你再其中所处的位置。

只有一点清晰,尽管设立了保障人数,但需要选择的这部分考生家长都知道,你是去物理6.5万人左右做分母,还是选择其他做分母,或做分子,哪个更胜算?

假如,高校专业单限物理人数增加,尤其是普通大学和二本大学要增加,因为这个时候,物理要增加的是需要赋分的中层和底座,而不是塔尖(的群体)。

列一下数据更清晰容易理解,浙江高考基本数据:考生总人数25万左右,新高考一段线20%,大约5万余人,二段线比例60%,一二段合计人数13万人左右。物理保障人数设置为6.5万人,大约为一二段大学招生的50%(理工科招生人数)。

在目前情形下,物理人数要增加,最理想情况为名次10-25万之间的考生加入(其他科也一样)。以下言论不带任何歧视性,所有科目要面对的现实是,都需要二段中下及以下的考生参加选考(赋分底座),才能保证各科选考人数超过10万人但二段及以下的高校,在专业科目要求时,几乎都是不限。或很少选择物理化学技术,在这样的要求条件下,你有何理由,让这个段次的12万考生,不去选历史政治地理技术生物化学,而选物理?

说到底,是选考模型出了问题,等级赋分制需要相当大的人群样本,而且最好人群结构差别不大,对于不同科目,设置不同条件,难度大的科目,招生通道放宽(如物理),这样才能保证各科赋分趋于相近。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完全交给市场调节,即使某一科人数只有1万人选,也不影响招考,也不会影响新高考改革结果的评价。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考生分层,类似上海春季高考,一二批次和三批次分开,从选考到高考分成两个类型。这样考生层次结构会得到改善。

附1:对新高考深化改革若干意见进行了网络投票,选项为1.非常满意,2.满意,3.不好不坏,4.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结果,选1.2的占20%,选4.5的超过50%。(你如有意见观点表达,也欢迎留言参加投票

附2:浙江新高考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七选三),估计任何人都没想到,技术这门选考科目的存在,会起到分流物理考生的作用(假如没有技术,也许物理人数不会下降这么多),尤其是分母的考生;但另一方面,技术这门课的存在,最后又拯救了物理老师的岗位。

历史有时很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