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 第3期:“中间状态”是否存在?(上)

 小倩_Ann 2017-12-06


1977年,神学家若瑟·拉辛各,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末世论专著《死亡与永生》问世,在神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炼灵月到了,让我们一起听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第3期:“中间状态”是否存在?(上)


对炼狱的争论并没有因着合一协议和教会的官方肯定而削弱,反而在今天更加激烈,而这种争论不仅存在于天主教和誓反教之间,甚至存在于天主教会内部里。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从死亡到复活之间的“中间状态”的争论,因为炼狱的教义包括在“中间状态”的教义里——假如“中间状态”不存在,也就无所谓炼狱了。然而,当代几乎成主流的誓反教和天主教神学却大有抛弃“中间状态”的倾向,如巴特(Karl Barth)、容格(Eberhard Jüngel)、库尔曼(Oscar Cullmann)、阿尔陶(Paul Althaus),以及深受上述誓反教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格雷莎克(Gisbert Greshake)、拉乃(Karl Rahner)和孔汉思(Hans küng)等。当然,否认“中间状态”不仅仅会导致否认炼狱,还会导致其它后果,但这已超出本文的主题,我们将不多赘述。



抛弃“中间状态”的倾向导因于另外两种倾向:一是认为以圣经人学为基础的“死者复活”论相反“灵魂不朽”论,一是认为复活发生于死亡的瞬间。上述神学家(包括孔汉思)普遍认为,圣经人学与希腊人学截然不同。后者强调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并且这两部分是可以分离的——死亡就是灵魂从“肉体监狱”解脱的时刻(柏拉图思想)。可是按照圣经,人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死亡就是生命的完全终结:死亡是“我”的死,而不仅仅是“我的身体”的死。复活将是对“我”的全然再造,天主恩宠的绝对性就体现在此种再造上。既然死亡是全人的死,灵魂便不是不朽的,因而“中间状态”没必要存在,为亡者祈祷也毫无意义。这种圣经人学观似乎是迎合当代科学人学的努力,因为对后者来说,人只是肉体的人,灵魂是无法想象的。


在死亡中复活的理论似乎要比上述圣经人学观更能否定“中间状态”。在巴特看来,时间与永恒的区别是无法估计的。死亡是人出离时间,进入永恒,从而进入“末世”的门槛。“末世”并非世界完结的那天,而是已经临现,并已深入到人现世生活中的非时间的东西。如果在死时我们进入到“非时间”中,进入到“末世”,那么就进入到了基督的再来和死者的复活之中。因此,“中间状态”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需要灵魂来保证死后的继续生存。


面对这两种理论,拉辛各指出,圣经主义不能解决所有神学问题,比如上述圣经人学观就会遇到许多死角。拉辛各问到:“强调人的统一和不可分离性很好,但依据科学人学,怎么思考肉身的复活呢?从死后到末日复活的状况的问题难道可以简单地撇开吗?如果完全没有灵魂的话,因而没有什么处在安眠状态,那么将会是什么被唤醒,被复活起来呢?我们又如何保证生前的人与死后将被重新创造的人的同一性?”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回避,那么承认人是肉身和灵魂的结合体,承认灵肉的可分性和灵魂的不朽便是必要的。稍后我们会看拉辛各是如何证实这个传统信仰的。有关巴特的观点,拉辛各觉得并不逻辑:“一个有开始的永恒能算真正的永恒吗?我们难道能够否认人在死后的复活有个开始吗?”再者,“死后的非时间化并不适用于身体,因为不容置疑的是,在死后,人的身体停留在时空里,不但没有立即复活,反而被埋葬了。”最后,如果说死亡是出离时间,出离历史,进入末世的话,这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可事实是,历史仍然在继续着。那么,“历史如何能够在继续进行的同时完结呢?”这些反问促使拉辛各如此结论:“在死亡中复活的理论使复活变得非物质化,它意味着物质不会参与创造的完成。这种理论也使基督徒的希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因为如果个体在死时只作为个体消失的话,那么历史就不会得救,不会达至圆满……对灵魂的否定和对在死亡中复活的肯定是将不朽精神化的理论,既不相信真正的复活,也不相信世界的全然得救。”



在批判上述理论后,拉辛各从圣经和教会传统人学,尤其是多玛斯·阿圭纳的人学出发,证实了“中间状态”、灵魂不朽、末日复活等基督信仰传统。拉辛各敏锐地发现,如果不承认灵肉的可分性和灵魂的不朽,复活就会成问题,因为总得有什么来保证可复活的,和复活后与未死前的人的同一性。事实上,以多玛斯为代表的教会传统的灵魂观既能说明灵魂不朽,又能说明人的统一性——灵肉的可分性并不否定人的统一性——并因而可保证人在末日的复活。在灵魂论上,多玛斯没有完全秉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结合了柏拉图的思想。多玛斯虽然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身体与灵魂(ψυχ?)之不可分的统一性的理论,却没有把灵魂(ψυχ?)减缩为单纯的“隐德来希”因为“隐德来希”属于物质世界,并且作为物质的形式,与物质如此密切相联,以至于会随着物质的消亡而消亡。为保证灵魂的不朽,多玛斯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ψυχ?)概念和和柏拉图的“精神”(πνε?μα)概念结合为一个概念:灵魂(anima)。这样,作为身体的形式,灵魂同时是不朽的精神,正是此种精神使人成为人,并保证了人的不朽,因而保证了人在末日的复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