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三)

 风吟楼 2017-12-06

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作者:钱刚、张郁伟

第二天,杨官璘找到董文渊,讲了自己的打算。董文渊一听,大感为难。当时的棋手能够连胜杨官璘两局棋,简直可以夸耀一辈子,李义庭完全可能保名避战。何况即使李义庭愿意应战,其师罗天扬也未必肯同意。但是,杨官璘又是得罪不起的,否则,依他的脾气,搞不好明年不接受大新公司的邀请也说不定,那损失就大了。

无奈之下,董文渊只好去找大新游乐场的经理求教。经理是广东人.当然想帮杨官璘挽回面子,况且,杨官璘再战李义庭,又会是一笔可观的票房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两人绞尽脑汁,设计出一条“妙计”,要把李义庭诸出重赛。

董文渊又来找罗天扬,先把李义庭好生夸了一通,趁罗天扬高兴之际,他突然说: “明天我想安排李义庭再赛一场。”“跟谁?”“跟我。”罗天扬哪知其中有诈,想着这样一来李义庭既有棋下,又有车马费可拿,当然是好事一校,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有棋友来告诉罗天扬,说怎么今天晚上李义庭又要与杨官璘交战了。罗天扬当时就愣了,忙问是不是搞错了,昨天明明说好了是跟董文渊下嘛。来人说,错不了,报上都已经登了。李义庭几个忙找了份报纸来,果然在上面看到大新公司游乐场节目栏里登的是:大新公司游乐场表演赛再加一场:由杨官璘对李义庭。

当下,罗天扬气不打一处来,赶紧要人去叫董文渊来。过了好大一会儿,董文渊才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地跨进门来,见了罗天扬就叫屈,大声辩解说报纸上登错了,把他也害苦了。罗天扬质问他是不是从中做了手脚,董文渊当然是矢口否认,大呼冤枉。解释了老半天后,他见罗天扬气消了一些,使开始恳求罗天扬救救他,就让李义庭将错就错与杨官璘再赛一场,不然他这次就真的要下不了台了。见事已到此,再看到董文渊的这副可怜样,罗天扬心也软了下来,只得点点头答应了。董文渊见苦心经营的妙计终于有了成果,才如释重负般地告辞了。

董文渊一走,众棋友就围住了罗天扬,纷纷劝他不要让李义庭去下晚上的比赛。因董文渊人品、棋德一直为人垢病,平常在棋界树敌甚多,人缘极差,这件事现在又弄得节外生枝,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肯定是他在背后搞鬼了。有人忿忿地说:“使这种阴招,今天又来骗你,这次你就要砸他的牌子,看他怎么收场。”又有人建议道:“能连赢老杨两盘棋很难,李义庭最好是不要再跟他下了,起码今年不下,到明年再说。”

罗天扬也不是不了解董文渊是何等人,但他有自己的想法.面对棋友们的劝阻,他解释道:“上次义庭能打上杨官璘的擂台,多亏小董帮了大忙.这次不管他从中做了什么手脚.我都要成全他,还他一个人情。再说,义庭年轻,应该多下棋,能跟杨官璘再战一场,也是多一次磨练机会。” 对比赛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杨官璘是一无所知的.他只是把自己关在旅店里不停拆棋,准备晚上的恶战。

这一仗,对他太重要了,以前,他一直是这里的擂主,坐了 4 个多月,现在却要从一个 16 岁的小孩手里,重新夺回擂主资格。他已别无选择,志在必得。 夜幕降临了,尽管今天门票增加了 5 分钱,但看棋的人却是空前爆满,不但平台上坐满了人,连四周栏杆上也挤满了人。谁愿错过这样的好戏呢? 

重新坐在杨官璘的面前,李义庭的心理也起了微妙的变化。上次他只是一个无名的挑战者,而这次他是作为擂主迎接别人的攻擂,这样的经历,在他的习弈道路上还是第一次遇到.他显然还缺乏经验。 

这场较量,首局由杨官璘先行,以自己精研的中炮缓开车七路马的新型布局避开了熟套。这一招果然出乎李义庭的意料,原想走的屏风马只得变成了拐脚马,而且左车迂回出动也损失了度数。由于阵势欠协调,相持下去必然吃亏,李义庭不得不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以求解脱。杨官璘何等老练,当李义庭冲卒过河反击时,他好像视而不见,而使出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高超战法,从而控制了局势。中局阶段,杨官璘弃车砍饱一举撕开了李义庭的防线,随后大胆弃马换取空头炮的绝对优势,最终以车双饱构成了杀势。

输了头盘,李义庭有些失去了冷静,导致在次局的战斗中弈来孤注一掷。这是一盘斗顺炮布局,一开始就杀得烽火连天,激烈复杂,李义庭一着轻易的弃相从此埋下祸根,最终形成车马双兵单士对杨官璘车炮士象全的劣势。残棋中杨官璘的杀法精警巧妙,充分展示了他作为“残棋圣手”的风采。

连负两局的结果,不免让乘兴而来的众多棋迷们失望,但李义庭能与杨官璘战成二比二平的总成绩,其出色的表现,仍然让人们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而这时的杨官璘也终于吐了一口气,觉得可以买车票回广州了。与李义庭的这两场激战,给杨官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事后,他在《棋国争雄录》中写道:李义庭有下棋的天才,但还欠块火候,如再下苦功,当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义庭与杨官璘在大新游乐场酣斗四局平分秋色后,名声大震,身价倍增,主动来找他联系表演的人也络绎不绝了。9 月上旬,李义庭在上海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南京路上的同羽茶楼摆下象棋擂台。擂台赛开始之前,青年会沪青棋社顾问、名将徐大庆对罗天扬说:“翻开上海近十年来的擂台战史来看:1945 年,已故七省棋王周德格在宁波状元楼,首局竟受挫于何顺安(次局虽追回,但擂主脸上已失光彩),1949 年何顺安在凌云阁茶楼,第一场就被虎将陈荣棠击败,1951 年杨官璘初来上海,在市工人文化宫,亦失利于工人棋手宋义山。看来,这个台主的位子也是很不容易坐的呀。”罗先生听了虽点头不语,但心里头仍有些惴惴不安的。 幸好,李义庭不辱使命,他不仅击退了“双枪将”窦国柱等诸多名手的挑战.就连当时上海棋界的顶尖人物何顺安、朱剑秋等亦盖不住他的锋芒。李义庭保住了台主的雄风,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李义庭这年第一次出征上海即取得震惊棋坛的佳绩,消息传回武汉,棋界人士亦奔走相告,大家预感到一颗巨星就要从自己身边升起了。待到李义庭从沪上载誉归来.在人们眼里,他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小神童”,而是一个“大人物”了,许多企业单位、文化娱乐场所纷纷或直接或托人请他前去表演.他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当时,武汉市各个区属的工人文化宫里的象棋活动都开展得很红火,每逢节假日都要安排大象棋表演,而在这些表演场所,人们已可越来越多地看到李义庭的身影。下这种表演,每次可得“车马费”三元,报酬也算不低。李义庭从小就值得生活的艰难和家庭的拮据,因此他在棋上所得的收人便悉数交给父母,以补贴家用,自己则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渐渐地.李义庭成了全家在经济上的支柱。

且说杨官璘回到广州后,仍念念不忘与李义庭的四局激战,有心再较高下。于是,1955 年元旦刚过,杨官璘便写信给李义庭,邀请罗天扬、李义庭南下广州,进行棋艺交流比赛。罗、李的这次出征,差旅费、报酬均由广州方面支付,吃、住和比赛的地点都在广州衅南文物宫里。这次名手赛分两个阶段进行。这也许体现了广州这座棋城的特点——精兵强将众多。

第一阶段,广州上阵的是老天王卢辉和崭露头角的覃剑秋,他们互易对手,各赛四局,结果客队李义庭大显身手,对主队两将均胜。第二阶段,主队主帅杨官璘、陈松顺便披挂上阵了,比赛方式与第一阶段相似。当然,广州棋迷最关心的是李义庭与杨官璘的交锋结果。 第二阶段的比赛共下了十多天,其中李义庭以三胜一负二和击败了陈松顺,但却以二负三和不敌杨官璘。通过这次比赛,李义庭认识到,在棋艺的老练缜密上,自己与杨官璘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转眼又到初夏,回想去年在上海一个多月没有资格攻打擂台的窘况,现在的李义庭完全是今非昔比.上海方面的邀请是早早就到了,师徒俩于是又整理行装,顺江而下,去赶赴这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弈林英雄会。

在沪上鏖战数月,一直到冬季来临,公开的棋艺表演活动已近尾声的时候,师徒俩才决定离开上海。这时,罗天扬在苏州的一个徒弟又来盛情相邀,说苏州棋界希望两大高手前往献艺。这样,师徒俩便顺路去了苏州。在苏州,两人先与当地棋手对弈,但因为双方棋力有相当差距,罗、李便如风卷残云般连连取胜,渐渐地观众们便觉得缺乏刺激而兴趣大减。为了增加票房收入,主办者就想出了个主意,提议由他们师徒两人对决表演。这样的安排,过去在罗、李之间还未有过,主人担心罗天扬会有想法,便心怀不安地去征求他的意见。却没料罗先生听了并无不悦,而是很爽快地便答应下来:“客听主安排。”

师徒俩的对弈果然极具“卖点”.这晚来茶馆观战的棋迷陡然增加了好几成。两人分先表演了两局,结果徒弟以一胜一和赢了师傅。说来这两局棋真是弥足珍贵,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因为这是他们师徒之间一生中唯一的对局!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 1956 年。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年,也是容易忘却的一年.但它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却是具有开天辟地、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的年初,国家体委把象棋列为了正式体育项目,并决定在年底举办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这是象棋界的一个惊天大喜事,棋手们闻讯后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激动。要知道,举办全国性的比赛,在漫长的千年象棋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道。象棋虽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她流传和发展的方式,更多的体现是一项民间活动,历代统治者对她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在此之前,历史上虽然也涌现过无数的所谓“国手”、“棋圣”、“棋王”,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经过全面而系统的印证,每每不过是雄踞一方的高手而已,权威性和严肃性都远远不够。 国家倡导、推广象棋,使这项本来就根深叶茂的运动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为迎接首届全国锦标赛的举行,各地名手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棋艺的磨练也更加勤奋用功。这之中李义庭当然也不例外,他把去上海设擂看作是参加全国赛之前最重要的备战活动。

一年,李义庭在上海的战绩特别好,除对何顺安大战十局以三胜三负四和打平外,对朱剑秋八局,五胜一负二和,对徐大庆、谢文俊与龚一苇等人都是非胜即和。综合李义庭出道这几年来与各地高手交战的成绩.他除不敌杨官璘外,对其他人则已是居上风了。盛夏时节,湖北前辈棋手方绍钦离开上海回故乡汉口,李义庭把他送到码头。40 年代后期,方绍钦从香港归来,一直住在上海,但在公开的棋艺活动场所,他己很少露面。这次离沪是因罗天扬从汉口多次来信,邀他回去加盟象棋史料的整理工作。罗天扬是他平生最佩服的人,编写棋书又是他以前在香港充当周德裕助手时所做的事,现在他当然愿意应邀而行了。

分手之际,他对李义庭说:“秋凉后我们在汉口再见吧。在过去一个月中,你的战绩特别好,除何顺安外,同你交过手的人都挡不住你了,因此你的骄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这原是人之常情,我也不打算过分责备你。不过,骄傲自满毕竟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万万要不得酌。不要忘记广州方面还有个杨官璘啊(这年杨因主编(象棋)月刊,未来上海)! 他的棋艺也是在最近几年才突飞猛进起来的。记得 1949 年他在香港登台,还有点怯场的样子,你却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啊。不过杨官璘的钻研精神实在好,这是值得效法的。还有,你的涵养功夫还不够,尤其在输了第一局的时候,就沉不住气。例如最近你在上海青年会跟窦国柱对垒,第二局一开始你就急团翻本。中局兑子后,你的确是稳操胜券的,可是求胜之心太过了,就不惜行险以侥幸,结果被窦国柱反将一军,倒弄得自己岌岌可危起来。要是他先冲一步兵,你还来得及挽救么? 终于由你稳胜之局变为后手求和,还算是幸运的呢! 把这个教训牢记在心里吧。” 听了方老先生的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李义庭虽连连点头,但心里却是并不以为然的,就更谈不上牢牢记住了。不幸的是.这些话是那么地富有预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了不少的印证。

为了参加全国锦标赛,武汉市于 11 月底至 12 月初举办了象棋选拔赛,尽管名将悉数出战,但李义庭不负众望地夺得了第一名,也理所当然的取得了代表武汉角逐全国赛的资格。

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棋界人士的翘首企盼中终于于 1956 年 12 月 15 日至 27 日在首都北京摆开了战场。参赛者为全国 30 个城市的 30 名运动员。一个城市只能出一个位使者,可以想见这些高手的实力之强。而裁判阵容亦是非同凡响:谢侠逊、彭述圣、林弈仙几位老前辈出任第一、二、三裁判长.陈松顺、谢小然、张德魁等任裁判员,其中随便提到哪一个都是棋坛赫赫有名的人物。

由于是第一次办全国费,大家都没经验.许多事还处在摸索之中,如对弈时计时方法就显得繁琐。当时规定,一局棋每人走好一着棋的时间不得超过两分钟,另外规定每人每盘有 30 分钟的延长时间,这个延长时间允许自由支配。为此,大会为每台棋专门配备一个计时员,用跑表计时,人力既浪费.还使棋手感到累赘,因为棋手走一着棋如果考虑到两分钟时.计时员马上就递纸条子来催他了,这样常常扰乱思路。

这时的李义庭只有 18 岁,是所有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整个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均采用分先两局循环制。韧赛分 6 个组,各组取前两名。李义庭分在第一组,与他同组的有西安王羽屏、青岛戴光洁、天津薛占金和旅大李小村,李义庭以小组头名的身分出线。复赛分三个组,也是取小组前两名,李义庭所在的第三组的对手分别是杭州刘忆慈、兰州魏长林和成都刘剑青。复赛中李义庭仍然锐不可挡,他对魏长林是两胜,对刘忆慈和刘剑青都是一胜一和,再次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同时晋级决赛的还有广州杨官璘、上海何顺安、哈尔滨王嘉良、北京侯玉山和杭州刘忆慈,这个结果可说是合情合理,众望所归。 

赛中,李义庭感到终生难忘的一场棋,不是他以一胜一负战平后来夺得了冠军的杨官璘的那场交锋.而是以两负败给侯玉山的那一仗。在他看来,侯玉山应是决赛田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因此在与之对弈中输了首局时,李义庭感到非常恼火,内心焦躁难宁,极欲在次局把比分扳平,却没想到得更快也输得更惨,令他很长时间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最后一天,李义庭的对手是杨官璘,这回他再次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本来,此时的杨官璘比他更着急。因为杨要与形势优越的王嘉良争冠军。首局,李义庭以自己最喜欢也最有把捏的中炮巡河炮攻陷了对方的屏风马,先下一城。按说,他此时占有心理优势,可以以逸待劳迎接次局的战斗,可他却患得患失,包袱沉重,急于求和,局中处处想兑子简化局势,软着频出,结果让杨官璘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净多三个兵的物质力量,顺利地将总分打成了平手,并最终夺取了中国第一个象棋全国冠军。

(—未完待续—)


1.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序言)

2.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一)

3.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