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画看了勾魂儿,作者却是无名”扫地僧“|画事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12-06




画事君说




中国以前并不太重视画,而更重视文。文章乃治国之道,画就是雕虫小技,娱乐而已。


因此你会发现,哪怕早到先秦的只言片语,都有记载,是谁说的,但宋以前的,甚至宋元之际的很多好画儿,却都没有署名。


后来的人看到这些无款画,画得又这么好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给那些无款古画一个名分,称之为某代某人所作。


其中有判断正确的,比如“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几百年来都说是无款,只有董其昌老师敢咬定是北宋范宽画的,一直到1958年,台北故宫的专家才在画的右下角树丛里找到“范宽”二字,确定是范宽传世真迹。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当然也有不小心看错,差了好几百年的,比如明朝的大名士陈继儒,竟然不认识元朝的任仁发是谁,硬是把《五王醉归图》上的作者印章当成鉴赏章,断定说这么精彩的鞍马定然是唐朝曹霸画的,连宋朝李公麟都画不出来。


元 任仁发《五王醉归图》


当然,更多的是后人为了抬身价去抱大腿,蹭热点,把很多无款画直接添上名家款,扯淡程度连米芾都看不下去了,在《画史》里吐槽:“今人以无名为有名,不可胜数。故谚云:'牛即戴嵩,马即韩干,鹤即杜荀,象即章得也'。”画上有头牛就说是唐朝戴嵩画的,有匹马就是唐朝韩干画的,有只鹤就是杜荀鹤,有个大象就是章得象,——对不起,杜荀鹤和章得象都是人名,不是画家杜荀、章得,老米这是故意拿那些抱大腿的藏家开涮呢。




那么,对于无款和托名的古画,该怎么看呢?


其实,看画如看人,如果画作本身是一个人,那么印鉴款识便是身份证户口本。人要是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有可能被当成diduan人口清理的风险,但是我还是我,对于真正熟悉我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用不着验证身份。


看画也是这个理,只要画面元素的信息清晰明确,梳理到位,哪怕是无款无印,它的年份也猜得八九不离十,甚至可能追寻到作者。


只是这个过程,不容易,像是剥茧抽丝,更像是侦探破案。


最近,我看到这么一幅佚名画,就像一个大美女,没有身份证,不知道她是谁,但美女就是美女,不需要身份,一眼惊艳。


我先看到的是图片,一张A4大小的图,那么小的图,黑乎乎的,但是第一眼,竟然觉得有一种很神奇的吸引力,好像有一种想要走进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很少在看画时感到的。(我后面会讲到为什么有这个感觉)


拍卖行找我写拍品,一般都随我挑,我也一般会挑比较有意思有故事的拍品,但是这件连名字都没有,我却鬼使神差地挑了它,没有故事,没有更多信息,就一幅画,其实写起来是很难的,但我却莫名想好好去研究研究它。



Lot 3533

牟 益(传) 游春图

171×100 cm.

镜心 设色绢本

题签:

1.宋牟德新仿展子虔游春图。

2.内府旧藏宋牟德新游春仕女图。

鉴藏印: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金拱北

说明:清宫、金北楼旧藏


牟益(南宋),字德新,一作德彩,蜀(四川)人,活动於南宋理宗、度宗两朝,工画人物、山水,尤善仕女。师唐代周昉法,得其各色状貌,所作情性神姿有唐人风韵。仕女白描笔法如行云流水,神情意态生动传神。所画水墨山水,清润秀美,超逸绝俗。书法亦佳,晚年喜篆书。精通古文辞,考证《诅楚文》、《石鼓文》、《钟鼎文》等,阐释研究心得,纠释文之误,传世作品有《牧牛图》、《捣衣图》、《溪山苍翠图》。

RMB: 6,000,000-8,000,000


然后就去库房看原作,发现这幅画尺幅无比巨大,1.71米高,1米宽,确实抬脚就能走进去。


画面描绘的是早春之景。


视线触及范围首先是木桥,流水,一个个的人物引到房子,有挑担的,抬轿的,骑马的,喝酒的。


局部


更少见的是,这幅画里,有数量巨多的人。一般来说古画大幅山水中,人物只做点景用,也就那么两三个,但这个画中,人物粗粗数来有五六十个。


轿夫与坐轿的人


骑马的人


挑夫


煮妇


左下角甚至还有对镜梳妆打扮的姑娘!



对镜梳妆打扮的姑娘


沿着人群,顺着路,走到巨大无比的高山脚下,抬头山色入云,江水自远山流下,水面宽阔,有游艇轻泛,仿佛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


视线慢慢在画面上看来看去,真心是觉得好喜欢。


沿着人群,顺着路,走到巨大无比的高山脚下,抬头山色入云。


江水自远山流下,水面宽阔,有游艇轻泛,仿佛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


这张画轴上的题签是“宋牟德新《仿展子虔游春图》”,牟德新就是牟益,南宋末年的名家,大概和郭靖、黄蓉差不多年纪。书上说:他工画人物、山水,尤善仕女。论出身,这幅画是地地道道的清宫旧藏,乾隆爷的石渠五玺和嘉庆皇帝的玺印都在。题签鉴定的也了不得,是民国的北京画坛盟主金城,金北楼。


可是,要说这幅画是不是牟益的《仿展子虔游春图》?依我看,基本上这个很难。


首先,先看大家熟悉的展子虔《游春图》,一个南宋名家,仿前朝名作仿成这样,该是自由发挥得没边了吧?即便它是牟益的画,也不会是《仿展子虔游春图》。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再看牟益的其他作品。牟益的存世画作,可靠的,只有一幅画白描人物的《捣衣图》,藏在台北故宫。画中的人物是这个样子:


牟益《捣衣图》局部


而这幅画里,人物是这个样子的。


牟益(传)《游春图局部


更关键的是,《捣衣图》里也有山水画出现,还不止一处。显然,跟这幅画不是一个路子,而更多是南派米家山水的感觉。


牟益《捣衣图》局部


故宫还有一幅《溪山苍翠图》,也是只在裱边上题了“宋牟益”字样,画中并没有本人的款印,和这幅画比较,显然也不是一路的。


《溪山苍翠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我们可以叫它《游春图》,但是和牟益以及展子虔的关系不大。



如果不是牟益,那又会是谁呢?


先来判断一下年代。我们知道,服饰、建筑这类可以帮助推断古画年代。这幅画上有几十个人物,马匹、轿子还有很多建筑,应该可以下手。


先说服饰,画中的士人,穿着长衫,腰间系带,古人称襴衫。从唐朝到明朝都有。不过,唐代襴衫为圆领,宋、明为交领,而画中人物为交领,显然是宋代或以后的。


牟益(传)《游春图人物服饰


《游春图》中的童子和仆从都是为短身打扮,上衣下裤的组合,衣长至臀下位置,头上裹巾或露髪。这种服饰打扮,宋明都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仇英《清明上河图》均有这种打扮。


左: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右:仇英《清明上河图》


画中的房屋,包括民居、茶舍、塔楼、庙宇这几种类型,其中庙宇的时代风格最明显,是重檐歇山顶。


不是学建筑的同学,可能对这个词有点蒙圈,其实这个造型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就是重檐歇山顶。天安门是明朝建的,不过这个式样可以追溯到宋朝,夏圭的画里有,宋朝的建筑实物也有。


河北正定宋代摩尼殿


所以,综合这些建筑、服饰的特点,我们的结论是:肯定不是唐代,宋代有可能,元代有可能,明代也有可能。唉,这好像跟没研究也差不多, 泄气。。。。。


别急,除了这些物品之外,更重要的是绘画技法。


《游春图》的图式布局,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郭熙的《早春图》相近,都是一条轴线下来,画全景式的大山大水。


郭熙《早春图》


但是,仔细看,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游春图》的空间比宋朝人画得深,宋人画不到这个程度。


怎么理解这个深呢?我们知道,在清朝西方绘画技法传入以前,中国画是没有焦点透视这一说的,但是画家们经过几百年的磨炼,掌握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3D世界的方法。在山水画上,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


但是这个技术不是一天练成,美术史家方闻就认为:从五代到元朝,在表现山水的空间深度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代到北宋初期,此时山水画的每一层次所表现的景物,本身并没有空间的深度,画家就像贴贴花一样,画成了一层,再往上画第二层,每层之间留有空白,全靠高度和空白区分层次,而各层之间并没有多少衔接过渡。


第二阶段,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此时的山水景物已能在空间表现上连续统一。远近山水就像是抓在手上的一副牌,可以依次看出它的前后层次。但是这些层次之间并不是真正相连的,在远近过渡的时候,多喜欢使用云雾,使得画面具有空间统一的视觉效果。 比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用云雾来过渡层次。 


南宋的《李生潇湘卧游图》以及牟益《捣衣图》上的山水,也是这个路子。


而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元代以后,山水景物在空间上已经联成了一个整体,画面上的各部山水不再是沿着垂直中线上下重叠,而是可以穿过前面的景物看到后 面的景物,连绵不断地往画面深处延伸 ,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比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当然,这种阶段划分只能说明年代的上限,而不是下限,因为后来人照样可以沿用古法,明朝人可能模仿宋人技法,但是宋朝人不可能使用明朝技法。


从空间处理看,《游春图》的不同空间层次联系也非常紧密,这种进深的空间,让观者都有走进去的冲动,技法上显然属于第三阶段。是元朝以后的作品。


在用笔风格上,《游春图》总体风格体现为粗重浑厚,刚健酣畅的特点,具有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的共性技法要素。不过,跟明朝的浙派,以及后来的周臣也有共同点。不多说了,上图。


跟戴进相比,层次感更强。


戴进《洞天问道图》


相比之下,与周臣的共同之处更多。山石的画法,以及整幅画面的构图,都很像周臣。


周臣的《山斋客至图》

 

周臣的《春山骑游图》


周臣《北溟图》局部

   

这张画,更是跟唐寅也有相似之处。


唐寅《雪山行旅图》


当然,也不奇怪,浙派和周臣本来就是继承李唐、马远、夏圭一路,唐寅又学周臣,只是各自又加上自己的面貌。所以,综合内容和技法两方面,我们觉得,《游春图》应该是元代到明代前期的大家手笔。


撇开作者去谈论艺术,真是件困难的事。一方面,历史上有很多无款作品,水平并不在有款的大名家之下,只因种种原因难以确考,只好落入沉寂之中,成为历史不公和画家个人不幸的见证。


但另一方面,作者的“隐身”也使得我们免受作者生平事迹,历史评价的影响,能够更纯粹关注作品本身。此二者界限实在太过微妙。


好在,真正的好画,没有大名头的加持也可以傲立于世,就像金庸笔下最高的高手,却是扫地的无名老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