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轻译版《大学》||轻易读懂原味国学经典

 笔如剑 2017-12-06

《大学》古文轻译说明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为曾子所作,为儒家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人轻译《大学》,除了秉持“古文轻译”的一贯方针,同时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

古文轻译版《大学》||轻易读懂原味国学经典

一、尽量降低字数增加(原文2212字,轻译版约为2300多字),对改动的地方的字词句反复推敲,力求精准,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得住经典。

二、对于历来有争议的段落,在翻译时反复斟酌,选取最合理的结论固定译句,不模棱两可。

三、《大学》被定义为散文,但本人认为,其中引用《诗经》颇多,言辞精炼华美,体例更像散文诗,而且行文中也有很多排比句,所以,本人按照长诗的样貌进行再排版。这样,更显出经典的正统,布局也更美观;当然,也没有每逗必断,不然也会显得过于碎片。

注1:轻译方式本身是创新,本文在轻译过程中也有众多创作的成分。

注2:在每章末增加对于翻译的说明,或简或繁。

注3:如对古文轻译版《大学》有异议或者建议,欢迎留言。

古文轻译版《大学》||轻易读懂原味国学经典

古文轻译版《大学》

原著/曾子

古文轻译:李奕涛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章译注①:本章是核心,无偏僻词句,仅将“庶人”改为“百姓”。

2

《康诰》曰:“能弘明德。”

《太甲》曰:“铭记天赋光明禀性。”

《帝典》曰:“能弘高德。”皆自弘明德也。

本章注①:本章主要替换通假字“大”,用句略扩充,更易懂。

3

汤之《盘铭》曰:“若一日新,即日日新,秉新又新。”

《康诰》曰:“振作图新。”

《诗》曰:“周虽旧邦,天命图新。”

是故君子无时不持至善之道。

本章注①:用句略扩充,更易懂。

4

《诗》云:“邦畿千里阔,生民安乐所。”

《诗》云:“黄鹂啾啾,安居高丘。”

子曰:“对于安处,及知当其所安处,人岂可不如鸟乎?”

《诗》云:“智深文王,德泽绵延,行止契于至善。”

为人君,安处于仁;

为人臣,安处于敬;

为人子,安处于孝;

为人父,安处于慈;

与国人交,安处于信。

《诗》云:“淇澳之滨,绿竹萋萋,

彬彬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庄重开阔,显耀盛大;

彬彬君子,民终不可忘兮。”

如切如磋,为道为学也;

如琢如磨,自律修行也;

心怀戒惧故庄重开阔,

外持威仪而显耀盛大。

彬彬君子,终不可忘兮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

“先之圣王,民不相忘。”

君子贤贤达而亲亲族,民众乐安乐而利利益,此以没世不忘也。

本章注①:对用词过简过古的诗经语句进行了词句的替换,同时不失诗意,比如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译为“邦畿千里阔,生民安乐所。”

本章注②:对于类似“缗蛮黄鸟”等不常用不常见的古词字,替换成常见易懂的古词字。

本章注③:把所有的“止”,译为“安处”,虽然用“止”,现代人也可以意会,但是也有误解的地方,比如“为人父,止于慈”,“止”也有停止的意思,难道做父亲只要“慈”就够吗?实际不是,“慈”只是一个稳态和常态,只是“父”的基本要求,所以将“止”译为“安处”,更为贴切。

5

子曰:“审案,吾与他人无二;然必以讼案不再生为的!”

无体验情由者不能与民交流,故必大敬民志。

此谓知本。

本章注①:本章最大的翻译难点在于整句的意涵,原文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通常翻译成的白话意义是:孔子说:“审理讼案,我的能力和别人一样。但我要力求使讼案不再发生,该怎么做呢?”如果要使隐瞒实情的人不能再花言巧语,就要靠能镇服民心的意志。上面的这段话是在说明认识“本末”的道理。

这样翻译存在两个问题,

一、子曰的转折在于“必也使无讼也”,就是说“必也使无讼也”是孔子与人不同的地方,结句语气也是感叹的,就是表示一般人审案很难做到这一点。

二、如果用手段镇服民心意志,还说这是“知本”,这似乎与儒家的主张南辕北辙了,所以我认为,孔子的原意应该就是“无体验情由者不能与民交流,故必大敬民志。”无情者不是知情不报者,而是指不能“体察民情”的“审案官员”,而“体察民情”,与“大畏民志(敬畏民心)”互为因果,这就是“本”。整段这样解,就全通了,不会牵强附会和不合儒家核心。

6

所谓致知在格析万物者,言欲达吾之知,在析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彻,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研析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彻之,以求达乎其认知之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识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了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本章注①:将“格物”扩充为“格析万物”,扩充和明确了“格”的意涵,将“格物”从玄学的意境中解救出来,更好的融入现代语境,“格物”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西方现代思维工具之“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非常接近,但是太简略的表述,只会使这个工具远离现代人的视野。

7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游手好闲,作恶多端;

见君子而躲闪,掩其不善而显其伪善。

人之欲视己,如欲见其肺肝然,则自欺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被十目所视,为十手所指,岂不敬畏乎!”

富饰屋,德修身,心广体泰。故君子必诚其意。

本章注①:本章主要是适度扩展,便于理解。

本章注②:原“心广体胖”,改为“心广体泰”,改译的原因有二:1、胖在这里本来不是肥胖的意思,读音也不是pang(4声),2、现代成语“心宽体胖”已经深入人心,容易引起误解,所以干脆用本意字“泰”。

8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怨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本章注①:本章无特别偏僻歧义之处,只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状态,究竟是被肯定的呢,还是被否定的?如果是肯定的,倒是和老庄非常契合了!

9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偏焉,

之其所贱恶而偏焉,之其所畏敬而偏焉,

之其所怜悯而偏焉,之其所傲慢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本章注①:本章无特别偏僻歧义之处。只是对“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一般的理解翻译是“一般人因为溺爱不明而不知道自己子女的缺失,因贪得无厌而不觉得自家禾苗的丰美茂盛.”这种解释是扩充了省略的部分,前半句,人绝对是爱“其子”的,所以,不用言明,前提就是“溺爱”,那为什么要扩充“恶”其“苗”呢?我认为这种附会是不对的,但“硕”又是个褒义词,爱“苗”的话,就应该也不知道它的“不好”啊?怎么会不知道它的“壮硕”呢?所以,因为存疑,我认为“硕”在这里是个贬义词,不然就说不通。

这句是民谚,所以本人有如下联想:笔者是湖北人,也在湖南定居过,在这两地的方言中,与“硕”读音相同的“shuo(4声)”有个含义就是贬义的,就是指人、动物或者庄稼,长得很不好很不正常歪歪扭扭的,就叫“硕”。比如一个人长得像《乡村爱情故事》中的“赵四”,就可能被人骂成“硕货”,或者一棵泡桐树长歪了,也可以说,这棵泡桐树长“硕”了。加之,方言往往保留古音,所以,我觉得,这个“硕”的意思就是湖南湖北方言“硕”的意思——歪歪扭扭。

10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护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达,不远矣。

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败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政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必己先行之,而后使人行之;

己所非行之,而后使人非行之。

君子无推己及人而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

“桃之葱葱,其叶茏茏。

携子于归,宜其家风。”

宜其家风,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行容庄重,垂范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效法,而后民效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本章注①:本章主要译点在诗经的引用句,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但是夭夭和蓁蓁却并不是常用词,所以翻译成“桃之葱葱,其叶茏茏。”,好理解,也押韵。

11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敬老,而民兴孝;

上尊长,而民兴悌;

上恤孤,而民不弃。

是以君子有同理规范之道也。

所恶于上之作为者,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之作为者,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之作为者,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之作为者,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之作为者,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之作为者,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同理规范之道。

《诗》云:“乐民之君,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巍巍南山,峻岩高拱。赫赫太师,万民仰望。”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偏失则遗祸天下。

《诗》云:“殷之未丧民心,尚符上帝。借鉴于殷,守天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本末倒置,民相争夺。

是故,君王聚财则民散,君王散财则民聚。

是故,己与人言悖乱,人与己言亦悖乱;

财货悖乱而得者,亦悖乱而失。

《康诰》曰:“天命无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流亡者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忠臣,诚实兮无他技,其心宽厚焉,具容人之量。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才德,其心好之,

不但口赞,实心亦能容之;以其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妒以恶之,人之才德,而违拗排挤,实心不能容,

以其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危哉!”

故仁人流放之,驱之往四夷之地,不允其同住中国。

此谓唯仁人能爱憎分明。

见贤而不能选拔,选拔而不能重用,怠慢也;

见恶人而不能黜退,黜退而不能流放,过错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逆人性,灾必降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纵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产者众,消费者寡,

行事者力,用之者俭,则财恒足矣。

仁者疏财以修身,不仁者搏命以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无善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属其君也。

孟献子曰:“乘驷马士大夫之家不饲鸡豕;

鼎食卿大夫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诸侯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掌国家而思聚财用者,必自小人诱矣,犹以彼为善。

使小人之治国,灾害并至,虽有贤能者,亦无能为力。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本章注①:本章的词句比较多,主要的译法就是替换疑难生僻,然后适当扩充。


(李奕涛2017年4月14日于国立樱花大学今聊斋)古文轻译版《大学》||轻易读懂原味国学经典

古文轻译版《大学》||轻易读懂原味国学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