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7三国武力点评
2017-12-07 | 阅:  转:  |  分享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37三国武力点评作者:未知

三国武力点评(1)

三国武力点评(2)--排名原则一:重战例,轻勇名/轻评论

三国武力点评(3)--排名原则三:重战例,轻推测

三国武力点评(4)--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三国武力点评(5)--排名原则五:全面考量武将战绩

三国武力点评(6)--武力评定的具体标准

三国武力点评(7)--“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1)

三国武力点评(8)--“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2)

三国武力点评(9)--“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3)

三国武力点评(10)--“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4)

三国武力点评(11)--单挑与突袭(1)

三国武力点评(12)--单挑与突袭(2)

三国武力点评(13)--单挑与突袭(3)

三国武力点评(14)--单挑与突袭(4)

三国武力点评(15)--单挑与混战(1)

三国武力点评(16)--单挑与混战(2)

三国武力点评(17)--单挑与混战(3)

三国武力点评(18)--单挑与混战(4)

三国武力点评(19)--单挑与混战(5)

三国武力点评(20)--单挑与混战(6)

三国武力点评(21)--单挑与混战(7)

三国武力点评(22)--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1)

三国武力点评(23)--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2)

三国武力点评(24)--关羽VS庞德(1)

三国武力点评(25)--关羽VS庞德(2)

三国武力点评(26)--诈败(1)

三国武力点评(27)--诈败(2)

三国武力点评(28)--如何理解单挑中的逃走

三国武力点评(29)--单挑中的逃走(4)--关文之战(1)

三国武力点评(30)--单挑中的逃走(5)--关文之战(2)

三国武力点评(31)--单挑中的逃走(6)--关文之战(3)

三国武力点评(32)--单挑中的逃走(7)--关文之战(4)

三国武力点评(1)

三国武将的武力问题一直是众多三国同好的热门话题。酒某不才,斗胆要出个系列详细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酒某才疏学浅,有不到之处,还望诸位三国同好不吝指点一二。

在正式评比之前,先需要说明几件事情--即本武力点评所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1)唯一依据:《三国演义》

拙文所论三国武将之武力,完全依据罗贯中之《三国演义》,与正史(如《三国志》)中记录的人物武力和战绩无关,与正史中人物的统军、指战、以及智谋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就更无关了。所以,说白了,这是篇为了好玩过瘾才写的东东,跟学术研究完全沾不上边儿。请研究正史的朋友看到此处就一笑跳过吧,呵呵。

另外,各类评书和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概不作为参考依据,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文艺作品对三国武将武力的描写和表现相互间存在极大差异,令人无所适从;另外,它们的流传广度也无法与三国演义相比。因此,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三国演义为唯一依据,应该是可行和合理的做法。

(2)罗本与毛本的差异问题

目前网上能够找到的只有毛本,这是毛宗岗父子根据明朝中叶的嘉靖本改编而成;嘉靖本又称罗本或原本。总体上来讲,毛本文字较罗本精练,且具有更强的政治倾向性,文学价值也许更高一些;但毛氏父子对於原本进行了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删改和增补,令原本中大量生动细节不复为读者所知,因此趣味性有所降低。这个问题在武将阵前交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多数演义同好认为,在阵前交锋场景的细节描写方面,毛本明显逊于罗本,因此趣味性亦逊于罗本;且毛本在删改过程中平添了许多错漏和于理不合之处。因此,仅以武力问题论,罗本远优。“今宵酒醒”兄是这方面的评论专家,出有系列文章专门研讨两个版本在战阵交锋方面描写之优劣异同;另“辽东管宁”兄于此亦颇多研究,并有多篇评论文字散见于本坛,诸公可多所参考。

酒某这个武力点评亦希望以罗本(原本、嘉靖本)为依据;奈酒某身居海外,无缘亲读罗本,因此只能做出如下安排:

--凡酒某已掌握的罗本描写,即以罗本为依据进行点评;--酒某尚未掌握的罗本描写,暂时只能以毛本为依据进行点评;若伺后发现与罗本有重大差异时再进行修改;(3)只关注“前三国”武将

本文将整套《三国演义》分为“前三国”、“中三国”和“后三国”三部份:前三国自第1回始至第77回结束,中、后三国则自第78回始至第120回即全书结束。分界线是关公之败亡。

本文只关注在前三国时期出现的武将。对于跨越前、中、后三国的武将,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前三国时期已成名且武力已基本定型者,如:赵云、张合、魏延、周泰等,在进行武力点评和排名时,将考虑其全部战绩;另一类武将在中、后三国时期的武力表现明显优于前三国时期,如:马岱、丁奉、徐盛等,则将主要考虑前三国战绩,其在中、后三国之战绩仅做为参考。

三国武力点评(2)--排名原则一:重战例,轻勇名/轻评论

前三国中,武艺超群勇冠三军者,不下30余位。要分析他们之间的武力差别,并最终得出一个排名,我们有许多信息可以使用,比如:武将的单挑战例和战绩、武将的威名、其他武将对该武将的评价,还有我们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理而得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些信息的利用价值却未必相同。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要看某个武将厉害不厉害、跟其他武将相比究竟有多厉害,必须靠实力说话!什么是实力?就是实打实的阵前交锋的战例!因此,本武力点评的核心依据就是一个个实打实的战例,其他东西只能做为参考,只有当我们无法从战例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时才可以使用。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重要原则:

1重战例,轻勇名威势;

举例:不能因为张飞曾喝退曹操百万兵就认为他武力比吕布还牛,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例,在整个过程中张飞没有跟任何人交过手。曹营众多名将之所以开始没敢上桥与之交锋,主要是忌惮“诸葛村夫”的诡计,再加上胜利在望,诸将死战之心锐减。后来老张闹了这么一嗓子,於是大夥儿就开始绕世界乱跑,实际上曹操是始作俑者,是他先生出恐惧情绪的,并进而将这种恐惧情绪传染给了众将。而且众将也未必全都被恐惧情绪所控制,比如胆大如许褚者、稳健如张辽者等等,这从后来许褚、张辽先行拦住曹操坐骑就可以看得出来。曹操为何会生出恐惧情绪?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诸葛村夫的诡计也是颇为忌惮,另一方面是关公斩完颜良以后对他说的关于张飞的那番话。当然,张飞嗓门儿超大、气势超猛也是原因,但所有这些毕竟都不是实打实的武力表现。由於这一事件并非一个单挑战例,因此煮酒不做为武力点评的依据。

2重战例,轻人物评论;

对於书中某武将或某人物对其他武将武力的评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照单全收。比如关羽曾于突阵斩杀颜良后对曹操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先不说张飞有没有于百万军中取过上将的首级(因为对上将一词的含义大家会有不同理解),关羽此言明显是“张飞武力比我高出许多”的意思,这与事实明显不符。此前,关羽更曾对张飞如此评价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关羽此言亦与事实明显不符。因此,对於这类信口开河式的评论,我们不能照单全收拿过来做为决定性依据来判定武将之间的武力高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评论中的有意夸张成分。这些东西只具有某种参考价值,可以与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判定,其本身却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判定。

三国武力点评(3)--排名原则三:重战例,轻推测

3重战例,轻推测;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看法:黄忠60岁时能跟关羽打成平手,那么他48岁时武力一定比关羽高。

这就是推测。

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只字未提老黄48岁时有过什么战例、表现出多高的武力,那些朋友不过是依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人在年老时力量和机动性不如青壮年时期)推测出了这个结论。这种推测存在几个问题:

(1)关黄之战黄忠是落于下风的(下文会有详细评论),因此即使我们承认黄忠48岁时比长沙之战时武力高些,也无法判定48岁时的黄忠就一定比48岁时的关羽武力高;另外,即使我们承认他比关羽为高,但我们又该如何比较他和吕布呢?因此这种推测所带来的麻烦太多;(2)书中只字未提黄忠因为年老而武力不如当年,如果您在这里做这种推测和判定的话,那么别人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使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经验来做其他推测和判定。这个口子一开,势必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在讨论武力时将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而完全依据个人偏爱和倾向性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测能力,於是这个话题也就很难继续讨论下去了;(3)我们讨论武将的武力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他出场之后的表现,他出场之前是个什么状态、武力有多高,我们并不关心。因此,考察黄忠的武力自然应该以其出场以后的表现为唯一依据,他的青壮年时期在其出场之前,我们自然就无须考虑。

这里,煮酒以黄忠的年龄与武力的关系问题为例,试图说明推测对於武力讨论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麻烦。当然,推测还有许多其他表现形式,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总之,我们应该重战例分析而轻推测和想象,要想给黄忠的武力一个合理的定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分析其全部战例,并拿他的全部战例与其他武将的全部战例进行仔细比较,而不应去凭空推测想象黄忠出场前的青壮年时期武力有多高。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原则是“重战例,[轻]推测”,而非完全不允许、不接受推测。用这个“轻”字,目的是要对推测进行严格限制,基本上:

(1)如果原文写明是这么个情况或这么个原因,你就不应去推测是别的情况或原因。

比如马超-张飞战至第一个百合时,原文写明刘备是“恐张飞有失”,而有的朋友却坚持说刘备同时担心张飞伤了马超,这就是推测,而且这个推测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原文中的确有一方君主人物由於担心伤到对方武将而鸣金收军的,比如曹操担心许褚伤到徐晃,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文都会明确交待清楚这个意思。既然马-张之战原文没有交待,你推测刘备为马超担心就是没有道理的。

(2)如果原文出现歧义或前后矛盾的描写,那么我们只能依靠推测从而在两种理解中做出判定。

具体例子比如,张飞带兵劫营被曹八将合围,这个地方原文的描写就比较含糊,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就需要借助推测来判定下面两个理解究竟那个更合理些:

-张飞所部已完全为8路军马围住,与8路军马均处於交锋距离之内;-8路曹军仅仅是对张飞所部完成了战略合围,但尚未能收缩包围圈以有效歼敌;由於是役张飞最终率少数亲随杀出重围,因此判定为前者无疑比判定为后者更易让人感觉张飞武力高强。甚至有朋友认为张飞此役表现出了与赵云一样的冲阵能力。因此,对於上述两种情况的判定对我们认识张飞的武力就变得相当关键。

根据推测,我们可以判定是役情势属於后者(判断过程此略),因此张飞武力没有额外加分。

三国武力点评(4)--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4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举例:93回中赵云所部曾中姜维之计,赵云在与姜维单挑10数合后见无法短时间结束单挑,而战场局势对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选择退走。有些朋友即认定这是赵云的一次单挑失利。这些朋友的看法,其实完全是基於其个人的推测和想象,却没有忠实于原文--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见文尾):

(1)赵云中计后发现有被对方三路合围歼灭的危险,於是“冲开条路”主动撤走,其做出撤走这个决定是源于战场局势,而非与姜维的单挑局面;(2)原文中始终没用使用“败走”这样的措辞,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此战并未分出胜负。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赵云单挑不敌姜维的话,他完全可以使用“败走”这样的表述,比如孙坚之败于华雄处用的就是“坚与战十数合,坚败”。如果硬要将赵云这一“退”理解成“败”的话,那么煮酒也可以说吕布单挑曾败于张飞(19回)、张飞单挑曾败于徐晃(31回)、赵云单挑曾败于张辽(31回)、许褚单挑曾败于张飞(40回)、马超单挑曾败于夏侯渊(64回),等等。

煮酒以为,整套三国演义,特别是前三国阶段,对於阵前武将之间的单挑或以一敌多的“武将战例”是非常重视的。要知道,三国演义脱胎于许多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戏剧,这些东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三国历史上的两军混战,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两军主将之间的个人单挑。三国演义正是靠着这些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武将单挑,才吸引了许许多多贩夫走卒下里巴人式的读者(毕竟从文学欣赏角度或从军事、政治角度阅读三国演义的人是少数嘛)。因此作者对於这些单挑场景的设计、牵扯到单挑的措辞的使用,都不是胡乱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於我们这些醉心于武力讨论的人来说,凡是单挑场景的描写和措辞,我们都应该奉若神明。我们必须严格地、忠实地、近乎机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单挑部分的描写和措辞,而不应无视原文中的描写和措辞,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测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辞(比如“败走”和“引军退走”)硬理解为同样的意思。前面举的那个“赵云单挑败于姜维”的例子就是这种“重个人推测而轻原文措辞”的典型。

具体来说就是,凡是书中写明“气力不加拨马回走”的、“败走”的,都应判定为一方单挑失利;凡是书中写明“退走”、“战退”的而没用“败”这个字眼儿的情况,都不宜判定一方单挑失利。

------------------------------------

赵云VS姜维一节原文:

城上梁绪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约之计,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注意:这里没有写赵云不敌姜维],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再次点明败因--并非单挑不敌,而是因为中计]...

再注:云大惊,所惊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对方也,而是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地方会有武力如此高强之敌,是现实情况与赵云预期的巨大落差使然。

三国武力点评(5)--排名原则五:全面考量武将战绩

所谓“全面考量武将战绩”,指的是这种情况:武将即使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的现象,因此,我们既不能将视线只集中在某武将表现最牛的一个战例上,也不应牢牢盯住他表现最烂的一个战例,因为前者容易高估武将的武力,而后者则相反。正确的做法是考察他的全部战绩然后再判定其武力。

举个例子,关羽最辉煌最牛掰的战绩是1合阵斩华雄,最为人诟病的是20合没能拿下纪灵(张飞不10合挑于马下),还有对朱然3合战平(而赵云却能1合挑于马下);捧关派只注意前面那两个战例,而贬关派则总拿后两个战例来说事儿。

[注:关羽两战夏侯总计40余合未能抢得上风那场,概因关羽不愿伤害曹操手足,因此我们无法知晓其是否真地发挥出10成武力。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再举个例子:张合10数合败于赵云,3合败于马超,却能与张辽大战40~50合平分秋色,还能在赵云武力发挥不佳时10数合逼退赵云,尤其是与张飞大战110余合未致全败;如果只看前两个战例,则会认为张合只能算是二流(与李典、乐进、于禁一个档次),如果只看中间那个战例,会认为他属一流(张辽、徐晃、夏侯敦那个档次),如果只看最后那个战例,则甚至会怀疑他能晋身超一流与张飞列同一档次。

煮酒以为,正确合理的做法,是全面考量这些战绩,取一个感觉上的均值。(这种思维实际上与统计学中计算ExpectedValue相同,即将某武将的全部战绩视作一个样本集合,将每一个战绩视作一个样本,然后求出该样本集合的均值。)

有这样一种武力评定思维,就是看每一位武将所表现出的最高武力水准:谁的最佳战例最辉煌,就认为他的武力最高。本文不苟同这种思维,原因是,在一个武将的所有战绩中,最佳表现只有一次,而这一次最佳表现却不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如果我们认为这一次最佳表现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那岂不是说其他10几次20几次战绩都不代表他的真实水平了么?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另外,前文提到“要充分考虑到武将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现象的情况”,这句话里特意注明“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具体说明后文会有详述,本文仅举例略述一下:

1当武将遭受来自正面、侧面和背后突如其来的袭击时而卒不及防的情景,被视为非公平情景,具体如关羽斩颜良、赵云挑高览、黄忠斩夏侯、魏延斩王双、姜维挑徐质等;2当武将突然遇袭时被迫仓促应战因而武力发挥大打折扣,这种情景也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文丑遇关羽、冷苞首战黄忠、魏延遇庞德、关兴首战越吉等;(如果该武将虽武力表现不佳但还是表现出了基本武力的话,则不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魏延之突遇冷苞、孙坚被迫与华雄交锋等,对这一类战例将继续视为较公平战例,但在分析时将具体考虑该武将所处的不利形势)

3武将因酒醉、疲惫、伤病致使武力发挥明显欠佳的情景,被视为非正常情景,具体如张飞酒后战温侯而速退、许褚酒后战张飞不数合被挑伤肩部、关羽右臂少力战徐晃80合堪堪不敌等。

本文的主旨是,武将在极其不公平、不正常的情景下武力发挥往往会大打折扣,但即使将这些特殊情景下发生的交锋排除掉,只考虑较为正常和公平情景下的交锋情况,我们依然不能排除武将武力发挥上下起伏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某武将的某次极端表现而据此为其武力进行定位,而是应该全面考量其全部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6)--武力评定的具体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武力点评将首先制定出一个评定系统,所有的武力分析和比较工作,都将尽可能忠实于这一评定系统。本评定系统具体如下:

考较一员武将之武力,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本武力点评将从四个大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攻击武力,防守武力,体能,以及特技。

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某将在后文详述,这里仅简单做一下说明:这两种武力都是指武将在使用军器进行马上交战时所表现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这里的防守武力与对弓箭暗器的防范能力是两码事,它仅指武将使用军器进行马战时所表现出的武力。对弓箭暗器的使用和防范能力属於特技范畴。

举个例子:关羽、张辽二人皆曾多次为暗箭所伤,但这二人在马上使用军器与敌将交锋时的防守武力却都很高。因此,箭防差并不代表防守武力低,就是这个道理。

演义中还有四五场步战和船战,在对这些战例进行分析时原则上也遵循上面的标准。

某些武将在单挑中会凭借突然大喝或突然发力的手段快速击败敌将或抢得优势;前者文中多写明“大喝”二字,后者则使用“奋威”、“奋力”等词语予以表示。武将的这种能力也被归入攻击武力之中,代表武将突然发力的能力,类似于爆发力。

如果某武将在与一公认武力极高的武将交锋时坚持的回合数越多,则其防守能力就越高;另外,如果某武将曾有以一敌多的战例,特别是如果曾有较长时间单骑冲阵的战例,则我们认为该武将防守武力很高。

武将的体能,或曰久战能力,与其天生体能状况有关,与其所使用军器也有一定关系,同时与其年龄也有相当关系。对於这个方面的判定,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只能由酒某个人按照常理及大多数人的感觉进行推测;比如,由於多数人都同意庞德体能比黄忠更强,又因为按照常理,壮年比暮年耐久力更优,因此我们判定庞德体能比黄忠强。

特技包括如下几个武力表现方面:

(1)使用弓箭和暗器进行攻击的能力;

(2)对於弓箭和暗器的防范能力;

(3)发动突袭并一招毙敌的本领(如关羽之斩颜良、赵云之挑高览、黄忠之斩夏侯、魏延之斩王双,等)

(4)必杀技--在演义中主要指拖刀计;

本武力点评的原则是: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并重,武将体能和特技仅做为参考。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能判定甲武将在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方面优于乙武将,则二将的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就没有多大用了,即使乙武将在体能和特技方面优于甲武将,也无法改变甲武将排名靠前的判定了。但是当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判定两员武将孰优孰劣时,则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将成为我们判定谁排名靠前的关键依据。

三国武力点评(7)--“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1)

上文中谈到,要考较一员武将的武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久战能力和特技属於参考项目,核心项目就是攻击和防守)。应该说,这种将攻击与防守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手段。本文将对此予以说明。

目前各类三国游戏对于武将战力的量化都是一维的,即:只有一个武力指数。窃以为这未免过于简单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战力的复杂表现。实际上,<<三国演义>>中有一些重要单挑的结果,用这套一维的武力指数来观察的话,就会觉得很不合逻辑;比如关公速胜华雄。本篇的主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以温酒斩华雄这一战例来说明一维武力指数的缺陷。

董卓麾下猛将华雄,曾突袭阵斩一将,并在严格单挑或被突袭的情况下轻松阵斩三将,其中包括袁绍之上将潘凤,以及与程普、黄盖、韩当齐名的祖茂。华雄还曾在占据战场优势的情况下不到20合击败江东猛虎孙文台!注意:原文用的是“败”字,而非“孙坚无心恋战”这样的描述,因此可以判定孙坚此“败”的主要原因是单挑武力不及对手,其他属於次要原因。后来的曹营名将如张辽、徐晃、夏侯敦等人,几曾有过如此骄横之战绩?!因此,单看胜绩,华雄明显强过这三位曹营虎将。

然骁勇如华雄者,单挑关羽却不过一合即阵前授首!如果单看败绩,华雄不仅绝对逊于上面三位曹营虎将,也不如张合、曹洪、李典等人,甚至与于禁相比也是有所不如--于禁好歹在张飞马前还数合战平、与马超还能硬抗到8-9合才败呢,因此感觉关羽想要1合阵斩于禁,实在不易。

可见,华雄的胜绩明显优于张辽、徐晃、夏侯三人,而败绩却明显逊于此三人,因此,直觉上似乎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假说:相对来说,华雄攻强守弱,而曹营三虎则攻守均衡。

三国武力点评(8)--“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2)

接上文:

可见,华雄的胜绩明显优于张辽、徐晃、夏侯三人,而败绩却明显逊于此三人,因此,直觉上似乎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假说:相对来说,华雄攻强守弱,而曹营三虎则攻守均衡。

有朋友不服,说:你这个什么“二维武力”纯属推测,你凭什么靠自己一个推测就要推翻各类游戏中以及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维武力”!要想证明你的这套理论合理,就必须有个严格论证!

煮酒答曰:

1武力排名不是严密科学,因此无法使用“科学方法”进行严格论证;2武力排名属於一种“艺术”方法,因此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相对合理”的办法来;3现行的一维武力方法和煮酒的二维武力方法,都是推测,因此,哪个推测更合理,哪个推测就应获得承认,不能因为煮酒的二维属推测就一言以否之;4煮酒的二维方法比现行的一维方法明显更加合理。

现试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二维方法比一维方法更合理:

我们先假定一维武力方法合理地、精确地反映了武将的武力差距。

我们再假定关羽武力为98,华雄武力为90,纪灵武力为84。这个大夥儿应该没太大意见吧?

由於我们承认一维方法是正确的,因此,任何武将的武力数值也就不分什么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了,攻击防守完全伙在一起用一个数值表示,因此,如果A武力数值比B高,那么A不仅攻击比B高,而且防守也一定比B高,而且A、B两人攻击武力的差距与防守武力的差距是一样的。比如华雄武力是90,纪灵84,因此华雄的攻击比纪灵高6点,防守也比纪灵高6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维武力方法的弊病:

既然关羽能1合秒斩华雄,那他对纪灵更该是1合秒斩呀~可为何堪堪20合也拿不下人家呢?而且,以嘉靖本为据,纪灵跟关羽并非只打过一场,在第17回还单挑过一把,而且是在袁术军已然溃败之时挺身力战乘胜追击的关羽的,两人接战未分胜负,后来因吕布杀至纪灵才逃走的。可见,纪灵虽不是关羽的对手,但支撑个把回合是决无问题的。大家公认华雄武力比纪灵高,因此在一维武力思维下,华雄的攻击和防守都比纪灵高,可华雄却连一个回合都没挺下来,岂非怪事?可见,一维武力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病,无法精确地解释武将武力差距与单挑结果之间的关系。

有朋友提出“关羽突袭说”以及“打法相克说”,以此来解释关羽1合秒斩华雄。对这两种说法煮酒已有专文进行了否定。

还有朋友提出“华雄一夜未眠疲劳作战以致败亡”的说法。此说虽有道理,但亦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华雄战关羽前还曾速斩二将,这说明其在疲劳作战的情况下,攻击能力仍然与曹洪、夏侯渊属同一档次;由於一维武力强调攻击防守完全同步(二维武力认为攻击防守是可以分立的),因此华雄此时的防守能力也应该是曹洪、夏侯渊那个档次的。请问,哪位认为关羽能1合秒斩曹洪、夏侯渊?

可见,只要不跳出一维武力思维的窠臼,只要还死抱着“武将攻击有多强防守就有多强”的思维模式,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三国武力点评(9)--“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3)

接前文:

可见,只要不跳出一维武力思维的窠臼,只要还死抱着“武将攻击有多强防守就有多强”的思维模式,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

一维武力思维的核心,就是简单机械地强调攻击与防守的绝对同步,攻击强防守也一定强,攻击强到什么程度,防守也一定强到什么的程度,所以它认为只要一个数值就可以反映武将武力的全貌。这恰恰是一维武力的弊病之所在。

与此相反,煮酒的二维武力思维强调:攻击与防守不一定要同步,二者是可以分立的,攻击强的武将,其防守未必就一定强;反之亦然。因此,二维武力方法需要两个数值来表示武将的武力,一个代表其攻击能力,另一个代表其防守能力。两个武将面对同一强敌时,谁的防守能力高,谁能坚持的回合数就多些。同理,两个武将面对同一弱敌时,谁的攻击能力高,谁就能较快取胜(耗时较短,回合数较少)

使用煮酒二维武力的方法来分析“关羽秒斩华雄却20合拿不下纪灵”,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华雄攻击能力远超纪灵,但防守能力低于纪灵,攻击防守两方面综合起来,华雄武力依然要高于纪灵,但差距不象二人攻击能力的差距那么巨大。

关羽攻击至少与华雄相当,防守远优于华雄。因此,远在华雄的攻击压垮关羽的防守之前,华雄的防守先告不支。

由於华雄防守能力低于纪灵,因此关羽20合拿不下纪灵却能以低于20合的回合数取胜华雄,就是很容易理解的。

华雄的疲劳作战和累胜之后的轻敌托大,使得其本就不强的防守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而关羽此战却存在若干促使其超水平发挥的因素(详情另文专述)。由於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关羽不仅能够用比20合更少的回合数取胜华雄,甚至可以用远少于20合的回合数快速取胜、秒斩强敌!

下面,我们用数字来表示一下“一维方法”和“煮酒二维方法”在描述三人武力状况时的差别:

___________一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二维方法_______________(攻击、防守完全同步)______攻击____防守__(攻+防)/2关羽__________98________________102______94______98____华雄__________90________________101______79______90____纪灵__________84_________________83______85______84____

三国武力点评(10)--“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4)

为帮助大家对二维方法获得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本篇将使用现代足球和拳击的一些战例来进行说明。

86年墨西哥世界杯赛上,丹麦人首次为全球球迷上演了“丹麦童话”,小组赛中先后以1:0取胜苏格兰、6:1狂胜乌拉圭、2:0力克西德(西德有未尽全力之嫌,但主力也悉数登场了)。

如果您认为乌拉圭是支标准鱼腩部队,那可就错了。该队以南美足球先生佛郎西斯科-李领军,首战西德1:1战平,后与苏格兰亦0:0战平,虽净胜球为-5,但依然晋级16强。既然乌拉圭并非不堪一击的弱队,那么我们只能判定:丹麦队攻击武力超强!

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丹麦队的前锋线。埃尔克耶尔和劳德鲁普是威震欧陆的“红白双煞”,二人单兵作战能力和快速突破冲击能力超强,在锋线上的配合亦独步全欧,无怪由此二人组成的丹麦锋线能屡屡撕破对方的防线。当然,丹麦的中场实力亦不俗,但必须承认,丹麦的攻击压迫力主要来自锋线二将。

然而,出线后的丹麦队却以1:5惨败于西班牙队!而且这还是一场相当正常、公平的单挑(正常指双方均无多个主力因伤不能上场,公平指裁判执法公正)。耐人寻味的是,足球界公认,当时的丹麦队与西班牙队处於同一档次。排除掉足球项目偶然因素的干扰,我们除了承认丹麦防守偏弱,还有更好的解释吗?

我们再来看看丹麦的防线--奥尔森、巴斯克、贝特尔森,这是我唯一听着耳熟还有点印象的三个后卫队员,其他后卫干脆毫无印象。即使是这三位相对有点名气的,看官诸公哪位认为他们能与当时欧洲一流的后卫队员相比么?可见,丹麦的后防线基本是由碌碌之辈组成,当己方依靠强力前锋完全压制住对方的攻势时,他们防守能力的虚弱被掩盖了,但当遇到攻击同样强劲的对手(如西班牙)时,被对方频频撕破防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届赛事中的意大利队,该队小组赛1:1平阿根廷(该届冠军)、1:0取胜保加利亚、3:2险胜韩国,出线后被风头正劲的法国队2:0斩于马下。无论胜负,意大利从不超过2球。

结论:丹麦与意大利相比,明显是攻强守弱,而意大利则攻守均衡。这难道不象华雄与徐晃在武力表现方面的差别么?

如果采用一维方法,我们究竟该如何给西班牙、丹麦和乌拉圭这三只球队来定位呢?想必就是西班牙一流、丹麦二流、乌拉圭三流。可事实呢?国际公认当时的西、丹两队处於同一档次,乌拉圭与这两队相比也不遑多让,至多差半档。如果我们相信足球界公认看法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显然我们必须推翻一维方法。因此二维方法--将攻击和防守分开来研究的方法--比一维方法明显更加合理。

[注:丹麦队还曾在84年欧洲国家杯中以5:0狂卷欧洲劲旅南斯拉夫队,而那支丹麦队的主力成员与86世界杯的这支队基本相同,均包括Laudrup,Elkjaer,Nielsen,Olsen,Busk,andBertelsen等。可见,攻击力超强绝对是这支丹麦队的特点。然而丹麦最终未能晋级冠亚军决赛,还是败在了其防守虚弱的问题上。

86世界杯上同样攻强守弱的队还有前苏联队,他们在小组赛上1:1战平法国队(苏联占上风)、6:0大胜匈牙利队、2:0轻取加拿大。但在1/8决赛中以3:4惜败于比利时队(当然有一定裁判因素)。

相对来说86世界杯中攻守均衡的队包括:西德、意大利、比利时、摩洛哥等队。]

有朋友会说: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项目,而单挑是“单人项目”;况且足球比赛偶然性相当大,实力稍弱的队只要果战术运用得当且临场发挥出色,就完全有可能战胜实力稍强的对手,但单挑的偶然性就低多了。由於两者可比性较差,因此你拿足球举例说服力有限。

煮酒以为,三国演义中单挑的偶然性其实也不小,因此与足球还是具有比较良好的可比性的。不过这里不象对此进行辩论,我干脆拿一个跟单挑最为接近的现代竞技项目--拳击--来帮助大家认识二维武力思维。

我们选取刘易斯和霍利菲尔德为样本进行论证。由於二人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2年(霍氏年长三岁),且二人的职业拳击生涯分别为89至今和84至今,两人共同活跃在拳坛上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且二人均未如泰森那般因犯罪入狱致使复出前后实力判若两人。因此刘、霍二人具有高度可比性。如果能通过对二人战绩的比较和分解得出什么结论的话,由於这种高度可比性,这个结论应该是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的。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二人全部战绩:

LennoxLewis

总比赛场数---------43

击倒对方获胜(KO)---31

被击倒落败(KOby)--02

记点取胜-----------09

记点落败-----------00(!!!)

战平---------------01

EvanderHolyfield

总比赛场数---------44

击倒对方获胜(KO)---25

被击倒落败(KOby)--01

记点取胜-----------12

记点落败-----------04

战平---------------02

在刘易斯的既往交锋中,“你死我活”的结果占了77%((31+2)/43),而“不死不活”的结果仅占23%。

霍利菲尔德呢,呵呵,“你死我活”仅占59%,而“不死不活”的却高达41%!这在一个重拳可达千磅可以打死一头牛的重量级拳击赛中,是否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呀?

很明显,刘易斯的攻击力绝对超过霍氏,但霍氏防守却优于刘易斯,因此刘易斯比之霍氏明显是功强守弱,而霍氏则相对攻守均衡。这不又是一对华雄和徐晃吗?

(注:哪位想详细了解二人的比赛对手、时间、地点等明细,煮酒可以提供相关链接)

这是职业拳击赛。其实,美国黑市拳击赛和业余拳击赛(指奥运拳击比赛)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的两类拳手。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罗列证据了。

----------------------------------------------------------------

以上煮酒使用足球和职业拳击两个现代竞技项目做类比,均证明了的确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这样两类风格。如果按照一维方法来分析的话,就无法解释西班牙与丹麦处於同一档次、西班牙与乌拉圭最多相差一个档次这样一个权威性认定,同时也会得出“刘易斯远强于霍氏”和“霍氏明显优于刘易斯”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前者仅看到了刘易斯的攻击能力,而后者却只看到了霍氏的出色防守)。因此,将攻击与防守行不郎当混在一起来分析,很难得出合理的判定;而二维方法则明显更为合理和全面。

三国武力点评(11)--单挑与突袭(1)

本篇以及随后的几篇将致力于将单挑与非单挑战例区分开来。这种工作相当枯燥,但却是武力讨论的基础,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对证据进行核实。如果不排除掉那些“伪证”、“假证”,你的推理再严谨,最终的结论也有可能南辕北辙。

非单挑战例大致包括三种:使用暗箭暗器及非马战/步战技能的战例,突袭战例,以及混战战例。

单挑之可以成为单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以军器和马战/步战为特徵---排除使用暗箭、暗器的战例,排除水中交锋(如周仓擒庞德);(2)交锋双方必须是一对一(多将对一将的情况可视为“广义的单挑”,后面会有所涉及)---排除有一方或双方士兵参与的混战乱战;(3)当甲方对乙方发动攻击之前,乙方已意识到甲方有可能对自己实施攻击--排除突袭战例;本篇将首先探讨相对较容易的“突袭战例”与“单挑战例”的差别,并大致归纳一个如何区别的煮酒定律。

单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交锋”,即在双方进入交锋状态之前,彼此都已意识到即将交锋;注意这个“交”字,含有“相互”的意思,强调的是“双方面”。单方面的攻击不能算“交锋”,只能算“袭击”或“突袭”。

突袭的核心特征是“单方面的攻击”,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1)当一方发起攻击时,被攻击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到攻击--所谓“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2)被攻击方虽然意识到对方的攻击,但对方的攻击已然发出,而自己已失去做出有效防卫动作的时间---所谓“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即: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却已无力防止这一事件的发生;前一种情况的战例有:

-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15)

-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27)

后一种情况则比比皆是:

--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1)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25)

分析:

张英是在逃命中被陈武从背后杀死的,因此很有可能张英在背后着枪之前并不知道对方已实施攻击;孟坦也是在逃跑中尚未意识到对方追及的情况下被追斩的。两者都属於“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程远之和颜良虽然在最后时刻都看到了对方在向自己实施攻击,却已没有时间做出有效防卫动作,属於“眼睁睁看着对方杀死自己”。

前后两种情况、四个战例,都属於突袭战例,而非单挑战例。

对於后一种情况,有朋友会说:那是程、颜他们自己反应太慢,如果这事儿要搁在吕、赵、马、关、张等人身上,一定不会被杀死,因此这样的战例也应算做单挑。

按照常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差别的,在遭到同样速率的突发性攻击时,少数顶尖高手的确有可能比普通武将反应快些从而躲过这致命一击。这是从理论上说,可惜演义中却没有这样的战例支持这一说法。如果吕布、赵云、马超、关羽、张飞这些公认的高手有过被突袭但却能逃得性命的战例,那么我们自然可以说:你没躲开只能怪你自己反应太慢、武力不高;你瞧人家吕、赵、马等人,他们怎么就能躲开突袭呀?可惜,演义中没有这样的战例。因此我们就不能说那些因突袭而丧命的武将是因为其反应太慢、武力不高;因此这种战例不能算做单挑。

三国武力点评(12)--单挑与突袭(2)

现在来探讨两种较为复杂的情况--“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和“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

众所周知,演义是非常突出武将个人勇武的,因此对於绝大部分单挑都会使用“正在进行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描写。但有时为了行文不被阻断,也会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战例(注1)采取“一般过去时”式的“事后报道”,而在这种“事后报道”中则多采用简笔。这就是我所谓的““过去时的简笔”战例,具体如:

兴曰:“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接应。却才阵上逢着魏将董禧,被吾一刀斩之”(92)

(注1:上文的“无关紧要的单挑战例”是指,有了这个战例,该武将的武力也不会提高,没有这个战例,其武力也不会降低。)

由於这种一笔带过的单挑战例对於武将武力的判定影响不大,因此无论判为单挑还是突袭都不太会引发争议。不过,煮酒还是倾向于将其判定为单挑,原因是:原则上,单挑属於正常情景,突袭属於特殊情景、不正常情景,在我们没有任何场景细节可以拿来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只得按照正常情景处理,即:将其视为正常单挑,而非突袭。

再谈“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最典型的就是赵云挑高览:

“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分析:

这个战例即没有“措手不及”这种突袭战例的特征性词语,也没有“交马一合”这种单挑战例的特征性词语,所以煮酒将其归纳为“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对於这样的战例,我们只得联系上下文,再使用我们的现实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

三国武力点评(13)--单挑与突袭(3)

前文说到:

赵云挑高览这个战例即没有“措手不及”这种突袭战例的特征性词语,也没有“交马一合”这种单挑战例的特征性词语,所以煮酒将其归纳为“缺省关键细节”的战例。对於这样的战例,我们只得联系上下文,再使用我们的现实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

(本文开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是一场“正在进行时”式的“现场直播”;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场通过刘备这个剧中人亲眼所观察到的现场情景--刘辟出战高览为其阵斩,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高览后军自乱,也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一将冲来、出枪、高览翻身落马,这还是刘备眼中观察到的,直至最后的“视之”,这个动作的主体依然是刘备(不要对我说这些观察主体是刘备军中的任何一个人哟~),因此这是一场完全从刘备眼中观察到的现场场景(!)。

又由於刘备即将出马与高览单挑,因此,刘备应该不会错漏任何高览个体方面的重大举动或者反常举动。(!)--这个结论我们先摆在这里,后文会用。

再来分析高览的位置和姿态。高览、刘备两军对圆,正常情况下,双方主将应相互面对以随时观察战场情况并做出判断。因此高览肯定会面向刘备军。

又因高览刚刚结束完一场单挑,并正在等待刘备出战,因此高览的位置应该处於自己所部与刘备军之间,又由於高览此时必然是面对刘备军,因此高览肯定是背对自己所部军马。因此,当赵云从高览军中突出并杀向高览时,高览的初始状态应该是背对赵云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览当赵云正在军阵阵中冲突、但尚未向自己冲来之时,应该会耳闻身后有异,因此应该已回头,甚至回身、回马。因此,当赵云向高览冲来时,高览应已做好与之交锋的准备--即高览此时应已背对刘备军而面向自己的军马。(!)

煮酒以为此观点无法成立。具体论证如下:

假定此观点成立,即高览确实已经回身、回马,那么他的这一系列动作在刘备眼中必然会是一个极为反常的举动--如果您正在全神贯注地等待与对方单挑,而对方却突然转身并回马,把一个大后背亮给您,难道您不会觉得这很怪异吗?

由於前文已有“刘备应该不会错漏任何高览个体方面的重大举动或者反常举动”,而刘备又确实没有看到这种重大或反常举动(文中未表),因此可以判定:高览并未做出这种反常举动。

综上所述,高览是在没有时间做出有效防卫动作的情况下被赵云挑于马下的,因此无法记入单挑,只能判定为突袭。

三国武力点评(14)--单挑与突袭(4)

本篇归纳一下单挑与突袭的判定标准。本标准仅针对以击败敌将为目的的单挑战例,51回中曹洪/曹仁、70回中黄忠、101回中魏延/关兴那样的诱敌诈败战例,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1凡满足以下条件,一律判定为单挑(排除突袭):

(1)写明回合数的

如:“云长出马,只一合斩了华雄,提头入献,众皆大喜”(5)、“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84),等等。

(2)写明“交锋”、“交马”字样的

(3)写明“正遇拦路”字样或类似字样的

如:“苞见了赵云,言曰:“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某杀之。”(84)

2凡满足以下条件者,一律判定为“非单挑”:

(1)从上下文看可以确认被擒斩一方背对攻击一方举例:陈武从背后赶上张英并杀之。

再如:“关羽之杀孟坦--“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此前二人已发生单挑,一方不敌败走被另一方追上并杀死,这种情况应视作前面单挑的自然延续,而不应判定为突袭。具体案例如关羽斩车胄。关羽斩文丑一战情况较复杂,后文另表。

(注意:孟坦在逃走时并未“败”,因此孟坦后来被杀不应被视作是前面单挑的自然延续)

(2)文中有“措手不及”、“大惊无措”等字样如:关羽之刺颜良、黄忠之斩夏侯、魏延之斩王双、姜维之挑徐质,等等。

3“事后报道”式的简笔战例,一般判为单挑(排除突袭)。

---------------------------------------------------

非阵前交锋所杀者,不判为单挑,但也不判为突袭,因为这根本就不能算做战例举例:马岱斩魏延。

再如:“安排已毕,杨陵回到城上言曰:“既是安定军马,可放入城。”关兴跟崔谅先行,张苞在后。杨陵下城,在门边迎接。兴手起刀落,斩杨陵于马下。崔谅大惊,急拨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手起一枪,刺崔谅于马下。”(92)

再如:魏延之杀韩玄,以及张翼之杀刘璝

(刘璝在城上大骂。严颜方待取箭射之,忽见城上一将,拔剑砍翻刘璝,开门投降。玄德军马入雒城,刘循开西门走脱,投成都去了。玄德出榜安民。杀刘璝者,乃武阳人张翼也(64))

这四个案例都是在遭到攻击一方于彼情彼景中完全没想到会大祸临头的情况下遭到“自己人”毒手的,而且双方当时是“战友关系”,因此根本不能算作战例,更遑论单挑了。

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赵云挑高览当判为突袭。

三国武力点评(15)--单挑与混战(1)

前文归纳了单挑与突袭的差别,本篇开始探讨单挑与混战之差别。与单挑和突袭的问题相比,单挑/混战这个问题更微妙,对武力的影响也更大,因而争议就更多。

简而言之,单挑与混战最根本的区别就在於:单挑是1对1,而混战是多对多、军对军。本来应该是很容易区别的,可惜,老罗在行文中常常以某将来指代其所部,这就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麻烦。举个例子:

“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赵云掩杀将来。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将到河边,才欲寻船渡河,岸上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曹仁下船渡河。曹军大半淹死水中。”(36)

这里,如果读者不注意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曹仁与张飞发生了“死战”,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两人身边都带着兵呢,因此那个“曹仁死战”实际是“曹仁率部死战”的简写,而曹仁“死战”之对象也不是张飞一人,而是张飞所部。因此这是一场两军混战。

那位朋友说了,那怎么样才算是两将单挑啊?

我再举个例子,看官可以与上边那段文字做个比较:

“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70)

这才是两将单挑呢。张飞、张合虽然各自都带着所部军马,但由於文中明写“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因此可以完全排除混战的情况。这是毛本,而罗本还多了一句“两边牙将各自拒住”,干嘛呀?很明显,就是两边主将要单练,为保证公平,两边的牙将相互防止对方加入战局。而张飞、曹仁那个战例,由於文中没有这种明确表明交锋仅在两人之间进行的措辞,因此应判为两军混战。

我们随时分析随时归纳: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三国武力点评(16)--单挑与混战(2)

再举一对战例,这两场交锋的都是吕布和夏侯敦之间进行的,但一场是单挑,另一场则只能判定为两军混战:

“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6)

---前面的文字描写不会造成任何误解,这就是一场夏侯敦与吕布两人之间的交锋,因为“挺枪跃马”是非常具体化、有限定性的描写,而“直取吕布”又是极具针对性的文字,还有这个“战不数合”,也是多见于武将之间单挑的措辞。

但是,接下来的“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八个字,却开始令人产生一丝困惑。看官可能会想,夏侯敦之所以败回,也许是因为吕布的军马上来助战来了?我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吕布所部军马真的上来助战的话,那么原文完全可以交待一句“吕布身后军马齐到”(第26回中徐晃与文丑交锋时就是这么写的)。可见,吕布军马并未上来助战,夏侯确实是因单挑不敌吕布才败回本阵的。

---至於夏侯渊和曹仁,这两处应该是以武将之名指代其所部军马,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李郭)是两路军马,曹操绝对没有道理派夏侯渊和曹仁单人独骑各自去迎敌两路虎狼之师。因此夏侯渊与曹仁都是带领所部军马与李、郭所部进行混战的。文中之所以说“三路军马,势不可当”,我觉得应理解为:李、郭两路军马在混战中已占据上风,而吕布所部也同样气势威猛、蓄势待发;夏侯敦在与吕布的单挑中本已处於明显下风,这时又发现整体战局对己方非常不利,如果继续与吕布硬撑苦战下去,一旦己方军马全线崩溃,则自己由於身处突前位置,最终必陷于吕布军重围之中,如果吕布武力与自己相若,那还有一定突围逃跑的机会,但对方武力明显高于自己,因此如果挨到那个时候定然不保!因此,这一战夏侯之败虽然有忌惮对方军马强盛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感觉自己武力明显不敌吕布。

---简单来说,夏侯单挑负于吕布,夏侯渊、曹仁所部混战不敌李、郭两军。

再看另一场:

“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12)

---这里明确写了“夏侯敦引军。。。”,他所截住的那个“吕布”,也不是单单一个吕布,而是吕布及其所部军马,因为后文有“各自引军分散”。如果吕布孤身一人,又如何“引军分散”呢?

---因此,此战绝对不是单挑,只能算做混战。

总结一下经验:如果从交锋的局部描写文字中无法判定交锋双方究竟是两将还是两将所部军马,那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测。

(后文将讨论一些更为头疼的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17)--单挑与混战(3)

继续举例分析:

“原来张飞比及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与龚都报仇,杀散夏侯渊,迤逦赶去,被乐进、徐晃拦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徐晃,与飞同回见玄德。”(罗本31回)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里所有武将的名字都指代其所部军马,而非其个人。

何以知之呢?很简单,龚都绝无可能一人运粮,因此肯定是与所部军马一同押运粮草。同理,夏侯渊也绝无一人来劫粮杀都的道理,张飞也不可能只身前往为龚都报仇。最说明问题的是这个“杀散夏侯渊”五字,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怎么去杀散一个人?只有杀散一个群体,才是符合逻辑的。因此可以100%判定:此处的“夏侯渊”是指代其所部军马。那么张飞能以一人之勇,杀散夏侯渊所部军马吗?张飞又不是天神!因此此处的“张飞”也是指代其所部军马。其他的依此类推,“乐进”指乐部军马,“徐晃”指徐部军马,“关羽”指关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两将单挑,而是两军作战。

最重要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来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

那位朋友说了:确实是两军作战,这个我同意,但你能绝对排除两军主将之间的单挑吗?兴许正是张飞在单挑中击败了夏侯渊,才赢得了那场战事的胜利呢。

答:

(1)必须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演义是非常突出个人勇武的。基於这个前提,我们应该相信,但凡真的“发生”了重要的单挑战例,老罗是不会不予记录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但凡老罗真的想设计一场重要单挑,他是不会采取这种简笔写法的。如果张飞与夏侯渊果真“发生”过单挑(老罗果真设计了这场单挑),那么为何没有回合数和交锋场景描写?由於双方的出场人物都是重量级的,因此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单挑,远比太史慈战程普、臧霸战乐进、张辽战凌统、乐进战凌统要重要得多,为何后面4场均有回合数记录和交锋场景描写,而更为重要的张飞-夏侯之战却没有?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2)必须承认,原文仅仅告诉我们:张飞所部击败了夏侯渊所部,却没有告诉我们是如何击败的。因此,说“是通过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击败夏侯所部的”,就是对击败方式和过程的一个推测。但是这个推测是有问题的,因为该推测实际上隐含地认定:张飞所部要取胜夏侯渊所部,只有[!]依靠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能实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飞完全可以依靠突袭取胜。

夏侯渊所部的目的是劫粮,当其杀散龚都所部后正安排烧粮时,张飞完全有可能趁其疏于防备之时突然发动攻击。由於张飞是在接到龚都告急之后才出发的,而且粮草为其所必救,因此有理由相信刘备会分重兵于张飞。因此有理由相信张飞在兵力上至少不明显逊于夏侯渊,这可以确保其突袭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作者没有道理既要表明张飞-夏侯曾发生单挑却又故意不写单挑场景,而且张飞所部要击败夏侯渊所部完全可以通过突袭方式来实现,并非只有单挑这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与夏侯发生单挑并击败之。

对比一下马超击败于禁、张合以及几乎杀死曹洪的战例,所谓的“张飞击败夏侯渊”显然属於无效战例。

重申判定:

(1)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人物名字均指代其所部军马;(2)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交锋均系两军交战,并非两将单挑;(3)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

三国武力点评(18)--单挑与混战(4)

再看这一段:

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在垓心,遂披甲上马,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奋力挥刀,杀入吴阵。徐盛迎战,不能抵挡。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遂复翻身杀入,救出重围。正遇蒋钦拦路,曹仁与牛金奋力冲散。(51回)

----------------

分析:

曹仁是带兵冲阵,徐盛和蒋钦呢?理解成他们孤身阻击曹仁及麾下数百壮士,显然于理不合。因此这里作者是在用徐盛、蒋钦来指代其所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挑,而是两军混战,因此无法用以直接判断曹仁与徐盛等之间的武力高下。

不过,由於曹仁率领绝对劣势的军马反复冲阵,较为从容地杀进杀出、连续救人,而徐盛、蒋钦等空有优势兵力却束手无策,而且徐、蒋二人在前三国阶段从未有率部冲击优势敌阵的表现,因此应判定曹仁武力优于徐盛、蒋钦。

再看这个战例:

“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30)

由於“飞马来战”、“拨回马走”通常是形容个体行为的,因此可以确定韩猛方面是一个人出战的。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是韩猛与徐晃1对1地交锋呢,还是韩猛一人对敌徐晃及其所部军马(或至少左右亲随)。我们知道,徐晃武力相当可观,韩猛武力并非极高,如果真的是韩猛单人独骑对敌徐晃所部的话,不大可能形成“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演义是非常突出个人勇武的,因此如果韩猛真的以一人之力对敌徐晃所部的话,演义绝不会如此简单一笔带过的。

因此可以判定:韩猛与徐晃之战属於单挑。

由於韩猛与徐晃接战了一段时间,又是在战局极其不利的情势下才败走的,更兼前文荀攸曾评论韩猛为“匹夫之勇”,可见此人还是有两下子的。因此我将其排在二流,与于禁、高顺、麴义、袁尚、吕旷等大致归为一个档次(徐晃为一流)。

三国武力点评(19)--单挑与混战(5)

本文将“单挑”这一概念的内涵扩大一下,将那些仅在武将之间进行的、没有士卒参与的以一敌多战例,也包括进广义的“单挑”战例中。举例分析:

“黄忠教马军一齐下马,取柴堆于米粮之上。正欲放火,张郃兵到,与忠混战一处。曹操闻知,急令除晃接应。晃领兵前进,将黄忠困于垓心。......

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71)

分歧所在:究竟黄忠是否曾独战张合、徐晃;如果是,那么这场以一敌二究竟打了多长时间。

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到,原文的描述是有些自相矛盾的,至少有点让人无所适从--从“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来看,似乎应该判定为黄忠以一敌二,就象吕布独战关张、许褚独战周韩一样。然而除此之外却再无能够让我们进一步确信是以一敌二战例的描写了。让我们来看看典型的以一敌多战例的措辞是怎样的:

(1)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5)

(2)瓚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马,三将俱走。(7)

(3)于禁、乐进双战吕布不住。(11)

(4)高顺、侯成拦住。典韦怒目咬牙,冲杀出去。高顺、侯成倒走出城。(12)

(5)操令许褚迎战,四将一齐出马。许褚奋力死战,四将抵敌不住,各自败走(6)后面赶的是马延、张顗,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都是袁绍手下降将。赵云力战四将。(41)

(7)五将挥刀齐出。超纵步出帐外,五将围绕混杀。超独挥宝剑,力敌五将。(59)

(8)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两骑马直冲将上来。操背后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得脱归寨。许褚与二将战三十合方回。(61)

(9)前面一军摆开,为首的是杨阜。超切齿而恨,拍马挺枪刺之。阜宗弟七人,一齐来助战。(64)

(10)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67)

(11)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云在中央独战三将。(92)

注意以上那些用号做记号的部分,正是由於这些极具以一敌多特征的措辞,才使我们可以将这些战例与混战或车轮战明显区分开来。由於黄忠与徐晃/张合之战没有这些典型性的措辞,因此无法判定为严格以一敌多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20)--单挑与混战(6)

总体来说,对“黄忠独战二将”观点形成严重弱化的论据如下:

1缺乏上面所列以一敌多战例中那些典型性措辞;2在“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一句之后,紧跟着“军士被困多时”,而且前文也有“与忠混战一处”、“晃领兵前进,将黄忠困于垓心。”这样的文字,给人比较强烈的感觉是两人率军围住黄忠所部进行混战;3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当赵云杀到时,黄忠确实在与徐晃张合进行严格的以一敌二式的战例,但这种交锋才刚刚开始。黄忠所部被围困达3个时辰之久(自“东方日出”至“等到午时”),但这并不意味着黄忠独战徐晃/张合这么久。

有朋友会说,黄忠兵寡,徐、张兵多,黄忠所部能支撑达3个时辰之久,唯一的解释就是黄忠依靠其个人武力弥补了所部军马战力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会尽可能地承担下对方的攻击力量;而且徐晃、张合也一定会寻找黄忠对决,期待擒斩主将以取全胜,因此黄忠无法避免以一敌二的局面。

煮酒以为这种推测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当一部军马被围以后,如果该部军马训练有素且军心不散,再加上主将指挥得当,应能依靠整体顽强固守相当一段时间而无需主将亲自出马的。而对占据主动的一方来说,急于猛攻容易造成很大伤亡,因为对方战力依在;不如在保持包围状态和一定攻击压力的前提下与对方耗时间,反正对方军中无粮,时间一久,军心易散,即使军中断粮后军心依然不散,但饿着肚子的士兵战力是要大打折扣的,此时再发动猛攻,伤亡会大为减少。当然,这个思想是基於敌人没有强援、或者己方已经安排应对对方援军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的。事实是,曹魏方面确实安排了文聘将重兵于外围阻截援军,因此徐晃、张合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不必急于发动猛攻。因此在这3个时辰中,双方士兵发生中等强度交锋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双方主将全力拼杀的可能性相当低。当然,不能排除黄忠曾率亲随进行过突围的尝试,在那个过程中当然不免会与徐晃、张合硬碰硬,但我猜黄忠发现冲不出去就会退回来,因此以一敌二的局面不会长久。

总之,无论我们是死扣原文还是任由我们进行推测和想象,判定黄忠曾与徐晃、张合发生过长时间以一敌二都是欠缺说服力的。反之,其相反方面的判定--黄忠没有与二将发生过长时间的以一敌二--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

三国武力点评(21)--单挑与混战(7)

最头疼的战例:

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此人是谁?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张飞跃马,欲引军入城,玄德急扯住曰:“休惊百姓!”飞因城上人放箭,恨不得踏平襄阳,争奈玄德不肯。魏延正言语中间。一将飞马引军至,叱之曰:“汝是无名下将,安敢乱言以犯上耶?”其人身长八尺,面貌雄伟,南阳宛城人也,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矣!”孔明曰:“江陵乃荆州紧要钱粮之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胜襄阳多矣!”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后面蔡瑁、张允又赶。魏延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感谢辽东管宁兄摘引罗本)

在上边这段文字中,文聘、魏延交锋的事被提到三次,第一次是“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这里看来具有非常浓重的两将单挑色彩,因为:

(1)对出场两将都有形貌特写,给读者比较强烈的感觉是要突出个人勇武;(2)典型的正在进行时和现场直播式的交锋描写;然而紧接着一句“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却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挑的色彩。有朋友会说:也可以理解为兵对兵、将对将啊,所以还是单挑啊。先按下不表,继续往下看。

第二次提到二人交锋是“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由於“魏延”一词与“匹马出城”词组之间没有句号分割,且“匹马出城”也找不到其他主语,因此“魏延”必然是“匹马出城”的逻辑主语,因此可以判定此处之“魏延”指代魏延本人,而非其所部军马。前面的“手下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如果将“魏延”理解为“魏延所部”的话,那么“魏延所部”怎么会有“手下人”呢?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此处之魏延必指其本人。但是那个文聘究竟是指代其本人呢,还是其所部军马呢?本人以为,按照通常的写作习惯,如果一句话中提到交锋双方,如果一方为个体,那么另一方也该是个体。

第三次提到二人交锋是“因文聘,魏延厮杀”,这里的文、魏自然指代各自所部。但这里是事后的总结性评论,并非对正在进行中的战事所进行的现场直播,因此这里的文、魏虽指代各自所部,但并不影响上面的判定。

结论:此战基本上是魏延与文聘的两将单挑。即:两人单挑长达2个时辰之久(约160-180合)。

至於蔡瑁和张允,由於文中写明是在魏延已经终止单挑、“匹马出城”后,二人才追来的,而且此处疑为二人所部而非蔡、张本人,还有就是在文、魏交锋过程中原文未提及蔡、张参战,因此可以基本判定:蔡、张与文、魏单挑无关。

------------------------------------

归纳一下“单挑”与“混战”的判定标准:

标准1

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上下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标准2

以事后一笔带过的形式简述的、且只报结果不表交锋场景的战事,均判定为“战事”或“混战”,不判定为“有效单挑”。(具体如“张飞杀散夏侯渊”)尤其应该注意以武将姓名指代其所部军马的用法。

他情况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国武力点评(22)--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1)

在点评武力之前,先聊两句足球。段位较高的球迷都会记得86世界杯中的一场经典赛事–1/4决赛:巴西VS法国。这场比赛的结果是90分钟战成1平,加时30分钟依然是1平,最终双方靠点球才决出胜负。如果我们不考虑点球结果的话,应该说两队激战120分钟胜负未分。然而,凡是全程观看那场比赛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不是一场平分秋色的比赛;巴西队明显占优。

之所以公认这是一场经典赛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都属於技术型球队,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技巧和意识独步世界足坛。巴西的“桑巴足球”自不待言,法国当时拥有号称“中场铁三角”的普拉蒂尼、蒂加纳和吉雷瑟三位技术大师。因此双方都不屑于使用犯规动作来争得上风,而是力争纯粹依靠技术来击败对方。也就是说,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堂堂正正、胜得漂亮!这两个队要是都存着这个心思,那球踢起来能不漂亮吗?根据赛后统计,上下半场共90分钟比赛,其中有效比赛时间竟然有近89分!双方故意犯规次数极少,将球故意破坏出场的次数也很少,全场比赛自始至终均极为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不过,也正是因为双方都大打技术足球,才使得法国队逐渐落于下风。巴西人鬼魅般的脚法和配合,在上半场进行到一半时就将法国享誉世界的“中场铁三角”逼到了自家大门附近,成了“后场铁多边形”--法国队在剩下的比赛时间里基本上放弃了中场的争夺!这基本上是一场巴西人围攻法国大门、法国人伺机反攻、以及双方门将左扑右挡的比赛。由於法国人放弃中场,而法国人的多数进攻又都是防守反击,因此双方绝少中场纠缠,也较少看到那种紧逼式的死缠烂打。尤其是巴西人,战术组合成功率极高,攻击套路和传接配合打得酣畅淋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上半场18分钟,巴西右锋卡雷卡先下一城。紧接着巴西人掀起攻势狂潮,法国队门前一时风声鹤戾、草木皆兵。不过法国人运气很好,居然挺过惊涛骇浪,趁巴西人上半场结束前的些许松懈,由普拉蒂尼于43分突袭得手,扳回一城。

下半时双方易地再战,巴西人依旧攻势如潮,而法国人依靠死守禁区、门将巴茨的神勇表现、以及绝好的运气,继续与巴西人周旋。75分,上场未及3分钟的巴西宿将济科获得主罚点球的机会。当素有“白贝利”之称的济科一脚罚出一记弧线球之后,法国门将巴茨居然如有神助般地扑住了这记点球!英雄迟暮的济科唯有仰天长叹。。。大难不死的法国人最终坚韧地将1:1平的战果守至120分钟,并凭借点球将巴西人挤出4强。。。

所有亲眼目睹那场赛事的人都会认为,虽然比赛结果是平局,但巴西人占据了相当的优势。赛后的技术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煮酒现已无法找到那些统计资料(控球时间、攻入对方半场次数、攻入对方禁区次数、射门次数、射正次数,等等),但依然记得当初曾与同学对着足球报上的统计数据长叹不已。。。

足球侃得太多了,呵呵。书归正传,演义中也有许多场单挑都以平局收场,但有相当一部分平手仅仅是结果上的,并非场面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双方均未能击败对方,但双方的交锋场面却有高下优劣之分。下文将结合具体战例予以说明。

三国武力点评(23)--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2)

战例1

“纪灵乃山东人也,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手下战将极多。是日,纪灵引兵出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明诏,以顺讨逆。汝今罪不容诛!”纪灵大怒,拍马舞刀来迎玄德。关公大喝曰:“有吾在此!”聚马与纪灵大战二十合。纪灵少歇,关公回阵立马久等。纪灵遣手将荀正出马来。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胜负!”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是纪将军之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玄德驱兵杀将过去,纪灵大败,退守淮阴河口,不敢交战……”(第14回)

分析:

虽然关公与纪灵战20合胜负未分,但很明显,这场交锋在场面上已经分出高下了:纪灵不是关公之敌。

何以知之?纪灵打着半截即归阵少歇,而且“少歇”后就再也不敢上来了,先是遣副将当替罪羊,副将为关公所斩后更不敢上前接战,以致以优势兵力而大败,退守淮阴河口后依然不敢出战。纪灵那哪里是去“稍歇”,他是明知再打下去必然无幸,所以才找这么个托辞。

我们由纪灵主动终止单挑归阵“稍歇”,以及后来不顾一切地避战这些事实可以推测出,纪灵在与关羽战至20合时,场面已经非常被动甚至相当危险。一句话,关公与纪灵战20合,虽胜负未分,但高下已判!

战例2

“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第68回)

分析:

又是一场“不分胜败”,但难道我们没看出一点什么吗?为何孙权会“恐凌统有失”,而张辽一方却不担心张辽有失?显然,张辽在场面上占优。至于凌统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由於孙权仅仅是“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而非“急鸣金收军”那样迫不及待,因此可以大致推测出:张辽虽已抢得优势,但要想将这种优势转为胜势,还需要费些周折;凌统虽落下风,但性命暂时无忧。

----------------------------------------------------

演义中还有很多处这种“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况,如许褚VS徐晃、关羽VS庞德、庞德VS陈武等。由於下文将逐一分析各关键单挑战例,此处就不细表了。这里只想说明一点:某些武将武力非常接近(如关公与庞德),是以只能靠这个分析方法才能让我们捕捉到这一微小差距。

归纳一下“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情景的判断依据:

(1)在单挑中,一方本人突然叫停--如关公VS纪灵(演义中仅此一例)

(2)在单挑中,一方阵营中人物“恐有疏失”,或派人接应回阵,或“急鸣金收兵”(如张辽VS凌统)

(3)其他情况(如许褚VS徐晃,等);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文将使用“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原则分析关庞大战。

三国武力点评(24)--关羽VS庞德(1)

先看原文:

关公大骂曰:“量汝一羌胡,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

(羌胡?老关有民族歧视之嫌,呵呵)

由于是庞德阵中首先鸣金,且有“恐庞德有失”一句,而且还是“急令鸣金收军”,给人的感觉是间不容发,十分急迫。根据“胜负未分高下已判”理论,基本可以判定:庞德场面上落于下风。

但请注意:由於二人战例数量颇大,因此我们尚不能因为这一场单挑的场面谁占些优势而判定谁武力高,还应综合两人全部战绩,才能最后判定。

有朋友会说:任何势均力敌的交锋,在结束时总会有个谁先鸣金谁后收兵的问题,不能据此来判定谁占优势。

---关键的问题不在於谁先鸣金,而在於是否有“恐某某有失”这样的交待。比如马超与张飞的第二个百合恶战,也是由刘备叫停的,但刘备当时并未担心张飞有失,我们自然就不能判定张飞在这百合中落于下风。

[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65回)

---另外,演义中确实有多场势均力敌的交锋,文中都没有特意告诉我们是哪一方先鸣金收兵的。比如:

1[壮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宝刀,我便献出!”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12回)

2[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59回)

3[德叫曰:“吾奉魏王旨,来取汝父之首!汝乃疥癞小儿,吾不杀汝!快唤汝父来!”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74回)

在这三个单挑战例中,作者均未刻意强调哪一方首先鸣金收兵,但他却偏偏在关庞之战中明确点出是庞德一方首先鸣金,而且还给出了原因--“恐庞德有失”,这难道是偶然的吗?是作者随意所写吗?我以为不是。我以为,我们只能理解为:关庞这一场与上面那三场,确实存在些许微妙不同。是什么不同呢,就是这一场在场面上有优劣之分,而上面三场没有,是完全的势均力敌。

三国武力点评(25)--关羽VS庞德(2)

还有朋友会说:后来关平不是也紧接着就“急鸣金”了吗?两边没差多少呀。

煮酒答曰:

1毕竟还是有个先后早晚;

2双方所担忧者不同。魏军担心的是“庞德有失”,给人的感觉是庞德武艺方面令人担忧;关平担心的是父亲年老,因此所忧虑者,关羽的体能也;3魏军对庞德的关心,应逊于关平对其义父的血肉相连一般的关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当两人处於同等凶险境地之时,必然是关平首先鸣金。但是此战却以魏军首先鸣金而高结束,可见庞德当时的凶险程度高于关羽的凶险程度。也就是说,关羽对庞德的威胁要高于庞德对关羽的威胁;还有朋友会说:庞德此前先与关平连战两番,首战即战了30合,次战不详,因此体能已有相当损耗。

煮酒答曰:

这一证据对於“关场面略优”的判定的确会起到弱化作用,但此证据本身也遇到其他挑战:

1关平、庞德交锋地点距关羽大帐约为15里,如果是两战之后关羽才得到消息并马上出发赶至交锋地点的话,再加上关平接入并介绍战况的时间,庞德应有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休息(原文本有(关平、庞德)“两家各歇”的字样)。因此庞德体能消耗很有限。

2庞德正值壮年,体力恢复较快;更兼其素以体能好、耐久战著称。前者于58回时即有步战力保韩遂杀透重围的出色表现,后来在七军被淹后居然自深夜直杀至次日日中,还“勇力倍增”。因此,区区数十合的消耗,对於一个体能如此超卓的武将来说,对其武力发挥影响不大;更何况他还歇息了一段时间呢。

因此,这一对“关场面略优”起弱化作用的证据,本身也遭到了弱化,因此其对於中心论点的弱化作用非常小。

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证据以强化“关场面略优”的判定:

1关羽此时身份类似于一镇诸侯,而庞德不过一中级武将,因此关羽为以大击小,庞德是以小搏大。由於双方这种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容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来,而关羽则不愿与其拼命。由於这种情况,关羽有可能比较吃亏,而庞德有可能比较占便宜;2庞德在出征前曾发誓,如果自己砍不了关羽,自己也决不活着回来。因此关庞对刀时,庞德的决死之心远远高于关羽。这也令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以逼退关羽的凌厉攻势;综上所述,关羽与庞德战至百合,确实抢得一定优势。而且此战较关黄长沙之战,明显要凶险得多,双方对对方的威胁都极大;关羽对庞德的威胁更大一些,以致魏军火急鸣金以终止这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三国武力点评(26)--诈败(1)

演义中有多场“败走”存在争议。由於是否判定某场“败走”为诈败将直接影响到相关武将的武力排名,因此本文将专门对所有存在争议的“败走”进行分析。

战例1

甘宁引兵至彝陵,洪出与甘宁交锋。战有二十余合,洪败走。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纯先使人报知曹洪,令洪出城诱敌。”,因此可以轻松判定曹洪此战为诈败。

这一诈败战例对我们唯一有点参考价值的东西就是:甘宁绝对无法仅用20余合即击败曹洪。

战例2/战例3

对阵鼓声响处,曹洪出马搦战,瑜自至门旗下,使韩当出马,与曹洪交锋;战到三十余合,洪败走。曹仁自出接战,周泰纵马相迎;斗十余合,仁败走。阵势错乱。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仁回城中,与众商议。曹洪曰:“目今失了彝陵,势已危急,何不拆丞相遗计观之,以解此危?”曹仁曰:“汝言正合吾意。”遂拆书观之,大喜,便传令教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弃城;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后文还有陈矫在敌楼上望见周瑜中计,暗暗喝采:“丞相妙策如神!”,因此可以判定曹洪、曹仁此战皆为诈败。

随分析随总结:凡上下文中写明或强烈暗示某场单挑属於用计的一部分,那么该场单挑一律判为诈败!

上边三个战例皆不能做为东吴武将单挑取胜曹将的依据。

战例4

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操务要生擒关羽以及“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操听其谋”这段交待,因此后来关羽与夏侯敦、许褚/徐晃的交锋,曹将之败皆属诈败。当然,与夏侯敦之战和与许褚/徐晃之战还是有所不同。

夏侯诈败,目的是将关羽诱入他处;许褚/徐晃之败,目的是避免与关羽两败俱伤。按照公认的看法,许褚/徐晃二人的武力之和,只在关羽之上、不在其之下。关羽见到许褚/徐晃后的第一反应--夺路而走(而不是与对方交锋),也验证了这个看法。后来因别无他路,关羽被迫回来与二战交锋。

由於关羽必须杀回下邳保护二嫂,因此决死之心极坚,在交锋不利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反观许褚/徐晃二将,由於曹操的军令中必然有不许伤害关羽性命的要求,而且两将自己也不愿性命受到威胁,因此当关羽使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时,只有退走,别无他途。

应该说,夏侯敦之败,是主动地败走,是要利用自己的主动败走将关羽引至伏击区。而许褚/徐晃之退,则是在对方使出拼命招数后由於投鼠祭器而被迫退走的,比夏侯敦之败明显要被动。

但是,无论出於何种目的,夏侯,以及许褚/徐晃之败退,都不能说是因为武力不及关羽。尤其是许褚/徐晃之退,不能支持“关羽独败二猛武力超强”的说法。

三国武力点评(27)--诈败(2)

战例4/战例5

孔明令魏延带五百哨马先行,张飞第二,玄德后队,望葭萌关进发。魏延哨马先到关下,正遇杨柏。魏延与杨柏交战,不十合,杨柏败走。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延急回马走。(65回)

分析:杨柏之败是真败,非诈败;但马岱之败则颇费思量。

有朋友认为,马岱之败是诈败,他们的道理是这样的:由於诈败一方必伏有后续攻击手段--或针对敌将个人(如突施暗箭/必杀计),或针对敌军(如伏兵),而马岱败走之后确实暗伏后续攻击手段,因此马岱此败应属诈败。

煮酒以为似有不妥。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其他暗伏后续攻击手段的战例,就可看出问题来:

“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74回)

---这是关庞次日之战,此处原文用的是“拨回马,拖刀而走”,而不是马岱此处的“败走”,我们只能判定:庞德“走”之前与马岱“走”之前的交锋态势是有所不同的,庞德未露败相,而马岱或者已露败相或者形势不妙。

另外,从庞德、马岱各自的对手的反应,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推测结论。庞德一走,关羽马上认定对方要使拖刀计,虽然最终庞德没用拖刀而用了箭,但关羽显然认为庞德是未败而走、此走有诈,而且关平也同样看出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庞德走前未露败相。而魏延面对马岱之走却丝毫没有怀疑其中有诈,按常理推之,魏延显然认为马岱之走是正常的,没什么可疑的,因此可以判定,马岱走前的单挑局势已对他不利。

先不忙下结论,我们再来看看战例6。

战例6

飞喝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后厮杀?”马岱曰:“吾乃西凉马岱是也。”张飞曰:“你原来不是马超,快回去!非吾对手!只令马超那厮自来,说道燕人张飞在此!”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张飞欲待追赶......(65)

按照上面的分析,此处马岱之“败走”不应属於纯粹的诈败。不过这里有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公认张飞攻击能力高于魏延,可这个马岱跟魏延是战不十合就败走,对张飞同样是战不十合而败走,怎么这马岱的防守能力有弹性啊?遇弱不强、遇强不弱?

煮酒以为,马岱对魏延、张飞两战,都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应该比夏侯敦之败于温侯、徐晃之败于颜良有更大回旋余地,甚至比李典对赵云那场“料敌不过”而提前败走还有余地。此两战都属於“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意思,马岱发现对方比自己武力高,虽然自己要硬撑的话也可以撑个三四十合的,但马岱狡猾取巧兼不务虚名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不会让自己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败走,而是会提前退走然后采取更安全、更有效的打击手段。对於大多数武将的败走,我们只能认为他们是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但对於马岱却无法做出这个判定。

战例4/5/6的总结论:

1战例4--只能判定为杨柏武力不及,非败不可。他与魏延的武力差距就是10合击败。

2战例5/6不属於纯粹的诈败,因为原文使用了“败”字。但我们无法判定马岱与魏延或张飞的武力差距就是10合击败。在这里我们只能判定:马岱武力不及张飞和魏延。但究竟相差有多悬殊或多微弱,无从知道。唯一能比较肯定的是:马岱的防守能力比杨柏要高。至於马岱的防守能力究竟能打多数分,只能根据个人感觉进行猜测。

(当然,决定其他武将的武力数值也是猜测,只是对於马岱的猜测成分比其他武将更大一些。)

三国武力点评(28)--如何理解单挑中的逃走

演义中有许多场单挑均以一方逃走而结束。那么,是否所有逃走的武将都是因为打不过对手才跑的吗?显然不是。本篇开始具体探讨该如何理解这个“逃走”。

战例1--“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瓚部下救军到,丑拨回马去了。”(7回)

[点评]:文丑“去”的原因并非单挑不敌赵云,而是因为对方来了援军。

战例2--“战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策马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二将战三十余合,张辽去远,徐晃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拨马而回。”(罗本)

[点评]:徐晃逃走的原因并非单挑不敌文丑,而是因为对方大队人马杀到。

战例3--“飞见军去了大半。飞在忙中,正逢徐晃。两马相交,战到十余合,后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罗本)

[点评]:张飞逃走并非因为单挑不敌徐晃,而是因为乐进赶到,有可能与徐晃对自己形成合围之势。

战例4--“却说张飞因关公放了上流水,遂引军从下流杀将来,截住曹仁混杀。忽遇许褚,就与交锋。不十余合,许褚不敢恋战,夺路走脱。”(罗本)

[点评]:许褚逃走的原因并非单挑不敌张飞,而是因为战局对自己不利(中计,军马已溃败)。此处作者特意使用了“许褚不敢恋战”以明示读者。

战例5--“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罗本)

[点评]:魏延逃走的原因并非单挑不敌张飞,而是因为自己“手下人皆尽折”,继续打下去对自己极为不利。

战例6--“当先一员大将,旗号分明,大书“河间张郃”。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41回)

[点评]:赵云逃走的原因并非单挑不敌张合。此处作者再次使用了“云不敢恋战”以明示读者。

-----------------------------------------

总结:

以上6个战例,文中均明确告知读者,武将逃走的原因是战场形势对其不利,而不是单挑不敌对手。

战例7--“背后华雄追坚。坚勒回马又战十余合。坚败,雄赶来。”(罗本)

[点评]:由於文中明确使用了“败”这个字样,因此我们只能判定:孙坚逃走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力不敌华雄!

有朋友说:孙坚是在败军之际被迫与华雄交锋的,他后来逃走并非因为真的打不过华雄,而是急于逃命,无心恋战。

煮酒答曰:如果真是这样,那作者为何不使用“无心恋战”这样的措辞呢?他为何一定要使用这个“败”字呢?事实上,孙坚当时所处的情景,与上面那6个战例中文丑、徐晃、张飞、许褚、魏延、赵云所处的情景很相似,都是战局对己方非常不利,何以上面6例无一使用“败”这个字眼儿,独独于孙坚此处使用了这个字眼儿呢?显然,孙坚与华雄的交锋态势与上面6战有所不同--孙坚不仅战局非常不利,而且武力也非华雄之敌,而上面6战中逃走的一方之所以逃走,完全是战局原因,而非武力原因。煮酒以为应该对这两种情况予以不同理解。

三国武力点评(29)--单挑中的逃走(4)--关文之战(1)

本篇及下篇连续点评最富争议的一战--关羽斩文丑之战。此战以嘉靖元年本为据。本次点评取随摘随评的方式进行,在论武力的同时也会论及其他:

原文:

[忽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然后自领兵迎之;传下将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吕虔曰:“粮草在先,军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敌军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虔心疑未决。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教人看时,报说:“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四散奔走。后军又远,将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暂避。”人马急奔土阜。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曰:“贼至矣!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复言。]

酒评:

文丑数万军马,早在与曹军接战之前,已入孟德毂中。吕虔之疑惑、荀攸之急止,无不衬托出曹操的胸有成竹。因此,即使后文无关羽斩文,此战曹军已胜定矣!

原文:

[......攸知其意,不复言。

文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拨马回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二将飞马而出去,操视之,乃张辽、徐晃也。二将追赶文丑至近,大叫:“贼将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来,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怒再赶,坐下马又被文丑射中面颊。战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策马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

酒评:

文丑临危不乱,在全军已呈溃败之势后先是挺身独战,不果,只得随军马败退;在遭到张辽、徐晃追击之后,能稳住神射翻张辽,先摆平一个,再与另一个从容接战。文丑能于不利情势下算度准确,处置得当,化被动为暂时主动,的是大将风范!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文丑的这种算度,不过是针对双方武将强弱态势的算度,并非对整个战场形势的判断。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文丑此处的出色表现,只能证明他在单挑方面是非常老道和富于经验的,却无法证明其对整个战场形势的判断能力。

原文:

[......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二将战三十余合,张辽去远,徐晃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拨马而回。]

酒评:

这里要注意两点:

(1)徐晃30合退走,并非因为单挑输了,而是因为对方军马回来助战。可见,文丑攻击能力并非超强,没有强到30余合搞定徐晃的程度。疑其攻击逊于颜良。

(2)此时文丑与其所部距离尚近。

原文:

[......晃拨马而回。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军马......]

酒评:

文丑此一追实在是大错特错也!你本来已在随军败退了,败退前也曾做过挽回颓势的努力,不果,这说明己方败势已定,无可挽回,做为主将你现在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败退中想办法减少己方的损失、不致为对方大量歼灭。与徐晃交手是因为对方追近、不得不打;现在人家跑了,你去追是个啥意思?即使真能阵斩徐晃,也很难激起部下的战意,从而挽回败局。51回的曹仁和71回的赵云,哪个不是救了人且连续击败对手、趁己方士气正盛敌方暂时萎顿之时尽快撤走的?对比曹、赵二人,文丑对於整个战场形势缺乏准确判断的能力,实在难当这“名将”二字。

三国武力点评(30)--单挑中的逃走(5)--关文之战(2)

(接上文)

原文: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军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出马而来,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大喝一声:“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二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是千里龙驹,早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酒评:

首先必须明确,文丑逃跑以后为关羽所追斩,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这仅说明赤兔速度确实很快,却没有告诉我们两人武力的高下情况。换句话说,如果是文丑在前面跑,公孙瓒骑着赤兔在后面追,如果文丑未加提防的话,也同样会被追斩,但我们却不能说公孙瓒武力比文丑高。

对我们武力讨论真正重要的是:文丑为何选择逃走,究竟是武力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原文给出的文丑逃走的直接原因是“心怯”,而非其他原因。我们不妨找出三种描述“逃走”的典型措辞来加以比较:

(1)坚与华雄战十数合。坚败。(嘉靖元年本5回)

原文点明:孙坚与华雄单挑失败。

如果作者要表达的真是文丑武力不及关羽、单挑失败的话,何不使用“文丑败走”这样的措辞呢?可见,文丑在这两个回合的交锋中并未落败。

(2)邰与子龙战十余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嘉靖元年本31回)

此处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张合武力不济,气力已经不够用,单挑失败;此退带有明显的被迫意味,有点非跑不可的意思;比孙坚之败更狼狈一些,但比刘封对曹彰的“大败”要从容一些。

文丑之逃,显然更不属於这种情况。

(3)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两本相同,41回)

作者点明:赵云并非单挑不敌张合,而是因为无法短时间之内拿下对手,而自己又耽搁不起长时间交锋,所以才退走的;此退是主动退走。既然单挑未败且赵云此前曾击败过张合,因此赵云无须“心怯”。

文丑逃走的原因是“心怯”,因此与赵云之逃也不相同;文丑逃走虽也有“不敢恋战”的因素,但决不是这么简单。“心怯”二字表示了文丑深深的忌惮心理。

那么文丑究竟忌惮的是什么呢?由於原文没有直接交待,我们只好使用推测和想象。文丑“心怯”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

1文丑意识到关羽武力明显高于自己,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2文丑意识到战局明显对自己不利,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3颜良之死对於文丑心理上所造成的恐惧感--文丑突然意识到对方极有可能就是斩杀颜良之人,因此心生恐惧;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4以上两种或三种原因兼而有之,难分主次。

下文将一一比较究竟哪个解释相对更合理一些。

三国武力点评(31)--单挑中的逃走(6)--关文之战(3)

文丑“心怯”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

1文丑意识到关羽武力明显高于自己,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2文丑意识到战局明显对自己不利,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3颜良之死给文丑的心理压力问题;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4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反差问题;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5以上两种或三种或四种原因兼而有之,难分主次。

现一一比较究竟哪个解释相对更合理一些。

1文丑意识到关羽武力明显高于自己,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对这一解释构成不利的是:演义中找不到一处因武力不济而“心怯”或“胆寒”的。

与此有几分相似的是“料敌不过”。这个措辞在演义中出现过两次。“料敌不过”明确点出了“武力不济”这层意思,却没有“恐惧”这层意思,与“心怯”还是有明显不同。因此,两者不应混为一谈。

与“心怯”最为贴近的是“胆寒”,这个措辞在94回关兴对越吉时使用过。如果我们认为“心怯”或“胆寒”就意味着武力不济的话,那么就只能判定关兴武力不敌越吉了,而这一判定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后来关兴与越吉二次单挑时1合秒斩对手。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排除掉“心怯”与武力之间的联系了?

且慢!有朋友敏锐地指出:关兴对越吉一战与文丑对关羽一战,明显不可比!因为关兴所处战局极其不利,而文丑的不利战局因反击张辽、徐晃得手而得到缓解;况且关兴从一开始就“胆寒”、怯战,而文丑开始时却是信心十足地与徐晃接战、然后追击,在关羽突然杀出时也没有怯战,却偏偏在打了两合之后“心怯”。这就是说,关兴一直就怯战,而文丑却是经历了从“不怯战”到“心怯”的转变,因此,关兴怯战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是战局不利造成的,而文丑怯战的原因却与此不同,也就是说主因不是战局原因。排除了战局原因,那么主因必然是武力原因。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论证。但是该论证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武将单挑逃走只有两个原因:战局和武力,非彼即此。煮酒认为,这一隐含前提是有问题的,因为武将逃走的原因未必只有这两个。上文的3和4也都有可能是造成文丑“心怯”的原因。这一点下文会有评论。另外,上面的论证对於战局原因的排除也显得过於轻率了。

煮酒以为,这里的战局原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总体战局和局部战局。总体战局指曹军与袁军的胜负态势,而局部战局则指文丑与关羽单挑时双方的强弱态势。

从总体上看,袁军已呈败势,军无战意,虽然文丑依靠个人武力某种程度上挽回了一些败势,但整体战局并未转好,袁军依然士气不坚,如果此时曹军发动总攻,袁军必然难以久持。文丑虽难当“名将”之称,但毕竟久经战阵,对於这种全局的胜败态势还是明白的。此前文丑追晃,意在借助阵斩曹军勇将来稳定军心、打击曹军士气(虽然此举某深不以为然)。此时对方来了强援,自己斩将无望,继续与对方缠战下去,一旦曹军发动总攻,文丑又无法指望部下死战相拒,到那时可就不好脱身了。这是总体战局令文丑心生忧惧而急急逃走的原因。

从局部来看,文丑也是危机四伏。

这里我们先要搞清两个问题:(1)文丑战关羽时是孤身一人还是身后带着所部军马;(2)如果文丑是孤身一人,那么其所部距离关文交锋处有多远。

对於第一点,煮酒将有一补充文字予以分析,这里直接使用分析结果:文丑此时确实是孤身一人,原本已杀回的军马没有跟上来。

至於第二点,原文是:[......晃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军马......]给人的感觉是文丑追晃时间并不长。加上前文的“文丑背后军马齐到”,煮酒猜测文丑遇关羽并与交锋之处,距离其所部有一段距离,但不远,应该在100米以内吧。

文丑虽然与己部距离不太远,但在与关羽交锋的那个局部小战场上毕竟是孤身一人。文丑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磐河之战时,文丑在单挑击败公孙瓒后,明明身后有无数军马却不用,非要自己孤身一人杀入瓒军阵内,往来冲突,然后又独战四将;这一次也是他挺身独战,在与徐晃接战30合后其所部才赶来助战。可见文丑经常有脱离其所部孤身作战的情况。文丑此时身后并无一兵一卒,而关羽身后还有十数骑(应该是其亲随,武力也非泛泛,忠诚更是无可怀疑),徐晃也在前面不远处(如果太远的话文丑早就放弃追击了)。虽然那十数人未必会出手,徐晃也未必会回马助战,但这些毕竟是潜在的威胁,文丑不得不防。因此,局部战场的强弱态势,也足可以令文丑心生怯意而慌忙逃走。

有支持关羽的朋友会说:徐晃在前面不远处以及有可能回来助战,那些在原文中哪里写了?那都是你的臆测。

煮酒答曰:的确是煮酒的推测。如果我们彻底放弃猜测,完全机械地按照原文理解,那也行--原文是“文丑心怯”而逃,并没有用“败走”或“气力不加”这样表示武力不济的措辞,因此我们无法判定文丑之逃是武力原因。

煮酒的武力分析原则是“重原文措辞、轻推测想象”,却没有说“禁止推测想象”。在不得不进行推测的时候--比如原文措辞语意含混有歧义的时候,只能进行推测。

煮酒以为,正是由於原文使用了“心怯”这么个意思含糊的措辞,令我们无法从字面上直接判断出什么是促使文丑逃跑的主要原因,所以才要使用推测和想象。如果原文明确使用了“败走”之类的措辞,而哪位非说是因为战局不利,这种推测才是煮酒所反对的。

总之,原文写明的东西,我们就要机械地去理解;原文写得含混有歧义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对於我们的武力判定又很重要,那么我们只好使用推测和想象。这就是煮酒的“重原文措辞、轻推测想象”原则的核心思想。

-------------------

小结一下:文丑既有因武力不济而“心怯”的可能,也完全有可能因为总体战局的不利和局部战场上的危机四伏而心生怯意,而且支持这两种说法的依据都有一定说服力。

下文将分析另外两种可能造成文丑心怯的原因,并做出最终判定。

三国武力点评(32)--单挑中的逃走(7)--关文之战(4)

2文丑意识到战局明显对自己不利,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详细分析见“1”。

结论:如同无法判定武力原因是文丑“心怯”的主因一样,我们也无法判定总体战局的不利和局部战场的危机四伏就是造成文丑“心怯”的主因,因为文丑毕竟是在与关羽交手之后才“心怯”的。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时冲出的不是关羽,而是乐进,甚至是夏侯敦,文丑还会“心怯”吗?多半不会!文丑很有可能会拨马回走,但却不会有那么恐惧。

3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反差问题;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

文丑从败兵的回报中了解到,颜良是为一赤面长髯大汉所斩,而且文丑也一定听到了一些细节描述--颜良是在没有做出任何有效动作的情况下被斩的。因此文丑会认为曹营中确有极其勇敢的武将,但此将未必武艺就有多高。

文丑射翻张辽并与徐晃接战30合后,文丑应该知道对方虽不如自己但亦绝非泛泛之辈。此时文丑或许做出了这么一个判断:这个使斧子的家伙可能是曹营中武艺最高的。这也能解释文丑为何非要死追着徐晃不放--他跟曹操的心思一样:我要是能斩了你最猛的上将,整个战局就能转为对我有利!

于是他就死追徐晃,可正在这时关公出现了,而且文丑与其甫一交手即感觉到对方武艺出乎意外的高!前边说了,文丑可能有这么个心理预期,那就是:曹营中武艺最强者,也就是徐晃这样的,文丑没有想到还有比徐晃更厉害的,可现在却真的出来一位更厉害的,因此文丑自然会十分惊惧。其实文丑此时的感受与老年赵云甫遇姜维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当时子龙也是大惊失色:“不意此中会有这等人物!”

煮酒必须承认,这一推测虽然存在许多合理因素,但在原文中却完全没有明显的支持证据,而完全属於凭空推测,与煮酒经常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是不同的。因此,将这种凭空推测做为文丑心怯的主因,是难以服众的。不过,这个凭空推测在原文中却也找不出明显不利于它的证据,因此该推测可以做为文丑心怯的原因之一。

颜良之死给文丑的心理压力问题;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为主因----------

关公一出现,文丑除了惊惧于其武力之外,对其相貌肯定也狠狠吃了一惊:奥,这就是突阵斩了颜良之人吧?

前文说了,文丑从败兵口中听到一些颜良被杀时的细节,本来是认定颜良被杀是出于不备而非武力不济的,但文丑本人毕竟没有亲眼看到过那个场景,而是道听途说的,因此这种看法很容易动摇。或者说,文丑对於“颜良之死并非缘于武力不济”这个判断,是个表层意识,但在做出这个表层意识的同时,文丑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也存下了这么一个潜层意识--“也许颜良真的是因为武力不济才被杀的?”这种潜意识好比一枚定时炸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上升为表层意识而左右人们的情绪的,甚至恐怕连文丑都未必意识到自己有这么一个潜意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会隐隐地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头,但却一时也没想出怎么个不对头法,然后被其他事情或情绪一冲,就淡忘了;但当事情真的变得不妙时,又会猛醒:我说怎么当时觉得不大对头呢!

煮酒猜测,文丑就有可能属於这种情况,表面上他相信颜良并非因武力不济而死,但在自己也难以察觉的潜意识中又存在某种疑惑和忧虑。不过,在为颜良复仇的强烈情绪作用下,文丑无暇认真感受和处理这种潜意识的疑惑,直至遇到关羽。

关羽杀出以后,文丑与之甫一照面,通过赤面长髯这些外貌特徵,可能就猜出此人即杀颜良之人。此时文丑多半还没有心生怯意。但一经交手,文丑马上感觉到对方武功深不可测,因此原来的那个表意识马上就动摇了,而埋藏在心底的那个潜意识突然上升为表意识,文丑突然会有这么个念头:不好,那些小兵可能没看清楚,也许老颜根本就不是在无备时被杀的,也许他真的是因为武力不济才丧的命!文丑一这么想,您说他能不害怕吗?

同上,这一推测也属於凭空推测,无法做为文丑心怯的主因,但却可以做为文丑心怯的原因之一。

5以上两种或三种或四种原因兼而有之,难分主次

煮酒认同此论。

---------------------------

总结一下煮酒对於此战的看法:

1无法判断武力原因是文丑“心怯”逃走的主因,但也无法找出其他原因做为主因。因此,此战只能算做半有效单挑战例,如果没有另一个半有效单挑战例予以配合的话,该战例自身难以做为武力判定的依据。

2煮酒不认为文丑与关羽的武力差距就是2个回合。因此对於“文丑2合即败于关羽”的观点,以及据此判定关羽攻击远高于赵云的论证,煮酒均无法认同。

3如果文丑形势并非如此不利,亦无严重心理障碍,则文丑当能勉力支撑,并与关羽形成久战态势;但关羽突然杀出时的武力处於爆发状态,其势有可能十分骇人,但难以持久。(此点为个人推测)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献花(0)
+1
(本文系五蕴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