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山旅游】田房:是另一种收获的守望

 行摄天下者 2017-12-07


供稿:辉丽琴 摄图:马林

田房,是山地农耕文化里和谐友善的文明,是顺天应命因地制宜的合作,是守望田园辛勤劳作后歇息的一个据点。

田房在农忙时是村民温馨的家,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山歌飞扬,田房有着说不完的浪漫的事儿;牛歌呟喝,产生了多少浪漫的爱情。

地处昌宁县澜沧江沿岸,蒸潭河畔的漭水阿背寨梯田间的那些田房,是大地上众多田房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典型代表。田房都是一色的土墙青瓦,比我见过的任何一处的田房看上去都高大,板扎。以至于过往行人往往会误以为是村寨,怱略了它们别具一格的存在。

我曾几次到过阿背寨,但都是奔着小高桥去的,这种主观意识的目的性,使我对阿背寨那一坡坡梯田和梯田间的田房视而不见。今天,当我再一次面对它,发现它的气势和壮美绝不逊色于元阳哈尼梯田的时候,我为原来的怱略而自责,为眼前的景观所震撼。

从小高桥以西的坡道上往下走,一举目,眼前全是满满的梯田和田房,那层层的梯田,依山势而转,层层叠叠,铺展开去,田里的景色,随季节变换,更替着春的嫰黄,夏的碧绿,秋的灿烂,冬的银装。不变的,是默默蹲守于田埂地角的田房。犹如它身边田间耕作的农人,不急不燥,按部就班,依节令,守规律。轮回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田房,是我记忆的一部分。记忆里,故乡那些大小各异,曲直不一的梯田间,到处穿插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田房。深居大山之间的乡人,把家安在大山的怀抱,把庄稼种在大山的背脊。家与山田之间,一眼就望得见。要到达,却得走上十八弯还多的山路。“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为了节省来往的时间和方便农闲积肥,于是便有了那些点缀于田间地角的田房。土墙茅草顶,倚山而建,也算是一个小吊脚楼,楼下是牛舍,楼上放农具和种子,墙上挂着蓑衣、帽子等用具。

田房这样的人和环境,让农人们对秋天的丰收寄予了守望的全部意义。

于是,田房成了庄稼的守望者。见证着辛劳,见证着收获。

离家这些年,那些把猪牛放在田间,和小伙伴们奔波于几间田房之间玩打仗、捉迷藏、过家家的快乐时光,早就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中,田房也在记忆中慢慢的淡去。加之随着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交通便利了,好多田房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已经消失了,慢慢淡出了故乡人的记忆。

阿背寨的田房,却那么坚韧的在坚守着!以独立而刚毅的姿态,普写着独念稼穑的一曲田园牧歌!这是一首激昂的大地交响曲,一部大写意的长篇巨著!

我沉醉了!沉醉于这一坡坡山田,这一间间田房,沉醉于这一坡坡山田与一间间田房合奏的田园交交响曲里!我有种走遍每一丘山田,走近每一间田房的冲动,但是看着这庞大的大地的杰作,我感觉到了一个写作者的渺小和语言的苍白、行动的艰难。我只有远远的站立,才能看清它的轮廓,只有远远的仰视,才能表达我对这部巨著的尊重。我甚至不敢出声,怕一发声就惊扰了眼前的大美;不敢移动,怕一移位这份壮美便会在眼前消失……

于是我只能想象着:在某一个月明天高的深秋的夜晚,农人们都回家了,田房里的火塘埋上了,家具都挂上了,只有楼下的牛儿,在慢慢的反雏着一个季节的心事……我和我的爱人,背着简单的行李,悄悄地走进了田房。

于是从这以后的每一天,我们晨起拍照,暮来创作,行走在这满坡的山田上,出入于这一间间田房中,观日出日落,看花开花谢;听蛙鸣 ,闻稻香;在田里掏挖野菜,在房里生火做饭。夜里,点一盏青灯,红袖添香,伴他读,陪我写。累了,倦了,双双走出田房,拥坐田埂之上,赏月,听歌,观远近灯火,讲曾经的过往,话不远的将来,浪漫的老去!





编辑:李蓝儿

责任编辑:李惠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