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改变王羲之书法的重心原则,结果草书行书的毛病就来了

 gudian386 2017-12-07

行书自由,草书飘逸,这是这两种书体悦眼动心的重要形态原因。

王羲之是自由书写的集大成者,所以才有了《兰亭序》。接下来,王献之的笔法更自由,自由程度超越了王羲之,所以才有了《鸭头丸帖》。

以上两贴,成为书法绝唱的重要原因是书态自由飘逸。

而书态自由飘逸的重要结体原则即是“重心自由,随性而结”。

每个字都是有重心的,不然不生稳态,歪歪扭扭当然不好看。无论是王羲之还是王献之,当然知道重心的重要性,所以下笔构字,是非常在意重心构造的。但是王羲之构字重心,不是刻意,而是心意,是心成之功。看似不经意之间就把重心构造好了。

因为是心意构重心,所以他写行书和草书,就是斜能转正,歪而不倒的形态,满纸成“舞”,字迹就象是舞者一样弹跳奔跃 ,自由致极,却不在会舞台上摔倒。

到了启功时代,构造结字重心,成为启功书法研究的一项专题。其实,构字造重心,不必研究,需要心炼就行,有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但是启功论结体,不强调王羲之心巧成重心的原则,生硬地给出规则,他研究的结体重心应该在于“五三分之间”,并且生硬地将这个重心规则与“黄金分割”挂起勾来。

心法变成了规则,把重心总是定于特定位置,结果启功写草书行书的毛病就出来了:笔画虽然也算非常玲珑,但总是滞结于重心的“五三分”之缠绊,所以造成启功的行书和草书太过刻板,完全失去了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自由,也不具备王献之书《鸭头丸》的飘逸。

后人再习草书或行书,千万不要拘泥于启功所研究的“重心定律”。依既定规则重心下笔,必是心呆手僵,笔墨神韵绝无印迹。

硬柴木棒,不是书法,全是匠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