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之密(300415)门庭若市,过去一个月接待的调研机构近80家! 门槛都快被踩破了,这家听起来名字甜甜的公司怎么就那么招人喜欢呢? 无他,业绩牛逼而已。 伊之密所从事的,既不是热门概念行业,也不属于新兴科技领域,而是最传统的塑料机械,能够博得一众机构大佬们的青睐,靠的就是实打实的业绩。 2017年前三季度,伊之密实现营收14.64亿元,同比增长43.07%,归属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177.05%。 一个传统行业,有着这样的靓丽表现,是否心生敬佩? 今天,我们带你深入伊之密,揭开其赚钱的神技来自哪里。 1 伊之密是做塑料机械的,这个行业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 这个传统的行业还有成长性吗? 答案,是的,这个行业的夏天还远没有来到。 我们举个例子,塑料和钢铁,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两种主要材料,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塑钢比是30:70。 而全世界的平均用量比例是:50:50。 而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这个比例是70:30。 完全倒过来的用量,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差异呢? 很简单,因为钢铁的主要用途,是在房子、道路、基础设施的消耗,在城市化阶段,这类的消耗特别大。 但是城市化高潮过后,消费更多的,就变成了日用品、电子产品、时尚品等等,追求的是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他们无一例外的,塑料的用量远大于钢铁。 从人均塑料消费看,2010年北美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145kg/人,西欧为132kg/人,而中国只有29.5kg/人,仅是发达国家的1/5,差距巨大。 差距就是潜力。 2010年,在四万亿投资的疯狂泡沫下,我国塑料机械行业总产值一举突破400亿,同比大增62.9%。 虽然往后几年的增速没有那么快了,但依然保持在10%左右的匀速增长阶段,预计2021年全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但是就跟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中国的产量规模虽然大,然大而不强。 在高端领域,在高技术门槛、高毛利特征的领域,往往都是被德国、日本、美国等公司盘踞着,中国公司只能仰望,一声叹息。 塑料机械行业同样如此,几大巨头如住友德马格、恩格尔、日精树脂工业、德国阿博格等,垄断了高端利润,德国的注塑机出口就占到全球20%以上。 而中国呢,很遗憾,这么多年了依然只能在低端觅食。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6年我国进口注塑机平均单价为10.39万美元/台,同期出口的单价则仅为3.97万美元/台。 一台进口机器的价格,能顶2.5台国产出口的机器。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大环境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经历了一次重新的洗牌,个别具备全新视野和竞争力的公司正在脱颖而出。 2010年,国内的注塑机进口额是9.2亿美元,2015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6亿美元; 另一方面,同期的出口额则从3.59亿美元,增长到了9.8亿美元,注塑机国产率从不到50%,上升至80%。 五年时间不长,但是产业升级的进程却是明显的,具有技术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摩拳擦掌,定下一个更高远的目标。 2 在所有的塑料机械里,最重要的是注塑机,产值占全行业的40%左右。 注塑机类似于打针的注射器,原理差不多,都是借助推力将塑料溶液注射进一个密闭的模腔内,固化出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 这个领域目前国内最大的公司叫海天国际,2016年营收达到83亿元; 排名第二的是震雄集团; 第三的是博创智能; 伊之密仅仅排在第四名,但却是近年来崛起最迅猛的行业黑马。 故事要从震雄集团说起,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香港公司,曾经是中国塑机行业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1986年,震雄在顺德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震德机械,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之一。 但到了2002年,由于体制原因,震德经历了一场人事地震,多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离职。 这一年,一位叫陈敬财的小家电商人,将原震德的七八位技术骨干聚拢到一起,组建了伊之密。 这些技术骨干包括原震德厂长廖昌清和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涛,他们至今仍是伊之密的副总经理。 挖了两位核心人物还不够,陈敬财再接再厉,2008年“四顾茅庐”,终于请来了原震德的第一总经理甄荣辉,当年的震德就是在甄的领导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变成了全球知名的注塑机生产商。 跟其他民营企业不同,陈敬财一开始就没有采取家族式的管理,而是采用了“合伙制”。 阿里巴巴20年前创业的时候,马云坚持采用合伙人制,才将事业做到今天这么大,成功的创始人胸怀必不可少。 今天,陈敬财、甄荣辉、梁敬华通过佳卓控股持有伊之密33.75%股权,张涛、高潮等管理层、技术员通过三家新余投资公司持有超过30%股权。 可以看到,伊之密的股份是很分散的,大量管理层人员持股,一起分享公司成长的喜悦,让整个公司充满了活力。 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甄荣辉加入伊之密的那一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 当时的局面下,许多投资项目都进入了霜冻状态,但伊之密反而在那个时候加快了扩张步伐。 2008年,伊之密的二期在建厂房顺利投产,一年后,四万亿投资爆发,伊之密顺势抢占市场,3年的时间就将产能翻了一倍。 金融危机大家都很惨,但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危险,而有的人看到的却是机会。 2011年,伊之密听说拥有130年历史的HPM公司,也是美国第二大压铸机和注塑机生产品牌,决定要关闭自己的塑料和压铸设备业务。 伊之密抓住了这次机会,仅仅用32.5万美元就买下了HPM的知识产权,包括HPM的品牌、渠道、供应链,还有各种注塑机、压铸机、液压机的全部专利技术。 几十万美元买到一个百年老店的资产,今天伊之密估计睡着都能笑醒。 这一笔交易的价值有多大? 看看几年之后伊之密各种的脱胎换骨就能感受到。 2016年,中国通过 去产能实现经济回暖,下游需求复苏,伊之密成为了行业内最早实现业绩反转的公司。 4 当然,逆势扩张考验的是管理层对时机的把控,不是每次都能看准的。 更重要的,还是技术,只有技术足够强势,才能持续的吃到更大的行业蛋糕。 2013年,伊之密在注塑机行业内首家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此后的伊之密,每年都能推出一代换代产品,不断冲击着市场。 比如2015年的A5系列,2016年的二板式注塑机,都在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2011年买下的HPM公司,在技术上同样对伊之密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成熟的压铸机技术。 压铸机,主要是用来生产汽车压铸件的,比如变速箱壳体、缸体、曲轴箱压铸件等等。 据业界估计,目前平均每辆汽车上的压铸件重量达75 千克,总使用量占国内整体生产压铸件50%以上。 其实,在传统汽车上,压铸件的使用量也还好,主要是新能源车的发展,让这个领域一下子就成了小风口。 原来,新能源车是用电池的,本身续航能力就有限,电池组重量又大,要增长行驶里程就必须削尖了脑袋减少车身的重量。 要减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使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铸件、高强度钢、碳纤维,后面两者成本还有点高,铝合金铸件于是就蔚然成风。 这就需要压铸机大显神威了,目前这个行业的规模还不大,国内市场只有70亿元左右,但是跟注塑机不同,国内能做的公司也很少啊。 这个领域,基本上还是被跨国公司垄断着,比如瑞士布勒、德国富来、日本宇部和东芝等等。 伊之密传承了HPM的衣钵,很快就在国内压铸机市场风生水起。 看看市场资料是怎么说的—— 2016年,伊之密推出中小吨位H 系列冷室压铸机和全新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 H系列借鉴HPM北美技术标准,专为全球市场精心打造,生产效率比上一代DM 系列提高10%-15%,配套节能系统可节能30%-50%。 HPM 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可以成型更复杂的制品,经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专家组鉴定,该产品技术同样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看到了么? 两大主力压铸机产品都是HPM留下的瑰宝,这就跟吉利借腹沃尔沃产下的博瑞、博越系列一样,拿国际一流技术来跟国内对手PK,能不赢得潇洒? 今年上半年,伊之密压铸机产品收入3.26亿,同比增长77.17%,毛利率为42.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87个百分点。 这块业务成为了拉动伊之密业绩狂奔的主要功臣。 近年来,伊之密的净利率从2012年的7%,一步步攀升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13.7%,压铸机同样是最大的支撑力之一。 就是这样,本来只是一家传统注塑机公司的伊之密,通过大胆抄底欧美资产,一下子就蜕变为了一家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压铸机设备公司; 压铸机的下游客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汽车轻量化大趋势下,伊之密一不小心又站到了风口里,由此业绩扶摇直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