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红楼梦》不论是谁家事都不是曹家事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08

作者:慧读古典

《红楼梦》在清中叶乾隆时期十分流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惊动了乾隆皇帝。他在读到《红楼梦》时说:“此明珠家事也。”这是乾隆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因为他对康熙年间的大学士明珠家的生活十分熟悉,如果没有悟出《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单从一个大家族盛衰的表面故事来看,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也沾点边。

明珠,即纳兰明珠,康熙时大学士,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乾隆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和曹家根本无关。明珠家的生活岂是一介包衣曹家所能比的?!乾隆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明珠家事,其实是和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有关,他是有清一代满族贵族中最为著名的词人。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初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属于皇亲国戚。由此可知,纳兰性德身份十分的显赫,不是等闲之辈。

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红楼梦》不论是谁家事都不是曹家事

(纳兰容若,明珠长子,有清一代最为著名的词人)

纳兰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的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去世,年仅三十岁。

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是因为《红楼梦》中贾府的生活和纳兰家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贾宝玉身上也有纳兰的影子。而且在纳兰大量的诗词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多。

例如,在纳兰的《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又如《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红楼”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这里出现了“葬花”一词,显然和《红楼梦》有相通的地方。

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红楼梦》不论是谁家事都不是曹家事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为著名的情节,在纳兰词中也提到)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人认为《红楼梦》中的贾府确有许多纳兰家的影子,于是就认为作者取材于纳兰家事写贾府。

《红楼梦》当然不是纳兰容若所著,因为身为清朝贵族,他没有“吊明之亡,责清之失”的思想基础。而且他早在康熙二十四年就去世了。他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岁,若是按书中“增删十年”来说,他起码是在十几岁时就开始创作这部作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尽管贾宝玉身上有纳兰的一些影子,贾府的生活和纳兰家也有些相似之处,但纳兰绝对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然而,《红楼梦》作者要写贾府就必然用现实中比较了解的大家族为蓝本,书中有纳兰家的影子也说明《红楼梦》作者很可能跟纳兰家交好,对纳兰家很熟悉,甚至可以经常出入纳兰家。从史料记载来看,纳兰的朋友圈“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他们或穷困潦倒,或抑郁失意。纳兰同情他们的遭遇,也仰慕他们的才学,所以他既为友人仗义疏财,又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就使其所居渌水亭成为当时京城文人雅集之所。笔者认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也就隐藏在他们中间。

无独有偶,乾隆时期有位叫周春的文人却认为《红楼梦》是写“张侯家事”。据他的《阅〈红楼梦〉随笔》记载,《红楼梦》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就已经在浙江海宁一带广为流传。“癸亥(乾隆八年)、甲子(乾隆九年)间,余读书家塾,听父老谈张侯事,虽不能尽记,约略与此书相符,然犹不敢臆断。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南通志》、《随园诗话》、《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义矣。案靖逆襄壮侯勇长子恪定侯云翼,幼子宁国府知府云翰,此宁国、荣国之名所由起也。”

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红楼梦》不论是谁家事都不是曹家事

(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书影)

这里的“张侯”即是靖逆侯张勇。张勇(1616年-1684年),字非熊,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原为明朝副将,后降清担任游击,随孟乔芳转战陕甘,镇压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升任甘肃总兵。后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升任云南提督。康熙二年(1663年),张勇改任甘肃提督,此后镇守甘肃十余年。三藩之乱时,张勇被封为靖逆将军、靖逆侯,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的联系,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张勇到丹山防御青海蒙古,途中在甘州病逝,追赠少师,谥号襄壮。

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红楼梦》不论是谁家事都不是曹家事

(电视剧《鹿鼎记》里面的张勇形象)

据张勇家族谱系记载,张勇有六子,分别是张云翥、张云翼、张云翮、张云翱、张云翚和张云翰,长子张云翥早亡,次子张云翼,官至大理寺卿,三子张云翮,曾任户部郎中。而其幼子张云翰,据《宁国府志》记载,因军功在康熙46年至47年任宁国府知府。因为这里有个宁国府,所以许多人即附会为《红楼梦》里面的“宁国府”,这显然是很牵强的。

不管是“明珠家事”也好,“张侯家事”也罢,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红楼梦》里面的贾家是一个大家族,起码是公侯一类的家族,远非江南织造曹寅家族所能比的。根据雍正六年隋赫德奏报的曹家抄家清单,曹家大小男女共一百四十口,而在小说第五十二回,麝月说“家里上千的人”,在小说第五回,宝玉也说“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子呢。”曹家的人口和贾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于《红楼梦》里的贾家,乾隆帝和周春分别认为是纳兰家和张家,显然是对贾家的规模有着很深的了解。

由此可知,胡适派红学牵强附会地将贾家等同于江南织造的曹家是十分荒谬的,即便是虚构也不可能把五品官虚构成国公,且一门两个国公。《红楼梦》所写的贾家,在现实中取材最起码是一个公侯之类的大家族。另外,我们“吴氏红学”也不认为贾家就一定实指某个家族,贾家的原型可以有许多个,或许有着纳兰家或者张家乃至别的家族的许多影子,但并不将之完全等同,它不过是作者用来以家喻国的一个道具。若是胡适派红学的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贾家对应的家族可以有无数个,每一个公侯之家都要比曹家要合理得多。若是当初作者所用的笔名不是“曹雪芹”,而是“张雪芹”的话,恐怕周春所说的“张侯家事”也可以像胡适的考证那样完全“坐实”了,而这也不过是另一种牵强附会罢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慧读古典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