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说的“邦有道,贫且贱,耻也”真的是因为那些人贫穷和地位低贱吗?

 发哥07domrg8zi 2017-12-08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这句话,我百度了一下,差点气死我,居然百分之九十九的解释是错的,这已经是我最宽容的评价了,如果再严格一点,应该说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什么意思?会有那么夸张吗?

当然不是。那就是说,不但这一辈子没有一个是对的,就是下辈子,再下下辈子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释!

这话有什么道理吗?当然有。这里我还真得提到一个传奇人物和他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神童江希张”1926年,只有9岁的他,居然写出了一本《四书白话解说》,一下就轰动了全国,当时,大国学家康有为知道了,都惊奇不已,自告奋勇愿意收这个神童为弟子。

当然,9岁的江希张把《四书》注释一遍,这当然难度很大,是不是造假?据江希张回忆说,确实不是他一人写的,有个姓周的先生帮助很大,但是,大部分是自己写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确实是江希张自己写的。因为1933年,已经是一个有留学经历的化工学家的江希张,决定重写《四书白话解说》。1935年这部书出版了,也非常轰动当时。据说印刷了14版,数百万册,这个记录在民国时代,那是非常惊人的。

恰好,我这里就有一本1988盗版印刷的《四书白话解说》这本书。

那么,江希张在《四书白话解说》里是怎么解释“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这句话的呢?


很遗憾告诉你,他的解释与我们今天各位大神的解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他的《四书白话解说》有个特点,就是每一章都有一个【章旨】是用来概括章节内容的。

他对“笃信好学”这一章的【章旨】写到:“这章孔子教人要有学有守”。语言非常精炼,也概括得非常好,但是,对于“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的解释,我还是不满意。江希张活了97岁,2004年去世于上海。

从江希张到今天,你们算算,已经几代人了?

这涉及我的研究领域“科学阅读”和“科学再阅读经典”这些层面,所以,我必须要算算这笔账。

孔子在《论语-泰伯》里这一章是这样说的: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我就不一一解释,概括一下这句话的逻辑,说要点吧。

一个君子,要好学并且要有原则。比如说,危机四伏的邦国,你就不要去了,去了也没用,朝政乱象丛生的国家,你不必留恋安居。天下政治清明,你就出来大胆做事,没有政通人和政治局面的时候,你就甘于寂寞吧,一旦国家政通人和,你还甘于寂寞,那是要引以为耻的,同样,天下无道,你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那也是无耻的。

孔子为什么强调依“道”行事?他在《论语-泰伯》这一章里,说得还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他说:“如有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这就是说,你的本事虽然很好,但是,人品很自私,那么,有一身的本事也就没那么可贵了。

孔子还说:“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这就是说,孔子对那些学习三年还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是不是能够做官的弟子,非常肯定他“笃学”精神的不容易。

这就是说,孔子并不认为,读了书,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没道,做官,并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孔子甚至也说:“邦无道,穀,耻也”。

因此,“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主要是说,甘于寂寞,一定要看是为了百废待兴,还是为了助纣为虐,这是一个“守死善道”问题,即要有奋斗终生的目标和信仰。

以上我们是探讨了一下“经典阅读”。下面我们看看实践吧。

例如诸葛亮,没人请他做事,当时也确实是一个“邦无道”的时代,所以,诸葛亮就“隐”起来了。而且,刘备请他他都不太相信。但是人家刘备是真心的,所以,诸葛亮也就不隐了,跟刘备“富贵”去啊。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逃四川,儿子唐肃宗逃灵州方向,然后称帝。但是,他身边没有宰相之才,怎么办?请大神啊,第一人选就是自己的老师李泌。请来李泌,李泌当然高兴,连忙献计怎么把安禄山一举打败。李泌提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战略,那就是叫现在的宁夏这个地方的“北庭节度使”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陇右节度使正面迎击安禄山的两京势力,加上其它军事集团的配合,安禄山不战自败。唐肃宗一听,这战略太好了。准备实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唐肃宗又不提这个军事战略了。李泌觉得与唐肃宗的合作没法继续,于是借口希望满足隐居的愿望,唐肃宗哪里敢答应他自己隐居的请求啊,于是,二人都做出妥协,唐肃宗答应李泌可以隐居,李泌答应收复长安以后立即隐居。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实践证明,唐肃宗,只有正面迎击安禄山,急于收复两京的战略,成本高代价大,是一个失败的路线。所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仅仅人口一项就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六。


唐肃宗死了以后,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又请李泌,李泌不能违抗君命啊,但是,李泌发现,与唐代宗也无法合作。于是又隐居去了。

一直到唐肃宗的孙子唐德宗时代,李泌才得以与唐德宗密切合作,因此,有了唐德宗时代的一次小复兴“贞元之治”。

李泌就是一个典型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的实践例子。

那就是说,如果人家请你,你还得看能不能合作成功,如果无法合作成功,不如别去添乱,如果一定能够合作成功,那就必须鞠躬尽瘁。


如果按照各位大神的理解,“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那么,首先孔子自己的实践就无法说明他的“道理”了,你想想,孔子周游列国,富贵了吗?

我们打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比喻,不如说,你自己都考不上大学,结果,天天对学生说,考不上大学,可耻啊,你说说,这说得过去吗?那么,能不能说“考不上大学可耻”这样的话?那肯定可以啊,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的情况下,是不是?我本来就没有这个能力,不考大学,还可以有别的选择是不是?今天如此,古代也应该是这样啊,这不会是为孔子辩护吧。

古人的语言表达,不是我们现代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表达,而是比喻性的语言,这种语言,需要我们按照他的逻辑诉求去整理一下。所以,我们为“贫且贱”加了一个“甘于”的条件。一个是因为“天下无道”甘于贫贱,那叫“贫贱不能移”。但是,天下太平了,政治清明了,你还是一幅“贫贱不能移”的心态,那不是明着要对不起社会吗?

当然,社会政治再清明,也不是所有努力了的人都可以富贵的。

只要你在做自己努力的事情,富国也好,寂寞也好,不忘初心就好。孔子最担心的,可能就是只有初心没有勇于到社会实践中去的那些人。所以,“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在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很可能只是一个冰冷的“旁观者”,那不是反而要我们引以为耻的吗?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的警告,对我们是有伟大启示的。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应该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孔子也绝对不会因为你没有升官发财而看不起你的。但是,你永远都是一个旁观者,孔子肯定要骂你。

阅读古代文献,我们目前最大的一个障碍,不是我们距离古代有多少历史距离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思维缺乏逻辑而太多感性的想象了。或者把逻辑和想象混淆不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