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的种间关系

 Doctorooo 2017-12-08
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

。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

是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

共生


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对一方有利或双方互惠的关系称为共

生。其中,对一方有利的关系称为偏利共生。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

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

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不同种的两

个体间的互惠关系称为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比

如,菌根是真菌菌丝和许多种高等植物根的共生体,真菌帮助植物吸

收营养,并从植物获得营养。

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靠寄主的体液、血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寄生物可

以分为两大类:(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2)大寄

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主要的微寄生物是病毒、

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动植物的大寄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在动

物中有寄生蠕虫;植物中的大寄生物主要是昆虫,如蝴蝶、蛾的幼虫

、甲虫和真菌。

大多数寄生物仅在活的生物组织上生活,有一些寄生物在寄主死

后仍能继续存活在寄主上。如引起植物幼苗腐烂的真菌。

竞争


生物在自然界中由于争夺食物、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争斗现象(或

相互影响)称为竞争。

种内竞争是指同一物种为了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影

响作用。例如:在一片空地上生长有很多同一种松树的幼苗,有的幼

苗强壮,生长快,占据空间和资源多,很快长大。而另一些幼苗比较

弱,生长慢,缺少资源和空间,逐渐死亡。这是一种种内竞争现象。

在一个地段上同一物种密度过大,竞争就越激烈。就总体而言,种内

竞争可保证物种的存在。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利用同样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

争作用。竞争的结果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

甚至被消灭。竞争能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态幅度、强健程度等。

捕食


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消费植物组织的生物为草食者;摄取动物组织的生物为肉食者;

既食植物组织也吃动物组织的生物为杂食者;寄生者也可看作捕食者

,通常生活在寄主的组织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