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行高 自去年春天以来,关于东方科学文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问题,成为科学文化界激烈争论的热点。同已往相比,这次争论的观点更鲜明,问题也越来越集中到对易经本质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和定位方面,很具体。 实际上,对这个重要的科学文化主题,很多学者包括一些非专业的研究者在内,一直都在进行研究,有从理论方面展开深入的,也有从应用方面尝试突破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通过目前这场观点鲜明的争论,包括这次研讨会在内,只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对发展科学和技术,推进中华民族历史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在这里讨论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这个主题,我要交流的是用现代数学物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易经的结果,同时报告我的已故老师王锡玉先生的研究成果,他是用易经思维来分析处理现代科学问题的,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只不过目前尚未被接受认可。我用西方科学使用的数理分析方法(以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库仑定律为基础,在一些基本假设中融入了东方思维的考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我们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自然的本质,殊途同归,得到了对自然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找到了东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相通之处。这将会引发很多科学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应用易经思维分析处理现代科学问题谈起 这里先从王锡玉先生用易经思维分析处理现代科学问题所取得的突破谈起。 作为一个热爱科学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通中国人,他一生都在研究易经,深偕其道。他已经破解了易经太极八卦象数的规律及其科学本质:太极八卦图符表示的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在不同方位上所具有的互易交变的物理的和数量的特征,有其特殊结构和变化规律。并以大量翔实的图表展示并阐述这种规律。他认为,易经卦象表示的实际上就是拉普拉斯200年前提出的能够描述万物运动的“那一个单独的公式”,也是爱因斯坦研究大半生而未有结果的“统一场论”的图像。他在彻底破解易经卦象结构的物理数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科学成果,建立了自然科学的全新理论体系。他首先对世界公认的现行元素周期表作了修正并提出宇宙元素全周期新表,对宇宙元素周期变化的整体规律性和周期终点予以确认,对未发现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提出预见,这是对在易经基础上所建立的新理论体系的一个有说服力的验证。接着,他提出了宇宙元素基态核子全周期表和基态介核子全周期表,这是现代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领域。进而,他对包括宏观天体和微观粒子在内的宇宙物质总体的演化模式给出全新的描述;对中子星、彗星、太阳、月球、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大气和潮汐的物理过程、生态环境、气象和地震灾害的形成机理等也都给出全新的描述;对减灾防灾、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全新的建设性独创性的建议。[ 注1 ] 这些统一性的全新观点更具科学合理性,有些(如彗星和台风的结构等)已经被新近科学观测所证实。这些全新的应用方向,是直接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危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王锡玉老师的研究结果已经达到了目前西方科学尚未达到的层次和深度广度,已经解决了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找回了人类失去的文明。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应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般人习惯于西方科学思维方式,总觉得唯有西方那一套ABC才算得上是科学,而对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所领悟到的东西,尽管其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一般都很难接受,更何况还是远远超出西方的东西,更难以置信。这多属于认识的问题。 那么,能不能将对易经的这些认识结果也表述为西方现代科学所用的数学物理分析形式呢? 从道理上讲,这应该是有可能的。 一方面,大家知道,西方科学研究是以逻辑推论和实验观测为基础手段,在微积分和分析力学建立之后,这种逻辑推理发展为数学物理分析的高级形式,(现在又称之为理论模型)用这种方法,成功地简化了对牛顿力学的表述,发展了经典力学;进而成功地建立了经典电磁学、经典热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在量子力学的新表述和现代场论的研究中也都不同程度的使用这种方法。西方科学尽管目前在更深入的层面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但是它在一定的层次面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西方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还是相当成功有效的。 另一方面,大家知道,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前几年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初步考证在4000年以上,而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表明;中华文明至少应在近万年。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现存唯一的连续性文化;中华民族是最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曾几经危难而得以生存延续;中华民族更是智慧的民族,仅据李约瑟的考证,从15世纪中叶一直上推至公元前2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其中必然存在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科学内涵。 如果说,以逻辑推理或数学物理分析和实验观测为基础手段的西方近现代科学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的规律;而同样,如果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反映出同一个自然的规律的话,那么,在两者之间必然有相通之处。寻找这个相通之处是我师从王锡玉先生10年来所做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项,并已取得了肯定的积极性的结果,借此次研讨会的机会向与会的学者乃至整个科学界和文化界作一简单介绍。 而更多的内容,(包括我整理的王锡玉老师的书稿在内)有待于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来,原则是以应用开路,适时推进,稳步发展。希望能为民族复兴有所贡献。[注2 ] 一个新理论模型对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统一解释 1.数学物理分析的结果 这里,按照西方科学所用数学物理分析方法,以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以及库仑定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可称之为“宇宙物质多层次有心力场中电磁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其中,电磁力统一表述为磁荷作用下由库仑定律所确定的平方反比力,在势能中引人了排斥成分,这是根据易经阴阳之道所做的关键之处。所建立哈密顿─雅可比方程是可积分的,有确定的轨道和动量(角动量)的实数解。其轨道方程解的结构由形位空间两个相互正交的第一类勒让德椭圆积分式组成,其收敛条件的数学结构极其简单,可表示为由3个常数组成的代数不等式。这3个常数分别是: 常数A=E D 其中,E为系统总能量,系第一积分常数,D为中心粒子直径。常数A的符号与总能量E相同,哈密顿原理已经把E限定为+,故A的符号为+。这里可把常数A称之为总能量数。 常数C=α/2mD 其中,α为第二积分常数,m为粒子质量。常数C的符号与α相同并同粒子所处的方位有关,在第一象限为+,第二象限为-。这里可把常数C称之为总质量数。 常数B=2 G g 其中,G、g分别为相互作用的粒子所具磁荷。常数B的符号由方位确定,在第一象限为+,第二象限为-。这里可把常数B称之为总磁荷数。 以上对符号的处理规定是为了在实数的范围内运算求解,这样可以得到清晰的物理图像。 这样,由勒让德椭圆积分所确定的收歛条件可写成 A+B+C≥ 0。它具有极其简洁的数学结构形式,决定了运动的形态规律性。可以在形位空间的4个方位上给出。 这3个常数由于具有相同的量纲,可以约化,构成表达式中的无量纲参数。 进一步的分析标明,这3个无量纲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且这种比例关系是有一个界限的,对应着运动的形式及其转换。其物理意义是:当系统的总能量为正时,动能大于势能,动能向势能转换,使系统的勢能的增加,伴随着系统內秉磁荷和质量的增加,系统的收敛条件也在变化直至破坏,使得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差值(即系统总能量)保持一定。这就是出现量子关系的本质,也是系统总能量守恒的本质。(不仅总能量有量子性质,质量和磁荷或电荷也相应有量子性质)这种表现出量子关系的守恒的本质,不仅是同属机械能的动能和势能之间转换,同时也伴随着能量同质量,以及机械能同电磁能之间的转换,体现了机械运动和电磁运动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物质运动的形式,归根到底,是能量质量和磁荷这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转换。物质运动是确定的,包括在能级转换过渡过程的运动参数也是可以计算的,转换轨道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包括微观在内,运动也是连续性的。 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当 A+B+C=0时,两正交分量均对应着最小哈密顿作用量。在这种情况下,椭圆积分退化,最终都可以得到三角函数形式的解,两个分量转化为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e的关系式。两个分量共同决定了轨道的形态,(是否具有周期性而闭合,是向外扩展,还有向内收缩)决定了系统是聚合还是分裂。在周期运动情况下,根据轨道的连接和转换条件,可以确定这三个无量纲参数的比值和极限值,若取基数的绝对值均为1,总能量数A最大可为9,总质量数B最大为10,总磁荷数最大为10。(均为绝对值)而且,这三个无量纲参数具有特定的奇偶性质,符号为正时为奇数1—3—5—7—9,符号为负时为偶数2—4—6—8—10,这是因为在出现正的偶数和负的奇数时相应的对偶关系发生了倒转,使原有的符号变号,能级相应错动,故正数只能是奇数,负数只能为偶数。方程的解由这三组具有奇偶性质的无量纲參数决定,是确定的,多值的。每组无量纲参数所对应的轨道参数和动量(角动量)速度(角速度)以及于同总能量和速度质量磁荷等有关的所有无量纲常数的也都是可确定的。每个层面也都是如此,具有相似性。以上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大自然规律的简洁和谐之美。 由此,可以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基本概念给出一个统一的本质性的解释,包括普朗克常数 电子电荷玻尔和索末菲的轨道理论 光谱的各级结构 德布罗意物质波 薛定锷方程及其波函数和狄拉克方程相对论等等,并可以通过对王锡玉先生直接根据易经思维提出来的元素全周期新表的周期性规律和电子层的精细结构规律同以上数理分析结果相对照以做更进一步的验证。[注3 ] 2.对哈密顿系统扩充的依据和结果 以上是规定系统的总能量为正,也就是动能大于势能的情况。这是最初建立分析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时就规定的,这是同牛顿在总结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对太阳系行星的观测事实的经验基础上所建立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结果相对应。但实际上,总能量既然是动能同势能之差,也应当是可以为负的,即势能大于动能的情况。且不说从哲学的观点看是合理的,在物理意义上和数学意义上也都应是可能成立的。在引入排斥分量后,磁荷极性也可以使势能为负,也可以表述为哈密顿量的形式,总能量就可以是负的。而且,从数学的观点看,既然总能量是作为积分常数得到的,那么就应当可正可负。由此可见,牛顿力学及其哈密顿方法所做的等效处理中对总能量为正的限定很可能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哈密顿方法使用能量积分,可排除约束量,可使方程降阶,可使计算简化,但也有不足,表现在速度或动量的符号不易确定,开平方运算有可能丢根。 因此,完全有理由在哈密顿系统中做总能量为负值的扩充,这样一来,又可以得到4组方程解。加上总能量为正值的4组方程解,共有8组方程解,可以对物质结构和运动给出一个全面完整的统一描述。 这个包括总能量为负值的全部8组方程解,实际上就是爱因斯坦追求的统一场论的现代解析形式。可以对核内层面和宇宙学问题给出全新解释,也已经为很多现代实验和观测结果所证实。[注4 ] 3.证明物质运动的确定性原则的科学意义 这里要强调的是证明运动的确定性原则的科学意义。须知,尽管西方近现代科学发展了五六百年,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更深层面上已经遭遇了严重的困难。[注5 ] 其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固,对物质运动的确定性原则这一科学和哲学上的最重要最基本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实际上是老问题,从上个世纪初发现量子以来就出现了。最先是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的轨道模型中引入量子化假设,极其成功的解释了光谱的不连续结构,由此也误导出微观世界粒子运动是不连续的认识,由于对量子特征的本质认识有限,以致于又出现了对量子力学基本方程中的波函数解释的激烈争论,争论焦点是确定性原则,实际上同对运动的连续性和量子的本质的认识紧密相关,应同属一个问题。30年代以来爱因斯坦等同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至今也没有结果。两位科学大师都声名显赫,前者创建了相对论,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后者主导了量子力学的建立。他们创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至今仍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但前者坚持的确定性原则同后者的非确定性的几率解释又是水火不相容,这不能不使人怀疑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注6 ]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当前物理学面临困境的时候,2000年,美国一批看好超弦理论的物理学家提出“困扰世界的10大物理学难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表达物理世界特征的所有(可测量的)无量纲参数原则上是否都可以推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仅仅取于历史或量子力学偶发事件,因而也是无法推算的参数?”这是由组织者之一,因夸克渐进自由研究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戴维.格罗斯所命题的。《纽约时报》知名的科学记者乔治.约翰逊在报道中对这第一个问题进一步作了展开说明:“爱因斯坦的表述更为清楚: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是否有选择?想象上帝坐在控制台前,准备引发宇宙大爆炸。‘我该把光速定在多少?’‘我该让这种叫电子的小粒子带多少电荷?’ ‘我该把决定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数定在多大?’‘上帝是不是为了赶时间而胡乱抓来几个数字?抑或这些数值必须如此,因为其中深蕴着某种逻辑?”[ 注7 ] 我认为,通过以上理论模型的数学物理分析,如果推导计算正确无误的话,这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按照这一思路,下面的其余问题,也都可以给出统一解释的。近期,美国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协会组织一批物理和天文学家又提出了类似的“宇宙11大关键问题”,英《新科学家》杂志也提出的“13个反常科学现象”,其中除两条超出物理范围的问题之外,也都是可以解释的。[ 注8 ] 这一理论模型的全部结果是宇宙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全面完整系统的描述。其中,总能量取正值的情况,就能够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一些基本问题给出统一解释,这也就是西方科学现在所达到的层次;而总能量取负值的情况,正对应着核內和宇宙问题,也恰恰是西方科学受阻的问题。这表明西方近现代科学仅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总能量为正情况下的一些局部问题,在原子核外电子层面和地球上宏观物体的运动以及太阳系内行星运动等方面,相对比较成功;而对核內和超出太阳系范围的宇宙问题,还没有找到好办法。西方科学还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们再来用这同一个尺度看看中国的科学文化。下面的分析表明,这一理论模型的数理分析结果同易经的卦象是一一对应的,同易经道德经等典籍的文字解释也一一相符。表明易经的科学层次深度,已经包括了西方近现代科学所达到的程度,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易经同西方科学的相通之处。仅就这一点,用来说明易经的科学性,已经是足够了的。 由数学物理分析结果看易经的科学性 以上介绍的新理论模型是对宇宙结构和运动的统一描述,最终的形式是由3组无量纲参数按一定规律的简单组合来确定。发现这3组数字同易经先天太极八卦图的图形和卦象符号有着一一的对应关系,吻合得相当好。由于这3组无量纲参数是通过数理分析严格推导出来的,有着极其明确清晰的数学物理意义,这就找到了一个分析认识易经科学本质的实实在在的切入点,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再结合易经典籍的说明,易经的卦象的数学物理本质规律也就清楚了。 关于易经,从历史到现在,各种典籍著作浩如烟海,学派林立,材料不一。这里是根据朱熹《周易本义》和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很可能,这是流传下来的相对比较完整系统并解释的比较清楚合理的易经典籍了。国内有出版发行。[注8 ] 1.物理意义的对应关系 易经八卦图由次序图和方位组成。在方位图中整个图形由阴阳太极相拥抱,象征着宇宙物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物理本质;与此对应的是在理论模型中引入排斥分量来体现这一本质特征。 如果顾名思义,次序图和方位图应能体现出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理论模型所描述正是时空特性而别无其他。两者也是一致的。这种时空特性的具体变化规律性需要将无量纲参数及其所对应的空间方位同卦象符号和卦象的方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 2.卦象符号同新理论模型无量纲参数的对应关系 在易经的八卦方位图上,卦象符号表示在这一方位上的数量特征。卦象符号用“爻”符号组成,阳爻画为“—” ,阴爻画为“――”;由三爻重叠,表示三组阴阳数。在八卦次序图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三组阴阳数是按两仪 四象八卦的转换次序,各自具有的不同跨度。将方位图同次序图一起同数理分析得到的3组无量纲参数进行对照比较,可以确定八卦图两仪上的阴阳数对应着数理分析的总能量数A,在四象上的阴阳数对应着总磁荷数B,而在八卦上的阴阳数对应着总质量数C。在在卦象符号上,两仪阴阳数在下爻位,四象阴阳数在中爻位,而八卦阴阳数在上爻位。这就明显看出由画爻组成的卦象符号是具有的对应的物理学意义:在卦象符号中,总能量数为本,起主导作用,是基础,故位于底位;总质量数受制于总能量数,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故处于作为基础的总能量数所对应的上方位;而总磁荷数夹在中间,在能量同质量的转换中找平衡,画爻对应的是总磁荷数。 由此可断定易经卦象符号的每一个画爻位置所对应的新理论模型的无量纲参数,以及它们之间转换的物理性质,它们表示的都是物质运抵的三大自然要素:能量质量和磁荷相互间的转换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但具体这种转换方向(是增是减)和具体数量还需要由方位来确定,这就是以下所述的八卦方位图中的卦象同无量纲参数的对应关系,它的每位画爻的正负号和方位角有关,都是确定的。物理图象也是十分清晰的。 3.方位图上卦象同理论模型无量纲参数的对应关系 乾卦:三爻均为阳,即 +A +B +C ,方位角0度; 坤卦:三爻均为阴,即 ―A ―B ―C ,方位角180度; 乾为天,象征着由太阳那里有能量;坤为地,等待接受太阳的能量。 兑卦: 两阳一阴,即 +A +B -C , 总质量数减少,方位角在0—45度之间,“兑”有开通和兑现之意,可泽润大地成泽,可使万物喜悦。故兑为说(悦)。 离卦:两阳夹一阴,即 +A -B +C ,总磁荷数减少,总质量数增加,方位角以90度为中心在兑卦和震卦的方位间的震荡。“离”有轨道向外扩展之意。在阳仪中质量能量转换加热空气。故离为火。火势是向上的,与“离”向外扩展轨道之意相符。 震卦:一阳两阴,即 +A -B -C , 总磁荷数总质量数均减少,方位角在135—180度,阳同阴相遇放电使大地震动并伴随有雷雨电。震卦由此而名。 乾兑离震为阳仪,系统的总能量为正值,即动能大于势能。对应正磁荷。构成4组阳卦。巽坎艮坤为阴仪,系统的总能量为负值,即势能大于动能。对应负磁荷。构成4组阴卦。注意:阴阳仪两组卦互为对卦,所描述的粒子是反极性的,方位角画成轴对称,实际上对所描述的粒子的方位而言是重合的。 巽卦:一阴两阳,即 -A +B +C ,总磁荷数总质量数均增加,震向巽质量能量转换,会使巽引起向下的旋转气流。故巽为风。 坎卦:两阴夹一阳,即 -A +B -C ,总磁荷数增加,总质量数减少,在阴仪中质能转换,生成水。故坎为水, 艮卦:两阴一阳,即 -A -B +C,总磁荷数减少,总质量数增加,由阳卦转移质能量,动能减少,势能增加,但有限制,就象被山阻隔。故艮为山。 4.易经论述与新理论模型数学物理分析注释 这八个卦象具有的个体和整体性质如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其科学意义如何?为防止断章取义,下面整段引用易经系辞和说卦传的论述,并用数理分析的结果重新进行注释,从中可进一步领悟其本质。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新注释: 因此,易(即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同“道”意思相同)有阴阳两极,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定了自然或人事的吉凶,吉凶造就了自然或社会的形势。 注意:孔子作易的系辞和说卦,没见有图,(也可能当时有,没流传下来)至到[宋]朱熹的《周易本义》才有易图面世。结合八卦次序图,再对照方位图,就很清楚阴阳转换的脉络:“仪”对应着总能量数A,“象”对应着总磁荷数B,“卦”对应着总质量数C,它们各有阴阳之分和不同的转换跨度。上面所述的卦象符号同理论模型的无量纲参数的对应关系就是由这一段论述和八卦次序图共同确定的。 乾,键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新注释: 乾为天,是天地间质量能量转换的主导方面,故为“健”。(地球的“天”就是太阳,它向地球空间辐射大量光和热以及高能粒子流,后者已为大量现代科学观测所发现,会对地球的大气活动和地质活动以及生态造成巨大影响,这一点尚未被现代学界所认识。)坤为地,它顺从天的规律,接受来自天的质量和能量,故为“顺”。震是阳仪向阴仪进行天地间质能转换的交界点,会引发大地的动荡(地震和火山爆发)和大气的扰动,故为“动”。巽是阴仪的起点,开始接受来自阳仪的质量和能量,传输方向是向地内的,故为“入”。坎是阴仪中的质量能量的阴阳转换,有水生成,轨道下陷形成海盆或湖盆,故为“陷”。离是阳仪中的质量能量的阴阳转换,有火生成,轨道扩展,转换过程相对比较平缓,风和日丽,故为“丽”。艮为阴仪的终点,阳仪向阴仪的质量能量转换到此为止,故为“止”。兑为阳卦的始点,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皆大欢喜,故为“说”(“悦“)。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新注释: 震为雷,震动大地,扰动大气,激励风云;巽为风,同震卦进行质能转换,重新建立平衡,相互作用之势减弱;(震巽两卦间的大气运动,是在很大空间跨度的具有电磁作用下的质能转换,在卫星云图上往往形成了一个跨越上千公里S形曲线运动轨迹。地震 火山 大气活动 气象变化,都是由于雷电的驱动,是电磁性质的,台风 龙卷气旋的螺旋形运动轨迹只有在电磁场中才能形成,用电磁理论解释是最简单明了的了。当代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以及地震学研究必须吸收电磁学高能物理和空间物理的成果和方法,在新理论指导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坎为水,形成海洋湖泊进而转化成云雨滋润着大地;离为火,使天空和大地温暖,风和日丽;艮为天地间质能转换的终点,到此为止;兑为转换的起点,万物悦之;乾为天为阳,主宰大地,如君临天下;坤为地为阴,接受来自天的动能最终转换为势能(磁荷)收藏起来。(我们所熟知的核能就是这样在天地物质生成之时就储藏在原子核内部的,只不过在常规条件下很难释放出来而已;而天然有机化合物矿物的能量也是这样储藏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新注释: 天地即乾坤,处于全阳或全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起定位作用。数理分析表明,阴阳两卦分别位于形位空间180度和0度方位,实际上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能量再大,也不能运转进行质能转换。但这个平衡是不稳定的,稍有扰动就失去平衡,开始运转起来。山是艮,为阴卦,是阳仪向阴仪质能转换的终点;泽是兑,为阳卦,是阳仪最终向阴仪开始质能转换的起点,两卦通“气”意思是有质量能量物质流相通。这里的“气”同现代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接近。雷是震,为阳仪终点;风是巽,为阴仪的起点。两卦阴阳大碰橦,会在大地和大气中引发激烈振荡,随着质能转换达到新的平衡,两卦相互激励作用之势趋于平缓,故为“相薄“。水是坎,生水,为阴仪中的质能转换;火是离,生火,为阳仪中的质能转换。两卦各在自己所在的仪区中转换,互不影响,故“不相射”。八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这是因为,在坎离间没有直接的质能转换,两仪间的转换是在震巽卦间进行正粒子的质能转换,或在兑艮间进行反粒子的质能转换,故为“相错”。想知道过去的运动状态,顺着八卦的方向后推,而想预测未来,就逆着八卦方向往前推。因此,易是可以通过顺和逆来追溯往事和预测未来的。 以上是易经的综合论述,是以同人类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的大自然的本质为对象的,是用卦象的符号或概念来论述的。而卦象的数学物理意义已经通过现代西方科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得到确认。由此完全可以得出:易经是科学的,而且易经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深度,都远远超出西方科学目前所达到的水平。 除了典籍文献外,还有很多极其珍贵的考古文物证据,如安徽凌家滩出土的八卦玉片,辽宁小河沿等地出土的彩陶器,等等,都充分表现了易经的科学主题。至于在文化艺术和古建筑中表现易经科学主题的则比比皆是,如大家熟知的“二龙戏珠”,就是一幅表现能量-磁荷-质量三大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转换引发风云变幻的生动图象,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佳之作,也只有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厚底蕴和深刻内涵才有如此高度完美的结合。[注9 ] 综合以上论述,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卦象及其文字说明是宇宙物质结构和运动的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统的统一描述,是完全科学的,所表达的认识层次和深度,要远远超过目前西方现有水平。而且,易经的描述,仅用一个图形,就把物质世界的本质性规律:阴阳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易,此消彼长,顺逆有序,聚裂合分有数,大道至简,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维妙维悄,丝丝入扣,形象生动,体现出科学和艺术的完满结合。如此高度统一的科学文化水准,只能是超出西方科学思维的更高级思维的结果。易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科学文明的瑰宝。 本文用现代科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建立新物理模型,由于融入了易经的阴阳之道思想,引进了斥力分量,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对物理学基本问题给出更深层次的统一的解释,也同易经卦象一一对应,有力地证实了易经的科学性本质。这对认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地位,对认识中华民族实现科学文化复兴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对认识以中为体中西融合互补的现实性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的方法,将有力地促进自然科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确立,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能首先对加速我国的科技发展并在短时期内重新确立世界科技领先地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做两点说明: 其一,易经博大精深,对其本质的认识,远不是这些文字就能概全说透的,限于篇幅,对河图洛书 大衍之数 五行 六十四卦后天八卦等重要问题,只好留到以后再谈了。好在这些问题还不致于影响到对易经科学性的证明。 其二,通过以上论证,我认为,易经的本质,首先是“天道”,是对自然的描述,是科学。这是第一性的。而对易经的人文意义方面,“人道”服从于“天道”,应是属第二性的。这在易经和道德经中都有明确论述。这两篇有代表性的典籍应是对由至少六七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易》的解释,由于当时正处于周王朝解体后开始重组的社会动荡时期,他们在易经和道德经中更多谈论的是与治国有关的“人道”,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而在“天道”方面又不可能像这里讲得透彻,致使后人对易经的科学第一性本质的认识逐渐被淡化。现在我们找回了易经的科学本质并确认了易经的科学性为第一性质,其人文社会意义也就更好谈了。总的来看,易经应是科学的整体系统性和人文的先进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和立国之本。但其科学本质的认识被漫长历史岁月尘封所淡化,其人文社会意义方面又因为失去科学本质的依托而在不同程度上被误读和人为曲解。因此,对易经需要重新认识,正本清源。这也就需要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研究才成。 [注解暂略]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宇宙物质成因学/王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