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彩华夏》连载之一
关于“七”、“桼”与“漆”
漆义工
《漆彩华夏》是CCTV正在运作中的一部多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漆彩华夏》片名经知识产权登记后,圈内人都感觉不错。为弘扬中国漆文化,唤起公众对濒危遗产的重视,就把片名导入BLOG,这就是你所点击的《漆彩华夏》。
这部“漆”字当头的电视纪录片,首先想搞清这种树干上流出来液汁,华夏先民是用什么符号文字记录描述它的?

甲骨文和金文的“十”字很难让现代人把它和“漆‘联系在一起
古文字学家认为文字的产生,大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这与华夏漆器出现的时间十分相近。殷商时期的文字已相当成熟,殷墟甲骨文上可辨认“漆”字,是个横划很短的“十”字。这个字符在汉字形成初期,又被当作计数的“七”使用,读音数千年未曾改变。后来,演变成了“桼”字,上木下水,中间左右各一撇,表示插入树干的竹片,将木中液汁导引而出。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桼,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凡桼之属皆从桼”。所以,“桼”是一个充满动态情景的象形文字,发音仍然取“七”。


此枚战国圆钱第一个字三种标本的摹写
上古时期,桼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很受重视,桼树多的地方常引出地名。战国晚期,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曾短暂流通过一种圆钱,它的文字与地名有关,那关键字被不少专家解读为“長”,这枚钱币即称“長垣一釿”。后据我国著名古文字专家裘锡圭教授辩释,认为当“桼”解。“桼垣”在战国分属魏、赵,后来为秦所占。“桼垣一釿”为桼垣这小地地所铸并流通。

“桼垣一釿”品相最好的标本
“桼垣”今解为“漆县”,地在现陕西郴县西。“一釿”(jin)系计重单位,相当秦制一两,约今15克,故与秦一两钱可互换通用。“桼垣一釿”形制为圆孔、无廓、背平,径3.5~3.8厘米,重12~15.5克,后期减重至9克左右。

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品
倒反的文字不知让观众如何解读

中国钱币博物馆就正天安门广场边有很多古代文字信息
桼林繁茂,溪水环绕,先民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这一自然现象,又创造了一个字,桼林傍水成了“漆”,这桼林边的溪流就成了“漆溪”、“漆水”、“漆水河”。《说文解字》注解:“漆”是地名“漆水”,在今陕西境内。古时陕西桼林很多,称为漆水的河流也多。《山海经》有:“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的记载。
后来,“桼”、“漆”两字混用,带水的“漆”反客为主逐渐取代了原生的“桼”字,成了通用汉字流传下来。
据说,中国人的“姓”来源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有意思的是漆水之东神农氏后人迁徙漆园后以漆为荣,择“漆”为姓。春秋时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姓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为纪念三贤人,山东漆氏便以“漆雕”为姓沿用至今。一个与漆有关的中国姓,也见证了华夏漆文化的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