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10 月,北京人民大会堂。 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 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刀》的主编 Richard Horton(理查德 · 霍顿)和时任中国卫生部长陈竺、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 美国中国医学会会长陈志和共同出席了一个典礼。 The Lancet 中国专刊发布仪式 左起分别为陈志和、Richard Horton 、韩启德、陈竺 他们一起纪念的,是 The Lancet「中国专刊」的发布。这也是 The Lancet 第一次对中国进行专题报道。 名字的由来? 行业里面有个段子,说如果有人假冒医生,你可以问他一句:The Lancet 是什么?如果他回答不出来,那多半是个冒牌货,或者至少专业程度不太高。 1823 年,身兼英国国会议员的外科医生托马斯 · 维克利(Thomas Wakley)创办一本综合性医学期刊。 他用外科器具柳叶刀(Lancet),来给这本刊物命名。而「Lancet」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尖顶穹窗」的意思。托马斯医生想借此寓意,希望自己所办的期刊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 这便是 The Lancet 名字的来由。 柳叶刀、尖顶穹窗、柳叶 创刊至今,The Lancet 已经有近 200 年的历史,累积发布超过 10,000 期。它记录了医学发展的重要历程。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整个医学领域,仍保持着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The Lancet 上记录的医学进展 两位高层的推动 The Lancet 非常重视中国的医疗发展情况,所以,每年都有一期「中国专刊」。 这不是一份增刊或会议专刊,而是面向全世界读者发行的以「中国医疗」为主题的多角度,多形式,综合全面报道中国的一期正刊,内容从医改政策到中国医疗发展,从中国常见疾病负担,诊治的研究到中国医生的感悟…… 这份「中国专刊」,离不开杂志社高层的推动,这里有两位值得记录一笔的人: 第一位是杂志的高级执行编辑 William Summerskill。 2007 年,Summerskill 机缘巧合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对中国社会及医疗高速发展所振奋,但也对中国缺乏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感到遗憾。 他曾写过一篇叫做「Reforming Research in China(改革中的中国研究)」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展望到:
持续关注中国医疗健康的 William Summerskill 图片来源:The Lancet 王辉提供 第二位是「少壮派」主编 Richard Horton。 这位 34 岁就接管杂志的「少壮派」主编,早在 2008 年之前,他就决定一定要建立中国专刊。 而也因为这种默契,他在 William Summerskill 提出建议后,一拍即合,迅速决定建立 The Lancet 中国专刊。 或许下面这句话能展示他创立中国专刊的「野心」背后的考虑:
34 岁就成为主编的 Richard Horton 图片来源:The Lancet 王辉提供 The Lancet 中国专刊,正是在 Richard Horton 的坚持立项和 William Summerskill 的持续推动实施下,才能够在 2008 年正式发布。 而在随后的近 10 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期中国专刊的更新。 缺席的 2011 年 但并不是每年中国专刊的出版,都能一帆风顺。 2011 年,已经出版两期的中国专刊「停产」,原因是那一年,中国学者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稿件。 Richard Horton 不愿意自己一手建立的中国专刊中断,但他更不能忍受为了中国专刊因为缺稿而降低对中国研究人员文章的评判标准。这不仅是对中国研究者的鞭策,更是对中国研究者的尊重。 他们没有停留等待,在那一年杂志没有因为稿件治疗不够放弃中国专刊的计划,而是更加坚定了长期支持中国医学研究的决心。 对不够好的不容忍,对好的,也不轻易错过。 Richard Horton 经常亲自查阅拒稿申诉邮件。有一次,他在处理一篇来自中国邮件的申诉时说:
到今天,中国专刊是整个 The Lancet 里,唯一一个长期固定的国家专刊。 The Lancet 中国作者的投稿数量,已经超过 1,000 篇 / 年,仅次于英美两国,位居世界第三。 2012 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中国专刊被砍掉的情况,来自中国作者的高水平文章不仅出现在中国专刊上,也成为整个杂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工作 7 年的中国人 2010 年,The Lancet 在北京开设除伦敦、纽约之外的第三个办公室,并第一次设立亚洲编辑的职位。 王辉(Helena Hui Wang)也正是在这一年被选入杂志社,她是第一个柳叶刀驻亚洲北京办公室的编辑,并且在 2016 年升职为亚洲执行编辑(Asia Executive Editor)。 王辉是杂志社中职级最高的中国人,她是柳叶刀中国相关项目,包括中国专刊选题、选稿、组稿的核心负责人,参与 The Lancet 整体发展和全球(亚洲)战略的制定。 她接受丁香园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了 The Lancet 中国专刊是如何发展的,并分享了 The Lancet 中国专刊文章背后的故事。 一、持续关注并影响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是中国医疗近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专刊,每年 The Lancet 都会关注这一领域。 从中国医学教育、住院医生培训到医保体系,从中国环境健康到中国临床研究发展,这些医改中的方面每年都有报道。而更关键的是,中国专刊不仅关注中国医改,并且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进程。 2015 年,柳叶刀中国专刊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社会医保体制的碎片化,导致了纳入医保时的不公,并且由于众多不同的医保政策,增加了民众的医保经济风险。 而在半年后的 2016 年 1 月,国务院就发布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其中就提到了这方面的改进。 这篇文章让王辉和孟庆跃非常兴奋,之前文章中提出的解决卫生体系公平方案是和国家政策大方向是一致的。 二、关注中国对世界医疗的贡献 还有一篇文章让王辉几乎落泪。 2014 年,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在全球卫生体系中地位转变的一篇文章「China's distinctive engagement in global health」。 这篇文章回顾了中国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受到国际医疗的援助。但在最近 30 年,中国从从相对孤立到融入世界体系;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并从国际援助接受者到援助捐助者。 在非洲、太平洋、亚洲的不发达地区,中国派出了大量的医疗援助团队,甚至在埃博拉的流行和其他传染病爆发之时都没有停止。而这些援助的投入是不计回报的。 王辉觉得这是一段应该被记录的历史,而在这份稿件处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她坚持自己的意见——在柳叶刀的全球主流医学平台上,应该展示对中国更客观的声音。 而直到论文最终发表,杂志的国际总部及其编辑团队也一直支持着她。 The Lancet 中的中国声音 图片来源:The Lancet 王辉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