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敦愿先生,根据著名书画大师高凤翰作品的一幅摹本画中所画的“荷花”、“陶器”以及题写的诗句“田夫掘出说前朝、老夫拾来插瓶供”等线索,亲自到胶州高凤翰的故居找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三里河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在所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中,有两件黄铜锥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对这两件黄铜锥,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是:该铜锥系铸造而成,金相组织观察有树枝状结晶,组织不均匀,成分也有较大偏析。黄铜成分中含有铁、铅、锡、硫等杂质,其中,锌从20、2到26、4%不等,平均23、2%,锡0、35%-2、15%,铅1、77%-4、26%,硫0、053%-0、43%,铁0、585%-0、93%,硅0、043%-0、11%。是富有含铜锌的氧化共生矿在木炭燃烧时合成的。这个鉴定,说明了:一、黄铜锥不纯,含有杂质;二、三里河附近地区有富含铜锌的氧化共生矿;三、三里河人已经有了铸造黄铜锥的技术。但是,据考证,自有文字记录以来,三里河地区无铜锌等氧化共生矿。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也没有探明胶州市有铜矿或者铜锌等共生矿。然而,4500多年前的胶州先民到哪里搞到的铸造铜锥的原料呢?难道是用什麽交通工具到别的地方运来的吗?或者从别的地方带回的两件黄铜锥? 经考古鉴定,三里河文化距今起码4500多年,4500多年前的三里河人已经拥有了到胶州湾甚至黄海等更远海域捕捞鲅鱼、加吉鱼等洄游鱼类的能力。既然,三里河地区没有铜锌共生矿藏,那麽,三里河人极有可能从别处带回原料进行铸造,也极有可能从别处带回黄铜锥等器物。但是,当时哪里有铜锌共生矿呢?难道三里河人是从平度、莱西等地带回的吗?当时的其他地方的东夷人也已经掌握了黄铜锥铸造技术吗?预见未来感到三里河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这两件黄铜锥,是环胶州湾地区的未解之谜之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三里河以及胶州市的广大地区压根就没有什麽铜矿或铜锌等多金属共生矿,而从别的地方带回矿土进行冶炼、铸造无多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