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油翁》教学实录

 GXF360 2017-12-08

熊芳芳

一、了解文本的修改背景

(说“六一居士”的由来,了解欧阳修内心向往)

师:欧阳修厌恶官场,后来他想隐居。在亳州任职时曾写过一本书——《归田录》,这本书的名字就有这种意愿的表达。这本书记录着史官们不记录的轶事趣闻。轶事,有趣的事;趣闻,民间的一些小故事等。这本书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极受欢迎。后来引起了谁的注意呢?

生:皇上。

师:对,宋神宗被惊动了,命官员向欧阳修索要。欧阳修说:“这本书皇帝要看了,得做一点修改,有一些东西不想广布天下的,我得把它删掉,文字方面要更简洁、更生动,更有教育意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卖油翁》就是《归田录》中的一篇,就是经过欧阳修删改之后的作品。那么我们首先来看它的原文是什么?

(PPT出示《卖油翁》原稿)

二、比读原文与修改文(课文)

师:最初,《卖油翁》是这样的。现在,你们看到的是这样的。

(屏显课文)

师:欧阳修都做了哪些修改?有了哪些变化?

生4:欧阳修对故事背景作了详细的描写,对人物动作的刻画更丰富。

师:能不能结合句子来比较它们的差别?

生:原文的第一句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

师:他补充了——

生:补充了背景。

师:好,我们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课文第一句)

师:“自高”和“自矜”有什么区别?“自矜”书中怎么解释?

生:自夸。

生5:“自夸”比较直接一点,同时说这个陈尧(xiáo)咨骄傲自大。

师:陈尧(yáo)咨。更直接地表现他的自高骄傲。所谓直接,就是说作者把他自高的性格和心理外化为什么?

生6:自夸。

师:我在这儿自夸,和我心中自高有什么区别?

生7:他把那个自高外化为自夸,更显示动作性的表达,更加突出了那个康肃的自大。

师:非常好。“自高”是一种心理,现在他改成“自夸”,就把这种心理外化为一种看得见的具体行动,让人物自己去表现内心的自高。好,这是一个变化。他这种自夸有没有资本啊?

生:有。

师:什么依据啊?

生:当世无双。

师:哦,他自高而且有自夸的资本。跟原文仅仅是“自高”相比有什么样的好处?

生8:为下文“尔安敢轻吾射”作了一个铺垫。

师:哦,他认为自己射得很好,所以到后来卖油翁出现那种漠然的态度时他就觉得很奇怪。他资质越高,别人对他蔑视与漠视时他越不能怎么样啊?

生9:接受不了别人对她的漠视,因为他能力很强啊。

师:好,这就是强化反差,所以他作了第二个改变。这样,故事才有曲折,才会有冲突,故事性就增强了。

师:再看还有什么变化?

生10:相比原文,课文中增加了卖油翁的态度,“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的态度,他对陈尧咨的射箭表示一种漠然。

师:哦,增加了神情和动作。细心的同学应该能发现,第一句话跟我们课文还有区别。还有什么区别?

生11:课文第一段后面是“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而原文是“射多中”,课文详细描写体现他射箭技术高超。

师:好,课文“十中八九”,数字具体化,细节更加真实了。第一句话还有什么区别呢?

生12:还有他把原文中的“陈尧咨”换成了“陈康肃”,突出了陈尧(xiáo)咨的身份。

师:不要说成尧(xiáo)咨,要说成尧(yáo)咨。陈康肃是陈尧咨的谥号,而且还加上了一个“公”字,这是对陈尧咨很正式、很尊敬的称呼,而原文中是直呼姓名。为什么到了这里要改成“陈康肃公”呢?

生12:为了让他的身份和卖油翁的身份作对比,从而引出他们之间的交流。

师:非常棒,为了突出陈康肃和卖油翁地位身份的悬殊,他们在一起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奇迹。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13:因为最先他是写给平民百姓看的,这一下皇上要看,就应该写得具体和富有情节。

师:非常好。欧阳修注意了读者对象,现在是要写给皇帝看,应该写得比较礼貌、比较得体、比较正式。这也是一种变化。

师:继续往后看,还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生14:原文中有“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变成了“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原文是“看”,修改后用的是“睨”,更能体现卖油翁的轻蔑。

师:“睨”字更轻蔑,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14:因为上面是说“睨”字是斜着眼看。

师:“释担而立”和“释担而看”有什么区别?

生14:“释担而看”是说直接把担子放下,没有说怎样看?

师:你所感受到的“立”在那儿,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面貌?

生15:他感觉陈尧咨没有什么厉害的。

师:嗯,他就站在这个官员面前、这个有身份的人面前,没有自卑感,很坦然、很舒展、很自然。所以这个“立”字和“看”字,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够表现出人物的风度和面貌。如果只有这个“看”字,意义就有些单薄,有些苍白。正是因为人物的轻蔑而导致冲突和对话,这样就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激化矛盾。有矛盾才有故事,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

师:接着看还有什么变化呢?

生16:他这里加了个“但微颔之”,留下了悬念,留下了伏笔。这为后面总结他很生气做了铺垫。

师:哦,她说“但微颔之”为后文设置悬念,埋下了伏笔。非常棒!一个故事平铺直叙是不能吸引读者的,有了悬念,读者的吸引力才会持续关注。还有什么变化?

生17:他的前文是“沥钱眼中入葫芦”,后面修改的是“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更加具体一点。那个钱孔很小,从那个钱孔沥进去而钱孔没有被沾湿,说明他能力的高超。

师:这里最大的改变是加了一个什么啊?

生 17:“徐”,就是慢慢的。

师:这个“慢慢的”能让我们看到什么?

生17:悠然的那种,好像毫不在意的样子。

师:悠然的、毫不在意的、漫不经心的,根本不用在意的样子。嗯,通过放大细节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师:还有什么改变?

生18:课文中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和原稿中“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相比起来比较谦虚一点;还有那个“无它能,但手熟尔”跟后面那个“我亦无它,惟手熟耳”相比,后面那个显得卖油翁比较谦虚一点。

师:真的是改后更谦虚吗?我们来看对话,哪个更笃定,更自信?

生:修改后。

师:对,修改后人物显得更自信、更笃定。你比方说“无它能”,这句话给删掉了“能”,废话删掉以后,语言变得简洁,短促明了的句子就显得自信。再比方说下面的“以吾酌油可知也”,改过的是什么?“以我酌油知之”,也是很自信、很笃定的。我们发现,他把对话调整了,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师:还有最后一句话,本来原文是“此无它,亦熟耳”,课本中是怎么说的?

生:“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对,我也没有什么,这时卖油翁和陈康肃沟通时姿态怎么样了?这时候的语气怎么样?

(师比读这两个句子:无它,但手熟尔;此无它,亦手熟尔。)

生19:谦虚、柔和,显得亲切,没有开始的强迫。

师:对,这样,交流就比较畅通,没有居高临下地批评对方。语气调整后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了。

师:再看,还有什么变化?

生20:原文的最后一句“陈笑而释之”,课文中是“康肃笑而遣之”,把“释”换成“遣”。“释”本来的意思是说陈尧咨把卖油翁推脱,而“遣”是打发的意思,更加说明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后,他变得更大度了。

师:“笑而释之”、“笑而遣之”,她发现了这个。“释”变成了“遣”,非常好,很有眼光。“释”是什么意思?“笑而释之”,把他怎么样了啊?放了,放了的前提是打算把他怎么样啊?

生:抓起来。

师:对,就是打算把他抓起来,现在把他放了。书上变成“笑而遣之”,“遣”是什么意思啊?

生:打发。

师:“走吧,走吧”,有什么区别?

生21:显得陈康肃更加谦和大度。

师:嗯,他现在心中觉得怎么样啊?

生21:他觉得很羞愧,因为之前太自高自大了。

师:他现在已经很羞愧了,觉得卖油翁有道理,就说:“你走吧走吧。”很轻松的,完全释怀了。如果是“释”的话,有很多意味儿,比方说卖油翁没犯法,没有理由抓他,只好就把他放了,把卖油翁放了可是他心中还是耿耿于怀。但是“遣”让我们感觉到他已经释然了,心中愿意放他走,甚至觉得卖油翁给予他很好的教育,所以“笑而遣之”。这是精选动词,一个动词注意它的内涵,还要注意它的语气,看它表现出来的人物心情,所以他在修改时精选动词。

师:再看,还有没有变化啊?

生22:课文里是“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而原文是“乃取一葫芦,设于地,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改动了以后情节更加充实生动,动作更加明确,显得更加精彩,有曲折。

师:好,原文说“设于地,置一钱”,那钱到底是放地上还是放葫芦上呢?不明确。但是改后的文章就非常清晰,他把这个葫芦跟地、跟钱的关系,表述得更明确了。

师: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23:就是第二段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原文是“尔知射乎?吾射精乎”,修改后更加强调语气,使陈尧咨的自傲性格更加明显了。

师:太棒了。原文是一个设问句,我问,你答。但是改过后“吾射不亦精乎”,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陈尧咨骄傲的个性。改变句式从设问句成为反问句,突出人物个性。

师:还有什么?

生25:在原文他说:“汝何敢轻吾射!”而课文中说“尔安敢轻吾射!”原文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这里说:“你竟然敢如此大胆地轻视我的射技!”说明他语气更强烈,表达他对卖油翁的轻视、愤怒。

师:把这两句话读一遍,先读原文,预备——起。

生:“汝何敢轻吾射!”

师:改后的,预备——起。

生:“尔安敢轻吾射!”

师:你会发现改动了哪个词?

生:把“何”改成了“安”。

师:把“何”改成了“安”。“汝”和“尔”有什么区别?

生 26:你。

师:都是“你”,那他为什么要改?“汝”是一种什么色彩?

生27:是一种敬称。

师:是一种敬称。是书面化的。“尔”呢?

生28:带有一种愤怒的、轻蔑的语气。

师:“尔”是口语化的,语气上愤怒的、轻蔑的、甚至是讨厌的。对,改变了人称。还有这个“何”和“安”有什么区别? “何敢”“安敢”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 29:“何”带有一种质问语气,“安”不仅仅是一种质问,还有厌恶的语气,而“何”有一种尊敬的语气。

师:“何”有一种尊敬,“安”有一种愤怒,他感受到了。在音节上“何”听起来内敛低沉,“安”听起来明亮高亢,更适合表达他的愤怒。

三、类文对读

师:其实课文和原文还有一点区别,编者在编入教材时又做了一点删改,删掉了最后一句话,本来原文是有这一句话的。

(屏显: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师:这一句话能不能删呢?“解牛”、“斫轮”这两个故事都来自《庄子》,我们看一下“庖丁解牛”的故事。

(师播放庖丁解牛的动画视频,学生欣赏。)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轮扁斫轮”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的“轮”就是制作车轮的匠人,这个匠人的名字叫“扁”。他在制作车轮时跟谁发生了关联呢?刚才我们看了“庖丁解牛”,知道是一个厨师跟文惠君之间的对话。这里又是一个工匠和齐桓公之间的对话。

(屏显:《轮扁斫轮》,师朗读并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师:这样对话君王也没有把他处死,他讲的道理说服了君王。这三个故事,欧阳修在《卖油翁》中说:“这个故事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有何异乎?”它们的相同之处到底在哪儿?

生30:都是地位低下者对地位高的人说话。

师:非常好。陈尧咨虽然不是君王,但他是地位高高在上的人,身份悬殊。而最后的结果都是什么呢?

生31:都是地位高的被地位低的说(shuì)服了。

师:哦,都是地位高的被地位低的说(shuì)服了。那你觉得这三个故事都在讲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31:人生道理。

师:可不可以再具体一点儿?

生31:没有。

生32:熟能生巧。都是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人以影响。

师:再想想,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这三个故事有什么共通之处?

生33:人生需要亲身去体会,才能体会到真正的道理。

生34:也告诉了我们人要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师: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看起来卖油翁在讲射箭的技术、倒油的技术,轮扁在讲做轮子的技术,庖丁在讲解牛的技术。其实技术至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是什么呢?

生35:这三个主人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做事的技巧和方法。

师:(笑着说)感到迷惑了。在技巧之上他们都在强调什么?

生36:用心去感受那些技巧到底该怎么做,还有那些技巧的道理。

师:哦,用心去感受那些东西。还有没有?

生37:不能怀才自傲。

师:一个真正在技术上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是不会骄傲的,是吧?(生点头)

师:这三个故事都有一个从“术”到“道”的思考。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生接着说:“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师:“大学”和“小学”区别在哪里呢?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在古代,8岁的时候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15岁进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一些成人的道理。所以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道”,应该是无论做什么到最终都能 “止于至善”,成为一个有很高境界、有很多美丽品行的人。我们来看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有什么闪光点?

生37:从陈康肃“笑而遣之”,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了卖油翁的意见,看出他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

师:“笑”,看出康肃虚心纳谏,看出他的豁达和谦逊的一面。接受一个平民百姓的忠告,这的确不容易。卖油翁身上有什么亮点?

生38:从后面的“我亦无他,惟手熟耳”,可以看出卖油翁是一个谦逊的人。明明自己本领高超,却只说自己很熟练而已。

师:他以身示范使陈康肃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我们在什么领域,技术多么高超,都不值得骄傲。瑞士有个学者叫毕来德,在《庄子四讲》说:“他们是‘生于陵’的普通人或是匠人,却跟显赫的君王或是名师孔子及其高足们对话,在他们身上又看不到任何过分恭敬的态度。其技艺之不断精进赋予了他们独立人格和清醒的思维。”

师:从卖油翁身上能看到吗?

生:能。

师:从庖丁的身上能看到吗?

生:能。

师:轮扁呢?

生:能。

师: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他的《工匠精神》有必要一读哦。在秋山木工中不训斥后辈的人不能由学徒晋升为工匠,后辈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而不告诉他,是缺乏真正的爱心。有人觉得卖油翁在那里倚老卖老教训陈康肃,其实不是,这是真正的爱心,他帮助陈康肃能够有更高境界的提升。

师:秋山还说过“试着放弃自尊和矜持,让自己变傻一次。变傻的关键是要坦率、谦虚,腾空脑袋,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陈尧咨后来做到了吗?

师:他做到了,以笑回馈对方“我明白了”。

师读屏显:

只有丢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诚、谦虚地当一次“傻瓜”,这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匠人。

——秋山利辉

工匠的首要条件是谦虚。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能,如果傲慢自大,都无法为他人带来幸福。

——秋山利辉师:这是对卖油翁教训陈康肃的原因的一个很好的解释。而且我也相信后来陈尧咨也真的从卖油翁身上得到了教益。因为在《宋史·陈尧咨传》里说:“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你们联想到什么?

生:钱,卖油翁。

师:卖油翁曾经“沥油从钱孔入,”陈康肃后来也想练习一箭穿过钱币的孔。这个人在历史上虽然性情暴躁,执行刑罚很严厉,但又常常兴修水利,造福于人。而且他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提拔官员时,不官官相卫,有才的寒门学子,也会被他提拔。大家有兴趣的话课后再去搜索一下陈尧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高级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毛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