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海传统小吃

 人生若只如初阿 2017-12-08

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嗨呀嗨哟噢,食珍桔红糕,胜金寥花、豆明阁无粕,协德珍厚底糖、红片糕,发珍贡糖、猪油卷、四目糕,金晋春糖粽、粕豆、寸金枣……”

    这是2001年,安海洪锡山老人以安海传统名特产为题材创作的一首闽南童谣。这首童谣生动活泼地将这些传统小吃串联在了一起,念起来朗朗上口,让许多老安海人不自觉地回忆起儿时这些小吃的美味。如今,要吃上这些儿时的小吃实属不易。

    好吃的我,曾按图索骥,想要找找这民谣中的小吃。走访后却发现民谣中的这些名特产很多都已经不复存在,有少数一些还在的,也因各种原因,已不如从前的味道。

    比如桔红糕。

    色泽如玉、甘甜可口的桔红糕是声名在外的安海小吃。此次走访,它最为吸引我:小小方块状的桔红糕为什么能够如此出名?为何现在多数老安海人叹息如今市面上的桔红糕已不如从前?桔红糕为何又称为“食珍糕”?满怀好奇的我开始寻访答案……

 

甘香美味桔红糕

     闽南盛产金桔,每年秋末冬初时节,正是金桔成熟之季,漫山遍野,碧中透金,星星点点,煞是好看。《本草纲目》中记载:“金桔气味酸、甘、温、无毒。主治下气快膈,止渴解醒,辟臭”。金桔不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在闽式糕点中被广泛添加——这也是闽式糕点的特色之一。桔红糕以金桔为原料,取金桔之本色,故名。

    桔红糕是安海的著名糕点。安海港为古代泉州的重要港口之一,是南洋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过往旅客、回乡探亲的华侨及商人途径安海时总不忘带些桔红糕回去,或自家饮茶品尝,或馈赠亲友,共寄乡思。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安海桔红糕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糯米、白糖、金桔等。制作手艺要求精巧:首先要把糯米放在温水里洗净、滤干,拌河沙入锅炒酥,然后筛掉沙子,将糯米磨成粉状,用白纱绢置于竹筛上过筛。其次,将白糖放入另一口锅里煮至可拔丝的糖浆,待糖浆稍冷,按一定比例加入事先磨好的糯米粉,用双手反复揉匀,而后撒下少量金桔,再搓揉成圆条状,撒上淀粉,切成细块,即可。如此制作的桔红糕,嫩、甜、香,富有弹性,食后有金桔味,是佐茶佳品。

 

雨百年食珍铺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食珍祖铺”旧店址,现在中山北路12、14、16号,除12号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余均已被改建)

     民国时期,安海经营传统糕点的作坊大多有出售桔红糕,这其中有“食珍”、 “含珍”、 “成珍”、 “协德珍”等店号。然而为什么一说起安海的桔红糕,老安海人总习惯称之为“食珍糕”?

    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些介绍:“安海桔红糕是安海百年老店‘食珍祖铺’独家经营的名点。据说170多年前,该店店主是个肩挑小贩。手艺精湛。所卖自制发糕鲜嫩,有金桔佳味,且耐储,久存不变质,携带方便,每年赴京赶考的安海考生,常作为路途充饥的点心,以至流传国外。后扩大作坊,设店销售,生意兴隆,店主被尊称为‘食珍伯’,所制桔红糕亦称‘食珍糕’……”

    这些文字中提及安海桔红糕被称作“食珍糕”的缘由。“食珍糕”这个名称真是这样来的吗?为此我走访了一些老者,但收获甚微。

    几经波折,我终于找到了“食珍祖铺”的后裔——现年66岁的陈承志及其家人。在他们的回忆下,“食珍祖铺”的过往渐渐清晰起来:“食珍祖铺”的店铺原来设在馆口巷顶西畔,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北路12号、14号、16号。虽然过去安海有多家制作桔红糕的作坊,但以“食珍祖铺”最为出名,渐渐的,食珍糕渐渐成为安海桔红糕的代名词。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陈寅丰像)

    公私合营前,“食珍祖铺”由陈承志的爷爷陈寅丰、父亲陈荣标共同经营打理。陈寅丰是“食珍祖铺”有文字记载的传承第一人,老安海人都称其为“食珍量”。“食珍祖铺”在他的打理下,规模日渐扩大,1943年,店铺由原来的玄坛宫迁至中山路,成为当时安海极著名的店铺。在晋江民建、工商联等在1984年编著的《晋江工商史料·第一辑》中,1935年、1937年安海镇商会商店会员览表以及1940年、1943年的安海镇同业会员职员览表中均有关于“食珍祖铺”的记载。1943年,52岁的陈寅丰更是出任了糖品公会理事长一职。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食珍祖铺”原印章三枚)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传统纸袋报纸,承载着一代代老安海人的记忆)

    1956年,“食珍祖铺”并入安海东街糖果饼干厂。一年后,陈寅丰因病逝世;两年后,桔红糕的作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上海香精取代了传统原料——永春金桔,生产出来的桔红糕在味道及口感上已不如从前。自此,曾经胜名一时的“食珍祖铺”风光不再。

    八十年代初期,晋江县民建、工商联曾主持安海名厨师、名特产座谈会,鼓励手工业者恢复生产、独立创业。会后“李概捆蹄”、“胜金蓼花”等一批名特产也纷纷恢复生产,“食珍祖铺”因各方面原因,迟迟未能恢复生产,而陈氏后人,也再无人制作桔红糕。

 

满街桔红糕  却无金桔味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桔红糕,甚至有的桔红糕发生了变色?)

    “食珍祖铺”经营至陈寅丰经历了多少岁月?陈寅丰又是第几代传人?对于广为流传的“食珍祖铺”创立于170多年前又有何根据?我一直在走访中寻找答案,然而陈氏子孙对于这段历史了解甚少,这给我的寻访带来了许多困扰。

    后来我在《泉州对联丛谈》中查得光绪戊子科安海解元郑怀陔曾为“食珍祖铺”题写过冠头联:“食赐红绫非画饼,珍馐美味快题糕”。光绪戊子是公元1888年,由此可推断“食珍祖铺”创立的时间在1888年之前。陈寅丰生于光绪乙未年(1895年),因此传至他手中时至少已是第二代,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作为生产桔红糕的名铺,拥有120年以上历史的“食珍祖铺”,渐渐没落于时光深处。而桔红糕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如今安海大小商铺依然有各式各样的“桔红糕”,其中不乏包装艳丽,储藏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的。但却完全没有先前的那种味道和口感,以至有人戏说现在“甜粿撒些淀粉,就是‘桔红糕’”。现在市面上的桔红糕,其主要原料金桔已被各式各样的香精替代,因此可以说现在市面上的“桔红糕”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桔红糕”了。主要原料的缺失,使作为古镇小吃代表之一的“桔红糕”徒负虚名。

 

 

传统制作工序:

 

步骤一:制糕粉,先将糯米过铁丝筛,除去米糠碎米。浸泡洗净凉干后,入锅加热砂炒之。待米粒体积膨胀至一倍,出锅冷却,过筛去砂粒,磨成细粉。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步骤二:熬糖浆,将白糖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熬成糖浆。糖水煮沸,砂糖全部溶化后提净杂质,过滤冷却后备用。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步骤三:加工金桔,金桔需用蜜酿后带皮捣烂,加少量砂糖和适量清水,加热熬煮,呈半固体状时再切成碎块备用。 

 步骤四:制糕团,将糖浆、金桔碎块放在锅中搅拌均匀后,加入糕粉,用锅铲炒拌成软润、有弹性的糕团。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步骤五:包装,将调制好的粉团放在操作台上,揉至软中带有润泽后,分块,搓条,撒匀薯淀粉,切成细块,筛净粉屑,进行成品包装。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以上为传统桔红糕做法,现如今市场上的桔红糕已不再沿用此做法,各式香精替代了原料金桔,使得桔红糕已无金桔之味。现在的桔红糕做法更类似于甜粿的做法,将糯米粉、白砂糖、香精等按比例先混合搅拌好,倒入器皿中蒸熟,冷却后切细块,撒上淀粉,包装。

 

P

安海传统小吃——百年老铺与桔红糕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