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孩子,是90后夫妻们的噩梦吗?听听这批先行者怎么说

 茂林之家 2017-12-08



麦子导读:

'你只不过比别人早走了一步,这条路其他人迟早也要走的。'


文 | 万千

插画 | Daisy

来源 | 三明治(ID:china30s)



我的朋友阿珠有一天神色紧张地告诉我:


“我昨晚做噩梦了——梦到自己生孩子了。”


94年出生,目前在上海工作,依然单身的她,认为生孩子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如果现在突然有了一个孩子,自己要被迫面临一大堆烦恼:


生活开销加大、不能自由工作、每天24小时和一个会哭会闹、听不懂人话的生物同处一室……听起来的确像是一场灾难。

而在她的家乡,广西来宾,仅比她大一岁的江洁已经生好了二胎。在过去两年里,一直在家里当全职妈妈,24小时带娃。


她隔三差五就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和孩子相关的事情,比如二宝今天感冒了,给大宝买了性教育的英文绘本等。


两年内江洁唯一一次和老公去泰国旅行,过没有孩子的二人世界,是在今年六月,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孩子这么长时间。


结果发现旅行完全没有想象中愉快,自己的心思根本不在泰国的热带风光、美食、大象上,反而时时刻刻都惦记着家里的女儿。即使在外面走着路,也要用手机视频,确认孩子在家的状态。


虽然被孩子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可是江洁仍然觉得幸福而知足。在她的朋友圈里写着:


“最美好的时刻,你们在身边,我还年轻”。


阿珠和江洁是90后群体里的两位代表,她们是好友,但是彼此对对方的生活存在认知上的真空地带。


单身的人没法想象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已婚已育的年轻人在经历的生活烦恼和喜悦也没法完全和单身朋友倾诉、分享。


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在目前90后群体当中(20-28岁),约88%像阿珠一样还未生育,约12%的年轻人和江洁一样已经开始为人父母。







Part

1


自己都还是个宝宝,

怎么可以生养宝宝呢?


马琳发现自己怀孕时,还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


2015年3月份,大四下学期,学校的必修课已经结束,她从上海回到家乡天津准备考公务员。突然,她意识到自己的生理期已经三个月没有来了,于是怀着不安的心情买了验孕棒做检查。


当结果显示为两道杆的时候,她的眼泪一下子没有止住,全涌了出来。


眼泪不是因为喜悦,而是恐惧 ——


“有孩子了,该怎么办?”


她瘫坐在地上,抱着马桶,一直在哭,心里乱了套。


比她小一岁,1993年出生的男友罗浩和她一起看到了验孕结果,也愣住了,但只是蹲下身子抱住她,不敢多说什么。


对于年轻的夫妇而言,发现怀孕并不是爱情片的温馨结局,反而更像是打开了一个陌生网址,电脑跳出一个带有警告标志的弹窗 ——


“你要为人父母了!”


大部分90后女生发现自己怀孕后的第一反应都和马琳一样,心里充满了惊虑、怀疑,忍不住去想:


“我的人生计划都被孩子打乱了”、

“我的价值就是如此了吗?”、

“我自己都还是个宝宝,怎么可以生宝宝呢?”


这个自我怀疑时期甚至可能会持续3个月之久。有女生在得知自己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变得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同龄朋友聊天。


家里人一直在安慰她,劝她把孩子生下来,但是她根本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认为比起身体变化和妊娠反应,自己“没准备好才真的是打击”。


而男生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负责承担更多理性思考的任务。和妻子共同考虑生养孩子的现实条件,包括两人的经济状况、职业规划、家里长辈的想法等。


从生孩子,到养孩子的过程中,年轻夫妇会经历什么呢?


浪潮工作室发布过一篇题为《生孩子,毁掉了年轻人的生活》的文章,很多年轻读者看完都说自己不敢随便生孩子了。文章里提到的数据信息包括:


1. 即便女性平平安安度过孕期,躺在分娩室里,她们还有可能遭遇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脐带脱垂和产后出血等产科四大杀手;


2. 有88%的年轻妈妈表示睡眠不足常让她们感到身体疲乏;有56%的年轻妈妈坦言疲倦时常让她们感到丧气爆表。


3. 医院资源稀缺。2016年,北京有28万新生儿出生。北京的医疗资源每月能够应付得来的产妇最多为2.3万到2.5万人,而2016年3月,北京市社区孕产妇的建册数就突破了3万。


不过,当我询问一位已经怀孕的90后妈妈她对这些数据的看法时,她觉得文章里夸大了生养孩子的难度。


今年六月,她也是意外怀孕。在怀孕三个月时,她还和自己的同事说自己不想生孩子,很矛盾。但是她妈一直告诉她,不管怎么样总能养活孩子的,并非一定要生活条件多好。


结果现在,她怀孕六个月,当第一次听到胎动时,她感到生命很奇妙,觉得自己和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之间很有缘分。


除了意外怀孕之外,还有一部分年轻夫妇主动备孕。


其中有从学生时代开始相恋,觉得二人世界已经享受得足够久了,双方都做好准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也有夫妻其中一方是80后,家里已经频繁催促要孩子的年轻人们。


年轻夫妇的生孩子意愿大体呈现U型分布,即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家庭,和收入低、学历低的家庭的生孩子意愿都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后来,让马琳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是男友罗浩的坚持。


在缓过神来之后,罗浩觉得“是早是晚都一样,没什么差”,他一直很喜欢孩子,之前就常爱和家里的孩子们玩在一起。


罗浩家里拥有一家企业,那时候他已经在家里的企业做了一年多工作了,基本上都能够接手过来,工作和经济情况都还不错。


当马琳主意全乱的时候,罗浩反复告诉她孩子一定要留下来,每天都摆出“只要生孩子,什么都依你”的态度哄着马琳。


于是两人原本计划定在11月份结婚,提前到了7月。


大学毕业后一个月,在同龄朋友们走向新工作岗位的时候,马琳紧张而担忧地准备迎接自己的新身份 —— “妈妈”。





Part

2


90后是“只生不养”的一代吗?


李强强是上海一家银行的职员,2015年读完研究生,他和大学本科时相识的女友结婚,并在婚后第8个月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他和妻子都不是上海人,不过两人结婚时,就已经在双方家里的支持下买了一套房,未来也打算继续留在上海生活。


妻子之前在一家药企工作。两人讨论后决定让李强强继续上班,作为家里主要经济支柱,而妻子辞去工作,安心在家休息。在坐月子和休产假期间,妻子带着孩子回到安徽老家和父母一起生活。


他最早和孩子的沟通都是通过微信视频。那时,孩子还不会说话,也不知道手机屏幕上那个朝他挥手的人就是爸爸,但是李强强还是习惯每天看一眼妻儿,才感觉到安心。


最近,他在和妻子讨论,想让妻子先回到自己身边,把还不到一岁的孩子暂时留在老家,让丈母娘抚养。


像李强强一样,25%的年轻父母并不担心自己带不好孩子,因为可以请父母帮着带或者和父母一起带。


甚至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年轻父母们“只生不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全由父母代劳。


但据林克艾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约70%的90后父母其实更愿意自己带孩子。毕竟代际之间,因为养育观念不同,往往会产生摩擦。


马琳在婚后,和老公在天津买了一套房,过着夫妻独立的生活。在带孩子的事情上,双方家长没有参与太多。马琳妈妈需要陪她正在读高三的妹妹,而婆婆早早声明自己不帮儿子带孙子。于是夫妇商量再三,顾了一名住家的育儿嫂一起照看孩子。


“一个人没法带,太累了”,马琳说,“但是育儿嫂在的时候,我也都要在旁边看着,毕竟也不放心阿姨一个人带孩子。”


自从在网络上看到保姆纵火的案件,马琳觉得不能省这个心,基本不会让孩子单独和阿姨相处太久时间。


婴儿经常半夜醒来,为了方便照看,马琳、宝宝、阿姨三个人睡一间房,老公单独睡一间。


“一天可能只能睡三个小时,半夜随时要准备着醒来。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宝宝转。”


对于年轻夫妇而言,养育孩子每个月都要花费巨大的开支,从给孩子买衣物、奶粉、日用品到育儿嫂和早教课程等。


马琳家的育儿嫂在做了一年工作后,提出了涨工资的要求,希望每月7k,不然她就辞职去做市场上更赚钱的月嫂工作。


在马琳看来,在天津,小两口每月家庭收入至少要到一万以上,才能保证生了孩子之后,夫妻两人还能享受比较高品质的生活。


孩子一岁以前,马琳和罗浩经常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争吵。罗浩接过家里的生意之后,工作开始进入正轨,但是每天免不了要参加应酬,经常晚上十一、十二点,醉醺醺地回家。


马琳为此发过不少脾气,而罗浩丝毫没有退让的表现。


“(男人)觉得你在家什么都不做,有阿姨帮忙带孩子,还这么矫情,每天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那时候马琳心想,等孩子大一点之后,自己一定要出去找份工作,不能一直在家里。


马琳发现老公虽然也喜欢和宝宝在一起玩,不工作的时候也会在家逗逗宝宝,但是只要小孩一哭闹,就立马没撤,像抛开烫手山芋一样,马上喊她来照顾宝宝。


马琳用肯定的语气,申明自己的观点:男生“全都”不爱带娃,和年龄没什么关系。



爸爸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不仅是90后这一代的问题。


我遇到过几位90后妈妈幸福地声称自己的老公很爱当奶爸,甚至考虑同意以后让女生在外工作,自己辞职回家带娃。


但是一问她们另一半的年龄,大多是80后为主,阅历、思想和初入社会的90后男生显然有所不同。


但这种情况也会随着90后爸爸们变得更成熟而发生改变。


今年马琳一家集体去了普陀山旅行,爬山过程中,基本都是罗浩在带孩子,他会把孩子抗在肩上走路,和孩子说笑,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也愿意自己和孩子沟通。


马琳突然发现老公开始进入爸爸的角色了。


她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孩子大了,刚过两周岁,开始听得懂大家说话,也会有自己的表达。这让老公觉得孩子不再和之前一样,仿佛一个无法沟通的外星生物。


有数据显示,90后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更愿意沟通、倾听孩子心声。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马琳很少打骂孩子,她老公也是,除非是孩子贪玩去摸电器或者把手放在门缝的地方,会凶儿子一两句。


让马琳哭笑不得的是,自己经常“母代子过”。比如有一次,儿子在厨房找爸爸,不小心把一瓶雪碧碰洒了,当时也在厨房的罗浩扭头就对一直坐在客厅里的马琳吼道:


“你怎么不过来好好看着他?”


事后,罗浩会来主动认罪说,


“刚才这个事情不怪你,但我舍不得凶儿子。”


回想起,刚生完孩子、每天昏天暗地的日子,马琳觉得自己和老公在孩子两岁后才真正进入了父母的角色。


一开始,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孩子上,但是“老公还像孩子一样,求抱抱,觉得自己受冷落了”,而自己内心也想要被照顾,总埋怨老公这样那样做得不够贴心。后来,


“爸爸认为你作为母亲每天照顾孩子挺不容易的,开始懂得心疼你,你也开始理解他,出门工作因为要靠关系,不得不应酬”。


对彼此的称呼,从“老公、老婆”到“孩子他爸、孩子他妈”,马琳和罗浩感觉自己和孩子一起在成长。





Part

3


身材焦虑、自我怀疑带来产后抑郁


如果不是看了一档访谈节目,江洁并不知道自己得了产后抑郁。


江洁从小一直生活在广西来宾。她的爸妈在她初中的时候就去广东打工,所以在结婚之前,她的个性非常独立,习惯了一个人生活。


结婚前,她和婆婆只打过两次照面,也并没有深入交流过。后来因为怀孕、带孩子,婆婆搬来和小两口一起居住。


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她没少和婆婆产生分歧,“网上你能见到的,我们都有发生”,比如婆婆让孩子穿得鼓鼓的、怕孩子冷,而江洁觉得不能忍受自己女儿被打扮得又丑又土,再比如婆婆喂孩子吃很多食物,但江洁觉得孩子不想吃就不要逼着她吃那么多。


江洁认为自己“根本就不习惯”和婆婆一起生活,甚至抗拒婆婆帮她照顾孩子。


在刚生大宝的前几个月里,她每天睡醒了和孩子在一起,闭眼时也和孩子在一起。很多时刻,她说不上缘故,但是心里会涌起一阵难过,


“觉得自己好像没太大用处了,怎么每天都是奶孩子啊,带孩子啊”。


江洁之后是在电视里,听到女明星何洁说起自己产后抑郁的表现,发现这些都和自己的表现吻合,才明白原来自己那时候就是产后抑郁。


现在,网络成为了90后父母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图书已经成了过去时。


在豆瓣图书上,搜索“80后父母”能显示285本图书,比如《80后新爸妈育儿经》、《80后新爸妈分龄育儿指导手册》、《80后如何做好爸爸妈妈等》等。但是以“90后父母”作为书名的书非常少。

在得知有“产后抑郁”这么一个说法之后,江洁开始通过关注一些育儿公众号,或者相关的app等渠道,来了解更多育儿和母婴方面的知识。另外,有些年轻妈妈会加入一些妈妈群,交换彼此的产后心得、育儿经验。


但是身体最直接的变化还是令江洁感到深深的不安。


“整个胸都下垂了,身体也变了,心理也变了”。


这种情况在生二宝后,仍然存在。一宝是喝奶粉长大的,而二宝是完全江洁母乳喂养的,所以今年她察觉到自己胸部的下垂更加严重,


“像一些老的奶奶一样,胸都耷到肚脐眼……特别是(宝宝)断了奶以后,完全就像一个装了水的气球突然就瘪了下来那种,里面一堆水,晃啊晃那种感觉。”


江洁说话语速很快,带着广西口音。不过在提到自己身材时,她常会停顿一会,语气沮丧地对我说:


“现在跟你说这样,你也不太懂”。


在自拍盛行的年代,怀孕后的身材焦虑更被呈几何倍数地放大,90后妈妈们都渴望自己生了孩子之后晒在朋友圈里依然是美美的照片。


她们会把那些在社交网络上生完孩子依然能保持良好身材的辣妈视为偶像,也会为了保持身材,花上万块钱在怀孕期间就上相关的健身课程。


除了焦虑体形的变化,江洁觉得自己怀孕之后皮肤肤质也有很大差别。


在生孩子之前,江洁从没有长过痘痘,但是怀孕后,她总感觉自己脸上的毛孔变大了,还会冒出很多红色的点点。


江洁现在每天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敷面膜。甚至,一天会敷上两、三次,一边敷面膜,一边和孩子玩耍。


在她家的冰箱里面,装满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盒盒还未开封的面膜。


生完大宝坐月子的时候,她就开始一箱一箱往家里买面膜回来。结果现在二宝都快八个月了,当时买的面膜还没用完。


每次洗完澡后,江洁都会坐在梳妆台前把护肤的每一个工序都做到位,涂眼霜、涂精华、敷面膜……婆婆和老公只要看到她坐在梳妆台前,就不会来打扰她,主动在旁边带着孩子。


这是她一天里唯一不被孩子打扰的时间。


她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已经牺牲了很多,包括身材、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工作机会等,保养好自己的皮肤是她最后的坚持。


这个观点,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有点偏执,但却是江洁真实的想法。


那时候,她想要和人倾诉自己的焦虑,但是找不到渠道,甚至老公也不知道自己妻子易怒、暴躁,不断往家里买健康酵素、买面膜的真正原因是产后抑郁。


有数据显示,中国妇女患有产后抑郁症状的人群比例高达50%-70%,如果照料不周,超过10%的妇女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

走出产后抑郁的阴云,并不只是年轻妈妈们的自我战争,家庭里其他成员的陪伴、支持尤为重要。


91年出生,在北京生活的勺说自己今年在生孩子之后,一度因为母乳喂养的问题,和全家人站在了对立面。


她和老公都是在银行工作,意外来到的宝宝在她看来是“天赐的礼物”。


在勺的朋友圈里,已婚的朋友有一些,但是已育的只有她一个。所以她没有熟悉的朋友可以取经,平时会通过看书和公众号来学习育儿知识。


勺今年带着孩子去日本旅游


在休完产假之后,她和老公每天上午七点就要出门去上班,因而白天都是退休在家的妈妈帮他们带孩子。在孩子刚出生的一年里,她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哺乳假,可以比正常下班时间提早一小时回家,给孩子喂奶。


她看到很多地方介绍妈妈的初乳对孩子的免疫能力最好,所以她在母乳这件事情上特别执着。但是那时候,因为“(育儿)知识没学的特别明白,总会怀疑自己没有奶”。


家人看到孩子饿了,当然会心疼孩子,劝说要不要喂点奶粉。但是勺特别坚持,一点奶粉都不敢掺和给孩子喝。甚至有时候孩子饿得都哭了,她也不喂奶粉。为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争吵。


那段时间,是勺觉得产后心情最糟糕的日子。


勺的老公,比她大两岁,在妻子怀孕之后,他也做了不少功课,他在育儿过程中奉行的最重要原则就是“首先要照顾好孩子妈妈的情绪”。


后来,在母乳喂养的决定上,他站在了妻子这边。



勺说在生孩子之后,自己老公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是晚上主动提出来自己带孩子睡觉,


“让我自己能够睡一个大床,等孩子要喂奶的时候再喊我”。


所以,虽然勺和其他新手妈妈一样,多少也有一点产后抑郁的情况,但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很快走了出来。现在,她对晚上起床喂奶这件事情也欣然接受了,


“不管(孩子)他夜里醒多少次,我早上冲个澡就感觉好了。”





Part

4


90后年轻爸妈们的朋友圈“洗牌”


我第一次见到Nana是在上海番禺路Benalife的工作室,朋友和我介绍说,今年91年的她是上海网红花店的老板娘,同时也是2岁男孩的妈妈。


听到我走进来,本来背对着门口坐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的Nana回过身来。她的长发烫了卷,染成棕黄色,穿着Champion宽松版型的连帽卫衣和牛仔裤。


在她面前的工作台很大,杂乱地放着很多东西,一台Macbook Pro电脑上贴着待做事项的便利贴,上面有不同笔迹的备注。


Nana父亲是奥地利人,当她从小在上海长大。在上海大学读本科时,她就开始接平面广告的工作。2015年毕业后,她和朋友共同经营了一家淘宝服装店,自己设计服装款式,并担任模特。


同年,她和男友走入了婚姻殿堂,在原本的计划里,她打算等到二十八、九岁再考虑生孩子的事情。


但是,宝贝的提前来临改变了她的生活。


Nana和儿子Hector

以前她晚上会和朋友出去喝酒到酩酊大醉,第二天睡到下午再起床。但是现在她每天早晨八、九点就起床,还自我检讨说“我可能还算是妈妈里面起得比较晚的”。


等到明年,孩子三岁可以上幼儿园了,这个生物钟还需要调到六点多起床送孩子上学。而且现在一年到头,她可能也就只能过一、两次夜生活,而且认为宿醉“这件事太可怕了”。


在孩子满周岁之前,Nana一直在家里和阿姨一起“24小时x7天”地照顾孩子。儿子Hector遗传了混血基因,皮肤白皙,头发微黄,有着长长的睫毛,穿着衬衣和拉夫劳伦的白色背心出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个英伦小绅士。


提起儿子的时候,Nana会毫不掩饰地直说“我儿子长得很帅”,但是在Nana的朋友圈里,却很少看到她发小孩相关的照片,更多还是关于个人生活和自己经营的花店。


原因是,她身边很少有生了孩子的90后。在几个玩得很好的闺蜜当中,她是唯一一个生了孩子的。


Nana担心如果自己在朋友圈里发太多孩子相关的状态,会失去自己的朋友。


大部分90后父母都会忍不住在社交圈内晒娃。年轻新婚夫妇也是摄影馆最爱的用户群体,从婚纱照、怀孕照、全家福到孩子满月照、一周岁照片等已经行程了一套完整的生意链。


我认识一位年轻妈妈在结婚之前,朋友圈里最常发的是自己家养的狗狗的照片,但是生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每天发布孩子的生活日常,包括文字、照片和小视频,多位一体。


Nana的朋友圈


但是过于频繁更新孩子的状态,有时候会引来同龄朋友的抗议。


我听90后还未婚的朋友抱怨自己讨厌那些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娃的同龄妈妈,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要把孩子“大便颜色不正常”的事情发在朋友圈咨询求助,甚至有些妈妈在发孩子照片的时候,还会有孩子穿着开裆裤的照片,甚至洗澡裸照,


“虽然是孩子,可是能不能注意点,考虑下别人感受?发照片能不能打码?不是谁都喜欢看你家孩子的小鸡鸡的。”


正因为如此,这让不少90后爸妈像Nana一样,因为担心自己被朋友屏蔽、疏远,而选择很节制地在朋友圈里提到宝宝。


但是屏蔽朋友圈是相互的,已经生了孩子的年轻父母们同样也会屏蔽同龄朋友的朋友圈。



江洁在产后抑郁的阶段,就把自己那些在朋友圈里经常晒吃喝玩乐,或者今天又买了什么新包包的朋友都屏蔽了。但这些状态是屏蔽不完的,有段时间,她连朋友圈也不想经常看。


Nana也曾有因为看到同龄朋友的朋友圈,和老公抱怨自己全天候在家带娃的经历,但是她说自己很难“拉黑”这样的朋友,因为身边很多亲密的、相识十年以上的好友的状态都是这样的。


生育孩子,会给年轻人的朋友圈带来一次洗牌。


一方面,是因为带娃占据了年轻人大部分个人时间,所以和老朋友约会的时间会减少许多;


另一方面,年轻爸妈为了交流育儿经验,会主动认识其他已经生育的父母,结交新的朋友,慢慢会和单身的朋友们少了许多共同话题。


勺结识其他妈妈的途径是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时,看见其他带娃的妈妈,就会自然攀谈起来,关于小孩吃什么辅食、玩什么玩具、有什么育儿心得等,“聊得投机的时候,就会加微信”。


此外,很多新手妈妈会选择加入不同功用的微信群,比如交换闲置物品群、母婴产品海淘群、某个育儿公众号牵头组织的父母交流群等。有的人会在群里遇到知己,甚至给自己小孩定下了“娃娃亲”。


Nana也曾在朋友推荐下加入过类似的妈妈群。有一次,她在群里发了一张自己抱着孩子的照片,想询问宝贝身上长疹子是怎么回事。


因为照片里拍照到了Nana刚做了美甲的手指,于是群里就有人回复说:“肯定是你做了指甲,你儿子被你毒到了。”


Nana看到消息气得发抖,不能理解她们怎么能这么说,“我又没让儿子吃我的手”。她因此意识到在微信群里,成员之间城市不同、年龄不同、育儿观念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法真正沟通。


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在那个妈妈群里说过话。





Part

5


先有了孩子,

再找工作”是条更难的路吗?


Nana说自己现在的目标是“努力赚钱,以后给我儿子买法拉利。”


在生了孩子之后,她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更有动力了。以前,每天起床之后就想着今天要去哪里喝下午茶,去哪里买东西之类的,但是现在就是想着怎样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成立Benalife花店,一开始并不在Nana的计划内。


当孩子还在母乳期的时候,Nana的生活几乎是“零自由,天天抱着(孩子)喂奶”,虽然请了阿姨帮忙照顾,但是Nana说自己生活中的大型灾难片是“阿姨放假”。


全天候带娃的生活让她感觉自己和社会失去了联系,每天都在围绕孩子转。


在怀孕之前,Nana幻想着自己未来的两个孩子年龄不要相差得太远,希望可以一年内生二胎。但是真的生了一宝后,她一点也不想那么快生二宝了,不想相同的经历那么快再来一遍。


更让Nana感到忿忿不平的是,孩子出生好像对男人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男人)看十个月手机,打十个月游戏,孩子就生出来了”,而且老公继续做着自己室内设计师的工作,不像她为此放弃了之前经营的淘宝店,为此她没少在老公耳边碎碎念。


当孩子一周岁的时候,老公终于忍不住,建议她说:


“你要不要出去工作,不要天天呆在家里找我的茬。”


一开始老公为她介绍了一个开画室的工作,后来,Nana在学花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花艺的兴趣,于是和另外一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Benalife品牌。


她老公完全没有想到Nana的花艺生意一开出来,就在今年情人节的时候打造了一件爆款产品,草莓花束,一天里收到一、两百个订单。Nana忙碌得连续在工作室内工作了两个整天,


“没办法回家,没办法睡觉,一分钟都不合眼。”


Nana在自己的工作室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摆在年轻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江洁在生完二宝之后,就一直在为出去工作的事情烦恼。她总会担心女儿长大之后,意识到自己妈妈没有工作,而觉得妈妈没有用。


她最早的打算是在家里做微商,这样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获得自己的收入。


但是在接触过几个微商代理之后,江洁发现他们招徕代理的说辞大多雷同,都是在说“全职妈妈在家里没有地位,自己没有收入,只能伸手问老公要钱,还要看老公脸色”,煽动全职妈妈们加入微商队列,自己挣钱,获得家人尊重。


江洁觉得挺反感的,


“他们想让别人加入为什么要用这种话去激将别人?”


很多全职妈妈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安的情绪,如果不够理智的话,很容易起冲突。想明白之后,江洁放弃了做微商的选择。


后来,她遇到了另外一个让她心动的工作机会。一位认识的朋友邀请她去做房地产销售方面的工作。但是和老公讨论之后,老公不同意,担心她以后到处出差,顾不上孩子。万一孩子生病了,家里老人不知道怎么处理,她又不在身边。


在她生活的城市,平均白领的工资大概在两千元左右。而他们家庭的月收入,全靠老公一人经商得来,大概在两万元上下。


在老公眼里,江洁出去工作,


“花了时间,还没赚到什么钱回来,何必呢?”


但是江洁自己心里想法不一样,她觉得自己可能赚不了多少钱,不能帮上这个家什么忙,但是那也是自己赚来的,


“(我需要)外面也需要我的那种感觉。”



江洁渴望从家庭独立,在更外部的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但是站在选择的路口依然充满了困惑和未知。


偶尔,她会想起朋友和她说过的一句话,那句话让她在当时走出了产后抑郁的阴影,现在依然能够安慰她的不安:


“你不过比别人早走了一步,这条路其他人迟早也要走的。”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