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四十一章》学习笔记:正言若反

 墨香笙樵 2017-12-09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第四十一章》

 

:此章讲道的属性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并用若反的正言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思考和改变。

老子说:“正言若反。”之所以会有“若反”的感觉,既在于道,又在于人。“反者,道之动。”事物本身,原就有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原就有着相反相成的情况。再者,出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的常识多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常识碰见了没问题的现实,当然会觉得新鲜奇怪。

根据认识能力和实际的认识水平,人们对“道”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即“勤而行之”,这是高明人的态度;“若存若亡”,这是一般人的态度;“大笑之”,这是末等人的态度。高明人见得透,拿得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已,不会表现出奇怪的样子,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就说“夫勤而行之者,不独有志也,亦其知之甚真、见之甚明之故”;一般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做起来当然会将信将疑;末等人干脆不了解,当然就会认为什么大道纯粹是笑料,这就像井底之蛙,自然地会嘲笑海龟描绘的大海是胡扯,就像三季之人,自然地会嘲笑人们讲述的四季是胡扯,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识范围。“道隐无名”,不是谁都认得清,“不笑,不足以为道”。

传下来的现成话里,就讲有这种情况。“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些都是他举的例子。人们一般觉得贤人很厉害,圣人很厉害,而事实上,只有“道,善贷且成”。

什么时候,我们对“正言”不感到“若反”了,就说明我们的认识进步了。尽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似乎看不出什么感情色彩,就像一个机器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已;但不用担心,世界很大,认识很少,总有我们知不到的事物,总有我们知不到的属性,我们还会是活泼生动的!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对大道大笑一番!

所以,知得多也实在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反而是真正知得多的人会实在地发现自己知得太少,并因此而产生真诚的谦虚,获得实际的进步。这的确不是虚伪,有如饱满的谷穗才会自然地低下头来,装不来的。谦虚需要实力,需要资本,知得少的人,原也谈不上什么谦虚。

 

   注:关于“大音希声”之类的细致辨析,可参看2012年3月25日《有所思》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