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钓选漂定律

 77543 2017-12-09

这篇文章是我刚入台钓圈,花了三天时间研究出来的心得,那时候我对浮漂还只停留在这两个字上,了解的过程闹了不少笑话,所以,我感觉这篇文章对于刚入圈的小白而言是非常通俗易懂的。钓鱼的圈子和文化就像汪洋,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吃透的,不过,对于打基础而言,我觉得我写的是篇实实在在的干货,也是新手进阶的必经之路!---写在前面

通过理论调查,走访询问和实战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台钓漂没有最好的漂,只有合适的漂,所有的漂都是相对而言,自己用的得心应手就是好漂!延伸来讲,浮漂的选择究其有三:因季节而异,因鱼而异,因水域而异。其中每一种情况都会延伸出很多种浮漂,而漂与漂之间大有不同,区分在价格和用途上,本质就是材质和工艺上的考究,材质好,工艺精,用的年限就长,自然成本相对就高,反之亦然。

在选漂方面,经过近三天的打听揣摩,漂的好坏和牌子无实质性关系,就像我前面说的,本质上和材料和工艺有很大联系。而且价格贵的并一定好,比如说,“孔雀翎”的漂,同等需求下,店面卖价100多,而材料比它还稳定的“纳米”漂反而更便宜。相较而言,孔雀翎成本过高:取材相较困难,手工费占比很大。所以只要不是竞技赛,没必要选这么贵的漂。

经过走访,我发现除“收肩”漂型以外(鲜少有用,详见附件06#),现在主流漂形大致有两种:“枣核型”和“流线型”(详见附件01#和05#)。而其他漂型大部分都是在这两种漂形的基础上过渡过来的。

对于枣核型漂的定义,漂体中间粗,两边细,身材较短小的是标准的“枣核型“漂 。而漂体较“枣核型”漂平滑细长无明显弧度的属于“流线型”漂。这个叫法不用较真,没有实质意义。

通过多方打听观察,我总结出了六种常见漂形(详见附件)。据前辈们的传授,标准的枣核型漂表现尤为“钝”,而“流线型”漂恰恰相反,所以现在市面通用的漂形大多是以02#、04#这种过渡的漂形,在理论优化了“顿”和“灵”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上,二者(02#,04#)区别甚微,但是和01# 漂和02#漂有明显区别。

另外,漂形只要差别不是很大,在名称上实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

还有一点,通过了解得知漂体的重心都是按比例来制作的,也即是说上中下三部分的比例是一定的,一般而言都是“平衡状态”,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而我所购买的“枣核型”漂是个例外,它的情况和前者不同,用手指测其平衡度时,发现它“头轻脚重”。理论来说,这种情况浮漂翻身更快,在垂钓过程中,和其他浮漂确实有细微的差别。

以下说明结合我所购买的浮漂特点来具体分析。

深水区,一般是以水库为钓点,所以,理论上讲,在选漂上首先要用长漂,即长尾长身长脚这种漂。浅水区,一般指一米深左右,多用短尾短身短脚漂。实际而言,这个长短是根据水深和鱼情来定的,如果水越深,鱼越大的话,整个漂就越大越长,反之,漂就越小越短。这个理论实际上确实是这样。

先讲漂尾,漂尾分硬尾和软尾,而软尾漂大部分都是孔雀翎材质,市面鲜少有,至少我没见到。而且市面上的漂尾几乎是纤维材质的硬尾。这种材料全是实心的,即使掰弯180度也依旧能迅速弹回原状,突显出了纤维材质韧性强的特点,我想这个也是硬尾能够普遍应用在浮漂上的原因之一。

关于漂尾的主色我见到的有两种,分别是黄橙配和红橙配,您之前和我提过一种情况,当在黄昏时段,受阳光的影响周围环境的主色会变成红色调,相比较之下,黄橙配的优势就比较明显,所以在颜色上,深水漂和浅水漂我统一选的都是黄橙色。

另外我发现漂尾的造型有以下情况

从下到上由粗到细的圆柱型设计;

从下到上由粗到细的圆柱型设计,顶部一目至两目加粗设计;

从下到上由粗到细,下部分圆柱型,顶部一目至两目扁平状加粗设计;

从下到上由粗到细,下部分圆柱型,顶部一目至两目三棱状加粗设计;

整体扁平状设计;

整体加粗设计

针对这六种造型,除了第一条以外,其他的造型再怎么变化都是为了能让人能看清浮漂的位置,别无他意。另外,在深水漂方面,杆用4.5米的杆的话,用第5种扁平状的漂尾看的能更清楚些。在浅水区方面,用同样的杆,我选择的是第1种和第2种。这种由粗到细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水时的阻力,比那种直上直下的要好一些。

而且从钓友口中得知,漂尾造型如果过于复杂,比如第3种和第4种情况,反而会影响浮漂的翻身和站立效果。在多方打听之下,资深的钓鱼爱好者几乎不会选用尾部造型特别抢眼的漂。

中间这部分的漂肚,常用的材质有“纳米”,巴尔杉木,孔雀翎和芦苇。

先说芦苇漂,芦苇材质我看到的都是用来做流线型的长条状漂(附件:05#),芦苇漂的特点是灵敏度非常高!鱼儿吃食的时候可能只是嘬了一口,其他材质的漂如果只顿一目,芦苇漂可能就会下降两目甚至更多,所以这种漂适合钓“口轻”的鱼。另一方面,漂体一旦破口导致进水,会直接影响到漂体浮力的准确性。所以除非特定情况,否则很少有人用这种材料和造型的漂。

再就是孔雀翎漂,孔雀翎漂分去壳的软漂和不去壳的硬漂,市面上都很少见,孔雀翎漂的优点非常明显:密度小,比重轻,可塑性和弹性高,去壳的软漂稳定性好。而我没买它的原因价格贵是一个方面,加上孔雀翎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另外在深水区和浅水区钓鱼用孔雀翎漂的人非常少,我在打听的人里面只听到过一位,而且浮漂还进水了。

第三种就是巴尔杉木,这种材质的漂在“纳米”出现之前,是浮漂选择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材料。材料轻是一方面,同芦苇漂和去壳的孔雀翎漂相比,在比重稳定性和浮力上属于中性,是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漂。

最后就是“纳米”漂,这种说法已经普遍开来,它的原材料叫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纳米漂有个特别好的优势:材料稳定不会吃水,不易变形,而且结实耐用。理论上讲,“纳米”漂具有100%的闭孔结构,所用的材质和巴尔杉木同样大小的素材,浮力是巴尔杉木的1.5倍。但在实际上,我感觉二者在使用上的感觉都没有太大差别,但在材料上“纳米”材质更胜一筹。

深水漂我买的都是纳米漂,主要原因就是材料稳定,它不会因外界因素而产生变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进水,所以,和其他材料的漂相比,我更喜欢纳米漂。浅水漂我选了一个纳米漂,一个巴尔杉木漂,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后者的灵敏度比前者更好些,但差别不大。我分析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我提到的“枣核型”和“流水形”的区别。

对于漂脚的选择,市面上几乎都是碳素脚,我认为,碳素脚和钢脚和竹脚相比,优势在于它的弹性好,稳定性强,而且材料轻。这方面我没有过多的选择,碳素脚毋庸置疑。

选漂用漂的学问非常深奥,在我刚开始接触时大有游入汪洋之感。以上我所说内容只是浮漂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并不具备绝对的代表性,仅供选漂时能提供更好的参考。更加具体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考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